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信息
- 格式:doc
- 大小:124.00 KB
- 文档页数:13
袁振宏简历:生物质能中心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生物质能生化转化技术(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沼气等)、生物质能资源开发(能源植物和藻类等)、我国生物质能源及其开发技术的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评价、发展方向、路线图和政策等)和中国生物质能CDM项目等。
出版专著一部:《生物质能原理与技术》,参与编写“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主持生物质能部分。
承担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广东省、世界银行等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4篇,其中SCI/EI收录4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10项,授权6项。
研究领域:生物质生化转化技术、能源软科学吕鹏梅简历:吕鹏梅,女,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全国生物质能专委会委员会员。
广东省技术创新专家库专家,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专家。
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
共发表论文 76 篇,其中SCI/EI 收录46 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 50 篇。
申请受理及授权专利19项。
学习经历1992.9-1996.7 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本科1996.9-1999.5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硕士2000.9-2003.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州能源研究所在职博士工作经历1999.5-2000.6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实习研究员2000.7-200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职博士/助理研究员2001.1-2003.7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3.8-2006.1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级助理2007.1- 2008.1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主任2009.1-至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主任国外留学经历2006.12-2007.3 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研究领域: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催化剂;生物柴油连续生产新工艺;生物柴油固体酸碱催化剂;生物柴油结晶机理与降凝剂合成;生物柴油高产脂肪酶菌种筛选、脂肪酶分子改造、脂肪酶固定化工艺与高效发酵。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称E_mail地址学历教学研究方向专业名称毕业院校蔡大勇男1970.01教授dayongcai@si博士研究生高温合金性能优化;铁素体的控轧控冷材料学燕山大学崔占全男1949.01教授cuizhanquan@大学本科压力容器;轧辊材料金属学及热处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付瑞东男1968.05教授rdfu@.cn博士研究生钢的微合金化;高锰高氮钢;搅拌摩擦焊材料学燕山大学傅万堂男1966.12教授wtfu@.cn博士研究生钢的超细化与微合金化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哈尔滨工业大学金高聿为男1962.09副教授ywgao@.cn博士研究生纳米复合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景勤男1958.03教授jingqin@.cn博士研究生金属材料相变材料学燕山大学属廖波男1955.01教授laorll@yahoo.博士研究生大型铸锻件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材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文昌男1962.01教授wcliu@ysu.ed博士研究生铝合金变形织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戚力女1978.01副教授qili@.cn博士研究生计算机模拟材料学中科院金属所钱立和男1963.08教授lhqian@ysu.博士研究生材料强度与破坏/生物力学材料学中科院金属所料沈德久男1955.05教授sdj217@sina.com博士研究生材料表面改性与强化材料学燕山大学王明家男1960.03高级工程师mingka@ysu.博士研究生大型铸锻件材料及工艺材料学燕山大学系王青峰男1967.01教授wqf67@ysu.e博士研究高性能能源用钢\加工制造工材料加工华中科技大学生艺学\材料计算与模拟\工程金属材料系王天生男1963.01教授tswang@ysu.博士研究生金属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肖福仁男1966.03教授frxiao@ysu.e博士研究生大型铸锻件焊接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徐瑞男1961.04教授xurui@ysu.ed博士研究生金属凝固理论与技术铸造哈尔滨工业大学杨庆祥男1962.06教授qxyang@ysu.ed博士研究生金属表面强化及其数值模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哈尔滨工业大学苑辉男1962.11副教授HuiYuan@ys博士研究生激光表面处理、先进结构材料变形与疲劳、金属材料高压热处理材料学燕山大学张春玲女1972.03副教授zhangchl@ys博士研究生耐候双相钢;铁素体杂质材料学燕山大学张福成男1964.08教授zfc@.cn博士研究生金属材料及其介观变形理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张静武男1950.06教授zjw@.cn博士研究生金属材料及表征材料学燕山大学无机非金属材何巨龙男1958.06教授hjl@.cn博士研究生功能材料金属材料燕山大学李工女1968.12副教授gongli@.cn博士研究生非晶态合金结构及相变凝聚态物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李伟女1976.09副教授nano@ysu.ed博士研究生磁性纳米结构材料材料物理与化学燕山大学梁波男1968.12教授liangbo1205@博士研究生纳米功能材料材料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料系刘世民男1960.01教授lsm@博士研究生浮法玻璃质量控制与优化、功能薄膜材料学燕山大学罗永安男1972.02副教授slluoya@.cn博士研究生宝石学矿物学中国地质大学马明臻男1955.05教授mz550509@ysu.博士研究生复合材料,大块非晶合金材料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田永君男1963.03教授fhcl@博士研究生功能材料与器件凝聚态物理中科院物理所王明智男1953.04教授wmzw@.cn大学本科超硬材料及超硬复合材料金属材料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王艳辉男1963.02教授chyclwyh@so博士研究生金刚石及相关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邢广忠男1956.11教授gzxing@.cn博士研究生超硬材料材料学英国赫尔大学于栋利男1961.11教授ydl@博士研究生新型功能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材料学燕山大学于凤荣女1975.05讲师yfengrong@163.com硕士研究生热电材料凝聚态物理吉林大学于万里男1959.02教授wlyu@.cn博士研究生宝石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东北大学臧建兵女1968.08教授zangjianbing@1博士研究生超硬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赵洪力男1960.09教授zhaohongli@ysu博士研究生硅酸盐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赵玉成男1967.01副教授yczhao@.cn博士研究生功能陶瓷、超硬磨具及相关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材料李葵英女1954.05教授kuiyingli@ys博士研究生光电子材料物理化学吉林大学物理系刘日平男1963.11教授riping@.cn博士研究生亚稳材料凝聚态物理中科院物理所苏治斌男1972.02副教授suzb33@.cn博士研究生纳米材料物理电子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王文魁男1937.03教授wkw19782000@yahoo.co博士研究生非平衡相变材料日本东北大学温福昇男1981.12讲师wenfsh@.cn博士研究生凝聚态物理兰州大学孙宝茹女1976.09讲师sunbaoru@ysu.e硕士研究生大块非晶凝聚态物理吉林大学向建勇男1976.8副教授Jyxiang@ysu.ed博士研究生中科院物理所张瑞军男1962.02教授zhangrj@ysu.博士研究生电子材料;纳米摩擦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清华大学张湘义男1966.03教授xyzh66@yahoo.博士研究生纳米晶及非晶材料凝聚态物理中科院物理所高分子材料系李青山男1954.08教授qsli@博士研究生聚合物/无机矿物纳米复合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东华大学李青松男1977.08助教easelee@.cn硕士研究生高分子加工设备材料学湖南大学彭桂荣女1973.06副教授gr8599@yahoo.c博士研究生复合材料材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成波男1979.01助教chengbozhang@硕士研究生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吉林大学张海全男1969.01副教授hqzhang@ysu.ed博士研究生有机高分子/无机杂化发光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吉林大学张振琳女1979.01助教leafzzl@163.com硕士研究生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西北师范大学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林耀军男1968.07教授yaojun8l@ya博士研究生纳米晶/超细晶材料快速凝固理论与技术/电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美国加州大学柳忠元男1965.03教授liuzy0319@yaho博士研究生磁性材料凝聚态物理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王利民男1973.01教授limin_wang@博士研究生玻璃化转变与非晶态物理凝聚态物理中科院物理所谢燕武男博士研究生徐波男1971.11教授bxu@博士研究生材料物理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闫志刚男19830720助理实验师yzg720@163.com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于鹏飞男19841001助理实验师yupengfei1984@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张兵男19830824助理实验师icesharpkkk@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张春祥男1980.03研究实习员zhangchunxiang@.cn大学本科无机非金属材料燕山大学张明男1963.08教授zhm@博士研究生金属材料及其介观变形理论材料学燕山大学张世良男1973.05高级实验师zhangshiliang@大学本科材料计算模拟无机非金属材料燕山大学温斌男1976.7教授wenbin@ysu.博士研究生极端条件下的材料制备及模拟材料加工大连理工大学张新宇男副教授xyzhang@ysu.ed博士研究生材料性能预测模拟材料学燕山大学材料综合实验室缑慧阳男1977.03实验师gouhuiyang@大学本科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燕山大学高振山男1952.02实验师中专金属材料铸造黑龙江省机械制造学校胡文涛男1978.02助理实验师qilianbao1978@硕士研究生功能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黄浩男1977.09实验师huanghao1977@硕士研究生超硬材料材料学燕山大学李慧女1962.08高级工程师lihui@88mail.ys硕士研究生电子显微分析材料工程燕山大学李晓普男1981.12助理实验师lxpcn@ysu.ed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刘建华男1963.01高级实验师ljh10@ysu.ed大专金属材料金属热处理燕山大学吕英怀男1952.12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上海交通大学王鹏男1982.04助理实验师gpawang@qq.com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王艳女1960.02高级实验师wangyanysu@ya大专材料组织检验分析机电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王玉辉男1978.11助理实验师yhwang@ysu.硕士研究生大型铸锻件材料学燕山大学吴来磊男1980.05助理实验师wll@.cn硕士研究生表面处理材料学燕山大学杨雪梅女1964.09高级实验师yxm0591@si大学本科特种玻璃物理学河北师范大学于金库男1962.06研究员yujinku@ysu.ed博士研究生电化学和表面改性物理化学燕山大学张克勤女1962.12高级实验师zkq1006@ya硕士研究生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测试物理东北师范大学郑春雷男1981.05zhengclysu@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邹宏霞女1969.01高级实验师zouhongxia@88mail.ysu.ed大学本科衍射分析硅酸盐齐齐哈尔轻工学院行政高伟男1979.05研究实习员gaow@ysu.ed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闫淑兰女1967.01研究实习员大学本科燕山大学李英梅女1983.03lym_0202@y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曲明贵男1978.09助理研究员qmg@ysu.ed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王国伟男1975.09讲师wgw@ysu.ed大学本科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燕山大学王丽萍女1961.07教授wlpcl@ysu.ed大学本科轻工机械设计齐齐哈尔轻工学院杨博涵女1981.03助教ybhcl@ysu.ed大学本科英语燕山大学袁云岗男1980.02助理研究员yungang@ysu硕士研究生材料学燕山大学张亚丽女1956.02小教一级教师中师中文齐齐哈尔师范学院。
导师信息汇总孔亮,男,教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1969年9月生于云南景东,现任职于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岩土力学、岩土本构模型、岩土工程数值计算、城市地下工程与海底滑坡稳定性分析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教授。
博士论文《复杂应力状态下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评为2004年全军优秀博士论文。
合著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35篇,国际会议论文7篇,EI收录21篇,多篇获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
讲授本科生课程:《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研究生课程:《计算方法》,《弹塑性力学》,《岩土塑性力学与本构关系》,《数值分析新方法》,《高等土力学》。
贺可强,男,1960年12月15日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山东省蓬莱市人,现任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青岛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校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两个硕士学科点的学科带头人等职。
于广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山东省结构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护学报》编委会常委、青岛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在《国际非线性科学杂志》、《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杂志》、《力学与实践》、《科技导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实验力学》、《中国科学基金》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被SCI、EI、ISTP共收录39篇,《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77余篇,著书4部。
王在泉,青岛理工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岩土边坡与地下结构(隧道、矿山)工程稳定与控制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加卸荷边坡工程系统稳定性预测预报研究”、国家重点工程中的重大科研项目“边坡与地下工程相互作用稳定性监控与施工优化”及“矿山混凝土井壁安全监测”、“大型结构纠偏与地基处理”、“软岩工程支护方法”等研究。
导师姓名二级学科名称研究方向一研究方向二导师类别1胡永洲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博士生导师2俞永平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组合化学博士生导师3JoachimStockigt药物化学博士生导师4戚建华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博士生导师5陈建忠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NMR药学研究博士生导师6刘滔药物化学新型抗肿瘤药物CDK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新型抗HIV药物CCR5受体拮抗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硕士生导师7盛荣药物化学新药设计和合成硕士生导师8张辰药物化学新型药物设计与合成、新型生理活性物质创制药物合成新方法、新型有机合成反应开发硕士生导师9章国林药物化学药物化学原料药合成工艺硕士生导师10甘礼社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计算机辅助波谱分析硕士生导师11金一药剂学生物技术药物新剂型基因治疗给药系统博士生导师12邱利焱药剂学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生物高分子载体博士生导师13刘龙孝药剂学控制释放药用高分子材料博士生导师14胡富强药剂学药物的控制释放分子靶向给药系统博士生导师15高建青药剂学药物的控制释放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应用博士生导师16袁弘药剂学药物的控制释放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硕士生导师17杜永忠药剂学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分子靶向给药系统硕士生导师18游剑药剂学硕士生导师19周长新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天然药化中药新药研发硕士生导师20徐娟华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天然药物资源与活性成分中草药的理化鉴定和形态鉴定硕士生导师21曾苏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药物分析博士生导师22蒋惠娣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药品质量研究博士生导师23程翼宇药物分析学药品质量控制方法学现代中药设计技术及新药创制博士生导师24瞿海斌药物分析学药品质量控制方法学中药分析博士生导师25吴永江药物分析学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代谢及其动力学博士生导师26陈枢青药物分析学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药物代谢酶类多态性研究博士生导师27余露山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析硕士生导师28马忠俊药物分析学天然产物中肿瘤化学预防剂的筛选与发现以MS和NMR来发现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硕士生导师29范骁辉药物分析学药物系统毒理及信息学多组分药物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硕士生导师30王书芳药物分析学硕士生导师31栾连军药物分析学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硕士生导师32刘雪松药物分析学中药制药工程药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导师相关33王毅药物分析学硕士生导师34楼宜嘉药理学心脑血管与肝脏药理及其新药研究干细胞生物学及其定向分化的药物调控博士生导师35陈忠药理学神经药理学缺血性神经损伤、癫痫、慢性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博士生导师36杨波药理学肿瘤药理内分泌药理博士生导师37何俏军药理学肿瘤药理药物毒理博士生导师38连晓媛药理学神经药理中药药理硕士生导师39周慧君药理学中药药理肿瘤药理硕士生导师40朱丹雁药理学心脑血管与肝脏药理及其新药研究干细胞生物学及其定向分化的药物调控硕士生导师41韩峰药理学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创新药物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发现与新药研究;硕士生导师42那仁满都拉药理学药物毒理肿瘤药理硕士生导师43吴昊姝药理学糖尿病药理中药药理硕士生导师44陈勇中药学中药工程中药制药新装备的研制硕士生导师45王龙虎中药学中药工程中药制药工艺硕士生导师师相关信息电子信箱办公电话男民族huyz@(0571)88202460男汉yyu@(0571)88208452男汉Joesto2000@88208451男德国qijianhua@(0571)88208627男汉chjz@(0571)88208659男汉Lt601@(0571)88208458女汉shengrong1973@(0571)88208458男汉chenzhang@(0571)88208459男汉guolinzhang@(0571)88208450男汉lsgan@(0571)88208456男汉jinyizju@(0571)88208434男汉lyqiu@(0571)88208434女汉liulx@(0571)88206791男汉hufq@(0571)88208441男汉gaojianqing@(0571)88208437男汉yuanhong70@(0571)88208439男汉duyongzhong@(0571)88208439男汉youjiandoc@88206742男汉zhoucx10@(0571)88208457男汉phnosy@(0571)88208456女汉zengsu@(0571)88208407男汉hdjiang@(0571)88208408女汉chengyy@(0571)87951138男汉quhb@(0571)88208428男汉yjwu@(0571)88208455男汉chenshuqing@(0571)88208411男汉yuls@(0571)88208407男汉mazj@(0571)88208427男汉fanxh@(0571)88208596男汉wangsf@88208426女汉Lljun@(0571)88208455男汉liuxuesong@(0571)88208426男汉mysky@88208426男汉yijialou@(0571)88208403女汉Chenzhong@0571-********男汉Yang@(0571)88208400女汉qiaojunhe@(0571)88208400男汉Xiaoyuanlian@88208432女汉zhouhj@(0571)88208401女汉zdyzxb@(0571)88208402女汉changhuahan@(0571)88208402男汉narenman@(0571)88208402男蒙古fwhs@(0571)88208401女汉Chenyong1@(0571)88208427男汉wang2000@(0571)88208621男汉。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导师信息
李鑫钢:天津大学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985工程“化工过程工程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首席科学家,
张敏华天津大学石化中心主任、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王一平:新能源教授,主攻太阳能利用和建筑节能技术
袁希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精馏分离实验室主任
巩金龙:绿色化工,国际氢能学会顾问委员属于少壮派教师制氢技术估计以后也算个前沿
张香文:化学工艺系主任,化学推进剂专家教育部优秀团队主要做航空燃料
卫宏远:过程计算流体力学、流体混合和工业结晶专家综合大师和宝洁合作较多,而且宝洁号称管理界的黄埔军校。
院士:余国琮、王静康、邹竞。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生导师大体信息导师姓名:徐秋芳性别:女出生年月:1963 年09 月12 日所在学院环境科技学院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二级学科:土壤学研究方向1: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方向2:土壤与水环境研究方向3:微生物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政治面貌:九三现任职务:环境科学与资源学院,土壤学学科带头人现在职称:教授职称评定时间:2003 年11月导师最后学历:博士导师最后学位:博士获学位时间:2004 04 年3月获学位单位:浙江大学在读硕士:7 人毕业硕士:5人工作简历:至:在浙江省东阳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至今:在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中2001年—2004年在职攻读浙江大学土壤学博士,2005年11月—2006年2月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
教学工作:承担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长期从事森林土壤与生态学研究,主攻方向为林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包括不同森林类型、经济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土壤活性碳、土壤呼吸特征等方面,碳氮循环微生物与温室气体的关系,以及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同同时开发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资源用于生物防治或作为生物肥料目标制剂。
在研课题(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 16、浙江省创新团队项目“退化林地土壤碳库最大化及肥力最佳化的生物质焦炭使用技术研发”(, 12万)主持1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竹林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甲烷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号:Y3100578),主持14、技部重大水专项子课题专题“太湖源经济林种植区养分流失控制工程”(2008-2010,编号:2008ZX07101-006-06),主持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2007-2009,编号:),主持12、浙江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板栗林土壤退化修复及改造技术研究”(2007-2009, 编号:2007C22082),主持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度经营经济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的演变特征及其调控机理”(2007-2009,编号:),排第二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度经营笋用竹林土壤微生物生态演变与恢复机制研究”( 2003-2005,编号:),主持, 9、浙江省科技厅优先主题项目“毛竹林吸收温室气体CO2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07-2009,编号:2007C13041), 第三8、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 (2005-2007, 编号:) ,主持7、国际合作项目“雷竹栽培的污染调查”( 2005-2007) 主持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集约高效经济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衰退与恢复机制研究 (2005-2006, 编号:Y304206),排第二5、浙江省科技厅项目“雷竹产区水体污染特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2005-2007, 编号2005C32046),第三4、浙江省重大攻关项目“浙江省主要水系源头林区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2005-2008, 编号:2005C12032) 第四3、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不同类型森林碳库容量估算与动态平衡研究”,(2003-2005, 编号:2003C32029)第三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笋用竹林土壤微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动态研究”(2002-2004, 编号:301250) 1、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攀申烟叶农场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综合技术研究”第三,2005-2008论文目录: (一)、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2000以来)27、 徐秋芳,田甜,吴家森,姜培坤. 退化板栗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后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水土保持学报, 2011,25(3):180-18426、 孙棣棣,徐秋芳(通讯作者),田甜,刘卜榕. 不同栽培历史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组成变化.林业科学,2011,2011, 47(7):181-186.25、Qiufang Xu ,Peikun Jiang ,Hailong Wang ,Improvement of bi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erodedred soil by artificial revegetation . J Soils Sediments ,2010,10(2):255-262(SCI )24、秦华, 徐秋芳(通讯作者), 曹志洪. 长期集约经营条件下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 27(1): 1 -723、Jiasen Wu,Qiufang Xu(通讯作者),Peikun Jiang,Zhihong Cao,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of NutritionElements in Bamboos.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09,32: 489-50122、王奇赞,徐秋芳(通讯作者),姜培坤,秦华,天目山毛竹入侵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 V3区片段PCR的DGGE分析.土壤学报,2009, 46(4):662-66921、徐秋芳,姜培坤,王奇赞,陆贻通.绿肥对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31(6):43-4820、Xu qiufang,Jiang Peikun, Xu zhihong.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under intensively managed bambooplant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J Soils Sediments,2008,8:177–183(SCI)19、王纪杰,徐秋芳(通讯作者),姜培坤.毛竹凋落物对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林业科学,2008,44(9)146-15118、徐秋芳,姜培坤,陆贻通.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初报.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5)548-55217、徐秋芳, 姜培坤,邬奇峰,王纪杰,吴家森.集约经营板栗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林业科学,2007,43(3):15-1916、Xu qiufang, Jiang Peikun.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siz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duced by different landmanagement system.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6,37(15-20):2701-2712(SCI)15、Qiufang Xu,Peikun Jiang, Microbial Development in Soils Under Intensively Managed Bamboo Phyllostachyspraecox) Stands.2005, Pedosphere 15(1):33-40(SCI收录)14、徐秋芳,姜培坤,沈泉.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2):18-2213、徐秋芳,姜培坤.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84-87 12、Xu qiufang, Xu jianming.Changes in soil carbon pools induced by substitution of plantation for nativeforest.Pedosphere 2003, 13(3):271-278 (SCI收录)11、徐秋芳,徐建明, 姜培坤.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15-18 10、徐秋芳,俞益武,钱新标,吴家森.湖州市材用笋用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分析.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 20(1):102-1059、徐秋芳,叶正钱,姜培坤,俞益武.雷竹笋营养元素含量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 20(2):115-1188、Qiufang Xu,Peikun Jiang.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in soil under Chinese fir and masson pineforest.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2, 33(15-18):3277-3286 (SCI收录)7、Qiufang Xu,Peikun Jiang.Study on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root-region soil under different ages ofphyllostachys pubescen plantations.The Indian Forester,2002, 128(5):533-5386、徐秋芳,姜培坤.商品林地土壤养分贫瘠化评价.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99-1025、徐秋芳,姜培坤.毛竹根际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1, 14(6):648-6524、徐秋芳,姜培坤,俞益武,孙建敏.不同林用地土壤抗蚀性能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 18(4):362-3653、徐秋芳,姜培坤,董敦义,沈柏荣,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动态研究.竹子研究汇刊,2000, 19,(4):46-49 2、徐秋芳,徐建明,刘力,钱新标.安吉县港口乡低产毛竹林地肥力分析.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 17(3)280-2841、徐秋芳,姜培坤.有机肥对毛竹林间及根区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 17(4):364-368(二)、参与发表的论文20、Peikun Jiang, Hailong Wang, Jiasen Wu, Qiufang Xu, Guomo Zhou.Winter mulch increases soil CO2 effluxunder Phyllostachys praecox stands.J Soils Sediments (2009) 9:511–51419、谢秉楼,吴家森,徐秋芳,姜培坤.覆盖与施肥处理对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的影响.土壤学报,2009,46(6):1168-117118、孟赐福,沈菁,姜培坤,徐秋芳.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林土壤养分平衡和竹笋产量的影响.竹子研究汇刊,2009,28(4)17.盛卫星,姜培坤吴家森,徐秋芳,施肥对板栗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的影响,林业科学,2008,44(10):164-16716、姜培坤,徐秋芳,周国模,邬奇峰,吴家森.种植绿肥对板栗林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120-12315、Peikun Jiang, Qiufang Xu, Zhihong Xu, Zhihong Cao,Seasonal changes in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poolswithin a Phyllostachys praecox stand under high rate fertilization and winter mulch in subtropical China,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6,236(1):30-36 (SCI收录)14、Peikun Jiang, Qiufang Xu, Abundance and dynamics of soil labile carbon poll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forestvegetation,Pedosphere,2006,16(4):505-511 (SCI收录)13、姜培坤,徐秋芳.不同施肥雷竹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5, 19(1):168-170 12、姜培坤,徐秋芳.施肥对雷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16(2):253-256 11、姜培坤,徐秋芳,周国模,吴家森,钱新标.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养分与活性碳含量的变化.林业科学,2003,43(增刊1):39-4110、俞益武,徐秋芳.天然林改为经济林后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03.1069、姜培坤,叶正钱,徐秋芳.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分析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61-638、姜培坤,徐秋芳,杨芳.雷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及其与重金属关系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1):8-117、杨芳,徐秋芳.不同栽培历史雷竹林土壤养分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 21(2)6、Peikun Jiang ,Qiufang Xu.Effect of mulching o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bamboo plantation of phyllostachy praecox(SCI收录).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2,填表日期:。
导师信息————————————————————————————————作者:————————————————————————————————日期:王荫乔(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31年生人,河北省滦县人,195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市级劳动模范、市级优秀教师。
曾任中国投资学会第一、二届理事;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金融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撰写科研论文多篇,教材、工具书多部,其中主编的教改优秀教材《工商信贷教学案例》、与人合作的《工商信贷》曾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推荐为全国高校金融专业使用教材。
《金融业务手册》、《论中短期设备贷款管理》、《简明金融辞典》以及《关于发展天津金融市场的思考》等论著、工具书获市社科优秀成果和市优秀调研成果二、三等奖。
应邀参与《中华金融辞库》总编和《商业银行》卷的主编工作。
该书经中宣部批准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同时还承担了《面向21世纪的金融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课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爱俭(点击查看个人照片),女,出生于1954年11月,祖籍山东烟台,教授、博士。
现担任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社科、国家自然科学同行评议专家,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天津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经济学科组成员,中国金融学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天津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金融学科带头人,天津市环渤海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金融理论、实务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国际货币与汇率、金融创新和虚拟经济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承担国家及省市级项目10余项,十余次获奖。
承担主要项目:“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01BJL009)中国社科基金项目 ;“虚拟经济合理规模与风险预警研究”(703730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国际金融态势与汇率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天津市“九五”社科重点项目;“欧元运行趋势及其汇率风险研究”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专著代表作:《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金融创新工具交易》(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汇率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欧元发展趋势与中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体制改革与经济杠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20世纪国际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主要奖项:论文《论市场经济》1994年获天津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专著《汇率导论》1998年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专著三等奖;专著《金融创新工具交易》1998年获金融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我国居民储蓄增长效应分析》1998年获中国金融学会第四届优秀论文三等奖;专著《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1999年获天津社科第七届优秀著作二等奖;论文《欧元发展趋势与中国》2001年获天津市金融学会1998-1999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2001年获华北金融杂志社1999-2000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天津中行完成2002年消费信贷任务对策建议总报告》2002年获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十五”期间力争建成我国北方金融中心》2002年获天津市第七届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专著《欧元发展趋势与中国》2002年获天津社科第八届优秀著作三等奖;论文《“十五”期间力争建成我国北方金融中心》2002年获民建天津市委员会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论文《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2004年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成果二等奖;专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2006年获天津市第十届社科成果二等奖。
张维(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58年出生。
1982年春、1985年春和1988年秋在天津大学分别获工业电气自动化工学学士学位、系统工程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1990、1993年分别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4—1995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斯商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助理研究员,1998—2000美国任斯利尔理工大学拉里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历任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管理学院MBA 中心主任、副院长,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等职。
1997年获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科研方向是金融工程、创业管理,在全国首批招收了金融工程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从事金融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学者之一。
迄今已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金融风险分析、防范与控制”在内的7项国家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
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过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992)、天津青年科技奖(199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
主要讲授“管理学科研究前沿”、“金融定量分析”、“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创业管理”等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
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八、九届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管理学会副会长等,并担任《管理科学学报》编委和编辑部主任、《南开管理评论》、《管理评论》和《中外管理》杂志的编委。
张元萍(点击查看个人照片),女 1955年生于天津市,1981年考入天津财经大学,1985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2年和2000年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中心研修。
现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无形资产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金融投资与融资、金融衍生工具、国际投资等。
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投资理论与实务、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学等课程。
曾在各种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篇、主编、参编各种著作10部,主要著作有《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与模式》、《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与实务》等,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北方技术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成果转化的计量分析》获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元萍(点击查看个人照片)ﻫ高正平(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54年月11月出生,河北丰润人,博士,教授。
现担任天津财经大学副院长及中金会(中国金融人才委员会)常务理事、2l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编委会委员、天津市风险投资促进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金融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以来,完成专著3部,撰写论文20余篇,参加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
科技成果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实际的居多。
其中代表作主要有《证券公司风险规避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完善我国投融资体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财经,1997)、《“银边债券”关于城市公债的理性思考和现实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资本证券化与我国实现途径选择》(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滨海银行组建方案可行性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2002)等。
现在从事的研究有:主编《中小企业融资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预计2004年年初出版)、横向课题《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天津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预计2003年年底完成)。
ﻫ刘忠燕(点击查看个人照片), 女1953年1月生,金融学教授,博士研究生。
从事金融学教学与研究21年,现主讲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货币银行学”;专业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院核心课“金融学”。
曾讲授“金融市场学”、“证券理论与实务”。
近五年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中国财政》、《天津社会科学》、《金融理论与实践》、《现代财经》等重要核心刊物、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5篇。
主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程》、《现代股票经济通论》、《储蓄与投资》四部。
参编六部。
其中两篇论文被人大复印刊物全文转载、两部专著和一篇论文获“天津金融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持“天津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一项。
完成天津社联“资本市场发展”调研项目一项。
ﻫ孟生旺(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 1966年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金融学系教授,现任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
1999年访问了英国宝成保险集团,2002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保险与精算系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保险与精算。
曾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5部。
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各种科研奖励4项,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到会宣读了论文,2000年获"天津市优秀青年人才奖"。
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保险经营风险评估与保险监管系统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安宝统计与精算研究中心项目“Actuarial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ChineseAutomobile Insurance”。
代表作有:《实用非寿险精算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利息理论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Accounting for individual over-dispersion in a bonus-m alus automobile insurance system," (The ASTIN Bulletin, Volume29,No. 2, 1999, pp.327-337)。
ﻫ孙森(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49年生人,祖籍广东省中山市,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