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2012年气候影响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7
沙漠与绿洲气象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第18卷第2期2024年4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雾霾天气频发,大气环境污染等环境气象问题凸显。
2013年以来,我国相继出现多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1-4],PM 2.5大范围严重超标,对城市交通和人民的健康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大气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5-7],迫切需要对颗粒物污染的复杂形成机制和气象影响进行深入探究[8-11]。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利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影响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Seinfeld 等[12]研究了大气气溶胶和空气污染及其之间的关系,Flocas 等[13]、Pope 等[14]研究表明天气环流在污染事件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Wang 等[15]认为气候因子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张小曳等[16]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通过对比排放和气象条件对区域霾形成的贡献,发现一次排放的气溶胶与排放强度关系密切,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与变化受气象条件影响大。
陈镭等[17]研究发现槽后西北气流、垂直层结稳定及地面气压场较弱的条件有利于上海地区污染物积聚和维持。
马学款等[18]发现一定的大气扩散能力和强有力的减排措施,是形成“APEC 蓝”的主要原因。
也有学者[19-21]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陕西省环境气象条件评估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苏静1,孙娴2*,胡琳2,林杨3,王琦2(1.陕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陕西西安710014;2.陕西省气候中心,陕西西安710014;3.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6)摘要:基于陕西省10地市2015—2020年PM 2.5浓度实况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 ,统计分析EMI 和PM 2.5相关性及近年EMI 的时空分布特征,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对陕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城市规划业是为适应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
以下是XX整理的城市规划专业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研究背景城镇化的快速进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暴雨积涝灾害。
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ZG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峻:“20XX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XX年7月21日,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峻内涝”、“20XX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XX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
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量。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
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
之后经过20多年的进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
秦巴山区陕南栎类生长特点及资源现状甄学渊;郭敏;胡晓静;张文辉【摘要】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样地调查和解析木数据对秦巴山区陕南栎类生长过程及资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估算该地区栎类资源的生长潜力,总结栎类单株生长和资源特点,提出相关经营管理建议.结果表明:(1)天然实生栎类树种(栓皮栎)数量成熟期晚,20年之前生长率最快,可达10%~20%,生长高峰略滞后于胸径和树高生长高峰期.(2)栎类资源年均生长率约为6.89%,其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分别约为8.67%、3.46%、2.62%.(3)在陕南三地区林分中栎类面积及蓄积所占比例均达50%以上,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秦岭与巴山交汇处,汉江谷地周围相对较少.(4)龄级结构不合理,中、幼林龄所占比重大,可利用资源量十分有限.(5)栎类资源面积的46%被划分为薪炭林,33%是水源涵养林,21%是用材林,天然林面积和蓄积均明显高于人工林.(6)1986年到2009年间,栎类资源面积、蓄积量增加显著,但整体林分质量较差,林地生产力低.研究认为,秦巴山区陕南栎类资源总体表现为储量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未来的发展利用应首先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林分质量,加强分类经营,开展林地经济.【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4(034)010【总页数】8页(P2101-2108)【关键词】栎类资源;生长过程;秦巴山区;资源特点【作者】甄学渊;郭敏;胡晓静;张文辉【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资源研究所,成都610000;汉中市天然林保护中心,陕西汉中72300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7栎类种类繁多,繁殖能力强,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秦巴山区陕南近千种乔灌木中,以其特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在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人类生活环境、发展商品生产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2]。
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982号(资源环境类218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1.07.02•【文号】中气提字〔2021〕11号•【施行日期】2021.07.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综合观测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982号(资源环境类21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气提字〔2021〕11号高洁等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秦岭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的提案》(第1982号)收悉。
经商陕西省人民政府,现答复如下:秦岭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展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气象部门持续推进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初步建成秦岭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网络,秦岭生态气象监测水平得到提升目前,秦岭地区拥有农业气象观测站4个、农田小气候监测站2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30个、酸雨观测站6个、闪电定位和大气电场监测站各8个、负氧离子观测站32个、辐射观测站1个、温室气体观测系统1套、气溶胶观测系统1套、空气质量监测系统1套。
其中,30个自动站资料序列最长已积累8年。
在秦岭陕西区域,共布设8个高山站、31个自动气象站(六要素)、1个微波辐射站、3个太阳辐射站、3个负氧离子站和3个臭氧观测站,在太白山拔仙台建成青藏高原以东内陆海拔最高气象观测站(3730米),初步形成了“一横三纵”秦岭山脉断面综合气象观测网;实施了秦岭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商洛示范项目,搭建秦岭生态监测服务可视化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卫星直收站建设,建成了气象卫星数据备份中心。
(二)初步建立秦岭生态气象评估技术体系,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建成了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生态安全气象影响评价等业务系统,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生态气象业务体系。
成立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建设秦岭大气科学野外实验基地,开发秦巴水源涵养能力监测评估系统,持续开展秦岭水源涵养功能、植被覆盖度及固碳能力研究。
商洛市情概况商洛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鄂豫陕三省结合部,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2002年撤地设市,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和柞水1区6县,98个镇办,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1万。
商洛的市情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人文历史悠久。
商洛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重镇,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商洛就有先民活动。
公元257年,晋泰始二年设上洛郡,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仓颉造字、夏禹治水、“四皓”隐居之地,是商鞅改革创新精神、法治精神的重要见证地。
商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刘邦因取道商洛先于项羽而得咸阳,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曾屯兵商洛,商南县至今仍保存有闯王寨遗址。
革命战争年代,商洛是鄂豫陕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李先念、徐向前、贺龙、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
区位条件优越。
商洛地处成渝、江汉、中原和关-天四大经济区中心位置,是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中心城区距西安仅120公里。
境内西康、宁西铁路、包茂、沪陕、福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9公里,形成西北各省到华东、华中、东南、长江三角洲等区域最经济便捷的交通大通道。
即将开工建设的西武、西渝高铁,将使商洛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生态环境优美。
商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保护区和关中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高达67%,丹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市区年均二级以上空气良好天数300天以上,素有“天然氧吧、城市绿肺”之美誉,被誉为“秦岭里最美的地方”。
境内有各类自然及珍稀动物保护区4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3A级以上景区34家,陕南金丝峡为陕南首家5A级景区,镇安木王、山阳天竺山、柞水牛背梁等旅游景点具有较高知名度。
朱家湾、前店子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清洁的水质、翠绿的青山、最美的蓝天,成为商洛的最靓名片。
自然资源富集。
商洛位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半湿润山地气候。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赵帅;赵洲【摘要】以略阳县为研究区域,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关系、控制因素与诱发因素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岩性、构造、河流、道路和地震等9类评价指标,将信息量模型与GIS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分别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信息量值,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对该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较高、高易发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1%,灾害率为67.1%,灾积比为3.395.利用ROC曲线得到AUC评价指标值为0.796,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9(045)003【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信息量模型;GIS【作者】赵帅;赵洲【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0 引言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工程经济活动的作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及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灾害性地质事件[1]。
陕南山区(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等3市的山地区域)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重灾区之一,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失衡。
因此,在研究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2]。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基于专家经验认知的定性评价方法,另一类是基于统计学的定量评价方法。
王维早等[3]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方面选取影响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太行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许冲等[4]通过遥感的手段选取地震滑坡影响因子,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法对汶川地震滑坡进行敏感性分析;王念秦等[5]根据粗糙集理论和专家经验求得其矩阵,进而对凤县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刘艺梁等[6]建立三峡坝区滑坡空间数据库,运用逻辑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2种模型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王哲等[7]根据量化的指标构建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对绵阳市地质灾害进行评价;Chao Zhou[8]、Wei Chen[9]等把支持向量机中分类和预测方法应用到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中;黄发明[10]认为基于聚类分析能更准确地预测滑坡栅格单元;张兴龙[11]采用RS、GIS与Markov模型开展了滑坡动态预测研究;刘渊博等[12]从空间多源数据中提取致灾因子,建立旋转森林模型进行滑坡空间预测。
应用InVEST模型对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功能优化方案邱问心;郑超超;俞佳骏;张勇;高洪娣;张超;温雅婷;刘晖;余树全【摘要】基于InVEST模型在对浙江省临安市水涛庄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研究区内水源涵养能力较好的林型替换较差的林型,在综合对比各类替换模式后,进而提出提升研究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水源涵养总量为3 189.39× 104m3,研究区森林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594.82 mm(水源涵养功能可表现为水源涵养深度).研究区内各林型中针阔混交林的水源涵养深度最大,为902.79 mm.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坡度级上的平均涵养深度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坡(0°<α≤5°,α为坡度)上均达到最大;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的最主要因素是下垫面特征和气候,其中下垫面特征中的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最大,且土壤饱和导水率会随着植被的改善和群落的演替而提高.经优化模拟比较,在保证研究区油茶(Camellia oleifer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var.pubescens)等经济林正常经营的基础上,将研究区16°<α≤35°坡度级上除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以外的森林类型全部替换成针阔混交林,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可提升41.07%.【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6)006【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森林水源涵养功能;InVEST模型;水涛庄水库集水区;影响因子;优化方案【作者】邱问心;郑超超;俞佳骏;张勇;高洪娣;张超;温雅婷;刘晖;余树全【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临安,311300;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7全球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和水环境急剧恶化,而森林拥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等方面的作用,所以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1]。
气象决策服务参考(第一期)商洛市气象局签发人:周军元二○一三年一月七日商洛市二○一二年气候评价(2012年1~12月)一、气候概况2012年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偏少,日照偏少。
气象灾害有:大风、霜冻、干旱、暴雨等,各类灾害发生强度较小,影响范围不大,生态气候分条件分布较均匀,变幅不大,对工农业生产影响较小,灾害较轻,损失较小,气候条件属较好年份。
(一)温度2012年全市平均气温11.2~13.8℃,与历年相比,除洛南、山阳略偏高外,其余县区气温偏低0.2~0.8℃。
极端最高气温37.8℃(出现在丹凤,6月13日),比历年同期极值偏低1.6℃,极端最低气温-14.8℃(出现在洛南12月30日),比历年同期极值偏高7.8℃。
时间分布是:1~2月平均气温偏低0.2~1.4℃;3月气温除山阳、镇安、商州偏高0.2~0.5℃外,其余偏低0.1~0.8℃;4~6月各县气温偏高0.1~1.9℃,7~8月气温除洛南、山阳分别偏高0.1~0.9℃外,其余偏低0.1~1.1℃;9~12月全市气温普遍偏低0.1~2.3℃。
地域分布是:山阳和洛南偏高,其余均偏低,总体为气温偏低年。
(二)降水2012年全市总降水量525.3~652.0mm,与历年比普遍偏少13~28 %。
时间分布是:1~2月降水量同比偏少2~94%,特别是2月份大部分地方几乎无降水;3月份降水除洛南和柞水均偏多24%外,其余偏少14~39%。
4月份全市降水普遍偏少62~89%,其中上中旬几乎无有效降水。
5月份降水除镇安、柞水偏多21~30%外,其余偏少6~59%,降水主要集中在下旬。
6月份全市降水量与历年同期比普遍偏少5~59%,上中旬偏少幅度较大,下旬西部偏多,东部偏少,月内出现了二十多天干旱。
7月降水除商南、丹凤、柞水偏少4~43%外,其余偏多1~46%。
8月降水量除商南、丹凤、商州偏多40~61%,其余均偏少3~33%。
9~11月降水普遍偏少2~80%。
12月全市除山阳、镇安、柞水偏少8~49%,其余偏多3~23%。
降水总体偏少两成,柞水和山阳偏少幅度较小,商南、丹凤、洛南偏少幅度最大。
(三)日照2012年全市日照时数1736.6~2196.8小时,与历年比除镇安、洛南偏多43.3、245.9小时外,其余均偏少33.1~211.9小时。
时间分布是:1~2月日照时数偏少1.2~48.3小时,日照较少;3~4月日照时数偏多7.5~74.6小时,光照充足;5月日照时数除洛南偏多21.4小时外,其余县区偏少1.9~62.6小时,6月日照除山阳略偏少外,其余均偏多11.8~62.4小时, 7~8月日照普遍偏少6~78小时。
9月光照条件较好,普遍偏多11~50小时。
10月日照除洛南偏多39小时外,其余均偏少2~29小时。
11~12月日照除洛南、镇安略偏多外,其余均偏少5~40小时。
地域分布是镇安、洛南偏多,其余地方均偏少。
二、重大气候事件2012年我市出现的重大灾害性气候事件有大风(3次)、霜冻(1次)、干旱(2次)、暴雨(6次),灾害给全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
(一)大风3月22日我市商州、丹凤两县出现了大风天气,瞬间极大风速达到18.6米/秒(8级);4月2日柞水、商州、丹凤、商南四县区均出现了大风天气,瞬间极大风速21.6米/秒(9级);11月3日商州、柞水两县出现了大风,瞬间极大风速18.7米/秒(8级);这几次大风主要影响全市的设施农业,对大棚蔬菜的棚膜、棚架损毁较为严重。
(二)低温霜冻2012年4月12日08时到13日08时,我市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大风降温、降雨天气过程,全市过程降温达5.8~7.4℃,极端最低气温-1.6(丹凤蔡川)~0.5℃,最低气温出现在13日早上,全市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有9个乡镇,降温幅度最大的在洛南北部石坡、古城、麻坪、下流题、陈耳等乡镇,这次降温伴有7级偏北风,12日瞬间极大风速达15.5米/秒(商州上河村)。
这次低温霜冻天气对我市北部核桃花期有一定影响,灾害主要出现在洛南的寺坡、下流题等核桃园,造成该地良种核桃园核桃叶芽受冻发黑,花芽冻死,预计减产20%左右。
这次晚霜冻强度中等,但影响范围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灾害影响偏轻。
(三)干旱1、4月5~30日,我市出现26天轻旱,各地降水量为5.6~18.2 mm,比历年同期偏少62~89%,墒情最差时1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仅为53%,干土层达5厘米,因旱造成全市农作物特别是冬小麦、洋芋受害较为明显。
2、6月5~25日,我市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少70~80%,气温偏高0.4~1.5℃,日照充足,农田蒸发量大,土壤失墒速率加快,洛南、商州、山阳、丹凤、商南旱情较重。
6月中旬,墒情最差时土壤相对湿度仅为43%,干土层达10厘米,对早秋作物快速生长和夏播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地方缺苗断垄,且对核桃果实快速膨大和板栗开花座果极为不利,使核桃落果率提高,板栗座果率降低,影响了特色产业的产量和品质。
这次干旱全市作物受旱面积达106.5万亩,其中轻旱86.7万亩、重旱19.9万亩,因旱造成2.16万人、1.0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四)暴雨全市七县站共出现暴雨6次(6.25、7.2、8.4、8.13、8.31、9.8)共10站次(商州、柞水、商南各2次,其它各县均1次)。
几次大的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暴雨过程如下。
1、7月2日8时至4日18时,镇安县境内普降中雨,局部地方大到暴雨,平均降水量达到119.2毫米,其中木王镇降水量高达208.5毫米。
连续降雨致使境内出现多处泥石流和滑坡体,造成全县大面积农作物受灾,群众房屋倒塌致危,河堤、公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毁坏,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镇安县19个镇办202个行政村1052个村民小组1.6万户5.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特别是木王、达仁、青铜﹑杨泗、高峰、回龙、张家、西口、柴坪等11个镇98个行政村432个村民小组9520户35882人严重受灾。
尽管这次降雨持续时间短,但降雨强度大,受灾面广,损失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80万元。
2、7月8日至9日08时,商洛市区普降小到中雨,商南县出现大到暴雨。
其中降水量在30~70毫米的有7个站点,70毫米以上的有站点,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商南县赵川镇。
8号晚上7时开始,赵川镇3小时降雨量达137.5毫米,属特大暴雨。
由于降水量特别大,时段又特别集中,致使滔河中下游及支流暴发大洪水,洪水漫过河堤,导致部分民房进水。
这次强降雨还导致赵川、湘河两镇电力和通讯中断,部分民房、河堤和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
灾害还涉及商南城关镇、富水镇、青山镇、魏家台镇等4个镇,全县共有6个镇22个村166个村民小组6366户25000人受灾,紧急转移安臵受灾群众56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3、7月30日晚至7月31日凌晨,柞水县下梁、丰北河镇不同程度遭受暴雨灾害。
据初步统计,这两个镇共有9个村258户967人受灾,其中下梁镇老安寺村一组村民蔡克莲,女,56岁,因房屋后檐泥石流冲入房屋,造成受伤,被送往柞水县人民医院医治,无生命危险。
洪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772亩,其中绝收57亩,水毁耕地192亩;毁坏河堤2511米,乡村公路10公里,人畜饮水5000米,桥涵1座;因灾倒塌房屋6户14间,损坏房屋11户33间,总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3.1万元。
4、8月2日19时至8月3日4时,丹凤县部分镇出现暴雨天气,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有三个镇,分别为蔡川镇、峦庄镇、资峪镇。
最大降水量在蔡川镇为89.3毫米。
这次暴雨冲毁堤路1.9公里,损毁耕地500亩,冲毁饮水管道7公里。
三、气候影响评价(一)气候与粮食生产2012年气候对农业而言,属正常偏好年型。
上半年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对春播和小麦拔节造成一定程度影响,特别是6月上中旬我市大部分地方(除镇安、柞水外)出现了干旱,对夏粮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持续时间短,损失较轻;下半年区域性暴雨较少,强度较小,九月份全市没有出现明显的秋淋天气,对秋粮生长较有利,综观全年气候对今年粮食生产是较有利的,因灾造成的损失较轻。
(二)气候与特种作物2012年气候条件对特种作物生长较为有利。
今年4月份全市晚霜冻范围和强度都较轻,只是对我市北部及高寒山区部分核桃开花造成较小影响,范围不大。
春季总体气候有利于各种经济林果开花座果。
7到8月在经济林果旺盛生长阶段雨水供应及时,有利于果实快速膨大。
下半年没有出现秋淋天气,对经济林果的成熟、着色、采收、晾晒都较有利。
今年总体气候条件有利于特种作物生长。
(三)气候与林业2012年气候对林业生产有一定影响,但没有造成较大灾害。
春季降水偏少,部分坡地墒情较差,使春季栽植的部分苗木成活率比历年同期有所下降。
夏季旺盛生长期全市出现了充足降水,能满足林木旺长需求。
秋冬季降水偏少,底墒储蓄不足,对明年春季植树造林和安全越冬略有影响。
全年没有出现大的森林火灾,对山区林木生长较有利,为全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气候与水资源2012年降水偏少,特别是汛期降水偏少,对水资源应用储存有一定影响。
全年降水量525.3~652.0mm,与历年比普遍偏少13~28 %,监测资料显示,今年我市属枯水年型,境内的丹江、洛河、旬河、乾佑河、金钱河5大河流目前储水情况与历年比较总体偏少,全市各水库和河流蓄水量偏欠。
内部发行呈报范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省气象局呈送范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级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各县(区)气象局、局属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