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

5.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6.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题,计10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2.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

A.斯克瑞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3.“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4.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6题,计30分)

1.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5.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请从下列3题中任选2题作答,每题20分,本题共40分)

1.试述课程开发中的泰勒模式。

2.试述如何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3.请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谈谈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论》试题(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空格,计20分)

1.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学科内容。

2.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3.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4.关联性,统一性,内在联系。

5.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6.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小题,计20分)

1.B 2.A 3.A 4.D 5.B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6小题,计30分)

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经验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够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2.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

3.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从强调目标与计划到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隐并重;从只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校内校外并重。

4.从课程价值观看,二者是“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具有等价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5.确定课程价值观;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取向之间的关系;确定课程内容。

6.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小题,计40分)

1.(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包括了解学生的现状;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包括分析当代生活的决定性方面。揭示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其在学校所学知识的领域;使学生理解生活的基本原理;特定的教育目标要适应儿童的兴趣需要;要经过教育哲学的选择。学科专家的建议。对所获得的有关教育目标的资料进行选择。有效地陈述目标。

(2)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3)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4)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界说教育目标,确认评价情境,编制评价工具

2.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需要在以下几对关系上作出取舍:

(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于人的自由。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等与融合,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