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 多半七十才“致仕”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
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耗,例行致仕。
”而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的称谓——“致仕”。
从字面上“人生七十古来稀”。
所以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中看,是去当官,走仕途。
其实本义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步改为60岁退休。
汉语中有不少词汇是不能从字面上去揣测的,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致仕”可算是一个例证。
此外,还有“致事”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致政”等雅称,但毕竟没有“致仕”一词用得普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也就是官越遍。
小退得越早。
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70退休,武官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退休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充分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说明了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还是一派太平盛世《复志赋》。
”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的模样。
后写的。
《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史大夫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是制度。
比如元朝不过,“致仕”的说法还是一直沿用下去了。
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
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还有清朝名臣纪晓岚,雍正二年出生,官运亨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通,当到正部长级的礼部尚书;嘉庆元年,已是此有不同的规定。
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72岁的老人了,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嘉庆十年,七十而致事”。
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已经多岁了,仍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休年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子少保。
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文谢宪退休年龄有规定42803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耗,例行致仕。
”而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的称谓——“致仕”。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已存在较为完善的退休制度。
周代以礼制治天下,《礼记》中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即致仕)”的说法。
卿大夫退休后称为“国老”,士退休后称为“庶老”,都能享受一定的待遇。
唐代,官员退休制度正式确立。
《通典》记载:“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
”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要通过尚书省申请,一般都会得到批准;五品以上的官员需直接向皇帝上表,由皇帝亲自审核。
唐代官员退休后可以享受一定的经济待遇,如《通典》记载:“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
”即五品以上的官员享受一半俸禄的退休金。
退休的官员还有专人管理。
在京的退休官员由从六品的通事舍人负责管理,京外退休官员则由当地的州县官府代管。
宋代依然保留了官员70岁退休的制度。
除了享受“退休金”外,宋代官员退休时还会官升一阶,近亲子弟还可直接授予官职,称为“荫补”。
此外,退休官员还可以向朝廷要求在科举考试中提高自己亲属的名次,称为“恩例”政策,但仍有一些官员恋栈权位,想尽办法不肯退休。
宋代的官员为了推迟退休,有的不惜更改自己的年龄,称为“官年”。
明清时期,官员退休制度更加完善规范,年龄基本沿袭70岁的标准,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明代规定京官文官年七十,地方官六十五,武官六十退休。
至于退休待遇,明代根据官员级别每月拨给相应的俸粮、钱钞,而清代则根据级别及立功情况等分为“全俸”“半俸”“四分之一俸”和“不给俸”四档。
明清朝廷一般鼓励退休官员返回原籍,即“告老还乡”,之后著书立说,开办书院,寄情山水……可谓是开启人生新阶段。
选自《恋爱婚姻家庭》漫谈古代退休制度作者刘疆KNOW 知道79 印象大同 THE IMPRESSION OF DATONG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养老制度中国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养老”的?
导语: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有“致仕...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有“致仕”,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
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着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如汉章帝元和三年,贤官第五伦请辞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所。
唐朝官员在退休方面明确了“七十致仕”,如果不到七十岁,但是体弱多病的也要退职。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
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宋朝虽然也规定了七十致仕,但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导致朝堂之上,皆老朽昏庸之辈。
因为退休只能拿到斗俸,所以官员千方百计拖着不退休。
明朝起,将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满六十岁,就鼓励退休。
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
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
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
生活常识分享。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致仕制度。
到了汉代,致仕逐渐形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
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宋时期,退休官吏的经济待遇有了很大提高。
唐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元朝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例外。
明清两代,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致仕制度亦有新的变化。
退休年龄由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
我国最早的图书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的藏书之所。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作“图书馆”,而是被赋予“府”、“阁”、“观”、“台”等种种称呼。
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我国。
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地方志起源于唐朝地方志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文化现象。
它主要记载各地的山川形势、建制沿革、农田水利、物产田赋、灾异情况、军备疆域、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和名胜古迹。
地方志的起源可追溯至晚唐,至南宋盛行,到元明两代逐渐趋向完备;清代是编纂地方志的极盛时期。
从唐朝开始,政府规定各州郡每3年编造一次以舆图为主的地方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通令全国各郡县每隔60年必须重修地方志一次。
金球生活最贵城市新排名美国美世咨询公司6月18日公布2022年度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
俄罗斯莫斯科市今年的生活成本指数为134.4,继去年以来第二次成为全球“最贵城市”。
66悦点旧事见《尚书》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礼记》中则说:“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仕。
”可见,古代公务员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
在古代,一般到了退休年龄,公务员就要主动向领导提出辞呈,告老还乡。
当然,也有例外,有继续留任为人民服务的,有提前退隐以远离是非之地的,也有人虽然退了,但是仍然关注并影响着时局公务的。
孙冕:按时退休,推荐贤人宋太宗时,苏州太守孙冕眼看着自己快要七十了,就给皇帝写了封辞呈,请求告老还乡,还附了一首诗:“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
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石泉乐天真。
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
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这个孙太守说,自己老了,体力跟不上了,不能再为人民服务了,再搞下去就是尸位素餐了。
与其等着朝廷将免除职务,倒不如早点主动辞职,回家养老去。
同时,他向朝廷推荐了一个姓李和一个姓陈的贤人,接替自己。
该诗写得幽默而又豁达。
宋太宗看后,当即就批准了他。
贺知章:活到老,干到老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和李白一样,同是能诗能酒的“醉八仙”之一。
和李白不一样的是,他仕途得意,而且在朝中当了大官,做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可谓是一个唐代的好公务员,一直勤勤恳恳干到自己神志不清——八十六岁了,才退休。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朝廷,献给了人民。
退休了,那就回老家去吧。
贺知章的老家在越州,即人文荟萃之地,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
回到老家后,贺知章看到物是人非,都没有人认识自己了,感慨良多,于是,写了两首千古传诵的好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写完没多久,贺知章便仙逝了。
这两首《回乡偶书》也就成了他的绝笔。
刘伯温:提前退休,以远离是非民谚有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明初开国功臣刘伯温是和诸葛亮一样充满智慧的人物。
他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一统四海,被封为诚意伯。
古代退休的几种说法一古代退休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仅仅限于是官吏,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
《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
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
二古代也有退休制度。
古代的退休又叫“致仕”或“致政”。
《尚书》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礼记》有云:“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古代官员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到年龄便可辞官归乡,颐养晚年。
到退休年龄便请辞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
历朝官员一到退休年龄大都自觉请辞,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主动让贤。
在古代,提前告老还乡的情形并不罕见,只要官员提出申请,皇上一般都会恩准。
明弘治年间,明孝宗就曾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古代官员们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情况欠佳,如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伤病缠身的缘故,提前在六十四岁时就“告病还乡”,被皇上恩准。
提前退休避政治风险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提前隐退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比如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剿灭吴国,一雪前耻,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携带金银细软,率领家属和仆从,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成功跳出了那片是非之地,实为明智之举。
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但他并不居功自傲,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老梁我国官吏退休制度,在周朝已经有了。
不过那时不叫退休,而叫“致仕”,即退去官职之意。
周初,随着国家机构的发展,官吏增多,分职任事,把致仕作为官制中一项内容。
周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建立了新的致仕制度。
到了汉朝,致仕已经形成了一套人事行政制度。
古代官吏退休后,在政治和物质上均给予优待。
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一)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二)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代规定七十岁以上的官员均应致仕,还规定“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致仕以后,五品以上官吏,可得半禄;有功之臣,由皇帝亲赐,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各有永业田可以养老。
但朝廷重臣、有功者、特旨选用者,或不致仕。
元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不例外。
如天文、历法专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八十六岁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
在宋朝,许多官员都不愿自动致仕,皇帝只好采用三种手段:一、年过七十,不再升官,也不再考察功过。
二、经常让御史检查弹劾年过七十、精力衰退的官吏。
三、由皇帝亲自下令,或派其亲属规劝致仕。
明朝还将官吏致仕的年龄,从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
明孝宗又进一步规定:凡自愿告退者,不分年龄。
明确规定:凡内外文武官员致仕者,照品给俸;无世职者,年龄六十致仕,给半俸。
未至六十,因病辞仕者不给。
古代也有一些皇帝,对已致仕的官吏,注意继续发挥其作用。
如元朝翰林侍讲学士窦默致仕后,元世祖忽必烈,仍赠给他一套住宅,每月照发俸禄,十余年间,“数承顾问”。
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请致仕,皇上许之,均赐全禄。
明太祖规定:“四品以下者,各升一等,给予诰敕”。
高级官吏致仕后死亡还有赠官、赠谥、派人祭奠、准入“贤良祠”等优惠。
我国古代致仕制度的推行,使上下官吏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政治的生气。
说说中国的退休制度兴隆县第一中学孟凡喜中国官吏的退休制度,古已有之,始建于周形成于汉。
古代称之为“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等,有“还禄位于君”之意。
古代退休制度是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为了保证官员队伍的年轻化,富有朝气与创造力,使官员能够“新陈代谢”,就需要一种制度来约束,否则就会造成官员结构的老龄化,机构臃肿,影响工作效率,或出现懒政惰政,同时也会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负担。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一般都规定官员七十岁退休,《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但是如果因为身体有疾,无法正常工作,是可以申请提前退休的。
但也有到了甚至超过了退休的年龄赖着不退休的。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满八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率领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将皇帝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误称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弹劾,罚一季俸。
“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成为了柳公权一生抹不去的笑柄。
因此,在宋朝中期甚至出现了强制退休的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赖着不退休的情况呢?这与退休后国家给予怎样的待遇有关系。
一个官员在位之时,手握重权,或有不菲的收入,他怎么能够愿意交权退休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官员退休后,国家会给他们一些除了能够保证基本生活费用之外的特殊待遇,以促使官员到了年龄自愿退休。
比如在宋代,官员退休后,政府给予丰厚的俸禄待遇和赐物,甚至可以加官进阶、荫庇后人。
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一些官员提前退休,这样又使人才资源浪费,加大了政府开支,一些得到荫蔽的冗员进入政府,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施政效率。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退休制度也一度出现过提前退休领取养老金,多工作不如早领养老金等现象。
合理的退休制度,是社会稳定与公平的重要保障。
在古代封建社会,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多么合理的退休制度,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相对公平,对劳苦大众而言,谈不上公平。
唐代退休官员待遇优厚,造成了官民之间极大的贫富悬殊。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唐代1. 调节官员进出口2. 以礼致仕3. 造成贫富悬殊解释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也称“休致”。
《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
”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
”《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
”宋王禹再《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
”《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唐代调节官员进出口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
而至玄宗时,机构逐渐臃肿,国家机构职官总数为18805人,其中内官2620人,外郡县16185人。
另一方面是通过“礼”,即道德手段,其主要方式是官员致仕。
唐代要求官员年老致仕,形成礼法上的约束机制;同时提供诸多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对致仕官员,唐代统治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尊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致仕荣耀、知止求退的社会风气。
因此,在唐初和盛唐以前,官员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情况比较正常,官员“进出口”大致平衡。
以礼致仕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
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
所以,“君以恩御臣,臣以义事君,贪以是息,而让以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