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考试说明整体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4.95 KB
- 文档页数:3
2018年高考全国卷理综物理试题整体评析物理:注重科学素养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提升命题质量,彰显素质教育的鲜明导向,引导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助推发展素质教育。
聚焦主干内容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聚焦高中物理学科主干内容和要求,以主干的、学生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设计试题,避免超纲、过难过繁的内容。
试卷必考部分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两部分内容,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静电场、电磁感应等重要内容为主线,选考部分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主要内容。
各套试卷中考试内容比例和分数权重,高中物理主干内容都是重点。
各套试卷中较难的试题所考查的内容都是主干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凸显学科特点物理学科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物理考查的五种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高考物理着重考查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培育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比如,全国II卷第16题利用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所发现的毫秒脉冲星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匀速圆周运动等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给情境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考查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
全国III卷第19题利用竖直矿井中装矿石的矿车在两次提升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物理规律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本试卷共 16 页,共 300 分。
考试时长 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C 12N 14O 16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120 分)本部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在核反应方程24 He + 147 N178O + X 中, X 表示的是A .质子B.中子C.电子 D .粒子14.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B.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D.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15.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A .干涉条纹消失B.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C.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 D .中央条纹变成红色16.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P、Q 两质点平衡位置相距0.15 m。
当 P 运动到上方最大位移处时, Q 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A . 0.60 mB. 0.30 m vC. 0.20 m P QD. 0.15 m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 1 页(共 9页)17.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60 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A .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1/602B.月球公转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1/602C.自由落体在月球表面的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D.苹果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的1/6018.某空间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
一个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一定初速度射入该空间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仅撤除电场,则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2018《考试大纲》12月15日,《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公布。
按照以往经验,《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那即将参加2018年高考的考生该如何规划接下来的复习与冲刺呢?2018的全国卷理综物理的考试大纲与2017年考试大纲相比较,从考试目标到考试范围上看没有任何的改动和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
这也是在全国卷经历了两年的调整后对稳定要求的回归。
所以在试题的结构上基本保持现有格局不变,即8个选择、2个实验题(其中力学实验1个、电学实验1个)、计算题2个、选考题二选一。
在备考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考试总纲中描述的对学生下列几个能力的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试验能力。
对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1.研究全国卷,把准全国试卷的脉搏考生要想在理综考试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考试的功能和作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定位备考方向,有计划分阶段地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各种能力,以尽快适应全国卷新颖、灵活紧密联系实际和生活的特点。
特别注意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高中知识点的对接问题,例如动量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动量守恒定律是与能量守恒定律同等重要的基本物理规律,在宏观、宇观、微观世界都成立。
动量的概念起源于力学,但贯穿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领域。
对动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理解力学现象、掌握力学规律,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其他内容。
比如,动量的学习有利于理解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光子动量的概念等。
所以对动量的复习,要注意动量观点解决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理解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等。
2018北京高考考试说明物理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考核目标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物理高考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考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考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
2.考试的能力要求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应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知识与能力做简单对应。
物理学科考查的能力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属基础的和较高的两个层次。
基础层次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较高层次的能力包括“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各种能力的具体含义如下:(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指理解知识的意义,把握物理情景的本质特征,并能将知识与情景联系起来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①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明确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及与其他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②根据研究对象及运动(变化)的特点,正确选用物理量、物理规律描述其物理状态、物理过程。
③领会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2)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指根据给定的情景,利用已知的知识和方法,针对问题进行逻辑推断、归纳和论证,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①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正确推断,明确物理状态的存在条件,定性分析物理过程的变化趋势。
②根据具体问题,运用物理规律和数学方法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运算、估算,进行论证和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和结果正确地表达出来。
(3)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指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已有条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
具体要求如下:①了解基本仪器的主要性能和使用方法,能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基本仪器。
2018年北京理综物理部分解析【试卷总评】【试卷总评】2018年北京卷试题严格按照2018年考试说明来命题,,与往年相比在难度和题型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整体来讲,难度中等偏上一点,没有难题和怪题。
题目变得更加的灵活,而且更加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察。
考查内容包括了原子物理、光学、交流电、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恒定电流、机械振动、万有引力、电磁感应和楞次定律、单位制、直线运动加平抛、功率、动能定理和t a 图象所围成面积的物理意义,、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选择题(每小题6分)13.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A .放出光子,能量增加B .放出光子,能量减少C .吸收光子,能量增加D .吸收光子,能量减少14.一束单色光经由空气射入玻璃,这束光的A .速度变慢,波长变短B .速度不变,波长变短C .频率增高,波长变长D .频率不变,波长变长15.一个小型电热器若接在输出电压为10V 的直流电源上,消耗电功率为P ;若把它接在某个正弦交流电源上,其消耗的电功率为2P.如果电热器电阻不变,则此交流电源输出电压的最大值为A .5VB ..10V D .16.处于匀强磁场中的一个带电粒子,仅在磁场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将该粒子的运动等效为环形电流,那么此电流值A.与粒子电荷量成正比 B.与粒子速率成正比C.与粒子质量成正比 D.与磁感应强度成正比17.一个弹簧振子沿x轴做简谐运动,取平衡位置O为x轴坐标原点.从某时刻开始计时,经过四分之一的周期,振子具有沿x轴正方向的最大加速度.能正确反映振子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是18.关于环绕地球卫星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沿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行的两颗卫星,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周期B.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一颗卫星,在轨道不同位置可能具有相同的速率C.在赤道上空运行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它们的轨道半径有可能不同D.沿不同轨道经过北京上空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平面一定会重合【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2018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00分)在核反应方程He+N→O+X中,X表示的是()A.质子B.中子C.电子D.粒子2.(6.00分)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B.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D.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3.(6.00分)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A.干涉条纹消失B.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C.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D.中央条纹变成红色4.(6.00分)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P、Q两质点平衡位置相距0.15m。
当P运动到上方最大位移处时,Q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A.0.60m B.0.30m C.0.20m D.0.15m5.(6.00分)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60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A.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B.月球公转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C.自由落体在月球表面的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D.苹果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的6.(6.00分)某空间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
一个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一定初速度射入该空间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仅撤除电场,则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下列因素与完成上述两类运动无关的是()A.磁场和电场的方向B.磁场和电场的强弱C.粒子的电性和电量D.粒子入射时的速度7.(6.00分)研究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有关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板接触,能使电容器带电B.实验中,只将电容器b板向上平移,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C.实验中,只在极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D.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表明电容增大8.(6.00分)根据高中所学知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
2018高考物理考纲解读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张龙海2018的全国卷理综物理的考试大纲与2017年考试大纲相比较,从考试目标到考试范围上看没有任何的改动和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
这也是在全国卷经历了两年的调整后对稳定要求的回归。
所以在试题的结构上基本保持现有格局不变,即8个选择、2个实验题(其中力学实验1个、电学实验1个)、计算题2个、选考题二选一。
在备考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考试总纲中描述的对学生下列几个能力的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试验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要考虑到稳中有进,新增必考内容的试题会控制好难度,“新加必考内容属中低难度”,确保第一年平稳落地,高考试卷整体难度保持稳定。
2018年高考物理学科着重要考查的能力,着重考察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理科综合将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向学生提供新知识或原有知识的延伸拓展信息,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学科通过将动量和近代物理作为必考内容进行考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有力工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实际现象,理解更深层次问题。
一、复习要求:1.形成物理基本观念: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
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能量观、物理价值观。
2.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形成良好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2018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考试说明整体解读
2012是北京市是实行新高考的第三个年头,也是本轮课改的最后一年考试。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高考会继续加大课改的步伐,在命题改革与考查范围上作重大调整。
作为第一轮课改的最后一年,2012版《考试说明》相对于2011年几乎是一字不变,所列112个考点以及考查要求也未作调整;可以说在考查范围上的稳定会有利于广大教师与考生的复习备考。
但是我们也可以肯定,在高考改革进入“加速跑”的当下,2012年的命题形式上,一定会又在2011年的基础上作出更多新的尝试。
这也是我们广大复习备考的教师与考生要特别留意的。
以为把最近三五年内的高考题以及模拟题做熟练会高考就“万事大吉”,甚至认为“只要做好基础题就能上名牌大学”,这样的复习观念显然是落后的。
随着高考中档试题的难度整体下降,中档题的区分效果明显下降,能产生差别的往往是那些体现出学生独立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新” 题。
我们看到,其实2011年北京高考物理试卷中的主干题,依然是“熟练”的学生能条件反射般的“解答”的。
我记得试
卷一公布,我们学而思的一位老师就直接给同学们写出了一篇“秒杀”北京高考部分试题“攻略”。
为什么能读完题后就“秒杀”?因为多年对试题作出的“研究”表明:如果试题多年稳定,那么那些“聪明”的老师研究这些试题后,他会发现只要教给学生“简装版“的“高考物理学”针对性
的用以解高考题,必然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功效上成功的多。
比如 2011年北京高考的电路动态分析题,因为高考不涉及“网络”,很多老师就在高考的范围内总结出“串反并同”的解题口诀就直接秒了,根本不需要根据物理原理分析。
还比如当下高考热门的摩擦力问题考查,由于只考查一维上的摩擦力,所以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对学生教的口诀就变成了“同向相搓,快助慢,慢阻快;反向相搓,彼此阻碍。
”这样学的话甚至根本不需要学习教材上关于摩擦力的知识。
可以说,高考题的主体还是稳定的,这是人心所向。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课改的命题原则是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科学素养,尤其是明确提出的探究能力。
所以高考复习不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思维的速度与“条件反射式”的答题能力。
我记得几年前北大的几位老教授在《物理教育》等期刊上批评现有高考体制中的问题,最集中的一条就是,命题形式的僵化与固化是导致应试教育的最直接原因。
我们现在在高考中不断的调整命题形式,可以说是时不我待,必须为之。
但是
调整的度一定是现有的学生的教师能接受的,比如北大赵凯华教授提出应该允许少量高考题不在高考考纲内出,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就激烈反对:“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中国的高考如果脱离了大纲、教材是行不通的,这会给高中教学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
以上我们分析了2012高考的稳定与变革的必然性,那么我们的考生不禁要问:“针对新的命题形式,我们该如何备考,新高考的‘稳’与‘变’对于我们这些可怜的每天埋头做
12小时题的高三考生,究竟有些什么指导?”或者“我们老师应该做什么工作能帮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