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幻灭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2008.01(上旬刊)文化研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郭和英(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要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深度透析安娜婚姻爱情的悲剧意蕴,使婚姻中困惑的现代女性得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安娜觉醒启示中图分类号:I14文献标识码:A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于1877年。
俄国正出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道德观念急剧变化、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成为了青年人向往的新风尚。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为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她的思想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反映着社会所赋予她的新思想、新意识。
托尔斯泰超越了传统文化对两性特征的僵化表述,叙述了女性的压抑、呐喊和追求,以现实主义的敏锐眼光,写出了被男性社会传统所埋没的女性的声音,写出了从“第二性”的屈辱地位中挣扎而出的脆弱的女性意识,以及这种女性意识的最终毁灭。
它是一部多方位展示女性生活、思考女性身份、生命价值及男女之间关系问题的家庭伦理小说。
一、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断裂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在男权制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事是只有男人才能做的,而女人,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她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把女性的这种定位称之为“女性角色”。
女性角色先于女性意识存在,在女性未建立起女性意识之前,就习惯性地以社会赋予她的女性社会角色出现了。
黄金时代女性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古以来,女性在社会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她们往往被压抑和忽视。
然而,在20世纪初的黄金时代,中国女性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我价值和权益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许多杰出的女性崛起并为自己争取平等的权利。
本文将探讨黄金时代女性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社会背景的变革黄金时代是指20世纪20年代亦称为五四运动后的文化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五四运动的兴起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倡导了平等、自由、民主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种社会背景的变革为女性觉醒提供了土壤,使她们能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意识,并为自己争取平等权益。
二、现代女性的教育启蒙在黄金时代,女性的教育启蒙成为了她们觉醒的重要环节。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教育机会非常有限,大部分女性只能从事家事和劳动。
然而在黄金时代,许多进步的家庭开始重视女性的教育,并为她们提供了平等的接受知识的机会。
女性通过接受现代教育,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观念,进而树立了自己的意识和自我认知。
三、女权主义思潮的崛起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潮的崛起时期。
女权主义者们开始表达对传统束缚的不满,并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一些杰出的女性,如宋庆龄、陈毅的夫人陈毅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了女性觉醒的潮流。
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争取女性权益,并且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艺术中的女性形象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文化艺术中女性形象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众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笔触和画笔,呈现了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弱和被动,而是表现了女性独立思考和自我追求的一面。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叶兆言的《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积极的意识和自我追求。
五、女性觉醒对社会的积极影响黄金时代女性觉醒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女性开始争取平等的教育和职业机会,逐渐摆脱了传统家庭和社会对她们的束缚。
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角色定位,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本文将从个体意识觉醒、独立生活方式、自我表达和性别平等等方面来探讨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一、个体意识觉醒在过去的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赋予家庭和母性角色的期待,缺乏独立个体的认识和意识。
然而,现代女性通过教育的普及、自我提升的努力和社会进步的机遇,开始发展并觉醒了自我意识。
她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努力追求个人的目标和理想。
这种个体意识觉醒使得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二、独立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现代女性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经济独立和独立生活方式。
她们追求经济的自主权,不再依赖于家庭或丈夫的经济支持。
独立的经济地位使得她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同时,经济独立也给予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发言权的增加,可以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决策过程。
三、自我表达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还表现在对自我表达的重视上。
过去,女性往往受到社会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限制,她们的声音和想法很少得到关注和认可。
然而,现代女性通过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她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向外界展示真实的自我。
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渠道的增加,加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四、性别平等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还体现在对性别平等的追求上。
她们开始意识到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地位,追求性别平等成为她们的共同目标。
现代女性积极参与到性别平等的运动和活动中,为自己争取和维护平等的权益。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的意识和实践,她们努力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自己和其他女性争取更好的未来。
总结: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在个体意识、独立生活方式、自我表达和性别平等等方面得到了显著体现。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解放---女性主体意识发展进程解析社会性别文化,是制约男女两性平等化进程的动力系统。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主体意识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创造性的来源,只有确立了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主体的内在潜能。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女性承担着繁衍人类、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没有社会地位,中国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和主流话语之外。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女人永远在最底层。
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使不少女性卑躬屈膝、妄自菲薄,造成了女性依附、顺从、自我萎缩的性格,以致无法形成主体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生命存在和精神需求,几乎成了完全丧失自主意识的被物化了的奴隶。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并非只是中国的“古训”。
翻开西方古典思想史,男性始终笼罩着理性的光环,而女性只不过是“感性的尤物”。
《圣经》里夏娃就是被欲望驱使偷吃禁果使人类背上“原罪”的象征。
而众多著名的男性思想大师们,在女性问题上也都存在令今人难以置信的偏见,即便是具有反传统精神的尼采和弗洛伊德,其观点也没有跳出积淀已久的成见,在女性问题上他们坚持认为女性是卑微的,男性是让女性羡慕和嫉妒的对象。
改变几千年来妇女处于从属的和客体的地位,唤醒妇女作为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建立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是妇女解放的关键。
历史上解放女性的运动,首先由女性作为主体拉开了序幕并掀起了波澜,西方女权主义首当其冲地扛起了解放运动的大旗。
纵观其发展史,西方女权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理论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以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第三阶段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超越男女性属差别,注重关于女性更加重大的紧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近日探讨女性成长中遭遇家庭、社会、文化压力的影片《我的姐姐》,成为清明小长假的票房冠军。
它展现了在社会文化中女性的困境,罕有地提供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视角。
许多女性观众看后表示感同身受,不过,结局的“不够爽”也让一些观众愤怒:是否影片回归到传统文化视角,姐姐安然要走姑姑的老路,为了亲情和责任选择牺牲自己?安然应该怎么选,才对得起“女性独立意识觉醒”这一标准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首先,女性独立意识觉醒,是否意味着女性必须放下对关系的依恋?当女性面临关系困局,为爱烦恼、愤怒、悲泣时,有一种观点在当下社会非常鲜明且多见:不需要关系就不会受到伤害。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对于关系的追求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进化能力,也是我们获取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动力。
否认对关系的需要,就是在否认我们自身的需要。
女性的独立意识觉醒,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非人,而是鼓励女性学习爱,反思关系,对坏的关系说不,敢于追求和建设好的关系。
第二,女性独立意识觉醒,是否意味着只照顾自己的感受和利益,不需要关注其他人?成为独立的女性,不意味着我们要与世界为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人的需求和福祉同样不容忽视,我们追求的是解放,不是转嫁痛苦。
事实上,在当下社会中,忽视力量更弱小的人的利益往往成为解决女性独立问题的畸形方案。
“我也是人啊,为什么要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弄得自己又丑又脏?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婆婆带,等上了小学再领回来自己教。
”一位年轻母亲留言。
她认为这种做法蕴含了崭新的独立意识。
然而,这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却没有真正照顾到孩子的利益——一出生就母婴分离,对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来说意味着安全感的失去。
压榨自己母亲、婆婆的退休生活,已经成为许多职场妈妈、二胎妈妈的解决方案。
“我现在还可以锻炼身体、看书看电影、忙工作,是因为我的母亲为我负重前行。
”一位职场母亲留言表示。
支持女性,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呼喊的女性身上。
第三,独立与觉醒,首先要把女性当作一个具体的人,尊重这个人的选择和感受是前提。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主义意识在当今社会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开始为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进行争取。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上的改变,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理念上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从古至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
在古代,女性受到严格的束缚和限制,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利。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女性逐渐融入到社会生产和劳动中,开始享有一定的工作机会和社会地位。
即便如此,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地位依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受到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理念的影响,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女性主义意识开始逐渐觉醒。
20世纪中期,女性开始在各界崭露头角,积极参与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在西方国家,女性参政权的争取运动成为社会热点,为女性争取了参政权和选举权,为女性主义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发展中国家,女性主义运动也在逐渐兴起,女性开始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自我价值的发掘中。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不仅仅是要求平等,更是在要求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自己的权益进行争取。
当代社会,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政治领域,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选举和参政等方式,参与到国家管理和决策中,影响着政治决策和社会进程。
在经济领域,女性开始积极地参与到各类职业和行业中,并且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身份,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领域,女性开始在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和启示。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也促使社会结构和文化理念的改变,社会开始更加尊重和重视女性的价值和贡献,注重性别平等和权利保障。
浅论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女性作家用自己的笔墨感触自己现实生存的内外世界,抒写着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体验。
五四时代女性开始觉醒。
她们汲取时代潮流的理性启蒙乳汁,发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伴随时代脚步的迈进,女性对女性意识深化,男性成为自己的审视对象。
她们以男性为叙述对象,表现对异己的认识,构建了女性笔下的男性世界。
性别的觉醒和对男性认识的清晰化还同时使女性陷入了婚姻的困惑。
“何处是归程”,这一疑问,走向自我反思。
她们将思索的目光转向自我,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
女性作家们走出了女性自恋的神话世界,摒弃对自我的迷恋,置自我为审视对象,开创了一个自我批判的时代。
她们在小说中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独特而又充满时代色彩的女性世界,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也丰富了现代文学的画廊。
关键词:女性.觉醒 .人 .自我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以来更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文艺界对于什么是女性文学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本文以为,女性文学应该也必然是一种女性体验女性的话语,即应是以女性眼光、女性经验、女性表现方式创造的文学作品体系,其立足点应是女性将自己作为“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们的文本应该专注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妇女命运的思索,探求妇女解放的道路。
从这一界定出发,中国真正的女性文学——一种具有并表现了真正独立女性意识的文学——萌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沐浴着五四的神采,中国文坛走出了一批光彩照人的女性作家:陈衡哲、袁昌英、凌叔华、苏雪林、丁玲、张爱玲、苏青……她们的出现宣告了中国女性作为一个独立性别群体登上了文坛,宣告了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
从此,中国女性开始以女性的旗帜感触自己现实生存的内外世界,抒写着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生存体验。
“我手写我心”,中国女性从被男性代言的客体成了自我言说的主体,从对男性认识的混沌浪漫演进到清晰深入的批判,从对异己世界的抗争转向女性自我反思。
在现代启蒙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她们艰难地探索着作为完整意义的“女人”所应具有的命运,走出了一条从父权反抗到性别觉醒、直到自我批判的心灵轨迹。
376安徽文学2008年第期2(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摘要《嘉莉妹妹》女主人公嘉莉逐渐由一个单纯无助的乡下女孩转变成一个独立成功的明星,在这个过程中她对男人的看法,她和男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就这些变化看嘉莉妹妹的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嘉莉妹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一部伟大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本书写于1900年。
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嘉莉妹妹是一个乡下女孩,十八岁时来芝加哥投奔姐姐,在以后的几年中,她的性格不断发生变化,她对男人的看法,她和男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就这些变化看嘉莉妹妹的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嘉莉妹妹来芝加哥遇到的第一个男人是杜洛埃,具体说是在去芝加哥的火车上认识的。
此时的嘉莉单纯无知而且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向往,而杜洛埃正好大大满足了她的好奇心。
“真的,她还从来没有和一个游历丰富,性格活跃的人如此接近过。
那只厚厚的钱包,那双铮亮的棕黄色皮鞋,那身漂亮的新套装,还有他举手投足时的那副派头,在她脑海里模模糊糊构筑起一个富有的世界,而他就是那个世界的中心。
无论他做什么,她都会喜欢的。
”杜洛埃衣服的精致及见多识广的谈吐一下把年轻的嘉莉迷住了。
在她眼里,杜洛埃是那么的富有,那么的高高在上。
嘉莉妹妹在芝加哥的姐夫汉森,他沉默寡言,节俭内敛,如同清教徒一样对一切娱乐享受避之不及,“他的思想感情从来不流露出来,他安静的像一间没人住的房间。
”他的乏味与冷淡小气让活泼爱玩的嘉莉感到压抑沉重,姐姐的这种单调穷困的生活更是浇了她一头冷水。
嘉莉好不容易在制鞋公司找到一个工作,可是那里的生活对她成了一种忍受,“她不习惯这种样子,觉得这些都很粗鄙,下流。
她害怕那些小伙子会对她说同样的话——与杜洛埃相比,这些小伙子县的粗野可笑。
”“那些小伙子都属于嘉莉自认识杜洛埃以后不屑理睬的那类人。
她讨厌车间里那些轻浮的年轻人,他们中没有一个举止文雅。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具体地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不仅要求挣脱封建婚姻制和封建礼教的桔桎,实现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妇女价值的发掘与自我肯定。
”总的来说,19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
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骜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在夏洛特生活的时代,妇女是男人的附属物。
她们社会地位低,被歧视。
但是简——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孤儿——被描绘成一个具有非凡的性格和坚强意志的新型妇女。
这使得这本小说完全不同于其他以才子佳人为理想的刻画对象的当代作品。
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
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做“家里的天使”。
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
显然,“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
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
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多么激进,多么有份量!可以说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幻灭
【摘要】文章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
妻子参与的过程表明妻子的内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首先,妻子怀有追求自由、独立的梦想,并且为之奋斗。
在寻猫的过程中,她在是成为与男性平等的新女性还是回归到被人呵护、关爱的传统女性两者间徘徊不定。
在寻猫无果之后,妻子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希望成为一名被人关心、疼爱的传统女性。
【关键词】及物性;《雨中的猫》;女性;自由;传统
一、引言
《雨中的猫》这篇短篇小说,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雨中的猫》的模棱两可的结局引起了很多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兴趣。
卡洛斯·贝克和大卫·洛奇都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店主最终送给妻子的猫与妻子寻找的猫是否是同一只,贝克认为妻子得到了她寻找的猫,这个故事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大卫·洛奇(david lodge) 则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玳瑁猫与妻子寻找的“小猫”并非是同一只(lodge, 11)。
《雨中的猫》不仅受到外国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
申枚,苑新法,郭爱竹声称“这个故事展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的美国夫妇精神上的空虚与无助,但是,坚持传统价值观的旅店老板为他们摆脱孤独与空虚提供了希望(75)。
但是,学者们多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而一些语言学学者如向波阳,李桂芳等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分析《雨
中的猫》。
尽管如此,这篇短篇小说依然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
因此,文章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分析妻子所参与的过程,试图阐释妻子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二、对《雨中的猫》的及物性分析
整篇文章共由164个过程组成,而妻子在全文中所参与的过程总数为84,占总过程数目的51%,妻子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人物。
㈠渴望获得独立与自由
the american wife stood at the window looking out.
“i’’m going down and get that kitty,” the american wife said
在文章之初,妻子首先参与了一个行为过程:stood,以及一个物质过程:looking out。
这两个过程证明妻子对广阔的自然界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但此时的妻子仅仅停留在思想上的活跃,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在下文中,妻子言语过程的讲话内容“i’’m going down and get that kitty”充分证明妻子已不甘于将对自然的渴望埋藏于内心之中,她要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no, i’’ll get it”
讲话内容表明妻子坚决地拒绝了丈夫的帮助,希望以一己之力拯救被禁锢于桌子之下的小猫。
说明妻子希望证明自己是有能力完成救猫的任务的,进而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
从妻子所参与的过程得知,妻子希望成为自由、独立、能实现社会价值的新型女性。
㈡遇到诱惑
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总是布满诱惑,它们常常使意志力不坚定的人摇摆不定。
在妻子追求独立、自由的道路上,旅店老板成为动摇她决心的主要因素。
当她走下楼梯时,旅店老板走入了她的视线,引发了她情绪的波动。
“the wife liked the hotelkeeper. the wife liked him. ... she liked the way he felt about being a hotel-keeper. she liked his old, heavy face and big hands.”
在以上的小句中,妻子参与了心理过程,她是感知者,而被感知的现象则是旅馆老板以及与旅店老板有关的事物。
旅馆老板在妻子心目中建立了成熟、勤劳以及坚守传统价值观的形象。
他会认真聆听客人的抱怨,他会给人以如长辈般的关心与照顾。
他的一切行为都使妻子感到被呵护、被照顾的喜悦与温暖。
在这一阶段,妻子所参与的心理过程都是情感过程,没有夹杂感觉以及认知等过程。
由此可知,妻子没有认真观察与思考旅馆老板行为的原因——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她仅是盲目地喜欢可以依赖他人的感觉,十分渴望被人疼爱、保护与怜惜。
旅馆老板彬彬有礼的传统形象使妻子产生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向往。
在这个阶段,妻子追求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梦想遇到了诱惑。
因此,此时的妻子陷入了坚持梦想与放弃梦想的内心挣扎与迷茫之中。
㈢放弃梦想,渴望回归传统
在妻子寻猫无果之后,妻子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房间。
此后,她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她开始关心她自己的形象。
“she studied her profile ... the back of her head and her neck.”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 she asked”
上文中的两个物质过程“studied”充分表明妻子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
而言语过程中的讲话内容则证明妻子开始希望自己如同传统女性那样拥有一头长发,从形象上回归传统。
““i want to ... make a big knot at the back ...,”she said. “i want to have a kitty...”“and i want to eat ...with my own silver ...candles. ...i want a kitty ... clothes.”“anyway, i want a cat,”...”
妻子向往她所没有拥有的东西——长发、蝴蝶结、小猫、银器、蜡烛和新衣服等等。
所有东西都象征着妻子对传统女性形象及传统家庭女性生活的向往。
长发是传统女性的典型标志。
而蝴蝶结则表明妻子渴望重塑传统女性形象:温婉、美丽。
银器和蜡烛则表明妻子希望拥有甜蜜、浪漫的传统家庭生活。
此时,妻子真正希望的是自己能够重新成为一名传统女性,过着传统女性的生活。
三、结论
妻子在发现猫、需找猫以及寻猫无果之后返回旅馆房间的整个过程中,她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妻子首先渴望成为时代的新女性:自由、独立、实现与男性同等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却受到了诱惑与打击;最终放弃梦想,向往重新扮演传统女性角色,接受家庭的呵护与关爱。
妻子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向世人展现了在男权社会下,女性追求独立、渴望实现与男性同等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与挫折,而女性自身的柔弱以及意志不坚定则是女性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lodge, david.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list text: a plural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 poetics today 1.4(1980):5-22. jstor. web.20 jan 2011.
[2]thompson, geoff.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申枚,苑新法,郭爱竹.‘空无’背后的希望——论海明威的《雨中的猫》[j].河北: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4]向波阳,李桂芳:对《雨中的猫》的言语功能分析 [j]. 湖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