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原料工艺指导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20.12 KB
- 文档页数:7
胶体金的制备胶体金的制备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直径1-500nm的胶体金粒子,但做为免疫标记探针,其直径应在3-30nm 范围内。
在氯化金(HAuCl4)水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使之还原并聚积形成胶体金粒子。
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还原剂,可以控制所产生的粒子大小。
即粒子大小取决于反应溶液中最初还原试剂和还原核的数量。
还原剂浓度越高,核浓度也越高,氯化金的还原也就从更多的还原中心开始,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但体积也越小。
粒子直径每增加一倍,数量减少为原来的1/8。
以柠檬酸钠和单宁酸做还原剂,能够制备大小相对一致、直径3~16nm的胶体金。
因此一般胶体金探针均使用该方法进行。
但该方法制备的胶体金粒子直径范围较窄,而且残留的多聚单宁酸残基往往干扰某些蛋白与金粒子的结合。
此时在溶液中添加0.1~0.2%的H2O2能够去除这些残基。
双标记或制备5-10 nm的胶体金时建议使用该方法。
利用柠檬酸为还原剂,可以制备12~150 nm直径的胶体金。
但制备大体积的胶体金时,胶体金粒子的误差也同时增加。
因此做单标记时,建议使用该方法制备12-16 nm直径的胶体金。
除了上述方法外,也可以用磷作为还原剂来制备5 nm的胶体金,它避免了单宁酸残基的问题,但所形成的金粒子体积变化较大。
磷易燃且有毒,制备的残液需进一步处理,故该方法已经很少使用。
氯化金极易吸湿,故一般均以小剂量密封保存(0.5g或1g),因此在配制氯化金溶液时一次配完,暂时不用的可以用1.5 ml试管分装为1 ml保存(-20℃)。
注意各种玻璃器皿一定要洗净并用双蒸水多次冲洗,有条件时可硅化处理(1%双氯硅烷/氯仿浸泡1小时,烘干)。
配制各种试剂时均使用双蒸水,随后再用0.22 um微孔滤膜过滤后使用。
三角瓶可反复多次使用,不用时应密封保存,以防污染。
制备好的胶体金保存寿命较长,可4℃保存6个月以上或室温下保存1-2个月。
当出现明显悬浮物或沉淀后表示已不可再用。
胶体金原料工艺指导原则胶体金是一种由纳米金颗粒组成的胶体溶液,其表面特性和粒径大小对于其性质和应用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胶体金原料工艺的指导原则对于生产高质量的胶体金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胶体金原料工艺指导原则:1.原料选择:选择高纯度的金粒子作为原料,以确保胶体金的稳定性和纯度。
金原料应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2.溶剂选择:选择适合的溶剂用于制备胶体金。
一般来说,溶剂应具有较低的毒性和挥发性,以及较高的溶解能力和稳定性。
3.表面修饰剂的选择:表面修饰剂是控制胶体金颗粒聚集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选择适当的表面修饰剂可以增强胶体金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其性能和应用价值。
4.原料处理:原料的处理过程对胶体金的质量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超声波处理、热处理或化学修饰等,来优化原料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5.控制粒径大小和分布:胶体金颗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对其性质和应用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控制工艺参数,如反应温度、溶剂浓度和添加剂浓度等,可以控制胶体金颗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
6.反应条件控制:胶体金的制备过程通常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
控制反应条件,如反应时间、温度和pH值等,可以控制胶体金的质量和性能。
7.产品分离和纯化:胶体金的制备过程通常会产生一些杂质或溶剂残留物。
通过适当的分离和纯化工艺,可以去除这些杂质,提高胶体金的纯度和稳定性。
8.质量控制和测试:制备胶体金的过程中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每一批次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测试,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总之,胶体金原料工艺的指导原则是选择合适的原料和溶剂,优化原料的处理过程,控制胶体金颗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控制反应条件,分离和纯化产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以生产高质量的胶体金。
这些原则对于确保胶体金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其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胶体金制备及参数调节一、胶体金的制备1.制备方法胶体金的制备多采用还原法。
氯金酸(HauC14)是主要还原材料,常用还原剂有柠檬酸钠、鞣酸、抗坏血酸、白磷、硼氢化钠等。
根据还原剂类型以及还原作用的强弱,可以制备0.8nm~150nm不等的胶体金。
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柠檬酸盐还原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将HauC14先配制成0.01%水溶液,取100ml加热至沸。
(2)搅动下准确加入一定量的1%柠檬酸三钠(Na3C6H5O7·2H2O)水溶液。
(3)继续加热煮沸15min。
此时可观察到淡黄色的氯金酸水溶液在柠檬酸钠加入后很快变灰色,续而转成黑色,随后逐渐稳定成红色。
全过程约2~3min。
(4)冷却至室温后用蒸馏水恢复至原体积。
用此法可制备16~147nm粒径的胶体金。
金颗粒的大小取决于制备时加入的柠檬酸三钠的量。
表19-1列举制备4种不同粒径胶体金时柠檬酸三钠的用量。
表19-1 四种粒径胶体金的制备及特性胶体金粒径(nm)1%柠檬酸三钠加入量(ml)*胶体金特性呈色λmax 16 2.00 橙色518nm24.5 1.50 橙红522nm41 1.00 红色525nm71.5 0.70 紫色535nm*还原100ml0.01%HauC14所需量2.注意事项(1)氯金酸易潮解,应干燥、避光保存。
(2)氯金酸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配制氯金酸水溶液时,不应使用金属药匙称量氯金酸。
(3)用于制备胶体金的蒸馏水应是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或者是高质量的去离子水。
(4)是以制备胶体金的玻璃容器必须是绝对清洁的,用前应先经酸洗并用蒸馏水冲净。
最好是经硅化处理的,硅化方法可用5%二氯甲硅烷的氯仿溶液浸泡数分钟,用蒸馏水冲净后干燥备用。
(5)胶体金的鉴定和保存:胶体金的制备并不难,但要制好高质量的胶体金却也并非易事。
因此对每次制好的胶体金应加以检定,主要检查指标有颗粒大小,粒径的均一程度及有无凝集颗粒等。
胶体金法生产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本文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2.职责:研发部制定本规程,生产管理部执行本规程,质量管理部按本规程执行并监督执行情况。
3.内容:3.1.依据:依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产品标准。
3.2.产品名称、剂型、规格:3.2.1.名称:1) 商品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2) 英文名:___)。
3) 汉语拼音名:___ ___ (jiaotijin Fa)。
3.2.2.类型:三类6840体外诊断试剂。
3.2.3.规格:100T/盒(25T/筒*4筒)(无卡);25袋/盒(1支/袋)、50袋/盒(1支/袋)。
3.3.产品概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原理、双抗原夹心法,在玻璃纤维纸上预包埋金标记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T)和质控线(C)分别包被重组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羊抗兔IgG。
当检测样本为阳性时,样本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与胶体金标记的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T)时与预包被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而显现红色条带,游离金标记的兔IgG则在质控线(C)与羊抗兔IgG结合显现红色条带。
阴性样本则仅在质控线(C)显色。
3.4.试剂盒组成、储存、有效期:3.4.1.试剂盒组成:100T/盒组件装量数量25袋/盒(1支/袋)50袋/盒(1支/袋)装量数量装量数量试纸条25条/筒4筒无无无无试纸卡无无1支/袋25袋1支/袋50袋样品稀释液2ml4瓶2ml1瓶2ml2瓶说明书1份1份1份1份1份1份3.4.2.储存条件:2-30℃保存。
3.4.3.有效期:24个月。
3.5.生产工艺流程图:见文件末(23页)。
3.6.生产工艺过程及工艺条件:3.6.1 配液:根据各配方,按相关试剂配制作业指导书进行配制。
胶体金生产工艺配方原则胶体金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化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光学材料、催化剂等领域。
在胶体金的生产过程中,配方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本文将从胶体金的生产工艺配方原则进行探讨。
一、原料选择胶体金的生产原料主要包括金盐、还原剂、稳定剂和溶剂等。
在选择金盐时,需要考虑其溶解度、氧化还原性和成本等因素。
常用的金盐有氯金酸钠、氯金酸钾等。
还原剂的选择应考虑其还原速度、还原性能和安全性等因素,常用的还原剂有氢气、硼氢化钠等。
稳定剂的选择应考虑其对胶体金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常用的稳定剂有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等。
溶剂的选择应考虑其对金盐和还原剂的溶解性和反应活性,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等。
二、配方比例在胶体金的生产过程中,配方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配方比例可以保证反应的进行顺利,产物的质量和性能得到保证。
一般来说,金盐、还原剂、稳定剂和溶剂的配方比例应该根据具体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要求来确定。
在确定配方比例时,需要考虑到金盐的浓度、还原剂的摩尔比、稳定剂的用量和溶剂的比例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配方比例可以控制胶体金的粒径、分散度和表面性质,从而影响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性能。
三、反应条件胶体金的生产过程中,反应条件是影响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反应条件可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充分,产物的纯度和稳定性得到保证。
一般来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和气氛等反应条件应该根据具体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要求来确定。
在确定反应条件时,需要考虑到金盐的溶解性、还原剂的活性、稳定剂的分散性和溶剂的挥发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反应条件可以控制胶体金的形貌、结构和性能,从而影响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效果。
四、产品检测胶体金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产品的检测可以了解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而调整生产工艺和配方原则。
常用的产品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等。
金标类检测试剂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报批稿)??2010-11-09?01:30??金标类检测试剂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报批稿)??一、前言?本指导原则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申请人对金标类类检测试剂的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研究资料的准备,并对产品质量控制提出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系对金标类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中金标类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其他类金标试剂可作参考。
?????????三、基本要求?(一)基本原则?1.诊断试剂的研制、生产用的各种原料、辅料应当制定相应的质量指标,并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2.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以及适宜的生产环境,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同时,生产企业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生产企业还应该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
?3.诊断试剂的研制应当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组织研发,各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确定应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4.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材料及工艺,应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安全性方面的事宜。
?5.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保证试剂使用安全、质量稳定、工艺可控、检测有效。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1.主要生物原料?与生产的产品质量最密切相关的生物原料包括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杭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生物原科。
这类原料可用于胶体金标记、包被硝酸纤维膜及用于制备质控线的抗原或抗体等。
使用前应按照工艺要求对这类生物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主要生物原料若为企业自己生产,其工艺必须相对稳定;若购买,其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供应商,如果主要原料(包括工艺)或其供应商有变更,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变更申请。
?主要生物原料的常规检验项目一般包括:?(1)外观?肉眼观察,大部分生物原料为澄清均一的液体,不含异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或颗粒;或者为白色粉末,不含其他颜色的杂质;特殊生物原料应具备相应外观标准。
?(2)纯度和分子量?主要经SDS-PAGE?电泳后,利用电泳扫描仪进行分析,也可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如高效液相法等。
根据所检测生物原料的分子量选择适宜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进行电泳。
一般每个电泳道加样量为5μg;电泳后的凝胶可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或银染法染色。
染色后的凝胶用电泳扫描仪分析原料的纯度和分子量,纯度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分子量大小应在正确的条带位置。
?(3)蛋白浓度?蛋白浓度可通过Lowry法、280nm?光吸收法、双缩脲方法等进行检测。
?(4)效价?效价的测定一般根据蛋白含量测定结果,通过倍比稀释法进行。
效价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5)功能性实验?功能性实验是指生物原料用于试剂盒实际生产中的情况,一般考查使用该原料的试剂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等,并比较其与上批次原料的相关性。
用于制备质控线的抗原或抗体可采用其他适宜方法进行功能性实验。
?2.生物辅料?生物辅料一般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为蛋白保护剂用途的一类生物原料,主要包括牛血清白蛋白等。
这些生物原料的质量标准应符合《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2000年版)》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并检验合格,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后方可用于生产。
?建议对牛血清白蛋白作以下检验:?外观:应为浅黄色、黄色或乳白色冻干粉末,无吸潮,无结块,无肉眼可见的其它杂质颗粒。
?溶解性:将牛血清白蛋白配成10%溶液,溶解时间在18-26℃时应不大于15分钟,pH值应为?。
?总蛋白含量:用双缩脲方法来测定,其标准为大于等于95%。
?总蛋白中的BSA含量:采用硝酸纤维素膜电泳法,其标准为≥95%。
?BSA的净含量:总蛋白含量乘以总蛋白中的BSA含量,其标准为≥90%。
?生物辅料的供应商同样要求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变更供应商。
?3.化学原材料?化学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参照《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2000年版)》分析纯级别进行检验。
主要的检测指标包括:外观、一般盐类检测、溶液pH值、溶解情况、干燥失重、炽灼残渣等。
?主要化学原材料的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发生变更。
化学原材料在购入时,原材料的生产商必须提供该批次化学原材料的质量保证材料和质量检验报告,其质量标准应达到生产所需的质量标准。
?4.其他物料?硝酸纤维素膜、玻璃纤维或聚酯纤维膜及滤纸、玻璃纤维膜等在购入时,其生产商必须提供该批次材料的质量保证材料和质量检验报告,其质量标准应达到生产所需的质量标准。
?(1)硝酸纤维素膜?硝酸纤维素膜应具有厚度、孔径大小等要求,毛细迁移速度,韧性(切割时膜破损引起的废品率)、均一性(厚度偏差范围、毛细迁移速度偏差范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2)玻璃纤维或聚酯纤维膜及滤纸?玻璃纤维或聚酯纤维膜及滤纸应具有厚度、毛细迁移速度、重量等要求,均一性(厚度偏差范围,毛细迁移速度偏差范围,重量偏差范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3)玻璃纤维膜?适用于全血检测的金标试剂,过滤红细胞所用玻璃纤维膜或其他材料具有不吸附蛋白质的特点,应具有厚度、孔径大小等要求。
?(4)塑料衬片?塑料衬片应具有厚度、硬度(切割时一次未能整条切下的百分率)、尺寸(与标识吻合)、粘性(切割时造成玻璃纤维与塑料衬片分离的百分率)等要求。
?(5)其他?粘胶纸、铝箔袋、说明书、包装外盒、瓶子和干燥剂等,应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和《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建立相应质量控制标准。
(三)试剂盒的制备?本类试剂的生产包括胶体金及胶体金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制备,胶体金标记的包被,检测线及质控线的制备,胶体金标记物、包被抗原或抗体等浓度确定,各种工作溶液的配置等步骤,并通过产品的半成品检验和成品检验两个质控过程来保证其质量符合规定。
?1.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采用枸橼酸三钠还原法或其他方法制备胶体金,胶体金颗粒大小应符合规定,胶体金标记物在510?560nm波长处应有最大吸收值,置2?8℃保存,应在规定的保存期内使用。
采用合适的方法确定胶体金标记物、包被抗原或抗体工作浓度,将工作浓度的胶体金标记物吸附于玻璃纤维或聚酯纤维膜上。
?2.检测线及质控线的制备?取已确定使用浓度的相关抗原或抗体,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制备检测线,应用同样方法制备质控线,根据生产工艺在规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干燥,置规定的湿度(通过验证方法确定相对湿度要求)条件下存放。
检测线与质控线应具有间隔距离要求,应对所用的金标用玻璃纤维及硝酸纤维素膜等进行质量检测,如尺寸、外观、包装及吸附性能等,并记录批号、数目、标识,不同批号的玻璃纤维及硝酸纤维素膜不能混用。
?3.贴膜、切割、装袋?贴膜、切割及装袋应在具有相应湿度(通过验证方法确定相对湿度要求)条件下操作,切割的膜条应有宽度要求。
?(四)质量控制?用于半成品及成品质量控制的质控品包括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等指标,如具有国家标准品(参考品)的产品应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或经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标化的企业参考品进行检验。
若某类试剂没有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则使用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1.半成品质量控制?(1)半成品抽样?检验人员按批号抽取规定数量的半成品,作号标记,待检。
?(2)半成品检验?对所抽样的半成品做阴/阳性参考品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等试剂盒性能方面的检测,应符合质量标准。
?企业应该对每一批试剂的半成品进行稳定性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稳定性试验可在在特定温度或特定条件下完成。
?2.成品质量控制?每一批金标试剂报批批量应至少为3000人份。
?一般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对成品进行检验,并达到相应质量要求。
若该诊断试剂没有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则使用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1)物理检查?应进行外观是否平整,材料附着是否牢固,液体移行速度,膜条宽度等物理检查,应符合质量标准。
?(2)性能方面的检测?阴/阳性参考品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等试剂盒性能方面的检测,应符合质量标准。
?每批试剂批放行前,应完成稳定性试验,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
稳定性试验可在特定温度或特定条件下完成。
?四、名词解释?金标类检测试剂:利用胶体金免疫技术,采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包被于玻璃纤维膜、聚脂膜或其他载体,将相关抗原或抗体固相连接在硝酸纤维膜,应用层析法的原理检测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的快速检测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