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2.90 MB
- 文档页数:14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环境1、概念:(法律上的定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太阳及其光和热不属于)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要素: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法采、最常见)2、按环境功能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三、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2、环境的两种能力:为了维持人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四、(了解)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五、区别:土地、森林、草原、渔业、水、矿产,野生动物,几种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1/10定律: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级所利用。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七、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黄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畜牧业、工业和生态资源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黄河流经区。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加重,限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前人研究综述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缺少动态观察和研究,未发挥各类科研力量的协同作用,未将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及实践落实到实际操作中等。
第二章:黄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2.1 地理概况黄河流域地理位置在中国北方,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省份,涉及面积120万km²,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5%。
2.2 土地利用现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为主,其次是工业和城市建设。
其中,农业占总用地面积的70%以上。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a)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结构,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b)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较低,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c) 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不足,耕地面积减少严重。
第三章: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现状3.1 水污染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水质劣化、水量减少、水生生物的破坏等问题。
3.2 土壤污染黄河流域土壤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弃物和农业投入品污染等,导致了耕地面积减少、作物生长差等问题。
3.3 大气污染黄河流域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城市工厂等,主要包括烟尘、有机物、SO₂和NOx等,污染物造成空气质量的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第四章:黄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1 实现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a) 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度,确立相应的政策法规。
《环境资源法》作业讲评与自测第一章绪论一.单选1.环境科学以()为研究对象AA.人类B.动物C.植物D.微生物2.以下哪个属于世界现代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DA.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现象B.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C.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D.马斯河谷烟雾事件3.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列举了()种环境因素()CA.13B.14C.15D.164.以下哪个属于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BA.地震B.环境污染C.火山爆发D.海啸5.新《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规定的环境因素中比1989年12月26日发布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的环境因素增加了()这一环境因素。
DA.大气B.水C.海洋D.湿地6.我国四大海区中,()水质最差()C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二.多选1.以下哪些是人为环境()CDA.大气环境B.水环境C.城市D.乡村2.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者环境的功能,可将环境分为()ABA.生活环境B.生态环境C. 自然环境D.人为环境3.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
包括()ABCD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和地理条件D.人为条件4.以下哪些是自然形成的环境()ABCDA.地质环境B.生物环境C.土壤环境D.大气环境5.以下那些属于环境破坏现象()ABCDA.毁林开荒B.过量放牧C.掠夺性捕捞D.乱猎滥采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CDA.环境污染B.环境破坏C.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D.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7.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包括()ABCDA.行政、经济B.科学技术C.宣传教育D.法律三.判断1.从生态学的环境定义可知,其范围要比环境科学的环境定义广泛的多。
()2. 从生态学的环境定义可知,其范围要比环境科学的环境定义狭窄的多。
()×3.新《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4月24日发布,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章简答、论述题1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10-12-08 16:40:06 阅读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总论第一章、绪论1、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3)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室内环境和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4)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理环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环境科学中“环境”在范围上有哪些异同?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看。
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份、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
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
4、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揭示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人类-环境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再从相互关系上加以研究。
2)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为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a、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b、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是(B)A..1945年联合国大会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C.1982年内罗毕峰会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2.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A)A.人类B.人类和其他生物C.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3.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B)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
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宪法)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4.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B)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5.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D)A.土壤B.淡水C.动植物D.太阳能6.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A)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
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消费者。
是指所有的动物。
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
无生命物质。
包括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
7.环境科学主要研究(B)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原生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8.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B)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放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物量金字塔9.以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A)A.火山爆发B.臭氧层耗竭C.城市污染D.公害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环境保护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9)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7)第四章环境与人体健康 (2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26)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35)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42)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49)第九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54)第十章环境管理 (59)《环境监测》部分第一章绪论 (66)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69)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75)第四章固废和土壤监测 (80)第十章噪声监测 (8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聚落环境:人类进行聚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4、人工环境: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5、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7、环境自净: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9、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0、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5、A6、B7、B8、C9、A 10、C11、A 12、A 13、D 14、C 15、B16、B 17、A 18、D 19、D 20、A三、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