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 格式:docx
- 大小:22.31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的人生介绍
杜甫(712年 - 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动荡的时期,但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年和仕途失意:杜甫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榜,未能取得功名。
他曾任过一些较低级的官职,但由于他的直言敢谏和追求公正,常常与上司产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多次被贬谪和免职。
这段时间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初期,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
家庭困境和流亡生活:在唐朝政局动荡的时期,杜甫的家庭遭受了许多困难。
他的妻子去世,他的子女也相继去世。
他曾多次迁徙和流亡,生活艰苦。
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晚年和思想境界:在晚年,杜甫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他得以安享晚年。
他在成都安居,并结识了一些文化名流和知识分子。
这段时
间他的诗歌更加关注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表达而闻名。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政治腐败、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各个领域,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抒情诗。
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文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这是对杜甫人生经历的简要介绍。
如果您对他的作品或其他方面有更具体的问题,请随时提问。
看诗人杜甫如何记录“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杜甫是和李白齐名的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的传奇色彩和曲折荣辱,是大唐帝国的盛极而衰的真实写照。
他少年时期,曾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就如同兴盛的大唐王朝一样怀揣着巅峰盛世的梦想。
他幸运地亲眼见证了整个大唐的开元盛世,又不幸地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天旋地转。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盛世之中仕途功名的艰难和乱世之中国破家亡的痛苦。
在盛世,他没有升斗小民的自豪与幸福。
在乱世,他也没有治乱兴亡的仕途与道路。
但是却留下了上千首见证历史的诗篇,被后人称为“诗圣”。
有人说,如果把杜甫中年至他死去时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记录整个“安史之乱”的史书。
如果把杜甫一生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见证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
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对当时历史现象的记录,往往比官方的唐史更加详细,更加真实。
一、命途多舛,亲身经历盛世的衰落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盛世一去不返。
这场叛乱由羯人安禄山、史思明发起,以奚、契丹族游民为主力。
公元756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守关将军、唐军副元帅哥舒翰被捉后投降了安禄山。
大军压境,长安完全失去最后一道屏障,唐玄宗匆忙向蜀地逃亡,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
当时,正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的杜甫闻知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投效唐肃宗。
杜甫先是5月间带家人从奉先出发,想逃到白水,临行之前,他的小儿子饿死了。
他伤心欲绝,追忆长安十年的感受和儿子饿死期间的沿途见闻,写下了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杜甫四个人生阶段
1. 家族时期:杜甫出生在一个著名的文化家族,他的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是有才华的文人,对杜甫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家族时期,杜甫着重于学习和修身养性,潜心研究经史文籍,向家族前辈学习文学方式和风格,为日后诗歌创作打下基础。
2. 政治追求时期:杜甫早年曾经从事官场工作,不过因为其为官不力逐渐离开了官场。
但他对政治仍然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创作也倾向于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
在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关于贪官污吏、民生疾苦和战争动荡等内容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3. 浪漫时期: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他的创作中,呈现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礼赋、神话传说和祭祀歌辞。
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然、历史、人民和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这些作品被称为他的“浪漫体诗”。
4. 愤怒时期:杜甫晚年生活艰难,多次遭受贫困、家庭不和、疾病、流放和战乱等打击,这使得他的感情逐渐趋向悲痛和愤怒。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深痛苦和对时代变迁的不满和失落,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他的“愤怒体诗”。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走近杜甫,感悟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疑是最为灿烂夺目的明月星空,而李白与杜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俩共同创造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风,但他们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杜甫的悲剧人生吧。
(一)壮志未酬的青年时代才气人人羡慕,但有才有时未必是好事,铸成杜甫人生悲剧的根源也许就是他的非凡才华。
正是因为他胸怀凌云壮志而得不到舒展,内心才变得异常压抑苦闷。
杜甫24岁时,正值青春年少,满怀鸿鹄之志。
开篇《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是最好的明证。
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当时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困守京城长安整整十年,他日夜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天子的赏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甚至还不惜委曲求全,“骑马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可是又有何用,现实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结果如何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做官是需要人举荐的,人与人之间是冷酷无情的,更何况一个穷书生是很难得到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在他的《贫交行》中是这样说的:“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写着过去,想着现在;写着杜甫,想着自己。
当我们失意沉沦的时候,多么期望“救世主”帮自己一把。
但这样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人还得想开点,靠天靠地靠朋友,最终还得靠自己。
(二)颠沛流离的中年时代当然,杜甫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时代的悲剧,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他出京赴奉先县途中看到“朱门酒肉丑,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时,预感到一场动乱正在袭来。
天宝十四载(755)10月—-11月之间,安禄山举兵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诗人杜甫的生活更为艰难,但诗人始终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写下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不朽诗篇。
《月夜》是第一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
“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缳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的悲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被人们冠之“诗史”、“集大成”的称号,这不仅因为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现实,充满了安国安民的崇高品质,而且是因为杜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集中国诗歌艺术之大成。
杜甫之名,家喻户晓,他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
杜甫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的惨痛现实,他用诗歌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了那场大动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还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以他“集大成”的创作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杜甫是一位心念国家兴亡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目睹了唐王朝由繁盛走向衰落的巨大转变,山河的破碎、家园的荒芜、百姓的挣扎无不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翻涌起杜甫心中深沉阔大的情怀,再加上杜甫一生飘泊,壮大的理想没有实现的空间,亲人妻儿没有能力保护,时代和自身的双重悲剧无情地加于杜甫。
当杜甫写作诗歌的时候,这些情感就自然地流露于笔下,使杜甫诗中充满浓重的悲苦情怀。
纵观杜甫的诗,其中的悲苦情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志难伸之悲、难护妻子之悲、家国不幸之悲、怜悯百姓之悲。
一、有志难伸之悲杜甫早年受盛唐积极向上的环境感染,诗歌充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
可是胸怀壮志的杜甫并没有被朝廷重用,他两次参加科考都以失败告终,关于这一过程,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的非常详细。
当时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是踌躇满志的:“读书破万卷,笔如有神。
赋料杨雄敌,诗看建子亲。
李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可是这次考试被李林甫操纵,他利用手中的权利让全部考生落第,让杜甫深受打击。
仕进无路,杜甫困守长安,不得不面对“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残酷现实,浸染着诗人无可奈何的辛酸。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诗圣杜甫的官场生涯杜甫年轻时一直心系国家,曾抱负宏伟,以满腹才学投奔国家,曾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是却落选,而这并没有打击到杜甫,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诗圣杜甫的官场生涯,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圣杜甫的官场生涯: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圣杜甫的官场生涯: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第一节谴责战争一个具有时代良知的人,应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而一个勇士,则必须敢于正视时代的灾难。
杜甫正是这样一位有社会良知的勇士和英雄。
在安史之乱中,他与人民一起逃难,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被叛军俘虏后,他没有丧失气节,“挺节无所污”。
在为官期间,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在遭到肃宗贬谪期间,他深入民间,看到了人民的惨状,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同时,杜甫还积极为抗击叛军鼓与呼,为抗击叛乱出谋划策。
并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早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杜甫回家探亲,一路上看到山河破碎,人民遭殃的惨痛情景的时候,就以敏锐而忧患的目光预感到了国家将面临的灾难。
他的忧患之心几乎要漫过终南山了。
他回到家的一夜之间,头发就变白了,看上去好像一个白头老翁,身体也衰朽了。
但其实这一年,杜甫才四十四岁。
果然,就在他回到奉先不久,就听说了安禄山起兵范阳之事。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爆发。
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外族,而且他们的部属大部分也都是胡人,因此,这一场动乱从本质上讲,是民族间的斗争。
异族势力入侵,对汉民族造成的灾难就更加严重。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由于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必然使双方陷入疯狂之境,杀红了眼是常有的事情。
杜甫在逃亡和被掳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叛军屠杀人民的罪行。
这年的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潼关之后,潼关守将哥舒翰降敌,叛军长驱直入。
杜甫当时已由奉先转迁到白水县的舅舅家里。
白水县离潼关不远,自然很快就沦陷了。
杜甫在兵荒马乱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当时,从洛阳一带向西北方向逃亡的难民达到百万计,还夹杂着潼关失守后逃亡的军队。
杜甫就夹杂在巨大的难民潮之中,和普通难民一样承受着惊恐、饥荒、疲乏和被捉的命运。
这次逃亡,由于难民之多,也没有组织,人们争相逃亡,被践踏而死的就有不少。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原创实用版】目录1.杜甫的生平简介2.杜甫的文学成就3.杜甫与安史之乱的关系4.杜甫晚年的生活和作品5.杜甫的影响和后世评价正文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杜甫出生于公元 712 年,那时正是唐朝的盛世。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文学家,父亲杜闲也是一位诗人。
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诗歌才华很早就得到了展现。
杜甫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猎,包括山水田园、历史典故、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等各个方面。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描绘。
他的诗歌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乱,使杜甫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他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也目睹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
他的许多诗歌作品,如《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等,都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杜甫晚年的生活主要在四川度过。
他在那里建造了草堂,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他的许多著名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杜甫在四川的生活虽然相对安定,但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一生,虽然饱经风雨,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流传千古,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和“诗史”。
杜甫一生给我们留下一千四百多首诗,多数都是忧国忧民反映民生疾苦的爱国主义诗篇。
纵观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唐诗人的一生,他也是一位命运多舛、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
他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穷困潦倒、饱经沧桑,以至于最后客死旅舟,草葬他乡。
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其间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
代表作《望岳》。
2、困居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7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记录见闻,写成“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9岁)随着官军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到达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后,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于湘江。
杜甫人生经历简介,揭秘爱国诗人杜甫一生到底有多坎坷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贵族家庭,家是襄阳杜甫,京兆杜甫的一支。
自祖父杜之后,他家从襄阳迁到珙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殷实,生活宽裕,年少好学,七岁就能成为诗人。
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很调皮。
在院子里枣树成熟的季节,他一天能爬几次树。
杜甫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到处游历。
24岁那年,他考试不及格。
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拍即合,谈诗谈文。
深秋,他们道别,杜甫结束访问返回长安。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
由于对家世的深刻认识,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和抱负,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关心民生、批驳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政治的日益腐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的杜甫仕途并不顺利,遭遇了一场科研闹剧。
所有的读书人都不成功,无奈之下,他求助于权贵之门,依然失败。
他被困长安十年,郁郁寡欢。
后来面对战争,杜甫总是忧国忧民。
从此,杜甫被放逐于官场,受尽了世态炎凉。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759年,杜甫开始流徙国外,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为混乱的政治感到悲哀,生活艰难。
这个时候他的作品产量也很大。
之后杜甫在船上漂泊,想家却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无法北上。
最后在五年冬天死在一只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是什么职务杜甫在他四十五岁之前一直没有正式的担任什么官职,虽然他的目标从一开始便是担任官职从此为君王解忧惑,为百姓谋福利的伟大抱负,但是观其一生,杜甫却没有实现这一抱负,甚是可惜,一代人才却这样流落街头。
杜甫二十三岁参加科举,却因为新人而野心勃勃,威胁到了当时的考官,使他因怕得势而落选,但这并不妨碍杜甫有理想。
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杜甫听闻长安招贤纳士,便进京赴考,但依旧被当时的考官破坏入选机会,当时一同考试的人均未入选。
杜甫晚年凄惨的诗句
杜甫晚年确实过得很悲惨。
他颠沛流离,生活贫困,心情苦闷,身体多病。
在他的诗中,有很多描述自己晚年凄惨生活的诗句。
1.比如他的《登高》一诗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首诗的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瘦弱不能喝酒只好停杯。
2.再比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这首诗的意思是: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屋顶漏水湿了床也湿了席,雨脚密集像筛子一样没有停止。
以上两首诗都描绘了杜甫晚年的凄惨生活,他生活贫困、心情苦闷、身体多病,处境十分艰难。
杜甫的一生概括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仙”,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早年生活:杜甫出生在成纪(今湖南省隆回县),家境显赫,但由于家族变故,早年生活颇为困苦。
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培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仕途经历:杜甫曾多次挑选科举,但屡次不中。
他在长时间的仕途经历中历经贬谪、寿春失宠、宦游江淮等波折,生活多艰辛。
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官场腐败的痛恨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
他亲历了战乱,被迫背井离乡,流亡湖北。
在这段时间里,他亲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也对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晚年追求:杜甫晚年追求隐居,对山水田园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寻找理想的归宿。
晚年的诗篇充满豪放和豁达,表现了他对人生沧桑和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文学成就:杜甫以豪放、激昂、深沉的诗风著称。
他的诗歌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政治抒怀、自然山水、人生百态等方面。
他的作品以《三吏》、《登高》、《月夜忆舍弟》等为代表,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
逝世:杜甫于770年逝世,享年59岁。
他的逝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虽然他一生饱受苦难,但他的诗歌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珍贵的文学遗产。
他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他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了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体遭遇的宣泄,更是对社会风云的抒发,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是林林总总,千头万绪。
无论是他的家族遭受灾害,还是他个人的成就和经历,都是令人震撼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杜甫一生中几个重要的事件,以展现这位伟大诗人的风貌和传世之作。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灾难和转折。
他出生于一个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士族家庭,从小就面临贫困和困苦。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
公元759年,年仅20岁的杜甫通过科举考试中的“解元”称号,取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
这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中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然而,杜甫的仕途却并不顺遂。
不久之后,唐朝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764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家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他的父亲被处死,家产被没收,杜甫本人也一度陷入流亡之中。
安史之乱使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混乱和波折,无数人流离失所。
而杜甫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以其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才华,与社会上的各种人情冷暖相互碰撞,创作了无数深情的诗篇。
这一时期的创作,为他日后成为伟大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公元770年,杜甫的仕途达到了巅峰,他被任命为昭义词。
然而不久之后,他因为主持救济灾民事宜过于激进,被归罪于闲逸奢靡之风,被贬为骆州司马。
杜甫的贬斥削弱了他的政治声望和地位,但这段时间并没有浪费,相反他更加专注于诗歌的创作,写下了一系列揭示社会黑暗面的名篇。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月夜忆舍弟》和《春望》等,这些作品揭示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展示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与担忧。
公元789年,杜甫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阻碍自己发展的官场体制,选择平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社会责任和抱负。
相反,此后的几十年里,杜甫更加关注社会疾苦,他的诗歌也更加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在这段时间里,他产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登高》和《新婚别》等。
这些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激励人们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本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杜甫晚年凄惨的诗句
(原创版)
目录
一、杜甫晚年的境遇
二、杜甫晚年的诗歌创作
三、杜甫晚年诗句中所表现的凄惨情感
四、总结
正文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被后人称为“诗史”。
然而,杜甫晚年的境遇却是十分凄惨的。
在他晚年的时候,杜甫的生活陷入了贫困和孤独。
原本盛唐时期的繁华已经落寞,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这些都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杜甫在游历中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他的诗作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悲愤和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晚年的诗歌创作,是他生活境遇的反映,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担忧。
他的诗句中,常常充满了凄凉、孤独、悲愤等情感,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比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些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他晚年生活的艰苦。
杜甫晚年诗句中所表现的凄惨情感,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担忧。
他的诗作,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民的呼唤。
他希望通过他的诗歌,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能够为人民的疾苦发声。
总的来说,杜甫晚年的诗句,是他生活境遇的反映,也是他对社会现
实的关注和担忧。
他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民的呼唤。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
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写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把他称之为“诗圣”,把他的诗称为“诗史”。
在杜甫的一生中,经历了多种磨难,看够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受到很多的打击,总结起来,他一生有八大打击。
第一个打击,特考中的失败。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二个打击,他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第三个打击,才华得不到赏识。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
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第四个打击,儿子饿死了。
杜甫得到了这个很低的职务后,在长安一干就是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就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一路上,看到了社会的灾
难,连年水灾旱灾不断,民不聊生,他心更加牵挂着家里的人,可是,当他一进家门的时候,一片嚎哭之声,原来他那不到两岁的儿子已经饿死了,这时,杜甫的心里象撕碎一样的痛苦,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第五个打击,安史之乱中当了俘虏。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的人们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尝尽了各种辛苦,当时,杜甫在长安也呆不下去了,混杂在人群之中逃离了长安,去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安禄山的人给抓起来了,把他又送回了长安,杜甫一看到长安那种河山破碎的悲惨景象,伤心欲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反映了他当时的忧愤的心情。
第六个打击,对官场产生绝望,放弃了官职。
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想方设法地逃跑,终于,在公元757年夏天,杜甫逃出了长安,拜见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作左拾遗,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可这个皇帝却不喜欢听取劝谏,反把杜甫打发到华州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的小芝麻官,这下,在杜甫的眼皮底下又出现了各种民间的痛苦,唤起了他深切的同情,杜甫越看越对当时的社会失望,他毅然抛弃了官职,去了成都建起一座草堂,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第七个打击,穷困再次逼进了他的生活。
杜甫在成都西郊外,在亲友的帮助下,开辟荒地,建起了杜甫草堂,每天植树栽花,养鸡养鸭,本想过上一种悠然自在的生活,然而,老天也不给他种生活,在一年的八月,秋风怒吼,把他的草堂给刮走了,没地方住了,这时,下起了大雨,屋里湿淋淋的一片,无处安身,长夜难眠,这个夜里,杜甫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从自已的处境看到了社会上广大的“寒士”,幻想着天下有平安富裕的时候到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八个打击,年老人蓑,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北方还是兵荒马乱,他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他就以船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每天吃的是野菜,穿的是补丁又补丁的衣服,
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惦记着灾难的祖国,忘不了受尽折磨的老百姓。
杜甫怀着这种郁郁的心情,在他五十九岁的时候,在湘江的小船上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