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学复习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673.67 KB
- 文档页数:11
植物检疫学的复习题和答案(共5则)第一篇:植物检疫学的复习题和答案1、动植物检疫: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并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2、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3、产地检疫: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在国内省间或省内进行调动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4、隔离检疫:将进出境或国内调动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间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5、外来物种入侵: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的植物,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生长和繁殖的植物。
6、动植物检疫法规:是为了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或扩散而限制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及其他物品的生产、流通或储存,或人员的正常活动,并建立检疫出证体系的官方规定。
7、植物有害生物:泛指为害或可能为害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生物,即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
8、SPS协定:指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协定,是WTO针对动植物安全与检疫问题而专门制订和实施的一个国际准则。
9、检疫监管:检疫机关对进出境或过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以及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疫性实行监督管理的一种检疫措施。
10、杂草:危害农作物及其它栽培植物,而且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的一类野生草本植物。
11、检疫申报:是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12、预检:是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入境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植物检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检疫申报:是有关检疫物数天、输出以及过境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植物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3、检疫监管:是检疫机构按照检疫法规对应该实施检疫的物品在检疫期间所实行的检疫监督与管理程序,以防止带有限定的有害生物的应检物扩散。
4、检疫许可:是指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进某些禁止进境物时,输入单位向植物检疫机关事先提出申请,检疫机关经过审查做出是否批准输入或引进的法定程序。
5、饱和式释放(又称淹灭式释放):为了迅速产生效果而释放大量生物防治物或有益生物。
6、保护区:国家植物保护机构为有效保护受威胁地区而必需确定的最小范围的限定区。
7、非疫区:科学证据表明,某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保持此状况的地区。
8、非疫生产地: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在一定时期保持此状况的地区。
9、非疫生产点:植物产地内划定的田块,有科学依据证明在那里没发生特定有害生物、生产者能在一定时期能保持此状况,并且被作为以非疫生产地相同方式管理的单独的田块。
10、缓冲区:为植物检疫目的由官方界定并需采取植物检疫或其他控制措施的一个地区,以尽可能减少目标有害生物传入或传出该界定区、或毗邻的地区。
11、监控:为核查植物检疫状况而持续进行一项官方程序。
12、检验:对植物、植物产品或其他限定物进行官方的直观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有害生物和/或是否符合植物检疫法规。
13、检疫:对限定物采取的官方限制,以便观察和研究,或进一步检查、检测和/或处理。
14、检疫机关:对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的官方机关。
15、检疫区:已经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并由官方防治的地区。
(原称“疫区”)16、截获(有害生物的):在入境货物检查时对有害生物的查获。
17、扣留:对货物进行官方扣留或监管以作为一项植物检疫措施(见检疫)。
18、扩散:有害生物在一个地区内地理分布的扩展。
19、拦截(货物的):禁止或限制不符合植物检疫法规的进口货物进入。
06植物检疫复习材料《植物检疫学》复习材料⼀、名词解释1.植物检疫:⼀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检疫性有害⽣物的进⼊和/或传播⽽由官⽅采取的所有措施。
2.有害⽣物(pest):是泛指为害或可能为害动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有⽣命的有机体。
3.限定性有害⽣物:在⼀个国家或地区未发⽣或虽然有发⽣但正在进⾏官⽅防治的、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物。
(包括检疫性有害⽣物和限定的⾮检疫性有害⽣物)4.检疫性有害⽣物:对某⼀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存在但分布未⼴并正由官⽅控制的有害⽣物。
5.限定的⾮检疫性有害⽣物:是⼀种在进⼝国虽有⼴泛分布,但存在于进境的种植材料上,并将对其原有⽤途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检疫性有害⽣物。
6.疫区:由官⽅划定的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物存在与为害,并正由官⽅采取措施控制中的地区7.害⾍全种群治理(TPM):是采⽤各种可能的技术和⽅法,将害⾍的种群彻底消灭,以达到⼀劳永逸的效果。
8.害⾍综合治理(IPM):是对有害⽣物进⾏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然控制因素的作⽤,因地制宜协调应⽤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的⽣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态社会效益。
9.有害⽣物风险分析(PRA):是以⽣物的或其他科学的和经济的依据,确定⼀种有害⽣物是否应该限制和加强防治措施⼒度的评价过程。
10.有害⽣物风险评估:决定⼀种有害⽣物是否是限定性的有害⽣物及评估检疫性有害⽣物传⼊的可能性。
11.有害⽣物风险管理:降低⼀种限定性有害⽣物传⼊风险的决策过程。
主要包括可接受风险⽔平的确定及其与之相⼀致或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案的设计和评估。
12.产地检疫与预检:产地检疫: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出境或调运前,输出⽅的植物检疫⼈员在其⽣长期间到原产地进⾏检验、检测的过程。
预检: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境前,输⼊⽅的植物检疫⼈员在植物⽣长期间或加⼯包装时到产地或加⼯包装场所进⾏检验,检测的过程。
农学:植物检疫学习资料1、问答(江南博哥)疫区内的植物、植物产品如何处理?解析:疫区内的植物、植物产品,只限在疫区内种植、使用,禁止运出疫区;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运出疫区的,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地省级植物检疫机构批准,调出省外的,应经农业部批准。
2、单选关于疫情调查和采取消灭措施所需的紧急防治费和补助费,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由国务院农、林主管部门承担B、由疫情发生地人民政府承担C、由造成疫情的单位或个人承担D、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每年的植物保护费、森林保护费中安排,特大疫情的防治费,国家酌情给予补助。
答案:D3、名称检疫处理解析:指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中有害生物的法定程序。
4、问答植物检疫与一般人有关系吗?解析:有关系。
在自然界中,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他们自身不能远距离传播扩散,但人类活动为这些有害生物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旅游、商务往来、走亲访友、物品运输、邮寄等都可能携带植物和植物产品,如果这些寄主植物被检疫性有害生物侵染,就可能造成疫情的传播蔓延,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大家都要自觉遵守植物检疫法律、法规,防止携带和传播植物疫情,并积极配合和协助植物检疫机构,共同开展好植物检疫工作,保护我国农业生产的安全。
5、名称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RNQP)解析:一种在进口国虽有广泛分布,但存在于进境的种植材料上,并将对其原有用途将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因而进口方的法律、法规可以规定对其采取检疫措施。
6、问答烟霜霉病典型症状有哪些?解析:幼苗:叶尖黄—叶片淡黄色小病斑—水渍状—蓝灰色霉层—整株死亡。
成株局部受侵染:叶片黄色病斑—褐色坏死斑—蓝灰色霉层芽、花及蒴果中也有病斑。
成株系统侵染:叶片脱落—茎和根部维管束褐色条斑—矮化、萎蔫—整株死亡。
7、单选为防止为害农业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及《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结合本市情况,制定北京市()实施办法。
第一章绪论⏹有害生物:泛指危害或可能危害动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有生命的有机体。
⏹限定的有害生物: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未发生,或虽然有发生但分布未广,且官方正在积极控制中的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包括检疫性有害生物和(或)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植物检疫所关注的有害生物。
⏹非限定的有害生物:是已经广泛发生或普遍分布的有害生物,有些是日常生物中常见的,它们在植物检疫中没有特殊的重要性,也称为“一般性有害生物”或“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危险性有害生物:包括已经被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和可能被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多种有害生物,相当于“限定的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是一种在进口国虽有广泛分布,但存在于进境的植物材料上,并将对其原有用途将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因而进口方的法律、法规可以规定对其采取检疫措施,如马铃薯青枯病、玉簪属植物病毒X 。
有害生物类型比较类型检疫性有害生物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非限定的有害生物分布现状无或极有限存在,可能广泛分布分布非常广泛经济影响可以预期已经知道已经知道官方控制根除或封锁抑制为害不采取措施官方检疫要求任何传播途径只针对特定种植材料不检疫(无害化处理)检疫允许量零非零大于零植物检疫----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植物产品的人为调运传播,由政府部门依法采取的治理措施。
植物检疫学--是一门为保护植物的健康,阻止某些对植物(含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及植物产品)有严重危害的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植物产品或其他应检物调运而传播,对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危害性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制定与执行检疫法律法规、检验和检测技术及检疫处理技术,提出检疫决策的科学。
植物检疫法规⏹植物检疫法规:是指为了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由国外传入和国内传播蔓延,保护农业和环境,维护对内,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由国家制定的法令对进出口和国家地区间调运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检验与监督处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植物检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植物检疫:是旨在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扩散或确保其官方防治的一切活动,即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治危险性植物病虫、条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
2、除害处理:植检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多种方法以阻止或避免有害生物人为传播,又保证贸易和引种的正常进行。
3、检疫申报:是有关检疫物进出境或过境时由货主或其代理人向植物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4、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5、外检:对外控植物检疫性病、虫、杂草的传播的工作。
6、疫区:指局部发生有检疫对象的地区,以政府法令形式确定,并公开限定的区域7、非疫区;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保持此状况地区。
8、非疫害生产点:科学证据表明没有发生特定有害生物,并且官方能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地区。
9、非疫害产地: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当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地区。
10、检疫区;由官方划定的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与危害,并正由官方防治的地区。
11、有害生物低度发生区;经主管当局认定,某种有害生物发生水平低,并已采取了有效监测、控制或根除措施的地区。
12、缓冲区;特定有害生物未发生或发生率低并加以官方防治的、包围或者毗邻疫情发生区、非疫区、非疫害产地、或非疫害生产点,已经为防止该有害生物扩散而采取植物检疫措施的地区。
13、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以生物学的或其他科学和经济学证据评价确定一个生物体是否为有害生物、该生物体是否应限定以及为此采取何种植物检疫措施的力度的过程。
14、熏蒸剂:指在所要求的温度和压力下能产生对有害生物致死效果的气体浓度的化学药剂。
15、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16、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水寄生”。
1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的关系一防治对象不同1植物检疫:针对国家指定危险性特别大的、可随种子苗木和认为调运而传播的一些病虫、病原或害草2:植物保护:针对任何危害或者可能危害动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生命的机体。
二、处理要求不同1检疫处理的效果要求彻底杀灭有害生物,或辐射处理后达到至少不育状态,不计成本,不留后患2、植物保护的防治效果往往只要求将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控制在经济允许的阀值或防治标准以下,还有考虑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
往往要求不彻底杀灭。
三、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不同1、植物检疫重点是及时掌握国内外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分布、发生、危害情况等情况,对有危险性的有害生物做风险分析,做出检疫决策。
以法规为依据,依靠各部门紧密合作来防止有害生物传入或者传出。
2植物保护针对本区域内发生的各种重要病虫鼠害,包括他们发生流行与防治。
制定某地区某一作物上特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计划植物检疫的重要性1引种与检疫:防止引种时引进有害生物并造成严重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主权与检疫:植物检疫是国家一项重要主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他的特殊功绩在于每年给国家挡住了大量有害生物的入侵3外贸发展与检疫:植物检疫在对外贸易和发展创汇农业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既保护了经济的发展,更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信誉4植物检疫的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ISPM 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SPS 和ISPM 内容有何异同《sps协议》的主要内容:《sps协议》是对出口国有权进入他国市场和进口国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安全,两个方面的权利的平衡。
《sps协议》要求缔约国所采取的建议措施应以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为基础,要求缔约国尽可能参加如IPPC等相关的国际组织。
《sps协议》要求缔约国坚持非歧视原则,即出口缔约国已经表明其所采取的措施已达到检疫保护水平,进口国应等同接受这些措施《sps协议》要求各缔约国采取的检疫措施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
植物检疫学1.植物检疫: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植物产品的人为调运传播,由政府部门采取的综合措施。
2.有害生物:泛指危害或有可能危害动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生命有机体。
3植物检疫法规定义:以植物检疫为主题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非限定有害生物:一般的有害生物,已广泛发生的,有些是常见的,在植检中无特殊重要性。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一种存在于种植材上,并将对其原有用途,造成不可接受损害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对进口国而言是被限制的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疫区:指由官方划定的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与为害,并正由官方采取措施控制中的地区。
控制区:是指国家植物保护组织确定为防止特定有害生物从疫区扩散所必需的最小的限定区域。
保护区:是指国家植物保护组织为有效保护受威胁地区而确定的必需的最小的限定区域。
非疫区:指一个由科学证据证实没有发生某种有害生物,且这种情况由官方维持的地区。
非疫产地: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当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地区非疫生产点:非疫产地内作为一个单独单位以非疫产地相同方式加以管理的限定部分。
检疫许可的概念:指在调运、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进禁止进境物时,输入单位需向当地检疫机关预先提出申请,检疫机关经审查做出是否批准引进的法定程序。
检疫申报的概念:是有关检疫物进出境或过境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植检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血清学反应:就是抗原和抗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作用,重要的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标记抗体或抗源反应产地检疫: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出境或调运前,输出方的植物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期间到原产地进检验、检测的过程预检: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入境前,输入方的植物检疫人员在植物生长期间或加工包装时到产地或加工包装场所进行检验、检测的过程。
隔离检疫:将拟引进的植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于植检机关指定的场所内,在隔离条件下进行试种,在其生长期间进行检验和处理的检疫过程检疫监管:是检疫机关对进出境或调运的植物、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实行监督管理的检疫程序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两者区别①检疫对象与一般防治的对象不同。
有害生物:是泛指有害或可能为害动物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有生命的有机体植物检疫植物保护的不同点:1. 植检对象与一般防治对象不同,植检对象的特点:局部发生危险性大人为传播2.两者所采取的处理方法的要求不同植检处理要求:彻底杀灭有害生物植保防治要求:将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控制在经济允许的阀值或防治指标以下。
3.植物检疫的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不同,植检研究的重点:及时掌握国内外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分布发生危害情况等情报资料,进行PRA,在此基础上做出检疫决策。
同时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些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技术与鉴定标准处理方法等。
而植保研究特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进行IPM。
植物检疫的特点:“法规与技术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预防与铲除并举”植物检疫以法规为后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实施强制性的检疫检查。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铲除相结合。
立足于国内,放眼于世界。
植物检疫的国际性:1. 各国植物检疫法规的制定必须符合植物检疫的国际法规及国际惯例2. 各国所采取的检疫措施应以现行的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为基础,当一国的植物检疫措施高于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时,应有详尽的科学依据。
3.植物检疫需要各国政府、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
植物检疫的类型:环境优越型发达国家型发展中国家型工商城市型植物检疫的发展趋势:孕育时期(1914-1927)初创时期(1928-1948)发展时期(1949-1965)停滞时期(1966-1976)昌盛时期(1977至今)法规效力等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由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SPS协定: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WTOIPSM: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APPPC:亚太植物保护委员会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91年通过92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外检的依据96年植物检疫条例24条内检的依据林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检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35条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435种有害生物三大类型非限定有害生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是指由官方划定的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于为害,并正由官方采取措施控制中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