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48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讲义前言古今中外,凡学术研究之集大成者,都非常重视搜求和利用文献资料。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的《八佾》篇中记载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是由于文字资料及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造成的。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这句名言最初出现在牛顿给发明显微镜、提出胡克定律的英国力学家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的一封回信中。
) 牛顿所谓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意思就是指他充分地占有和利用文献资料,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而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上述孔子和牛顿的言论,充分说明文献资料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而文献信息检索方法是扩大资料来源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是为大四学生准备毕业论文而设的一门网上自修课,它淡化了学科的伦理研究和概念论述,侧重于实务和应用。
毕竟,探究文献信息是众人之事,须善于撷取他人之长,但学习文献信息检索技巧却是因人而异,须推陈出新,善于融汇一己心得。
因此,本课程融百家之言于一炉,但更求能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于本学科的新信息、新技能,传递文献信息检索的新思想、新观念。
文献信息检索的目的是应用,在应用之中我们一定还要注意拿来主义与学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复旦教授俞吾金认为,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学术创新。
他说:“任何一种学术研究活动,如果缺乏对它以前的研究史的必要的回应,本质上都是不合法的。
《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使其具备高效查找学术资源和撰写规范学术论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学术搜索引擎的选择和使用- 检索词的选择和优化- 检索策略的制定和调整- 获取全文资源的方法和技巧2. 学术论文写作基础知识- 论文结构和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文献引用的规范和技巧- 学术写作的语言风格和注意事项- 学术道德和知识产权的问题3. 学术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学术论文的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和会议的选择和评估- 学术博士论文的利用和引用- 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渠道和机会4. 学术论文写作实践- 论文写作的计划和组织- 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呈现- 学术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和要求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文献检索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提供相关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工具和技巧。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研究心得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学术论文写作的日常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完成作业和演示等。
2.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文献检索和学术论文写作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参考教材1. 《文献检索与利用》2. 《学术写作与论文写作》3. 《学术论文写作指南》六、备注本教学大纲可适应于本科及研究生学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提高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可适度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研究人员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来了解已有的研究进展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并根据文献中的信息撰写自己的论文。
因此,熟练掌握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些技能,并能够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灵活运用。
第一节:文献检索1.1 文献检索的定义文献检索是指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和技术,从海量的文献数据库中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信息的过程。
它是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是获取研究素材和了解研究前沿的重要手段。
1.2 文献检索的步骤文献检索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2.1 确定检索主题在进行文献检索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需要查阅的研究主题或者关键词。
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关键词作为检索词。
1.2.2 选择检索工具文献检索常用的工具包括学术搜索引擎、图书馆目录和学术数据库等。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所研究的学科领域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
1.2.3 设定检索策略在进行文献检索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检索策略。
包括选择适当的检索词、设置检索限制条件等。
合理的检索策略可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
1.2.4 执行检索并获取文献信息根据设定的检索策略,执行检索操作,并获取检索结果。
可以根据需要导出文献信息到本地或者直接在线查阅。
1.2.5 筛选和整理文献信息获取文献信息后,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整理。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1.3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在目前的学术界,有许多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如下所述:•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是一个免费的学术搜索引擎,提供海量的学术文献检索服务。
它是很多研究人员首选的文献检索工具。
•Web of Science:Web of Science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数据库,涵盖了包括科学、技术、医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文献信息。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讲义前言古今中外,凡学术研究之集大成者,都非常重视搜求和利用文献资料。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的《八佾》篇中记载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是由于文字资料及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造成的。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这句名言最初出现在牛顿给发明显微镜、提出胡克定律的英国力学家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的一封回信中。
) 牛顿所谓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意思就是指他充分地占有和利用文献资料,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而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上述孔子和牛顿的言论,充分说明文献资料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而文献信息检索方法是扩大资料来源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是为大四学生准备毕业论文而设的一门网上自修课,它淡化了学科的伦理研究和概念论述,侧重于实务和应用。
毕竟,探究文献信息是众人之事,须善于撷取他人之长,但学习文献信息检索技巧却是因人而异,须推陈出新,善于融汇一己心得。
因此,本课程融百家之言于一炉,但更求能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于本学科的新信息、新技能,传递文献信息检索的新思想、新观念。
文献信息检索的目的是应用,在应用之中我们一定还要注意拿来主义与学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复旦教授俞吾金认为,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学术创新。
他说:“任何一种学术研究活动,如果缺乏对它以前的研究史的必要的回应,本质上都是不合法的。
换言之,任何一种学术研究成果,如果不包含着对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必要的回应,那么,它根本上就是不合法的,就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出了我们在写论文时既要注意研究资料自主创新,又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否则大处说叫学术腐败,小处说是做人不诚实。
北京大学温儒敏认为:学术规范应从细小的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他说:“现在的确有不少学者,特别是年轻的学者和研究生、大学生,不一定都了解学术规范。
比如,引用别人观点必须注明出处,而且尽量引用第一手材料,这样一些基本要求,未必都能做到。
这是我们长期忽视学术基础教育的结果,在短时间改变恐怕很难。
但我们还是要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点滴积累和建设。
”温教授上面的话说出了我们应用文献信息的原则,它是源头活水,我们在使用这活水时一定要记得告诉别人这水是从哪里取来的。
第一节文献信息与检索一、文献信息的概念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它的延伸含义是记录有知识或信息的物质载体。
因此,文献具有如下属性:知识或信息性、物质实体性、人工记录性(出土文物是文献,动、植物化石不是文献)、动态发展性(数量日趋庞大、生命周期日趋缩短)。
文献的近义词是:信息、知识、情报。
作为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信息、知识和情报。
文献信息就是文献这种载体为我们提供的信息,它既指文献本身,又指文献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
二、文献的分类和特点按照不同的用途和特性,文献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按自身的用途和编辑出版特点,文献分为10种: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标准文献、资料素材、学位论文、专业文档。
当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的用途越来越广,按编辑特点的类型应该超出了这10种的范围。
2、按文献载体分类,文献可以归为4类:(1)印刷型文献——纸质图书、报纸等(2)缩微型文献——缩微胶片、胶卷等(3)声像型文献——唱片、录音录像带等(4)电子型文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联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这类数据与传统的事物文献的形态不同,也叫虚拟文件。
3、按加工深度分类,文献又可呈阶梯状分为4种类型:(1)零次文献指未经公开发表、非正式出版、非正式渠道交流的或未交流于社会的文献。
零次文献的形式是只为个人或者某一团体所用,具有客观性、零散性和不成熟性。
如私人笔记、设计草图、试验纪录、会议记录、书信、论文草稿、私人笔记、会议记录、书信、email、BBS文章、博客、讨论组文章……等。
(2)一次文献凡是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素材,创作或撰写的,并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文献,也称为原始文献,这是文献源中最主要的部分,但数量庞大、内容分散不便于管理。
一次文献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系统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
如图书、报纸、期刊论文、专利说明、会议文献、研究报告、专著、学位论文、科技报告……。
(3)二次文献是对大量无序、分散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提炼、标引及编序后形成的文献。
二次文献具有浓缩性、汇集性、系统性等特点。
二次文献的功能是报道原始文献,并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
主要指检索工具,如书目、索引、文摘目录、题录、搜索引擎等,(4)三次文献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一次、二次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后编写的系统化的文献形式,又分为综述研究类和参考工具类。
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等特点。
如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总结、进展报告、综述以及词典、指南、年鉴、手册、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等参考书、。
三次文献主要是文献信息研究的产物和成果。
三、文献信息检索概论文献信息检索就是对所需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获取。
它还是一门关于信息资源存储、整序、查找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即为信息检索的理论和实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检索语言、检索系统、检索策略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检索技术与服务等。
下面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些理论和概念。
1、文献信息检索的分类文献信息检索根据检索目标和检出文献信息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1)文献检索:是以文献为检索目标,利用题录、索引、文摘等有关文献检索工具,从存贮的文献集合中查找出所需特定文献的过程。
(2)数据检索:是以数据、图表、参数、公式等为检索,利用有关参考工具书进行检索的过程。
(3)事实检索:是以特定的事实为检索目标,通过文献档案或参考工具书直接或经分析综合得出事实或知识性的答案.2、文献信息检索的发展阶段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文献检索经历了手工检索、机械信息检索、计算机检索三个发展阶段。
(1)手工信息检索阶段信息检索直接发源于文摘索引工作和参考咨询工作。
文摘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研究文摘历史的专家弗朗西斯·威蒂(Francis J. Witty)介绍,一种用途类似于文摘的东西首先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年,封装美索不达米亚人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文献的陶制封套上。
我国最早带有内容摘要的图书目录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编撰的《别录》和《七略》。
古代使用文摘的人有学者、政治家,还有教皇和僧侣。
索引工作也有很长的历史。
我国是索引工作开展得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唐宋时代,一些文人学者就编制了一些工具书,供查找古籍中的丽词骈句、诗赋文章、史实或其他资料。
人们称这类工具书为“类书”,实际上它们就是属于索引这一类的工具书。
在西方,第一种专门的索引约出现于7-8世纪,是为《圣经》编制的,叫《圣经语词索引》。
正规的参考咨询工作是由美国公共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于19世纪下半叶首先发展起来的。
“参考咨询工作”产生的标志是1876年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届大会。
1883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首次设置了专职参考馆员和参考阅览室。
20世纪,多数图书馆成立了参考咨询部门,主要利用图书馆的书目工具来帮助读者查找图书、期刊或答案。
随着文献的激增和读者需求的增长,逐渐发展到从多种文献资源中查找、分析、评价和重新组织信息;“索引”突破了以前的狭隘范畴,成为独立的检索工具;到20世纪40年代又进一步包括回答事实性咨询、编制书目、文摘,进行专题文献检索,提供文献代译等。
“信息检索”从此成为一项独立的用户服务工作,并逐渐从单纯的经验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但在此阶段所使用的馆藏目录、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都是卡片型或者印刷型的,检索的方式基本上是以手工方式为主。
(2)机械信息检索阶段机械信息检索系统始于20世纪40-50年代,是使用各种机械装置进行信息检索的机械系统,机械信息检索的生命周期很短暂,是手工检索向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过渡阶段。
机械信息检索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机电信息检索系统:使用诸如打孔机、验孔机、分类机等机电设备记录二次文献,用电刷作为检索元件的信息检索系统。
光电信息检索系统:使用缩微照相记录二次文献,以胶卷或胶片边缘部分若干黑白小方块的不同组合做检索标志,利用光电检索元件查找文献的检索系统。
机械信息检索系统利用当时先进的机械装置改变了信息的存储和检索方式,通过控制机械动作,借助机械信息处理机的数据识别功能代替部分人脑,促进了信息检索的自动化。
但它并没有发展信息检索语言,只是采用单一的方法对固定的存储形式进行检索的工具,而且过分依赖于设备,检索复杂,成本较高,检索效率和质量都不理想。
机械信息检索系统很快就被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所取代。
(3)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阶段计算机信息检索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利用IBM701机开发计算机检索系统,它标志着计算机信息检索阶段的开始,计算机信息检索可以分成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脱机检索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脱机检索的试验和实用化阶段。
批式检索是这个阶段信息检索的主要方式。
著名的脱机检索系统包括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MEDLARS,美国化学文摘社发行的《化学题录》机读磁带版等。
这一阶段的数据存取与数据通信能力都比较差。
第二阶段:联机检索阶段。
20世纪60-80年代是联机检索试验和实用化阶段。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实施有关联机检索系统设计的“技术情报计划”(TIP),系统发展公司(SDC)也在它开发的全文检索系统protosynthex上进行了首次联机检索演示,该公司后来研制成功的联机信息检索软件OBIT是联机检索阶段的正式开始。
著名的联机检索系统还有DIALOG系统(属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1988年被Knight-Ridder公司购并)等。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联机数据库集中管理,具有完备的数据库联机检索功能,但其数据通信能力较差。
第三阶段:光盘检索阶段。
光盘检索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5年世界上第一个CD-ROM数据库BIBLIFILE 的问世,是光盘检索系统实用化的标志。
这个阶段比较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