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规范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6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的护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适用于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宜穿刺、测量周围静脉压、TPN以及长期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必要时还可以从锁穿处采血,抢救时加压输液。
但锁穿较浅静脉穿刺创伤药大些,可能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因此要求护士充分认知各种危险因素。
一、留置管的固定穿刺成功后,缝线结扎固定导管,采用3M无菌透明覆盖保护穿刺处。
一般置管长度右侧为12~15cm,左侧为16~19cm,如置管过长,导管刺激心脏和大血管壁,部分患者出现心悸、气急、胸闷等不适。
保持导管的通畅,防止导管脱出、扭曲、受压等,躁动的患者适当约束双手,患者在更衣时避免过度牵拉导管,以免导管移位或脱出,如导管脱出不可将脱出部分再送入血管。
二、观察患者的主诉和生命体征输液注射前要用注射器抽吸回血确认留置管是否在血管内再输入药液。
输液中观察患者有无突发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胸闷、气急以及清醒患者出现烦躁,血压下降的表现,如出现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血、气闷或胸腔积液,应立即停止输液行X线检查确诊后拔管治疗。
三、防止空气栓塞因锁骨下静脉的压力较低位0.66kPa,再吸气时甚至可达到负压,要防止输液滴空,以免进入空气形成空气栓塞。
四、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导致一过性输液量过大,加重心脏负荷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
五、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外渗、皮肤张力增高、硬结和疼痛等部感染的症状。
对于穿刺处的改变分为四度:0度:导管入口处无任何变化;Ⅰ度:导管入口处红肿直径<1cm;Ⅱ度:导管入口处皮肤红肿直径>1cm;Ⅲ度:导管入口处有红肿并且周围有分泌物,甚至伴有全身症状如高热、血白细胞升高等。
一般穿刺后24h局部换药一次,以后可以每隔一天换一次,若敷料潮湿污染要随时更换,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
每周更换正压头或肝素帽1~2次;从导管采血标本后,立即更换接头并用生理盐水冲管,每次连接输液器注射器时,要用0.2%碘伏消毒正压接头或肝素帽后连接。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护理3.2.1 对清醒病人臵管前进行宣教,在臵管前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其积极配合,消除对穿刺及带管的焦虑,并指导病人在臵管后如何防止污染,防止不慎拔出等。
3.2.2协助医生臵管,操作者必须经验丰富,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熟练、规范。
臵管后要记录臵管外露刻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与穿刺有关的情况,必要时应摄X胸片明确臵管情况。
3.2.3 感染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和规程,防止发生感染。
臵管后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和输注液体的性质,另外定期查血象及体温。
据报道,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局部穿刺口及中心静脉管道的污染[1],细菌主要来自皮肤、导管接头、肝素帽等,尤其肝素帽为一重要感染来源[2]。
另外,臵管途径、臵管时间及封管方式亦与感染相关[3]。
臵管后第一天我科常规用无菌小方纱加压后,再用3M无菌敷料贴膜粘贴,另在距穿刺处8CM管道处用胶布交叉固定于病人皮肤上。
定期消毒穿刺部位,预防感染。
透明敷料较棉质敷料易增加感染机会[4],3M敷料贴膜定时更换,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5]。
臵管处用2.5%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由里向外消毒皮肤2遍,消毒范围要宽于敷料,直径大于7cm [6],再贴3M敷料贴膜。
臵管第二天更换3M敷料贴膜,以后为qod更换,做好更换记录。
每24小时更换输液器,三通接头及肝素帽常规消毒后每周更换2次,肝素帽或三通管有血迹或高分子颗粒残留时应及时更换。
3.2.4 管腔堵塞或输液不畅导管阻塞可因病人体位不当,导管受压、反折等所致,应及时解决;也可因长期输注氨基酸、脂肪乳、血制品等,其残余液中的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在导管内使导管冲洗不彻底所致,输注此类药液时要每2-3小时用生理盐水快速冲管, 保证管道通畅;输液时注意合理安排液体顺序,应每6~8小时用生理盐水冲管一次,以防导管堵塞,并及时更换下一组液体,避免液体输空。
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20 ml冲洗导管,并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接上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