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际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第三讲建立良好的交往情势一、良好交往三步走人和人在交往时,要善于主动的伸出你的友好之手。
常用的交往有三步:首先,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情势:其次,自然就是魅力;最后,认为别人喜欢你别人就将真的喜欢你。
案例1:有一个女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有一次公司领导让她去接待一位重要客户。
她担心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谈,会让客户产生不好的印象,所以请教老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自己变的外向。
老师给的建议是,性格是天生的,既然不善于交谈就不要主动的提起话题,可以等对方找你交谈时再说。
后来在接待的过程中,客户看女孩子一个人坐在那里没有说话,所以主动找她交谈,没想到越谈越融洽,吃饭气氛很好。
性格是天生的,轻易不要去改变,任何性格都有它的优点。
内向的人给人感觉善于思考,外向的人让人觉得容易接近。
作为管理者并不是什么都能够办到的,对于自己较薄弱的方面要找人才来替补。
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就是自然性格的流露,跟任何人在一起保持自然状态。
案例2:台湾某城市有一栋大厦,原来是城市的骄傲。
但是年久失修,几十年后大厦就落伍了,而且公司的老董事长去世了,他儿子继承了家业。
董事会一致决定要把这栋大厦拆掉,大部分投标承包拆迁任务的商家,都说自己的机器很好,能够快速并且干净的把房子拆掉。
而有一位商家却是这样对董事长说的,他说太可惜了,自己以前在大厦前面照了很多美好照片发给远方的朋友,每次看到这栋大厦都勾起我童年美好的回忆。
董事长说,年代久远了,董事会决定要拆掉。
这位投标商建议说,既然真的要拆,能不能在建新的大厦的时候,在里面特设一个小房间,作为展览。
把大厦的模型放进去,既作为我们城市发展的见证,也作为你们家庭发展的见证。
这位年轻的董事长一听,非常高兴,不仅把拆房子的任务交给他,更把建房的任务也交给他了。
任何一种说服方式一定要功心为上,他儿子要拆家族的大厦一定会有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如果你说拆的又快又干净,多少会引起心里的反感情绪。
二、心理活动分类人的心理状态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表层心理,就是随时可以坦然外露,告诉别人的;还有一种是深层心理,要加以掩饰和伪装,不太愿意让人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