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5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的诗句,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2. 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介绍、《旅夜书怀》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2. 准备相关的古典诗词鉴赏资料,供学生讨论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对杜甫产生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翻译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翻译,理解诗文内容。
4. 分析鉴赏: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教师给予指导。
5. 联系背景:介绍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旅夜书怀》,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他唐代诗人的研究热情。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王维的《相思》、李白的《静夜思》等,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文学鉴赏:邀请专家或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杜甫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诗句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赏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课堂互动。
《旅夜书怀》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培养对家庭和故乡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教学文本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旅夜书怀》。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诗人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3.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5 写作: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4.2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分析能力。
4.3 学生对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
4.4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诗人的画像和简介。
5.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5.3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5.4 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准备进行课堂展示。
6.2 课后活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旅夜书怀》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诗歌朗诵会,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一、主题:本节课的主题为“旅夜书怀”,通过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人“旅夜书怀”的情感内涵。
2、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喻等。
3、引导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阅读诗歌,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内涵。
3、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喻等,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
4、通过比较本诗与其他杜甫诗歌的作品风格,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杜甫的《登高》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旅夜书怀”。
2、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包括唐代社会状况、杜甫的个人经历和心境等。
3、呈现诗歌,让学生阅读并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4、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喻等,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
5、引导学生比较本诗与其他杜甫诗歌的作品风格,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6、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明确杜甫诗歌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7、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杜甫在“旅夜书怀”时的情感内涵,以及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通过比较本诗与其他杜甫诗歌的作品风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六、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在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时,应注重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旅夜书怀》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旅夜书怀》,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旨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勇敢面对困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诗文主旨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文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诗人杜甫的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情感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主旨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2. 练习批改: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诗人简介:介绍杜甫的其他诗作,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知识。
2. 诗歌鉴赏:选取与《旅夜书怀》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
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
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
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
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
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疾苦.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
今天,我们一起去鉴赏他的一篇这样的诗作——《旅夜书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2.杜甫的作品《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3.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4.本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杜甫已满53岁,他这一年多来一直寄居在朋友严武家,生活暂时安定.但不料这一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四川,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
且他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生齐读诗歌2。
解析题目“旅”:旅居、旅途。
“夜”:点出时间。
“书”:写. “怀":情怀,感想。
3.诗中哪些诗句与题目相对应?“旅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诗歌体裁律诗(五言、七言)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五言、七言)四、精读诗歌,深入探究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旅途中的孤独;(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3.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文原文及注释;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旅夜书怀》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分组讨论,解答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感悟诗文的意境。
4. 朗读训练:(1)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3)全班共同背诵诗文。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课下多读多背;(3)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旅夜书怀”为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学生的反馈。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旅夜书怀》背诵给家人听,并解释诗文的意义;2. 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读训练,准备在下节课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