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导向的有效课堂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因此,如何在课堂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中的主导者,学生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然而,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数学难题,引导学生去寻找解题方法,并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验证。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其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基础。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知识为中心,学生只需要记住课本上的知识点即可。
然而,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中,学生应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应用者。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结果,并分析实验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
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知识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例如,在社会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个有争议的社会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
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它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取、技能培养和思维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方向,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理论基础、实施策略以及具体案例分析。
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培养其自我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一理念源于对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
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具备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理论基础方面,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主要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与环境进行互动,形成自己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能力导向的教育理念还受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和社会互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实施策略上,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设计和调整。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突出跨学科整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例如,可以通过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实现能力导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协作交流。
翻转课堂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在课外通过视频和材料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而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应用能力。
能力导向教学: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中心进行指导和评价引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力导向教学应运而生。
能力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中心进行指导和评价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学生的实际能力视为教学的重点,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能力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能力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和评价。
以下是能力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1. 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中心能力导向教学将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
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力导向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的效果。
2. 学生的能力需求是多样化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求。
能力导向教学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发挥他们的优势。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 强调能力的综合发展能力导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各种能力,使他们具备应对现实生活和未来工作的综合能力。
4. 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能力导向教学既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注重学习的结果。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提升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估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程度。
通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能力导向教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能力导向教学的教学策略能力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能力导向教学的教学策略:1. 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能力导向教学的核心之一。
2023核心素养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心得(通用8篇)核心素养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心得1团队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接近尾声。
在未读这本书之前,只知道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具体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挖掘、运用还不清楚。
这本书不仅有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观重建,还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作者余文森教授阐述的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读了豁然开朗,收益颇多。
读了这本书,使我倍感压力,想到教育为孩子一生打基础,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牢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
为此,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关键、共同、个性。
一、关键1、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包括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必备品格包括自律、尊重、责任。
这些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要求教师在课堂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孩子们创设能力环境和品格形成环境,并对能力和品格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2、关键期中小学是孩子素养形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
正如有学者说,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
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孩子们在关键期掌握关键能力和品格。
二、共同1、核心素养框架相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两者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
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包容,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书中还呈现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所提炼的各学科核心素养。
能力目标导向下的研究性教学课堂设计作者:许娜王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4期摘要:本文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引入课堂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构建了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课堂模式,并以《建设工程进度控制》课程为例,在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第二课堂以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研究性教学在课堂设计中的引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39-02课堂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知识传授的直接平台,课堂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
目前,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传统课堂教学正在衰退,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兴教学模式正朝气蓬勃地走来。
在课堂设计的改革大潮中,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更注重将研究的发现精神和探索精神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使其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一、研究性教学课程模式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课堂内容设计和丰富的课堂活动,建立学生的问题思维和研究精神,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和健全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目标导向下,构建了图1所示的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课堂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各种工程问题,充分发挥课堂内教师的激发引导作用,引发学生在课堂外的知识孵化,通过系统的引导和训练,最终将学生的问题思维、研究精神、开阔视野和健全人格转化为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综合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课堂内教师的引导激发需要创造平等的教学气氛和积极的交流情景,课堂外知识的孵化需要宽松的制度和完善的平台支撑,需要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改进与提高,包括良好的教师素质与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和配套教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多层次的实践体系、丰富的第二课堂平台等。
本文以《建设工程进度控制》课程为例,探讨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后对该课程的一些改革。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如何理解教学的本质的?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的各项行为活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经验与成果服务的。
教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相对独立的特殊认识活动,学生发展是教学认识的基本目的,教学认识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教学的本质首先第一点是知识的传授,其次则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素养。
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从被动的学习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我喜欢学。
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态度的基本方式。
从实质讲,教学是学生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学习过程。
其中,阅读力、思考力、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作为老师,需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懂、读好,要老师少教,学生多学,同时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创新。
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知识是学校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无法在真空中产生也无法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
总之,教学的产生和维持,人的成长和发展,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养料。
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也即,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关键能力导向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及课堂教学实践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社交障碍、语言沟通困难等症状。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孤独症学生往往难以适应课堂环境,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能力导向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应运而生。
关键能力导向的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在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中,这种教育模式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孤独症学生的关键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成绩。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关键能力导向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个性化教学孤独症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二、多元化教学孤独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普通学生有所不同,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孤独症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社交技能培养孤独症学生的社交能力较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让孤独症学生更好地与同学互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四、家校合作孤独症学生的家庭对于他们的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共同制定教育计划,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总之,关键能力导向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及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培养孤独症学生的关键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成绩,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者们不断寻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其中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本文将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并探讨该策略的有效性。
首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与核心素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动力。
其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学生们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团队意识。
此外,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们还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此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由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出创新能力,为未来面临的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然而,要想有效地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内容,确保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其次,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反馈,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
如何将问题解决能力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能力之一。
将问题解决能力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一些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策略:
1. 提供真实的案例:在课堂上引入真实的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案例,学生能够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答案。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并促进他们进行讨论和合作。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给予学生自主权:给予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决策权。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负责任地做出决策。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提供反馈和评估: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
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改进他们的
方法和策略。
5. 融入跨学科教学:将问题解决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应用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
维和综合能力。
通过将问题解决能力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
各种挑战和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对他
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
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所要达到的
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清晰、可衡量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明确知道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无旁骛,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生动的教学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故事等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
此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
特点和学习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才能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最后,科学的教学评价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教学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客
观的、科学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验、作业、考试、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方法
的多样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等多方面的支持。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能力导向的有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余文森教授“能力导向的有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习汇报3月28日上午8:20分,39名中学部教师,在科研室的组织下,自行前往七中万达学术厅,聆听了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教授关于“能力导向的有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史校长、臧书记亲临会场,在前排嘉宾席就坐聆听。
现将余教授讲座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个方面:1、有效果2、有效用3、有效率。
他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犹如医生看病重“疗效”一样,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进步、发展)。
余教授根据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把课堂分为有效--无效、高效--低效正效--负效三个对立面,要求我们课堂教学要拒绝无效、低效和负效,确保有效,追求高效。
二、有效课堂的评判标准
余教授认为有效课堂的评判的核心标准是学生的学习发生积极的变化、进步、提高和发展。
具体标准是(1) 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2)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生变化,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学有所得(3)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品质、情感发生积极变化。
三、有效课堂要树立二个意识二个要求
1、二个意识:(时间)效率意识,教学尽可能耗时少、精力少、借助教学手段少;解放意识,以生为本,把时间还给学生。
2、二个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准确)(2) 教学内容清晰(清楚)
四、有效课堂操作策略
1、树立三个教学理念:(1) 课堂教学是个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助、互动、共享共进、课堂文化重建)(2)让学习过程和效果看得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3)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智慧的挑战(争论)和收获的喜悦(认知的快乐)
2、三条基本策略)(1)先学后教(有速度有质量的先学,既充分又有新鲜感)(2)问题导向(质疑、质问、探究,知识的内化和深化)(3) 小组合作(体现交流、加工综合、辩论,达到知识的增值)
3、简约教学--学会“洗课”
洗课就像洗菜去除泥沙一样,洗去冗长,还学生一个简约、朴实高效的课堂。
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洗去假大空的不切学生实际的不能很好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简约明了恰当突出重难点,洗去与本课无关的内容;洗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
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作业练习要有典型性、实效性、灵活性,洗去机械性、重复性、质量不高的习题。
让洗课成为一种习惯,公开课、转转课、常态课都要洗。
五、培养三种核心能力(素养)
有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三种能力(1) 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书本知识主要靠学生自己阅读获得,而不是靠老师讲解获得。
(2) 思考能力知识不只
是记忆,掌握的对象,更是思考质疑的对象;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
(3)表达能力知识不只是理解、占有的对象,同时也是交流、分享的对象;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