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定风波》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定风波》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原文】【原文】【赏析】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写狂风中的树木,实际上是通过风来隐喻政治上的坎坷。
全篇语言明快,没有半点做作之态,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但精神不倒。
“定风波”表面是说树木在风中摇动,但实际上是影射官场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何妨”,一个是表示主张,一个是表示反对。
词人以“风”比喻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而以“吟啸”、“徐行”两种行为来消释和排遣,意谓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这些并不会动摇我为国效力的决心和信念。
苏轼这时正被贬到黄州,政治上处境极其艰难,因此他自己常以诗酒自娱,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卷入朋党的是非争斗。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使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即便是最狂妄的东西,也要对它恭敬三分;这就是谦逊。
即使你飞扬跋扈,可以将天地搅得混乱不堪,你却不能高高在上。
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大臣,大臣在宫门外下车步行,如果让天子等候,那么他将低三下四地迎上去。
不管你多么伟大,都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下属的位置上,这就是谦逊。
苏轼在黄州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黄州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又有很多山水和名胜古迹,在这里,苏轼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苏轼此时正被贬黄州,他利用这段时间在荒野中耕种,亲近自然,寻找心灵的归宿,思考生命的价值,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现在的苏轼依旧像当年出仕之时那样,乐观豁达,还没有被人生的逆境磨灭了热情和斗志。
他积极接触社会,广泛参加各类活动,经常与朋友欢聚畅饮,抚琴赋诗。
本文为您提供了《定风波》赏析及原文翻译等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其通过自然气象的描绘,寄寓了词人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赏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官之后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暗示着人生的不如意和挫折。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人生哲理和感悟,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即从容淡定、豁达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态度,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淡定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要探究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中,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手法使得这首词的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我们要探讨这首词的影响和价值。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这首词也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淡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定风波苏轼赏析《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描绘了苏轼在岳阳楼上看到洞庭湖波涛汹涌,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变化的深刻感悟。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象、哲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探究《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一、诗歌结构《定风波》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共四十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六字为上阕,后二十四字为下阕。
上阕主要描绘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景象,下阕则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人生哲理的思考,构成了一幅深刻的意境画卷。
二、意象描绘《定风波》的意象描绘十分精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人生的感悟。
首先是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描绘,苏轼写道:“三十里波光照晴空,岳降千嶂出皆虚。
”这里的“三十里波光”和“岳降千嶂”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景象,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接着是对湖面上的船只的描绘,苏轼写道:“白波乘风偏有意,济物细看方觉讳。
”这里的“白波乘风”和“济物细看”把船只的运动和功能都表现得十分生动,给人一种细腻的感觉。
最后是对天空的描绘,苏轼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里的“瀑布”和“飞流直下”描绘了天空中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哲理思考《定风波》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思考的诗歌。
苏轼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他在诗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里的“一夜春风”和“梨花开”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给人一种深刻的感悟。
苏轼还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的“登高处”和“茱萸”把人生的境遇和传统的文化习俗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亲人离别和人生变化的思考。
四、艺术魅力《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和思想深刻。
苏轼在诗歌中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苏轼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中尤以《定风波》一诗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篇文章将会就《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做一些探究。
《定风波》是苏轼在北宋末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有258句,以赞颂洛阳府太守韩忠州为主题,诗中包含了苏轼对当时时局、政治风云的看法,以及对自己人生、学问、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杰出作品。
在阅读《定风波》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诗歌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比如在诗的开头,他就借用了汉代刘彻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典故,以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这里的“落日熔金”比喻夕阳的光芒,而“一江数点鸥”则是指河中飞舞的几只鸥鸟,由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苏轼在《定风波》中还运用了一些比喻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例如他在诗中对韩忠州进行了多次比喻,用诸如“铁门山外忠州卧,石柱山前忠州跳。
”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韩忠州刻苦锻炼、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诗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例如苏轼将自己脱“序衣冠”,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路,不问曾经沧海横。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
“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拂衣秦汉诸侯客,犹忆李将军旧游。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奄忽垂阴数十载,骨化风刮泥土中。
”夕阳映照大江,数只鸥鸟自由飞翔。
就像是初次见面一般,人生仿佛只有那一刻。
怎能让秋风的呼唤,悲泣和画扇,失落于心?曾经亲密的朋友,容颜却改,心意也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1. 起承转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诗人在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之时对社会风雨飘摇的感慨与忧虑。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与社会变革的对比,展现了他对当时政治乱局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
通过深入赏析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时局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怀。
2. 诗意风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中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心境。
清风徐来,竹林中的叶子因风而哗哗作响,而诗人却心平气和,高歌自赏,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也折射出对当时政治乱局的忧虑与反思。
3. 社会风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描绘了当时政局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动荡。
苏轼以自然景色与况且对比,表现了对乱世动荡的深刻敏感。
落寞的树木和滔滔不息的长江,与诗人孤独颠簸的人生遭遇相映成趣,表达了对乱世不安的愤怒和无奈。
4. 个人感悟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苏轼通过自然物象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当时乱局的忧虑与悲凉。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堕入消极情绪之中,而是通过超然的心态,坚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国家兴盛的追求。
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正是诗人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表现,也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勉励。
总结回顾通过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深度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优美的词艺,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风雨的深刻关怀和对理想的坚守。
诗人在词中通过超然的自然描摹,对乱世的点滴反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气贯长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形象。
这种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借鉴的。
相信通过对这首传世名篇的深入理解和领悟,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为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奋斗更添一份深刻的启示。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2篇《定风波》是唐代杜牧的一首抒发感情的诗歌,它广泛流传于后世。
本文将分为两篇,分别以原文及赏析为主题展开。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定风波》的原文:《定风波》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1:《定风波》以描述自然景色及抒发主人公感情为主线,通过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明。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通过离合并用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抛开杂念,专心向往自然的豁达心态。
其次,这句还运用了“穿林打叶声”、“吟啸且徐行”等修辞形象的描写,使人联想到避世而出的主人公气质,进一步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接下来的三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游走自然间的情景。
其中,“竹杖芒鞋”通过对比“胜马”而显得轻盈灵动,“谁怕?”更展示了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自然情趣的追求,以及主人公无所畏惧的态度。
最后两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切入主题,表达了主人公离经叛道的生活态度。
其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巧妙地运用了气象描写来表达主人公退隐山野的决心,并通过“山头斜照”,营造了诗中的风景意象。
最后两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表达了主人公对过往的洞察和对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定风波》赏析2:《定风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主人公的心态展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倡导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表达,使作品在揭示现实的同时,更寄寓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首先,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展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创作于沙湖道中遇雨之时。
这首词以作者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吟咏自然、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展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到黄州。
在此之前他是被皇帝钦点的宰相之才,可如今却成为一个无权散官。
落差之大背后一定少不了争议、纷扰甚至骂声。
所以穿林打叶声不仅仅是雨声,也是此时他人生中的杂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你才能从那种混沌迷茫的困境中抽离出来,进而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秩序。
下了雨大家都在躲雨,他却觉得不如大声吟啸慢慢走。
芒鞋也许比车马慢,但胜在轻便自由。
这三句看似轻巧实则带着骨气,写的非常叛逆。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的景象,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接下来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则是前一句的延伸,表示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以此反映出苏轼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和乐观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词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借竹杖、芒鞋、蓑衣等意象,进一步传达出其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
而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暗示了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过去,就会迎来阳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词作中的佳构,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其“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尤为著名,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赏析,带您领略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韵味。
《定风波》全诗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意境赏析苏轼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诗人置身于林间,耳边传来阵阵穿林打叶的声音,但他却选择不去聆听,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寓意着诗人超然物外,不受外物干扰的境界。
二、哲理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以竹杖芒鞋代步,却自信地认为其轻便胜过骑马。
这里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心态。
同时,诗人提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即使一生都在烟雨中奔波,也依然可以悠然自得。
三、情感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吹醒了诗人的酒意,带来一丝寒意。
然而,在这寒冷之中,山头的斜阳却给人以温暖。
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手法赏析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回首”寓意着回顾过去,而“归去”则代表着回到现实。
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展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无论是风雨还是晴朗,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过于在意。
总结:《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林间景色、表达人生哲理、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更是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选自《东坡集》。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得第三年所作。
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
在去沙湖得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
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
精华点评:
苏轼之词,写得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得哲学思想。
这是苏词令人注目得成就。
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得品格修养。
但是,“不淫、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
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得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
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得路我依然要走下去。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得刹那间得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得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得超脱精神。
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得一面。
鉴赏练习:
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得?
参考答案:
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得人生态度。
2、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得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诗意解说:
不要去听那窗过树林打在树叶上得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
只要心理轻松,一根竹仗、一双草鞋也比骑马轻。
谁在乎呢,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得春风把酒吹醒,让我稍稍地感到一丝寒冷。
微冷之时,抬头看,西斜得落日正迎面照在我身上。
回头看看来时得路,有过风雨当然萧瑟,回到居住之处,虽经历风雨,可在心中,却不受影响,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