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 (7)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3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复述故事。
2.对比分析,理解《咏雪》的两个比喻。
3.赏读理解,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复述故事。
2.对比分析,理解《咏雪》的两个比喻。
3.赏读理解,感受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节课我们师生将一起穿越到古代,既是古代,我就用古代汉语做自我介绍。
屏显:“吾乃赵氏后裔,生情活泼,镇巴人也。
今为师者,愿与诸君其乐融融,共享课堂之趣。
"你能从我的介绍中获取哪些信息吗?预设:姓氏,出生地,职业,愿望。
这是我的介绍,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介绍一下你自己吗?屏显:“吾乃()家之子\女,生性(),()人也。
今为学生,愿……”彼此介绍后,我们一起去认识两个聪慧的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一群有趣的灵魂。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9页,齐读题目。
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题目,注意笔画顺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借助文言的样式表达,引起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渗透本课将涉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也";筛选信息,训练学生分析文本、提炼信息的能力;表达愿望与文中家庭氛围相同的愿望,暗示学生其乐融融的氛围与本课学习的重点有关。
二、初读文章,把握大意1.听读,划节奏。
2.自读,解词句。
3.强调重点字音、词语释义。
屏显: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应为“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4.复述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及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在初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学习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理解文意。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描述的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从而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词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教学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谢太傅对两种不同咏雪佳句到底如何评价学情分析七年级是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小学只学习了几篇简单的诗文,也仅仅停留在诵读和理解大意的浅层。
因此,课堂教学时一方面仍需注重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朗读停顿等仍是教学的重点。
另一方面要逐渐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省略句、倒装句;翻译古文几步法(留、换、添、删、调等),使学生循序渐进学到并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讨论、点播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一预习检测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谢太傅.()雪骤.()撒.盐()可拟.()柳絮.()无亦.女()太丘舍.去()尊君在不.()非人哉.()友人惭.()2、词语解释(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3)撒盐空中差可拟.拟:比,比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丢下(他)而离开;乃:才(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会,约定。
委:舍弃。
(7)尊均在否.不通否二、新课导入请二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教师评价导入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咏雪》七年级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咏雪》七年级语文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咏雪》七年级语文一等奖说课稿教材分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
“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
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
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一、布置预习: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咏雪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第 3 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白某某朗读、标点文某某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朗读时的白某某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课件。
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某某(竖版)的课件给学生。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
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
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某某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上《咏雪》教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吴绍桂【教学目标】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3.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初中语文七上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写人叙事的方法,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学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都觉得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古代像司马光一样聪明的少年有很多,如七岁作诗的曹植,解决称象问题的曹冲,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的王冕。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谢家才俊,从《咏雪》中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智慧。
这是我们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我们要学会划分文言文的节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 明确字音读对读准:请学生读。
师:表扬预习做得好,指出存在节奏把握不当的问题,引出“句读"。
2. 把握停顿有据可依明确“句读”: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文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这就叫断句读。
在一句话的末尾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断开,叫“读”。
前辈们已经给文章标注了标点符号,现在我们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把握句中停顿,正确朗读。
把握停顿也有助于翻译。
明确断句读依据(请学生读,教师适当解释):(1)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后可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后可停顿。
(2)句子中表示相对完整的表意成分不能拆开,不停顿。
(3)参考课下注释或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字、词、句意后划分停顿。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之《咏雪》《咏雪》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则。
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咏雪》一文记述了东晋名士谢安与家中小辈把玩诗句的雅事,表现了魏晋时期书香名门高雅的家庭生活情趣。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语言精练,隽永传神,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被鲁迅称为“名士的教科书"。
而《咏雪》所志之人即“咏絮之才女”谢道韫,因此篇,她的聪慧与才学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此文短短七十来字,语言凝练、隽永,意蕴丰富,通过语言描写、侧面烘托、结尾补叙等方法使才女谢道韫的形象鲜明可感。
学情分析《世说新语》之《咏雪》七年级学生刚经历了由小学进入初中的跨越,教材难度增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有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咏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他们有吸引力,也有挑战性,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如果能由一篇课文的学习撬动《世说新语》整本书的阅读,便是功莫大焉。
教学目标《世说新语》之《咏雪》1.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古文常用翻译方法。
2. 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写法,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
3. 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教养,以及和谐的家庭氛围。
教学过程《世说新语》之《咏雪》导入学好语文最关键的就是读书、积累,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世说新语》。
这部小说由一千二百多个小故事构成,非常简短,有的只有三言两语,但是意蕴丰厚,匠心独运,表现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独特风采,比如“容止"一门,三十多篇都讲的是美男子的故事,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叫卫玠的美男,因为长得太漂亮,出门时看他的老百姓围得像一堵墙,他受不了这种劳累,因此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们说他是活活被看死了(看杀卫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