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之沉默的螺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1.25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存在。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匿名性,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个人的“本我”,另外,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已经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而且,受众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因此,就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
众所周知,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
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这些条件使,在网络传播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着新的环境条件,面临新的问题。
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络传播中消失。
“沉默的螺旋”假说建立在对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而“从众”和“趋同”发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在现实社会中,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规范与价值,一味以自我为中心便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而网络传播是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是一种个人化的信息传播,是以鼓励个性和保存个性为前提的。
它充分承认和尊重个人意见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现。
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个人在网络上表现得比在现实中更为大胆。
但这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是因为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
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不可能被社会孤立起来。
有学者指出,“CMC(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只是提供给人们机会。
以人们渴望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想法和冲动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过通过科技手段更容易地实现它们”因此,网络只是使人们比以往多了一条发表意见的渠道。
根据人的社会心理一般规律得出的“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并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
网络存在虚拟成分,但并非绝对的虚拟网络也具有真实的成分。
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匿名面具的背后毕竟还是一个个真实世界中的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网络社会同时具有真实和虚拟的双重属性。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现象分析——以天涯论坛和《非你莫属》为例-新闻学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现象分析——以天涯论坛和《非你莫属》为例雷阳【摘要】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意见,这一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理论。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现象。
关键词网络传播沉默的螺旋反沉默螺旋内容分析近年来,网络传播高速发展,形成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信息传播模式。
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大众媒介是最主要的信息源,受众被动的接受媒介内容,属于单向传播。
而在强调互动的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能动性大大提升,受众可以更为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受众的主动传播,受众所支持的劣势或少数意见的影响力可能会大大提升,甚至会出现劣势或少数意见超越优势或多数意见的情况。
本文试图验证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是否适用,并对新出现的反沉默螺旋现象进行分析。
一、沉默螺旋、反沉默螺旋现象1、沉默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的,最早见于其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的论文。
随后,1980年,在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纽曼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概括和阐述。
具体来说,“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会形成有关“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
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由此一来,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及“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以钟美美爆红事件为例浅析网络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及“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以钟美美爆红事件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往往带有一种特殊性,人们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本文以钟美美爆红事件为例,深入探讨这两种现象在网络环境下的原因和影响。
2018年,钟美美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她因为一段视频而迅速爆红。
在这段视频中,她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唱出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段视频受到了网友的疯狂转发和点赞,迅速蹿红。
钟美美由此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被媒体视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在钟美美的爆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体现。
首先,钟美美的爆红表明网络社交行为存在着先验的偏好。
在钟美美的视频中,她真实的情感和唱功打动了很多人,使得他们愿意传播这段视频。
其次,当这段视频被一些关注度较高的人转发和评论后,更多的人会跟随转发和评论,使得该视频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最后,一些媒体开始关注这个事件,将其放大宣传,这又进一步提高了该事件的关注度。
换句话说,人们在网络环境下更容易关注和传播那些已经获得关注的信息,形成了种种先验偏好的“沉默的螺旋”。
然而,同时也可以看到“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环境下的影响。
一方面,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可以引发更多的讨论和评论。
例如,关于钟美美的报道在网络上引起了人们对她的评论和批评,一些人认为她只是过于普通的一个大学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
这种反对意见的出现,使得原本只有正面评价的“沉默的螺旋”被打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声音。
另一方面,钟美美本人也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接受了一些采访,回应了一些批评。
这些回应和行为,使得她的形象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引发了人们对她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显示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复杂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案例分析案例一:“八毛门"事件.2011年9月7日曝光,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
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
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事件发生后,网民和多数纸质媒体基本上都是一边倒地指责医院。
随后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引发医患信任危机,深圳市儿童医院多名患儿因“八毛门”事件影响,患儿家属拒做手术,导致病情恶化.事件真相:9月12日,该患儿因病情反复,再次进入广州市儿童医院治疗。
2011年10月20日,患儿在武汉同济医院小儿外科被证实患先天性巨结肠,已做手术,花费2万4千元。
孩子基本康复后,陈先生委托同济医院向社会公布了他给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和致歉信,深儿主治医生接受道歉并祝福孩子早日康复。
理论分析:医患关系紧张和矛盾突出是当今中国社会不争的事实,同时,医院作为医疗资源的占有者,在医患争端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显然作为弱势的患者更能引发社会舆论的同情。
此事件中,陈先生一定程度夸大的言行经过网民和媒体的传播引发了医患之间巨大的信任危机,而作为当事方之一的深圳市儿童医院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对陈先生和公众媒体做出合理的解释,选择了沉默。
最终导致舆论的深度偏向,并引发其他患者拒绝治疗的严重后果.究其因可以发现医学界人士在与大众媒体以及公众打交道过程中,缺乏足够耐心,或是抱有过强的专业优越感,导致在“8毛门”乃至于其他医疗新闻中专业声音缺位,使自身陷入被动局面。
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此事件促发了社会各界对当今医患关系的反思,并寻求建立医患互信关系的制度和法规方面的方法,但是从事件的最终结果来看,这次有媒体主导的舆论漩涡出现了巨大的偏颇,一反面反映了大众媒介逐渐走向迎合最先生成的网络舆论,另一方面反映了新闻报道人员缺乏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总而言之,无论哪一方面,任由其发展都将对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当然,纵观整个事件,可以发现“沉默螺旋"理论的弊端①舆论的多数并非是正确的,②大众传播有失公正的报道对舆论的错误导向,③舆论产生与发展受到社会背景中潜在矛盾的影响失去公正性。
新媒体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新现象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然而,人们在新媒体上的交流方式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催生了一种新现象——“沉默的螺旋”。
所谓“沉默的螺旋”,是指在社交媒体上,当某个话题或观点被广泛讨论时,众多用户因为害怕与别人意见不同,或是害怕被其他用户攻击或谩骂,而选择保持沉默,进而拉大与主流意见之间的差距。
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会沉默,进而加速主流意见的扩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们在新媒体上的交流往往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和真实性,而且很少有制约用户言行的规范或者惩罚机制,导致网络暴力和谩骂现象时有发生,令人望而生畏。
其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和量也越来越快。
这种信息的快速流转和广泛传播,大大加强了主流意见的影响力,进而加剧了个体思想的“沉默”。
最后,也有一部分用户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保持沉默。
这些用户可能对某个话题或观点有着自己的看法,但出于各种原因,不敢公开表达,这也增大了“沉默的螺旋”的影响力。
针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言论自由、有序”的环境,强化对网络暴力和谩骂的打击力度,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建立更加健康和有序的网络交流环境。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和辩论,激励用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尝试与不同意见的用户进行交流。
通过理性、平等且尊重的讨论,可以让人们更加平等地发表意见,从而缓解“沉默的螺旋”的影响。
最后,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个体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培养,让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尽可能缩小与主流意见之间的差距。
在新媒体时代,保持思想独立和自信,打破“沉默的螺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在自由、平等和健康的环境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交流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日益深入的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反思。
其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一种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解释公众意见形成和舆论演变方面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和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这一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受到了质疑。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深化我们对舆论形成机制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本文将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梳理其核心观点和理论依据。
然后,结合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特点,分析该理论在解释网络舆论现象时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当代社会中新的舆论形成机制,以及网络环境下个体意见表达的新变化,进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
本文将提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舆论演变的新挑战,以期为当代社会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沉默的螺旋”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
该理论主张,人们在表达观点时,若发现自己与多数人的意见相符,会倾向于更积极地表达;反之,若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则会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沉默”的状态会进一步强化主流观点的地位,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自其诞生以来,“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意见表达的空间也更为广阔。
在这种背景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仍然适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一方面,该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度强调群体压力对个体意见的影响,忽视了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
传播模式:
文字表达:
传统媒介下的群体中,群体行动的方向主要还是依据群体领袖的领导和煽动。
在当今的网络世界,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强势意见领袖对网络群体的影响逐渐减弱,所以网络群体的从众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旦某种“优势意见”在整个网络群体中形成,公众由于社会心理的影响,力图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支持,避免孤立状态,当自己的观点与“优势意见”相悖时就会选择沉默或附和,一方沉默导致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案例分析:
自从2014年文章与姚笛偷情事件轰动娱乐圈,文章的好老公好爸爸的形象灰飞烟灭,姚笛则人间蒸发了大半年,在这种对婚内出轨深恶痛绝的社会环境下,成功引起了所有人对文章和姚笛的一致讨伐。
即使后来文章回归于家庭,姚笛复出专心演戏,公众那种已形成的愤怒和反感也很难改变推翻,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为责任感的减弱而强化,产生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舆论一边倒向谴责和讨伐时,即使是为他们说一句好话也会被骂是非不分。
先不讨论文章姚笛本身行为的罪大恶极,就从舆论上来说,大部分人的愤怒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煽动和群体极化。
正如勒庞所说,在群体中,大量的人围绕同一社会议题的讨论而聚集。
虽然每个人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一旦进入群体中,他们的个性便会湮灭,更不必说在这个大数据下信息化的时代,群体的聚集只需要几秒钟的数据分析即可达成。
在群体活动时,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他们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近几年卓伟赵五儿在网络上揭开的明星出轨事件层出不穷,陈赫出轨张子萱,马蓉出轨宋喆,刘恺威出轨王鸥,林丹出轨赵雅琦,近期又爆出吴京出轨的新闻难辨真假。
群体往往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几乎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示出特有的激情,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此类明星丑闻事件频频被曝光,人们如蚁聚膻,如蝇逐血,口水顿时泛滥成灾,大有淹没微信、微博、论坛之势,瞬间放大成社会事件,对丑闻当事明星的“口诛笔伐”总能掀起一阵又一阵的舆论热潮,
特别是某些键盘侠大有一种生逢其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快意。
所以说,当今网络时代下虽然人际交流更加直接,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作为信息的发布者,我们在网络社交的交往舆论中体现出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但同时,网络舆论也是非理性的,网络群体在强大的“集体幻觉”的支配下,被狂热的情感所暗示和感染,个人理性言论被忽略和淹没,大多数人的非理性情绪将会占据上风,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低俗化。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新型群体交往方式下,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们越来越成为“乌合之众”,群体的势力在不断增长,群体心理越来越值得我们研究。
只有对群体心理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理解除了别人强加于我们的意见,我们是多么没有能力坚持己见。
但是我们依然期待着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自我情感的表达。
我们首先应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基本的道德准则,在纷繁复杂的群体环境下保持清醒的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