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49.12 KB
- 文档页数:1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政治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迭,从汉朝开始到元朝的建立,政治制度逐渐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在汉朝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汉朝建立之初,实行了分封制,设立诸侯王,以减少中央政权的压力,并通过分封,确保天子对全国的控制。
汉朝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定期选拔官员,强调以才德为主,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地方官员,以分工来达到更好的管理。
随着汉朝的衰落,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三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分立的政权,政治制度逐渐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地方的分封制度被削弱,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增强。
到了唐朝,中国政治制度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强调以文化才能为主,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平,也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同时,唐朝还设立了地方官员,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宋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宋朝仍然实行科举制度,但选拔官员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中书省、礼部、兵部等中央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元朝实行了蒙古的政治制度,强调军事化管理。
元朝设立了行省、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行省监察机构,对地方行政官员进行监督。
总的来说,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和变化,逐渐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同时,官员选拔制度也逐渐改变,从分封制到科举制,强调以才德为主;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立也逐渐完善,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考点分析一:郡国并行制(1) 汉初,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
(2)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统治。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分析二:选官制度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战国:奖励军功1、汉——(选官标准:品行)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门第)3、隋至清——(选官标准:考试成绩)(1)建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形成。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扩大,提高官员。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6、17世纪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传到西方并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分析三:三省六部制1、构成:(1)(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决策机构);(2)(负责审核政令);(3)(负责执行命令)。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考点分析四:行省制度1.实施原因:(1)元地域辽阔;(2)吸取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2.内容: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3.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
(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学以致用】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法令和政治制度等规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进一步加强(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②省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2)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3)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指自汉朝建立起政治制度开始,直到元朝结束,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个朝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政治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
汉武帝推行了“郡县制”,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尚书省等官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汉武帝推行了“蜀室之赐”、“丞相之治”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自己拥有了更多的权力。
随着东汉末年的混乱,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地方豪强割据的现象十分严重,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三国时期,曹魏实行了分封制,赋予地方豪强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以维护全国的统一。
这一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奠定了地方诸侯自治的基础。
隋朝推行了县制,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
隋文帝实行均田制,推行农业经济发展,加强了封建统治。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并开创了开元盛世。
唐朝的政制改革奠定了封建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是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巅峰时期。
宋朝推行了“科举制”,将士人分隶于封建政权,使得封建统治得到了巩固。
南宋时期,封建抗争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加强了地方权力的地位,但基本保持了封建制度的形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推行了蒙元政治制度,其特点是蒙族中央政权的建立和中外管理的并存。
元朝以蒙古人为核心,设立了以行省为单位的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元朝还加强了对留汉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革的一个缩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变化,政治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从汉朝的中央集权到元朝的地方自治,每一个时期都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点解析】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
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
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王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兴旺地区,十分富庶。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
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
秦朝疆域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那么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
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局部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根底。
【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认知】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知能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
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核心突破】⒈ 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⑴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⑵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⒉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⑵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⑶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⒊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⑴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案例导析】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A:防止宰相权重控 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
其中C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
[思维点悟]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对于历史现象,要通过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其行为政策的本质。
皇帝制作为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制度,保持其稳定是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
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点悟]2.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
审清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答题。
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
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
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维点悟]3.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的历史环境,是解本题的题点。
把一种历史现象放到其发生时具体环境中去评价,才能对这种现象达到正确的认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答案: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两对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
明朝时,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悟]4.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
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
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概括出论点。
【实战练兵】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
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A.宰相制度B.郡县制度C.皇帝制度D.选官制度2.元朝的行省制度()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5.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A. ①②B. ①③C. ①②③D.①②④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A.皇权至上B.高度中央集权C. 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
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 (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11. 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12.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13.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4.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5.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16.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