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旧体制与新探索》教案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教案设计范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教案设计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教案设计1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预习了解二、课内探究学习三、课后巩固提升二、教学课题1、知识目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概况),开国大典盛况,x藏和平解放。
2、能力目标:分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旧对比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成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要增强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x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x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x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x藏和平解放。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老师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方法,自学本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电视等,对x藏问题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五、教学方法范例导学-自主探究-及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情感体验法对比研究法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内容标准】(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知道社会主义“三大发行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知道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或采访长辈,老师,了解“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的或家乡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五”计划的制订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它的成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要点】重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开始;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你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新课探究】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标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基本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张小只初中知识库
张小只爱学习沪教版初二历史下旧体制与新探索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是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张小只工作站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旧体制与新探索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点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②外部原因:鸦片战争是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3经过
①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②兴起和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时期。
③转折和失败: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失陷。
4重要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内容: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结果:
无法实施(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评价:。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针对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进行设计。
该教材讲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对全球化、市场经济等课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代经济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了解全球化、市场经济等现代经济课题。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当下经济现象,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经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对世界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或黑板,展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图,引入资本主义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哪些国家是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3.2 学习环节(30分钟)1.让学生自主或分组阅读教材P21-P24的内容,重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定义、碳酸饮料的例子以及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概念。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以下问题: -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们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3.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3.3 总结复习(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 全球化与市场化是什么概念?它们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3.4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分组方式,让学生选择以下有趣的题目进行讨论: -为什么开放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有好处? - 全球化和城市化是什么关系? - 自由市场经济是否真的可以公平竞争?拓展应用环节,以启发性的问题为主导,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为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到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之中。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内容标准】(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知道社会主义“三大发行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知道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或采访长辈,老师,了解“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的或家乡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五”计划的制订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它的成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要点】重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开始;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导入新课】1、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2、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你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新课探究】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第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远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2、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
3、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巨大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演示:机床、喷气式飞机、红旗轿车、南京长江大桥多媒体演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兴趣,来更好的复习旧知识)。
提问: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能回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提问:1.三大改造都改造了哪三个方面?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标志?学生回答:三大改造是改造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大改造时间是1959年底。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巩固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做到自然的链接)。
教师总结: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请同学翻书到第6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板书)学习目标投影——(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文第24——28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2、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可讨论)4、当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讨论)5、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我党是如何纠正的呢?(讨论)6、结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我党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谈谈在现阶段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讨论)7、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涌现的模范人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呢?(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新课程备课材料第一单元晚清的危机与变革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之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两条线索:一条是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
五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屈辱的历史另一条是面临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民族的危亡警醒了百万志士仁人,他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没落腐朽的清王朝,铲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帝制。
悲壮的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2课时)一、教材分析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禁烟运动《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后对中国的影响三、教学活动建议:1、对书中的一些字词要作必要的解释。
如杌陧、闭关锁国、出超、入超、关税、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对课本第4页的“读与思”要作为一个重点让学生讨论。
得出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3、对民族英雄林则徐要作详尽的介绍,他不仅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民族英雄,还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以马嘎尔尼使团为例,讨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演讲比赛。
6、观看谢晋大导演执导的《鸦片战争》,加深对所学史实的理解。
7、充分利用战争形势图,讲明战争的过程及重要战役。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课时)一、材分析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的罪行。
三、教学活动建议:1、书中的一些字词作必要的解释。
如扶乩、垂帘听政、珐琅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文字材料,进行一次小报展。
3、辩论赛:建圆明园遗址公园还是重建圆明园?4、看影片《火烧圆明园》或《垂帘听政》第三课旧体制与新探索(2课时)一、教材分析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太平天国运动个爆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三、教学活动建议:1、对永安建制和天京事变作介绍。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23——26。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即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在广泛展开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分析问题的水平,理解问题比较感性,理性思维欠缺。
对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不是十分理解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通过自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科目历史年级八班级134 时间07年3月5日课题第三课旧体制与新探索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太平天国强烈的斗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认识洋务运动虽然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没有成功的自救运动。
但它也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种尝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
鸦片战争后,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中国国内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国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都试图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之路。
通过对这些新探索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和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太平军军事上的全盛;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洪秀全重新封王和后期的军事斗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总理衙门与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难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状况如何?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与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这一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闯入国门所造成的。
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洪秀全拜上帝教的一些口号能吸引民众?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鸦片输入年年激增。
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银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严重。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借端进行搜刮。
这些都使劳动人民负担更加沉重。
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再加以灾荒连年,1846年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沙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
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死亡的困境。
与此同时,外国侵略者又迫使清政府取消对西方宗教的禁令。
基督教宣传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有很大号召力。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洪秀全发动了这场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三、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
清政府对太平天国是怎样的态度呢?(学生讨论)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图》简介太平天国的进军情况。
太平天国前期的活动正如这条红色曲线所表示的,以迅猛之势走向全盛的颠峰。
P10《读与思》
四、天京事变
正当此时,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大变乱,使已有的很好的形势急转直下。
从天京变乱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回答)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太平天国后期在军事上和制度上做了怎样的调整?
这三位将领中陈玉成、李秀成年轻有为;洪仁王干的政绩则在于,他提出了很有名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投影:《资政新篇》书影)《资政新篇》提出的改革方案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各个方面。
书中还论述了世界各国的发展概况,说明英、法、美等国正是由于发展资本主义才走向富强的道理。
《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洪仁王干不愧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
补充一些资料,介绍太平天国后期在军事上的斗争。
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后讨论)
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贪图享乐,特权思想膨胀,内部分裂。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偏师北伐,犯兵家大忌。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七、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
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八、洋务运动的背景(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洋务派是怎样救亡图存的?(学生讨论、回答)洋务派为什么称为洋务派呢?(学生讨论、回答)
(及时的纠正学生的回答)并强调: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人物。
洋务派有什么开明之处?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学生讨论、回答)
九、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讨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教师以“庄稼与杂草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强调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
布置作业
历史填图册
板书设计一、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斗争。
3、天京事变。
4、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6、历史意义
教学后记
由于年龄与阅历所限,初二学生对太平天国的失败的原因分析仅限于表层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其中一点原因:内部的不团结为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有些很有道理,令人刮目相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有无尽的潜力,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合理引导学生,评价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课里,学生对课前资料的搜集整理再次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