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和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微生物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它负责对临床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参考。
在微生物室工作的人员需要对微生物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验技能和经验。
而在微生物室工作中,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也被称为多药耐药菌或超级细菌。
它们通常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导致的,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1. 细菌培养及鉴定在微生物室中,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患者体内的细菌种类及其数量,为后续的药敏试验提供了基础数据。
常用的培养基有大肠杆菌菌落计数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等。
2.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指将分离出的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基因检测,包括耐药基因的检测。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室中常用于对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直接对细菌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情况。
5.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对样本中的细胞进行快速、精确地检测和分析。
在微生物室中,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细菌的数量统计以及对耐药菌的筛选。
三、多重耐药菌的分析方法1. 耐药基因分析通过PCR技术和质谱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耐药基因的分析,从而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通过对耐药基因的分析可以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加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
3、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 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药学监护发表时间:2013-07-24T10:43:36.4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班莉张春云黎行山[导读] 研究探讨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法,以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班莉张春云黎行山(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700)【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法,以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记录重症监护室临床用药全过程,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估,开展临床药学监护,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
结果:临床药师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对医生进行药学方面的协助,能有效控制重症监护室患者多重耐药感染。
结论:临床药师协助主治医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临床药学监护,能够促进重症监护室的合理用药,降低患者出现多重耐药感染的几率。
临床药师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药物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监护室临床药学监护临床药师【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011-02 多重耐药菌感染简称MDR(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指由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引发的感染,重症监护室(ICU)是综合医院中多重耐药情况检出率最高的病区之一,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如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能引发患者死亡。
目前临床上用于抗感染的药物多是第三代广谱抗生素,而 ICU内的患者创伤多且严重,使用过的抗生素药物种类多,医生在用药过程中主要考虑药物本身的药性、药效,较少考虑到多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耐药感染,所以在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治疗时需要临床药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进行临床药学监护。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到6月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60例进行监测监护。
60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均超过48小时,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为:39到83岁,平均年龄(60.8±4.2)岁。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建立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 86 例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临床诊治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ICU医院感染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患者86 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 26 例(30.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
原因分析:1、患者因其特殊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患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
2、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医疗仪器、物品的消毒等均成为ICU感染的原因。
我们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加强ICU管理2、各种侵入性操作已导致污染和感染环节3、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4、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培训。
结论 ICU 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 G-菌与真菌为主,耐药程度一般较高。
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与控制ICU监护过程中的医院感染并积极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
进行重点监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管理,重视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等措施可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院内感染率;影响因素;护理医院感染对于患者的健康与预后有着负面影响,一些细菌因此还会产生耐药性。
因此,医院感染已经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ICU 的创建对于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较差,一般患者具有潜在性疾病或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使得其中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比普通患者很多。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方案范文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我院将开展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现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控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如出现耐泰能等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应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各部门职责检验科1、切实提高细菌室病原学诊断水平,逐步建立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实验条件和方法,及时报告细菌药敏实验结果,作为临床医师正确的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1、医生:感染病人及早进行病原体送检,跟进检测结果,接到细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报告后,有医生开“细菌名称接触隔离”(例如:MRSA 接触隔离)医嘱,及时通知护士,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及填写监测登记表(晨会进行交班,在病程中做好病人治疗及预后情况的记录,必要时请临床药学部药师会诊,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护士:遵医嘱做好床边标识,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洁员:在护士的指导下,做好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及医疗废物的处置。
4、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院感监控员及时填写科室耐药菌监测登记表。
5、耐药菌监测登记表科内要存档管理。
临床药学1、接到临床科室会诊申请后,现场查看病例,指导配合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必要时报告医务科组织院内相关专家会诊。
3、定期统计、分析细菌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感控科1、接到细菌室报告及时到临床科室访视,督导检查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
2、发现存在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发生时,报告医务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定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按照《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及控制制度》的规定处理。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发生在院内的感染。
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较多,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珠,往往感染严重,有效控制率低,病死率高。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的集中地,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
文献报导ICU院内感染远远高出普通病房3~4倍[1]。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ICU院内感染患者2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ICU住院患者680例,男450例,女230例;年龄3~97岁,平均62.3岁。
疾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高位颈髓损伤,胸部疾病,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发生院内感染210例,院内感染率30.88%。
其中呼吸道感染133例(63.33%),泌尿系感染50例(23.81%),颅内感染6例(2.86%),伤口感染8例(3.81%),败血症8例(3.81%),感染性休克2例(0.95%),其它感染3例(1.43%)。
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热带假单丝酵母菌、肺炎克雷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及其他少见菌种。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内在因素:①患者自身易感性:ICU内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老年患者,且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中感染因子的侵入;其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破坏了患者自身的天然屏障,使ICU 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
②易感部位:呼吸道是ICU院内感染的首要部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颅内感染及伤口感染。
外在因素:①ICU内环境因素:ICU内危重患者较多,各种监护设备及操作仪器多;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相对较多,流动性大;ICU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污染加重,导致呼吸道感染率增加。
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及不洁净的病区环境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病机会。
②ICU内的交叉感染:ICU内患者的病情复杂,致病菌种多,且大多为生存力及繁殖力较强菌株,易在病区内交叉传播。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及防控措施目的:通过重症监护室(ICU)多重耐药菌(MDROs)监测分析,制定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
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252例ICU患者送检各类病原学标本1085份,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导入Whonet软件细菌菌株、耐药性统计分析。
结果:1085份标本中阳性菌株582株,细菌以G-杆菌为主,依据多重耐药菌诊断标准检出常见5种菌株及MDROs,393株MDROs主要分布在呼吸道与泌尿道,发生医院感染273株,占69.47%。
结论: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致病菌,采取积极有效综合防控措施可以防止耐药菌株在医院内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
标签: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随着多药耐药菌(MDROs)甚至泛耐药菌日益增多,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重要关键点[1]。
国内研究表明,多重耐药菌感染与ICU病死率密切相关[2]。
为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抢救成功率,笔者对2012年1-12月ICU多重耐药菌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采取联合防控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2月ICU 252例患者送检的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学标本累计1085份。
252例患者中男171例,女81例,其中年龄≥60岁246例。
1085份病原学标本中阳性菌株582株,细菌以G-杆菌为主,其中常见的MDROs菌株393株。
1.2 诊断标准MDROs诊断依据2012年国家质检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医院感染诊断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鉴定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导入Whonet软件细菌菌株、耐药性统计分析。
2 结果2.1 多重耐药菌菌株数量阳性菌株582株,其中常见细菌种类551株(多重耐药菌菌株393株),占71.32%,耐药菌株发生情况见表1。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早诊断,及时报告。
(1)科室医生应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送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根据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及时发现、及早诊断MDRO感染和定植患者。
(2)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当危急值处理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小时内网络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发现MDRO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手卫生措施(1)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悬挂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设置隔离病房时,门上张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旁隔离时,床头悬挂“接触隔离”标识,并分别在病人腕带上标示“紫色小圆点”(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旁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隔离期间限制病人活动范围。
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当提前电话通知接诊科室并做好记录,并由工作人员陪同前往。
(4)诊疗用品专用,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原则上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特殊或抢救病人除外)。
(5)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或一次性的防护面罩。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和分析
作者:魏修雯赵颖颖纪林善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01期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和分析。
方法:对我院2012年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及2013年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2012年间重症监护室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及2013年间重症监护室实施临床医学监护后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措施和作用。
结果:我院2012年间与2013年间重症监护室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比较,P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医学监护
本文旨在探讨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和分析,以期为临床防控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对我院2012年1月~12月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及2013年1月~12月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2年间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
年龄65~92岁,平均年龄71.0±8.5岁。
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50小时~15天,平均6.1±3.5天。
2013年间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
年龄66~93岁,平均年龄为72.0±8.4岁。
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52小时~16天,平均6.8±3.7天。
两年度收治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入住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两年度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对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予以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调查表,调查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并根据2012年度的监测资料,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学监护措施,对2013年度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进行临床医学监护。
观察比较两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措施和作用。
临床医学监护措施如下:①加强知识培训强化医务人员意识,对ICU病房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消毒措施,并对病原及时送检,由临床药师协助指导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1]。
②实施筛查制度,监管高危人群对于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年老体弱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均应给予高度关注。
并应规范采集标本,及时的送检标本,使实验室分辨多重耐药菌的能力提高。
临床多重耐药菌标本收集的部位主要为鼻腔及会阴部,对可疑的感染患者进行严密监控。
在发现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时,应对邻床患者及该房易感患者检测多重耐药菌。
对于外院转入患者,应实施常规多重耐药菌检测。
对于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实施常规多重耐药
菌检测。
③严格实施耐药菌的监测报告制度监测报告作为早期发现、隔离、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基础,经实验室检测鉴定患者多重耐药菌为阳性后,应及时的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应立即和重症监护室护士调查患者情况,立即患者的病情、病史、感染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药敏结果等。
并对可疑物品、环境进行采样培养,勘查有无污染环境。
并和医护人员一起分析病情及调查结果,重症监护室护士在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实施消毒隔离,防止感染传播。
④实施消毒隔离制度在隔离方面,由于多重耐药菌扩散的主要原因为接触传播,所以实施有效隔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减少多重耐药菌的爆发流行。
临床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严密隔离,把患者安排到单人间或把感染者安排到同一病房。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床边隔离,固定使用呼吸机、体温表、血压计、吸痰器、输氧管道等医疗用具,并严禁陪护、探视。
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应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在洗手方面,由于医护人员的双手接触面广,是多重耐药菌医护人员-患者间传播的重要介质,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洗手,从介质方面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医护人员在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接触前后应进行彻底洗手,使用酒精(75%)作为洗手消毒液;在消毒方面,护士应保持患者病房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定时进行通风换气,定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病房物品进行擦拭,定时对病房医疗器具进行高标准消毒,将患者所用床品消毒后及时送洗。
对于医疗废弃物及生理垃圾,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的运转、处理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相关记录[2]。
⑤严格进行痰标本收集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收集痰标本,并在1~2小时内快速送检。
在痰标本收集前应将牙托摘下、清洁口腔、深咳。
对于无痰患者可使用物理、体位、鼻导管抽吸、吸入雾化等方法取痰。
对于细菌性肺炎患者,每天痰标本收集送检1次,并连续进行2~3天。
痰液外观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不建议24小时内多次进行痰标本收集。
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结果
我院2012年间重症监护室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6.0%(6/100),2013年间重症监护室实施临床医学监护后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2.0%(2/100),我院2012年间与2013年间重症监护室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比较,P
讨论
重症监护室作为医院内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集中区域,是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发区域。
多重耐药菌感染具有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流行性强、爆发性大的特点,属于医院临床治疗及防控感染的一个难点,医院爆发多重耐药菌感染事件中的主要病原菌及耐药菌均集中于重症监护室。
重症监护室应加强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防范措施,实施筛查制度,监管高危人群,严格实施耐药菌的监测报告制度,实施消毒隔离制度,严格进行痰标本收集。
据相关研究显示,医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均与未严格执行隔离措施相关,由于多重耐药菌传播的主要途径为接触传播,所以一旦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及时的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可见有效隔离是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方法[3]。
提高标本细菌培养的送检率是控制多重耐
药菌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一个基本条件。
本研究显示,我院2012年间重症监护室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与2013年间重症监护室实施临床医学监护后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重症监护室实施临床医学监护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对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实施多种临床医学监护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王靖,赵应兰,杨爱芝.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60-861.
[2]朱爱萍,朱彦,王新民,等.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0):175-176.
[3]糜琛蓉,张祎博,杨莉,等.外科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5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3(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