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02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我的理想》教学设计篇4一、习作目标:1、展开想象,畅谈理想,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树立远大的理想观。
2、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拟写写作提纲并按照提纲内容写习作的习惯,练习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收集名人小时候的理想故事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四、学习者分析:“我的理想”是一个很空泛的话题,学生往往都会说些大话、空话,不知道理想是什么,认为理想离他们太遥远,虚无飘渺,无从下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
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学生是富有想象力的,我们给他们提供条件,创设情境,他们便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唤起他们对理想的美好向往,形成倾诉理想的欲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理想观,让他们在写作时“有米下锅”,从而更好地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课前,老师已布置你们收集一些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说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积累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3、、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成功。
理想是多么重要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指导课,来畅谈《我的理想》。
(板书:我的理想)4、由事先准备好的学生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5、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学生自由发言)二、诉说理想,放飞梦想。
1、同学们,有人说: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理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诗歌所要表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三)通过对诗歌具体意象分析,体验诗歌中所要表达的迷惘、疑惧、苦闷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鉴于本诗的意境化抒情的特点。
本课难点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品味,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岁月蹉跎,人生无常,在坎坷复杂的人生之旅中追求理想的不易。
教学难点:第一节写理想的重要性,第二节写追求理想的复杂与困难更甚会使人误入“迷宫”和“鬼火”。
看似两节的关系不大,还有矛盾。
实则浑然天成,把第一、二节如何衔接起来,理清之间的联系,本诗的立意也就弄清楚了。
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指引法、讨论法、问答法四教学工具:幻灯片教学五教学思路:通过诵读法将同学们导入课堂;简要地介绍一下作家作品,并且进行题解;扫除阅读障碍后朗读课文,使同学们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精读课文,精读并分析课文,分小组讨论,通过提问思考的的方式深化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并进行适当的课堂测验;总结全文。
六课时:1个课时七课型:新授课八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1.对于理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列夫托尔斯泰人,只要有一种理想,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同学们在你们心中对理想的认识是怎样的呢?生:******老师: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理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诗歌,看看在诗人穆旦的笔下他的理想与其他名人心中的理想有什么异同。
(二)作家作品介绍穆旦原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赴缅甸,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迫害,1977年病逝,1979年平反。
[知识与技能]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
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校里的教育也逐渐地走向了提高质量和创新意识的方向。
对于初中生而言,理想便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而七年级《理想》教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的主要内容围绕了“理想”这一主题展开,分别从“何为理想”、“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三个方向进行阐述。
开课前,我将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讲解,将“理想”这个概念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向学生阐述清楚,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并深刻体验到“理想”的重要性。
我还会将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追求理想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未来的路上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何为理想”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我还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理想是什么、为什么理想这么重要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一个新概念。
我还会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围绕理想展开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追求理想”这一部分,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只有设定得正确、方向确定得清晰才能朝着理想发展。
同时,我还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技能,帮助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逐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我会在“实现理想”这一节课中让学生了解并反思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采用一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严谨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启迪他们为实现美好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我认为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资料,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理想》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1. 了解“理想”的概念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理想”的含义;2. 能够分析理想的形成原因和实现方式;3. 能够运用积极的理想来指导行动和规划未来。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5分钟)1. 师生问答:- 你们知道什么是“理想”吗?- 你们认为一个人有理想的重要性是什么?2. 引入话题:-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和理解“理想”的概念,并强调理想对人们的影响和重要性。
Step 2 概念解释与讨论 (10分钟)1. 教师解释理想的概念:- 理想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或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
2. 学生讨论与分享:- 学生可以就自己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进行交流和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理想而有些人没有?- 一个人的理想如何形成?Step 3 形成原因与实现方式分析 (15分钟)1. 小组合作探讨:-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列出个人认为形成理想的原因和实现理想的方式。
2. 小组展示与讨论:-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Step 4 理想的指导作用 (15分钟)1. 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完成一系列任务,帮助他们理解理想对行动和未来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
2. 教师总结和引导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理想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理想来指导行动和规划未来。
Step 5 情感培养 (5分钟)1. 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并努力为理想而奋斗。
Step 6 运用与拓展 (10分钟)1. 学生个人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理想,并分析实现理想的方式和困难。
2. 学生作品展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促进思想交流和互相鼓励。
《理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⑴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⑵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像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
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
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探究、解读诗歌的8~12节,梳理诗歌的脉络,感悟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并联系《在山的那边》作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
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设计(二)散文家余秋雨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三峡为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
《理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理想的含义,认识到理想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讨论理想的定义和意义。
2. 主体部分:分析不同人物的理想及其实现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理想的定义、意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人物的理想及其实现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想。
4. 创作法:让学生创作以理想为主题的诗歌或故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理想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讲解理想的定义、意义及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人物的理想及其实现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
5. 创作:让学生创作以理想为主题的诗歌或故事。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理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理想》相关课文或阅读材料。
2. 参考资料:关于不同人物实现理想的案例。
3. 创作工具:纸张、笔、彩色笔等。
4. 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干净、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座位安排: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之间便于交流讨论。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正常运作。
八、教学安全:1. 强调学生在讨论和创作环节注意纪律,避免发生意外。
2. 确保教学设备安全使用,避免学生误操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理想。
2. 邀请一位成功人士分享其实现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十、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意义及其对人生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
《理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理想的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设定个人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并学会克服困难。
1.2 教学内容理想的定义与特点理想的重要性如何设定个人理想实现理想的途径与方法克服困难的策略与技巧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讨论学生对理想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讲解理想的定义、特点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
实践: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思考,设定自己的理想并制定实现计划。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理想的定义、特点及其重要性。
讨论法: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学PPT:包括理想的定义、特点、重要性的讲解内容。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prompts。
个体思考任务单:提供学生进行个体思考和制定实现计划的指导。
3.2 教学材料纸张和笔:用于学生个体思考和记录。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材料。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个体思考计划评估:评估学生制定的个人理想和实现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克服困难策略评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克服困难的策略和技巧的合理性。
4.2 教学反馈小组讨论反馈:给予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个体思考计划反馈:给予学生制定的个人理想和实现计划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克服困难策略反馈:给予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克服困难的策略和技巧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邀请成功人士分享经验: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分享他们实现理想的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动力和信心。
初中语文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理想》。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作者对理想的思考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想》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
3. 讨论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4.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理想》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为什么要有理想?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合作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重点词语和句型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和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5. 分析课文观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课文观点的合理性。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的词语和句型运用能力。
3. 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理想》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和表达的工具。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理想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名为《理想》。
课文通过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不同人物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守,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热爱和执着。
2.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的标题《理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为什么要有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翻译和讨论。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精讲点拨: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如:词语“坚定”、“执着”、“热爱”等;句型“的理想是”、“认为……”等。
5. 情境教学: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如:课文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在艰难环境中仍然坚持追求理想的情景。
6.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他们是如何坚持追求理想的?7. 情感升华: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理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启发法。
④讨论法。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
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流沙河,当代诗人。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
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
“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经历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扒窃(pá)缀连(zhuì)莹莹(yíng)船舶(bî)蜕(tuì)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ï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î)洗。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起什么作用?(比喻、顶真。
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轻。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
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层次: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
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
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4.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课时
一、齐诵诗歌
二、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
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
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
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课堂练习
仿写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拓展延伸,重温经典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③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五、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
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