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在我国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265.48 KB
- 文档页数:4
商业银行论文:浅析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应用摘要: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部门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本文通过对ftp基本原理的研究,在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发展实际,提出国内商业银行应当顺应利率市场化要求,全方位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利率风险一、引言目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丰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
从表面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似乎只是银行内部的资金价格,但实质上是一种能够将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方法。
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在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本原理所谓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指资金在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机构之间流动所产生的价格,也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内部非独立核算的资金供求双方发生资金转移所产生的价格。
其表现形式是个利率,通常用年利率(%)表示, 如:ftp价格=2%。
在国外被称为funds transfer pricing system,简称ftp。
现通过下列图示对内部资金定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目的进行论述。
如图1所示,业务部门每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转移给资金中心;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向资金管理部门购买。
对于资产业务,ftp价格代表其资金成本,需要支付ftp 利息;对于负债业务,ftp代表其资金收益,可以从中获取ftp利息收入。
用公式表示:一笔资产业务的净利差=产品利率-ftp价格;一笔负债业务的净利差=ftp价格-产品利率。
总体净利息收入等于每笔业务净利息收入之总和,可按任意维度组合。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被称为Funds Transfer Pr icing system,简称FTP。
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全额转移资金的价格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下简称FTP价格)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作用与原有商业银行上存下借的资金管理体系比较,FTP价格体系通过管理模式、收入核算模式、管理调节手段、风险管理手段四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达到科学评价绩效、优化资源配置、指导产品定价和集中市场风险四项功能,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高效的发展(一)FTP价格体系实现的变化1、资金管理模式的变化。
推行FTP体系后,资金管理模式将由资金的差额转移转变为资金的全额转移。
在现有的上存下借资金管理模式下,分支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首先在分支机构内部进行安排和匹配,只有资金余缺部分才通过上存或下借与总行发生资金往来。
而推行FTP体系后,分支机构所有的营运资金都通过FTP价格与总行发生转移,每笔负债业务通过FTP价格将资金上存给总行,并从中获取FTP利息收入;每笔资产业务通过FTP价格从总行获得资金,并同时支付FTP利息费用。
2、净利息收入核算方式的变化。
现行管理模式下,分支机构的净利息收入等于计息资产业务的利息收入与计息负债业务的利息支出之差,其中,与总行间的上存、下借业务以及联行往来业务都属于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业务。
推行FTP体系后,分支机构的净利息收入等于每笔业务产品利率与FTP价格间的FTP净利差之和。
由于分支机构FTP净利息收支的大小取决于分支机构资产/负债的规模、期限、利率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推行FTP体系后,各分支机构净利息收入的变化程度不一,由此必然会带来分支机构原有净利息收入贡献格局的变化。
3、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调节手段的变化。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上存下借利率都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济调节杠杆。
FTP理念在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 郭景召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以下简称FTP)是当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较为成熟和普遍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通过将下属各经营单元的每一笔资产和负债业务的FTP价格全额有偿转移给资金结算中心,来实现核算收益或业务资金成本等管理目标。
本文以A 集团为例,探讨集团企业通过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工业企业新型资金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路径,从而帮助集团企业加快转换新旧动能、培育内部资金管理新模式。
一、FTP含义及应用背景1.FTP含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通常是指金融机构资金管理部门(一般为内部资金结算中心)与各经营业务单元(或单位)按照事先规定全额有偿转移资金,以实现核算收益或业务资金成本等管理目标,是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该种经营管理模式在各商业银行应用较为广泛,商业银行的总部资金管理机构(一般为资金中心)负责全行范围内的资金流动性保障和运营,下属各业务部门、支行网点等视为独立核算的业务经营单元(或单位),各业务经营单元(或单位)每一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转移给总部的资金中心;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 价格全额向总部的资金中心申请购买。
对于资产业务,FTP代表其资金成本,业务经营单元(或单位)需要支付FTP利息;对于负债业务,FTP代表其资金收益,业务经营单元(或单位)从中获取FTP利息收入。
2.应用背景大型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具有跨行业、跨地域、多层次等特点,客观上存在资金管理分散、缺乏统一调度等问题,如何实现资金集中、高效、精准管理管控,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维持整个集团现金流量的平衡和稳定,切实提升集团总部对整体资金运行的综合掌控与统筹配置能力,是大型集团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对于外部宏观经济及金融形势而言,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钢铁材料生产、消费水平基本已经触顶“天花板”,直接影响了钢铁工业的效益。
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式探析将分行的市场风险通过定价转移集中到,实行专业化治理,这既是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治理模式的改革和进步,也是对其利率风险治理能力的挑战。
资金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资金治理那么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之一。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通过20连年来的进展,现已成为国际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治理的基础工具,在评判绩效、资源配置、产品定价、风险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基础平台的作用。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方向推动,国内商业银行慢慢熟悉到引入和推行FTP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提升经营治理水平的必要途径。
通过资金集中,成立资金统一的治理和操作平台,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为基础,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治理与信誉风险治理的适度分离,提高资金经营效率。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依照必然规那么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本钱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治理模式,简称FTP。
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全额转移资金的价钱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钱(简称FTP价钱)。
实施FTP对国内商业银行的阻碍商业银行的进展慢慢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迈进,在此进程中推行FTP是超级必要的,其相关于原有的“上存下借”的差额资金治理模式来讲,加倍公平、合理,而且其更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推行FTP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工作发生了许多新的转变,对资金治理、定价治理等工作带来了深刻阻碍。
1.资金治理模式的转变。
由资金的差额转移转变成资金的全额转移。
在原有的“上存下借”资金治理模式下,各分行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第一是在分行内部进行匹配,只有当资金显现余缺才通过上存或下借的方式和上级行进行资金往来。
实施FTP后,各分行所有的资金运作均要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钱和总行发生转移,每笔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钱将资金上存给总行,并从中获取转移利息收入;每笔资产业务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钱从总行获取资金,并同时支付总行利息费用。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及其机制原理作者:门悦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22期[摘要]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金融脱媒以及同业竞争的加剧,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程度逐渐加深,从而引起一系列诸如风险管理、产品定价和绩效考评等问题。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利用各种精细化管理手段经营利差,提升盈利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FTP作为国际上现代化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模式,是银行公平评价绩效、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科学指导产品定价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定义、背景、功能作用等进行介绍,并从FTP运行结果的角度剖析其机制原理。
[关键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利差管理;剥离;补贴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054[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2-00-021 FTP定义及相关背景1.1 定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FTP)即商业银行按照一定规则,在本银行系统内部向资金提供单元确定提供资金的收入价格、向资金使用单元确定使用资金的成本价格的定价机制。
1.2 FTP背景及相关文献综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盈利,势必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和巨大挑战。
特别是利率持续下降,迫使银行必须不断提高其绩效管理能力。
在市场利率接连跌至2015年历史新低的形势下,FTP模式在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一般而言,使用FTP模式主要是利用其分析的结果,并将结果数据导入其他管理系统,以辅助分析客群、组织及产品的盈利能力。
事实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FTP模式应用方面已有了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管理层可以清晰地掌控机构内部各项金融产品的价值,并据此作出动态决策。
FTP定价模型应用过程中演变出3种主要模式:单一资金池定价模式、多重资金池定价模式和期限匹配定价模式。
关于城市商业银⾏应⽤FTP的探讨关于城市商业银⾏应⽤FT P的探讨【摘要】FTP是商业银⾏应对利率市场化、实施全⾯资产负债管理管理的⼀项重要⼯具。
国内的⼤型商业银⾏已在实践中逐步使⽤FTP,⽽以城市商业银⾏为代表的中⼩银⾏尚处在探索或尝试建⽴的过程中。
本⽂总结了当前城商⾏推⼴应⽤FTP的重要性,并就城商⾏内部实施FTP提出了⾃⼰的建议。
【关键词】城商⾏;内部资⾦转移定价;利率市场化⼀、现⾏内部资⾦管理模式的缺陷⽬前国内的城市商业银⾏由于受到地域局限、资产规模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内部资⾦管理模式普遍实⾏的是较为传统的“上存下借”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针对资⾦的差额进⾏管理,其优点在于管理成本低、交易系统要求不⾼、操作简单易⾏。
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传统“上存下借”模式的缺点也逐步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是差额资⾦管理模式下,总⾏和分⽀机构的资⾦池是相对独⽴的,总⾏只将资⾦收⼊与资⾦⽀出的差额部分上收⾄总⾏,总⾏获得的资⾦数据并不能反映各分⽀机构的的真实资⾦运作情况,这种资⾦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会进⼀步影响银⾏⾃⾝资⾦配置效率。
⼆是各分⽀机构在⼤⼒吸收存款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加强信贷投放,⽽存贷款业务的价格多还采⽤切分法,对基准利率的差额按照⼀定⽐例进⾏切分,这样会造成总⾏和分⽀机构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利率风险,⽆法将利率风险从分⽀机构剥离实⾏集中管理。
三是上存下借利率⼀般由总⾏统⼀确定,调整周期较长,缺乏敏感性,⽆法反映利率的期限特征,导致在对分⽀机构进⾏绩效考核时,缺乏⼀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城商⾏应⽤FTP⾯临的挑战随着国内⾦融体制改⾰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化,中⼩银⾏亟需加快推进内部资⾦管理模式改⾰,全⾯加强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集中管理。
也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内部资⾦转移定价(FTP)逐渐成为各城市商业银⾏寻求管理转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突破⼝。
⼀⽅⾯,城市商业银⾏管理层级少、产品体系不复杂等特点使得城商⾏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更快适应总⾏集中管理、信息传导灵敏、调整机制灵活的内部资⾦转移定价体系;另⼀⽅⾯,城市商业银⾏总体体量不⼤、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历史数据积累薄弱等也使城商⾏在应⽤FTP的过程中⾯临不少的困难。
2009年2月总第25卷社科纵横新理论版SOCIAL SCIENCES REVIEW(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FTP管理方法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运用研究与实践综述周广涛【内容摘要】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是西方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一种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具有公平评价绩效、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科学指导产品定价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在发达国家已被商业银行广泛运用。
对比分析了当前FTP主要使用的几种方法的特点,并提出定价的一般规则和定价曲线构建的方法。
【关键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方法构建曲线一、银行FTP的主要定价方法和一般规则1、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一般原则在设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已经制定了许多基本的原则,并把它们作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的基础。
(1)要为所有资产负债表中的科目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即全部资金来源都要支付筹资成本(买入FTP价格),而所有资金运用都要收取收入(卖出FTP价格)。
(2)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由商业银行总行的资金部或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司库)负责制定。
总行资金部或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既要负责商业银行内部、外部资金的调配,又要负责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
(3)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该统一管理市场风险和敞口,保证业务部门不受缺口风险的损害。
2、西方商业银行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基本方法及国内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常采用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法包括:移动平均值法、偿还曲线法、无定价账户法、直接期限法、票面利率差额法、利率代码差额法、现金流持续周期法、现金流加权期限法、零折扣因子法等。
归结起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单一资金池定价法、期限匹配法、配比筹资定价法等。
每种方法各有不同,最简单的是单一资金池定价法,较为复杂的是期限匹配法,最复杂的是配比筹资定价法。
这些FTP方法的作用都是体现在内部绩效考核上,即对于银行客户所带来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的计价和贡献计量上,同时实现边际收益分析、定价支持、产品线利润核算、期限错配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等管理功能。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应用现状及启示殷鹏飞;徐景【摘要】内部资金转移计价(FTP)是商业银行实施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国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已在实践中逐步使用FTP,而一些中小银行尚处在探索或尝试建立的过程中.本文总结了当前国内FTP应用的核心功能,包括剥离利率风险、实施分条线考核、指导定价和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需要等四点主要用途,并就FTP在计价对象、曲线构建、计价方法、转移价格、定价频率、计价工具、组织推进和考核实施等八个方面比较了国内应用的异同.最后提出关于FTP实施的五点建议.【期刊名称】《金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作者】殷鹏飞;徐景【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200120;上海银行,上海,20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33Key Wo o r r d d s s:Funds Transfer Pricing;Commercial Banks;Interest Rate Risk;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以下称FTP,Funds Transfer Pricing)是商业银行通过司库与业务经营单位(或条线)之间进行有偿转移资金,实现核算资金成本和收益、集中利率风险、开展条线产品考核等管理目标的工具。
在西方商业银行,FTP已成为银行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极为广泛和成熟。
国内商业银行对FTP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但真正实施和推广这项工具,则仅是近几年的事情。
目前,五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均已实施了内部资金计价管理,一些中小银行则尚处于探索或尝试建立的过程之中。
但毫无疑问的是,FTP模式势必成为资金管理的主流方向,并将对国内银行的业绩和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F T P的定义和作用2010年11月什么是FTP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资金在银行内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流动的价格.是指:银行内部资金中心(司库或错配中心)与各利润单位之间按照确定的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当资金使用方放出资金,它使用银行内部资金,需要通过转移定价向资金中心支付资金成本;资金提供方吸收资FTP 成本FTP 收入卖出买入F T P的计价原理•放款部门的利差为2%(放款利率5%-资金成本率3%);•存款部门的利差为1%(资金收益率2%-存款利率1%);•对全行来说,存放款的定价将有科学的依据,其利润的考核也建立在客观、公平的基础上;•在期限匹配的情况下,存放款部门的利差会被锁定了,也就是他们从此不用承担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全FTP作为银行内部的管理工具,将银行的利润以一定规则在银行各部门之间分配,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尤其是业务部门对FTP存在一些普遍的误解.银行设计的FTP管理体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界定FTP,在全行范围内消除误解,统一认识.资金转移定价(FTP)是:•以科学的规则将资金成本和收益公允的在各项业务上进行分配.•向负债项目支付资金收益,向资产项目收取资金成本.•有利于清晰核算各部门、业务条线、分支机构的盈利水平.•“零和”游戏,虽进入财务报表并不对全行收支有任何影响.资金转移定价(FTP)不是:•偏向于某个业务部门而损害另一业务部门的利益.•司库(资金中心)从FTP实施中赚取息差.•对非标准的特殊产品无法处理.•越精确越复杂越好.•管理职能丰富,可被赋予多种管理职能,用于实现决策层的任何战略目标.与所有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一样,FTP管理模式也是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不断演进,应银行业务管理需求而出现并不断进化发展的:由于FTP 计价涉及全行所有产品和各业务部门及机构,在具体实施时会面临不同利益方的质疑和挑战.因此在开始资金转移定价的具体工作前,银行应首先在FTP 管理目标上在全行内取得共识,以确保FTP 计价的对象清楚的了解通过FTP 的实施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不但有助于他们充分理解FTP 方法体系与管理流程,更可引导其在日常业务行为中不偏离既定的管理目标:剥离利率风险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内部资金转移计价•FTP 定价首先考虑要覆盖这部分成本;•FTP 定价首先考虑不能超过这部分收益定价传导政策意图时可能与其他管理目标国内银行从2000年后开始积极探索运用FTP进行内部定价管理,我们调研中,了解的国内行业实行资金转移定价的基本现状如下:工商银行•于2005年上半年自行开发完成了资金集中系统,通过内部开发的系统进行转移价格的计算.•2006年在所有一级分行全面推广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并用于考核,同时取消一级分行内部的上存下借,所有一级分行根据总行统一制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对下级分行进行人民币全额资金转移定价;•工行使用多资金池法定价,近期升级为期限匹法进行FTP定价.建设银行•从2007年起,对境内分行本外币业务进行全额资金计价改革,构建了分行、部门、产品等各维度利润评价体系,以满足对外业绩分部报告和对内考核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总行统一管理资金,分行预算和会计利润考核均使用资金转移定价;•从2009年起,在金融市场部预算中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完成了对所有业务的覆盖.招商银行•在2004年10月底完成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上线;•2006年将资金内部转移定价应用于全行外币业务和部分分行人民币业务;•2007年在全行全面推广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并将其纳入于会计利润考核;•招行目前的FTP方法为国外银行较为通行的期限匹配法,通过软件系统实现逐笔定价,逐笔考核,已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等也都在2005左右完成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上线.二、F T P的体系和要素F T P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为银行提供一个资金转移定价的数字,一个科学有效的F T P体系是建立在银行明确本行F T P定义、目标、原则、方法、组织、流程的基础上的,在全行明确F T P定价管理框架和基本做法.利率定价政策制度二、F T P的体系和要素:定价原则FTP定价核算是FTP管理中的核心问题,由于涉及对全行利润进行重分配的问题,在开始FTP的具体工作前,银行应在FTP管理目标的指导下,明确界定FTP定价核算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指导FTP定价管理的具体实施.通过明确这些基本原则,银行定义了FTP管理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管理中面对具体问题时,即可回到FTP基本原则上解决各方分歧.为什么需要协调管理机制?FTP定价管理涉及全行战略意图、利润目标及利润分配、利率风险管理及所有产品的外部定价,会对众多部门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如果没有一个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则在FTP的日常管理很容易因为沟通困难而陷入深渊.因此银行需提供一个沟通平台,以协调FTP定价管理中各部门可能出现的分歧.银行FTP定价协调机构或FTP工作小组通常会包括以下关键岗位的人员:Ø资产负债管理部的转移定价人员Ø利率风险管理人员Ø财务会计人员Ø业务线管理人员Ø信息系统管理人员Ø市场营销管理人员Ø其他人员一个完善、高效的FTP定价治理架构通常包括三个层次:全行层面需要有全行FTP的最终管理机构;管理层面除日常管理部门外,还需要有一个跨部门协调机构;执行层面需要设置相应岗位负责FTP的全行实施,整个架构如下图所示:二、F T P的体系和要素:方法体系F T P方法方法特征适用交易(产品)特征样本行主要产品类型指定利率法对无法确定准确期限或现金流的产品或产品池,指定一个关键利率,采用定价期限内该关键利率的日平均值作为转移利率。
资金转移定价(FTP)在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应用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逐步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作为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业界重视。
从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来看,资金转移定价理论从提出到实际应用,中间经过了较长时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时间维度上看,它发端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几个美国银行,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西方各国银行间普及。
受体制及机制上的限制,加上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银行体系资金转移定价工作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才开始逐步引入。
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中,国内银行对资金转移定价的理念接受及系统建设得到了一定发展。
2010年之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部分商业银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已有相当部分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目前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主要用于业绩考核(PM)及资产负债管理(ALM)两大领域,对银行绩效提升及内部管理提升起到了较好的指挥、推动作用。
笔者所在的Q银行于2010年开始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项目,经过1年架构设计及系统开发、测试,于2011年开始投入运行。
在经过近1年试运行及系统完善后,于2012年开始正式推行。
该系统的运用对Q银行经营绩效考核及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效果较为显著。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了转移定价理论的发展及定价方法的演变,对转移定价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
从Q银行传统定价模式存在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对比传统定价模式与资金转移定价模式的差异,分析传统定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Q银行实行基于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结合2010年至2016年Q银行实际数据,对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影响及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实施资金转移定价之后,银行的同一家分支机构经济利润与实施之前的考核利润会出现不同变化;银行各分支机构存贷比分布多样化会有较明显变化;通过对利差进行准确分解,可以提升对利差的监测和控制水平,争取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