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18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 格式:doc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5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目的定位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2. 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知识梳理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各要素,通过_______循环、_______循环、_______循环和_______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之间互相_______、互相_______和互相_______,从而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一方面表如今各要素并不是_______存在和开展的,而是作为_______的一局部开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方面还表如今______________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____________的改变。
也就是说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______________。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那么是绝对的。
4.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一样,分别具有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组合。
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_______和_______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_____________。
5.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规律性:一是由_______到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为根底的;二是从_______向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为根底的,这种变化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三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这种分异规律;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_______向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咼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8讲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考纲要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讲解]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L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参看教材P88第二段、第三段: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事例。
、地域分异 ①结果: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②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 相对高 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 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 (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阴坡低于阳坡。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表现 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C 、雪线与降水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如: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
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
2015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之陆地环境的整
体和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表现:(1)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一致性)
(2)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2.陆地自然带:地域差异表现为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技巧1: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技巧2:非地带性规律主要影响因素
(1)海陆分布: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18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考纲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讲解]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参看教材P88第二段、第三段: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事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研讨视频:整体性考点设计:高考链接:(2011福建卷)37.(37分)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现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7分)(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9分)(3)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8分)(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13分)【答案】(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工业发展;大部分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少,人口较少;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3)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
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地理环境体系。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自然圈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大气圈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影响着水圈水汽的凝结和降水,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水文循环。
2. 地壳运动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不断运动,地壳运动也带动了地貌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影响。
3.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气候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的分布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形成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二、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规律。
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分异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异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土壤分异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各有特点。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貌分异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奇百怪,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具特点。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各具特色,对当地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经济发展分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18讲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考纲要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讲解]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参看教材P88第二段、第三段: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事例。
二、地域分异
①结果: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 、雪线与降水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表现
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如:
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
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
D、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限制而发生改变: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
[能力训练]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如图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42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
北纬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3.下列陆地自然资源中,体现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土地资源B.森林资源C.石油资源D.光热资源4.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方面的内容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一定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B.环境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是不变的
C.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以至整个生态系统
D.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性之外
5.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坡向对山地垂直地理环境分布产生影响的()
6、“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7、下列地区的高大山岭中,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最典型的是:()
A、内陆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高纬度地区
8.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存在的不同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
(1)垂直自然带形成的原因是:。
(2)珠穆朗玛峰南侧有几种自然带分布,最低处(基带)是什么类型的森林?
(3)北坡为什么没有森林带分布?
(4)喜马拉雅山的南、北坡,哪个雪线高度低?为什么?
9.读“我国北部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Array(1)写出图中标号所示的自然带名称,
A B C
(2)A—B—C的分布体现了地带
性特征,这种地带性的产生受条件影响
较大。
10.读我国某山地垂直剖面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山峰位于42°N、128°E附近,该山峰属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山地。
该山地的
基带植被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2)该山地中的著名火山是_______________,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分类,它应属于_______火山。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当地林业生产重点要做好的工作有:。
11、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各是哪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请将代表自然现象的数字顺序号写在其影响因素后面的括号内。
自然现象:A.南半球高纬地区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B.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C.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西侧为森林,东侧为沙漠;D.中纬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森变为草原带,沙漠带;E.河西走廊的绿洲;F.非洲自然带呈带状分布,并且南北对称;G.我国东部自南往北可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温度带。
影响因素:(1)纬度地带性( ) (2)经度地带性( )
(3)垂直地带性( ) (4)非地带性( )
[能力训练答案]
1B、2C、3C、4C、5B、6B、7B
8.(1)随着高度的增加,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自然景观也因此发生变化。
(2)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
(3)北坡纬度高于南坡,并且海拔高度较高,水分条件不足,已不能适应森林的生长。
(4)南坡的雪线较低,正常情况下,在北半球,应该北坡的雪线低于南坡,但喜马拉雅山南坡面临的是海洋,降水较北坡多,海洋性气候使得这里雪量丰富,雪线较低。
9、(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2)经度(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10.(1)长白温带落叶阔叶林(2)白头山休眠(3)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11、(1)F、G (2)D (3)B (4)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