ARB的药理学特性-9.0
- 格式:pptx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4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一、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拮抗剂(A T1受体亚型拮抗剂)的基础特性ATⅡ刺激在体内引起许多生理性反应以维持血压及肾脏功能。
在高血压病、动脉疾病、心脏肥大、心力衰竭及糖尿病、肾病等的发病机制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部分阻断ATⅡ的形成,对上述心脏血管疾病产生了显著的治疗效应,但小部分的病人因干咳不能耐受,从而促使研制出完全阻断ATⅡ效应的ATⅡ受体拮抗剂,为心脏血管病的防治展现了一幅新的宽广前景。
特别是替米沙坦的出现,真正维持了24小时,服用一个月达到稳定的血浓度,即使突然停药也不会出现反跳。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或正进行临床试验的AT1受体亚型拮抗剂已有10多种,研究与应用最早与最多的是氯沙坦,其次是缬沙坦。
各种AT1受体亚型拮抗剂的临床前药理作用大体相似。
阻滞AT1的特异性相同,但拮抗AT1的强度、选择性作用A T1与A T2的比值、化学活性物质不尽相同。
根据检测条件,选择性阻滞AT1受体亚型较AT2受体亚型的强度比值各个沙坦类药物都在10000倍以上,缬沙坦最强,在人子宫肌层对AT1较对A T2受体亚型亲和力强3000倍[6]。
化学活性有的是母体,有的是代谢物。
氯沙坦的特点为母体及其代谢物E~3174都有活性且E~3174 aT1受体亚型亲和力强于母体10倍,作用强度也大15~20倍,清除半衰期(t1/2β)亦较母体明显延长[7]。
二、ATⅡ受体拮抗剂(AT1受体亚型拮抗剂)的临床应用沙坦类药物在国外已较广泛用于临床高血压病及其他心肾疾病的防治,国内应用最多的是氯沙坦、缬沙坦。
1. 高血压病:以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已有很多研究[7-10]。
但多项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氯沙坦50~100 mg/d,4~12周对轻中度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
至1996年治疗人数3700余人。
以谷值舒张压(DBP)<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DBP≥90 mm Hg而试验结束时下降≥10 mm Hg为有效,则治疗8周末血压下降9.2~9.9/5.2~6.4 mm Hg者有效率为41%~54%,12周末血压下降9.1~19.0/9.1~14.0 mm Hg者有效率为50%~76%[7]。
ARB类药物替米沙坦【英文名称】:Telmisartan Tablets【成份】本品主要成分为替米沙坦,其化学名称:4’-[(1,4’-二甲基-2’-丙基[2,6’-二-1H-苯并咪唑]-1’-基)-甲基]-[1,1’-二联苯基]-2-羧酸。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适应症】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坎地沙坦【商品名】维尔亚【别名】坎地沙坦环己氧羰氧乙酯, 坎地沙坦【适应症】高血压。
【用法用量】成人初始剂量4mg,1次/d,维持剂量一般8mg,1次/d,最大剂量16mg,1次/d。
不推荐在儿童中使用。
【不良反应】上呼吸道感染、背痛、头痛。
坎地沙坦西酯【商品名】必洛斯【药物名称】坎地沙坦西酯【适应证】①高血压,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如利尿药合用。
②心力衰竭。
伊贝沙坦【商品名】安搏维【别名】厄贝沙坦片,苏适,伊贝沙坦【外文名】Tablets。
Irbesartan, Aprovel, Karvea【适应症】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口服。
推荐起始剂量为0.15g,每日一次。
根据病情可增至0.3g,每日一次。
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合用,对重度高血压及药物增量后血压下降仍不满意时,可加用小剂量的利尿剂(如噻嗪类)或其它降压药物替米沙坦【药物别名】美卡素Micardis【药物名称】替米沙坦telmisartan【适应证】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缬沙坦胶囊商品名代文通用名:缬沙坦胶囊英文名:Valsartan Capsules【适应症】各类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用于对ACE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
氯沙坦钾药品名称氯沙坦钾片通用名:氯沙坦钾片商品名:科素亚英文名:LosartanPotassiumTablets 汉语拼音:LushatanjiaPian海捷亚(氯沙坦/氢氯噻嗪)[适应证] 适用于适宜联合用药的高血压患者,以及重度高血压患者的初期治疗。
(一)分类及作用特点:血管紧张素Ⅱ(ATⅡ)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部分阻断ATⅡ的形成,对上述的心、肾疾病产生了显著的治疗效应,但一部分人由于干咳等副作用难以耐受,从而研制出阻断ATⅡ效应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ⅡRA)。
目前已知ATⅡ的受体亚型有4个即ATⅡ1、ATⅡ2、ATⅡ3、和AT Ⅱ4,简称AT1、AT2、AT3、AT4,但目前对AT3、AT4的研究较少。
AT1主要分布于人体的血管、心脏、肾脏、脑、肺及肾上腺,其作用包括:平滑肌收缩,醛固酮、儿茶酚胺、精胺酸加压素释放,调节体液量,促进细胞增殖。
AT2主要分布于人的胚胎组织,部分分布于脑和肾上腺髓质,AT2的作用则恰恰相反,调节组织生长,促进分化,使血管扩张。
现有的ATⅡ受体拮抗剂都是选择性AT1受体亚型拮抗剂(ATRA1),其AT1:AT2的作用比值在1000倍以上。
ATⅡRA可分为三类:(1)二苯四咪唑类:以Losartan(洛沙坦,氯沙坦,商品名科素亚,MSD生产)为代表,还有Candesartan,Irbesartan等;(2)非二苯四咪唑类:以Arbesartan为代表,还有B1AR—2771等;(3)非杂环类:以Valsartan(缬沙坦,商品名代文Norvatis生产)。
目前已有临床应用报告的ATⅡRA有12之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氯沙坦,其次是缬沙坦,两药的不同在于后者不是前体药可用于肝功能不全的病人。
(二)对高血压病的疗效:氯沙坦50mg~100mg/d与缬沙坦80mg~160mg/d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幅度等同于B受体阻滞剂、氯噻嗪、钙拮抗剂(控释硝苯地平及氨氯地平)、ACEI如依那普利。
氯沙坦与缬沙坦降压效果比较也相似。
对心力衰竭,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进展,逆转左室肥厚,抗血管重塑等都与ACEI相似或是更强,而无明显ACEI 副作用。
ARB类药物临床应用特点的比较1.药理作用:ARB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从而阻断病理性的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这一作用使得ARB类药物能够扩张血管、减轻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容量负荷和血管壁增厚,从而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并保护心脏和肾脏功能。
2.选择性:ARB类药物对AT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几乎没有对AT2受体的影响。
这一特点与ACE抑制剂相比,使得ARB类药物对喉头刺激和干咳的副作用较少,且不会影响到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反应。
3.缓慢起效:与ACE抑制剂相比,ARB类药物的起效时间较缓慢。
这主要是因为ARB类药物是在受体水平上发挥作用,而ACE抑制剂是通过阻断酶活性来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生成。
因此,ARB类药物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4.血管保护作用:ARB类药物对血管壁有保护作用。
研究显示,ARB类药物可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激活,防止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进而保护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5.肾保护作用:ARB类药物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减轻肾小球内的压力负荷,降低滤过压和渗透压,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此外,ARB类药物还能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防止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
6.副作用:ARB类药物相对而言副作用较少,但也有一些可能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乏力、低血钾、体位性低血压等。
7.适应症:ARB类药物主要适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治疗。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ARB类药物可能对冠心病、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益处。
总的来说,ARB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选择性、血管保护、肾保护等特点。
由于其相对较少的副作用,常被认为是一类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药物。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