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高亭中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_3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自主预习案】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菜畦()桑葚()油蛉()斑蝥()锡箔()臃肿()确凿()攒成()收敛()蝉蜕()脑髓()觅食()罕至()拗()秕谷()⑵解释词语:①确凿:②轻捷:③人迹罕至:④觅食:⑤渊博:⑥宿儒:⑦鼎沸:混乱,想在锅里沸腾一样⑧高枕而卧: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_____个部分内容,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后写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
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填空:()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2、读第1段。
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品读第2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语文导学案答案导学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是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p 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老舍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4.朗读并背诵第三段,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济南的冬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山水描写段落,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景物描述方法?【自主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二)一、夯实基础知识1、拼音测试。
济( )南发髻( ) 看( ) 护妇澄( )清贮蓄( ) 水藻( )2、解释词语。
①响晴:②响亮:③澄清:④空灵:⑤毒(日光是永远那么毒):3、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剧《》等。
4、整体把握。
(1)作者开头,作者对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的“ ”的特点,赞誉它是个。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和。
【合作探究】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景物描述方法?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中的“声”能不能去掉呢?为什么?3、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拓展延伸】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第三单元一、教材简析本单元课文都是抒情的,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风雨》是一篇富有美感的散文,作者笔下的风雨可真不寻常。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课标”规定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是感受自然,通过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
二、教学目标1、教学本单元,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相关作者,识记、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会把握课文的重点字词,从而进一步理解主要内容、构思及表达技巧。
2、精读本单元,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阅读,揣摩、欣赏大师语言的精妙;通过想象充分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陶冶美的情趣,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时安排11、春 2课时12、济南的冬天 2课时13、风雨 1课时14、秋天 1课时15、古代诗歌四首 2课时写作 2课时11、春朱自清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
3、学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
2、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和省“五严”规定的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春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 知识准备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朱自清有著作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
《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二) 预习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查工具书理解不能理解的字词。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酝酿( ) 抖擞( ) 应和( ) 嘹亮( )稀疏( ) 安巢( ) 撑伞( ) 黄晕( )2.《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
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
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赶趟儿呼朋引伴:花枝招展:二、合作探究(一) 学始于疑文中描绘了几幅动人的春天画面?(二) 质疑探究探究点1:课文主要内容问题1: 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问题2:文中描绘了那几幅动人的春天画面?请给他们分别加上小标题。
【部编版】2021-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01 春02 济南的冬天 03 雨的四季 04 古代诗歌四首 05 秋天的怀念 06 散步 07 散文诗二首 08 咏雪08 陈太丘与友期 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 再塑生命的人 11 《论语》十二章12 纪念白求恩 13 植树的牧羊人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15 诫子书 16 猫 17 动物笑谈 18 狼19 皇帝的新装 20 天上的街市 21 女娲造人 22 寓言四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脑海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的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的。
自学导引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菜畦.( qí)桑椹.( shèn)油蛉.( líng)斑蝥.( máo) 锡箔.( bó) 拥.肿( yōng)确凿.( záo) 攒.成( cuán) 收敛.( liǎn)蝉蜕.( tuì) 脑髓.( suǐ) 觅.食( mì)罕.至( hǎn) 拗.( ǎo) 秕.谷( bǐ)倜傥..( tìtǎng)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1)确凿:确实。
(2)轻捷:轻快敏捷。
(3)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4)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5)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儒,指读书人。
(6)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7)高枕而卧: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
高枕,枕着高枕头。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被誉为“民族魂”。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朱自清【教学目标及重点】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
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
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
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
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播放朗读音频),整体感知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仅供参考。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预习流程:鸟瞰: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山”和“海”两个意象的含义是什么?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相关链接:想一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把困难踩在脚下,他是垫脚石;把困难举在头顶,它是灭顶石。
只要信念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山民/韩东小时候, 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 "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山, 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 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他想, 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 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象他那样想过不然, 见到大海的就是他了一课一得:悟一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卧薪尝胆,闻鸡起舞……一个个执着的故事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二)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经历2、题目含义,体会作者写作意图3、深刻句子的含义,缘事悟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散步学习字词1.我不认识的字熬.(áo)水波粼粼..(lín)一霎.时(shà)2.我不理解的词信服:相信,服从。
熬:忍受。
掌握内容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人、事、物)“我”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
4. 文章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体现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5.我最喜欢的语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后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6.我的问题(1)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这句话中“责任”指什么?2.秋天的怀念学习字词1.我不认识的字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捶.打(chuí)2.我不理解的词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个不停。
掌握内容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人、事、物)“双腿瘫痪”的“我”,内心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成为“我”的常态,母亲体谅“我”的痛苦,宽容“我”的暴躁,默默地忍受着“我”的坏情绪。
(“我”对已故母亲的怀念和忏悔。
)4. 文章表现的中心是什么?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尽的爱,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5.我最喜欢的语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6.我的问题(1)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2)母亲说的“好好活儿”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母亲在“我”看窗外的树叶飘落时,为什么要“挡在窗前”?3.羚羊木雕学习字词1.我不认识的字攥.(zuàn )树杈..(dǎi)..(chà) 砰砰..(pēng) 逮着2.我不理解的词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