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_贺军平
- 格式:pdf
- 大小:508.83 KB
- 文档页数:6
ANBOUND- 战略观察-第215 期中国应该调整农业战略贺军李国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大国,农业水平却长期处于低下的尴尬境地,其经济比重在逐年下降,“三农咨询题”连年困扰中国。
中国农业就没有期望了吗?按照安邦研究人员在美国加州的亲身考察体验,对比国内外农业进展情形,我们认为,以后中国的农业进展需要调整战略,政府应该鼓舞更多的资源进入农业,提升产业层次、技术水平、产业化程度、资产化程度、强化并延长产业链,使农业成为一个既赚钞票、又解决就业,同时持续提供技术与服务层次的产业。
只有农业变得强劲,中国的消费型社会、整体经济实力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农业整体处于低水平进展状态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处于大而不强,经济更加展、农业相对越弱的状态。
1948-1952年的土改,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同时,也定下了中国农业“个体小农经济”的基调。
在往后半个世纪的农业进展历程中,即便历经诸多的改革和突破,中国农业仍摆脱不了“规模小,效率低,分散、落后和脆弱”的命运。
中国当代的改革始自农村的包产到户、联产承包,但到2 002 年,在中国都市经济改革和进展取得庞大成功时,中国农业却处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态。
中央意识到农业咨询题已面临最严肃时期,加快了农业减负的步伐。
从2006 年开始,全中国农民辞不了二千多年来缴纳的“皇粮国税”——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 年相比,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1000 亿元,人均减负120 元左右。
中国整体上是低水平的农业大国,其低水平现状全面体现在观念、经营模式和治理体制等各个方面。
在观念上,由于受到长期打算经济思想的阻碍,中国农业普遍看重视产量,但轻视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象。
农产品的质量长期被忽视,因化肥、农药过量不达标的事件屡见不鲜,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按照调查显示,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 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农民生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经济环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不少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必再远离家乡去城市打工。
农村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民可以通过经营农家乐、种植有机农产品等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
一些农村企业的兴起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农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农村公路的修建,使得农民外出更加方便快捷,产品销售更加畅通无阻;电力和水利设施的改善,使得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舒适;通讯网络的普及,让农村农民与外界的交流更加便捷,信息获取更加及时。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发展。
政府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使得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农村,让农民的子女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让农村农民享受到了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改善无疑为农村农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不少农民逐渐从传统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转向了生产经营性服务、参与农村合作社等农村产业形态。
新农村呈现新景象新农民过上新生活作者:康延良霍喜龙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8期“十一五”以来,吴堡县共投入2亿6千多万元,共建成45个新农村示范村,惠及当地农民5000多户,18000余人。
2014年,县政府扶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3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2015年提高到1000万元。
吴堡县政府计划今后每年在全县范围内实施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还要有计划、分年度巩固并提升已建成的示范村。
深入开展“美丽吴堡、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同时将“六位一体”(集雨场、集雨窖、菜园、畜圈、沼气、厕所)的建设标准提升为“八位一体(新增太阳能、洗澡间)”或“十位一体”(另增路灯、宽带),努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全县全覆盖。
新农村新景象宽敞笔直的柏油大道两边,两排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向前延伸,碧绿的小草挂满露珠,晨雾在日出之前依依不舍地笼罩着一个小山村,一个个崭新的农家小院若隐若现,仿佛是一幅名家笔下的油画正在徐徐展开,这里就是吴堡县寇家塬镇刘家塬头新农村。
刘家塬头村是吴堡县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距县城约七公里,佳吴路通村而过。
全村有村民470人,耕地710亩、红枣经济林250亩、退耕还林面积900亩。
2012年,被吴堡县委、县政府确定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后,2014年又实施了新农村示范村“回头望”建设。
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
近年来,刘家塬头村共投资430多万元开展新农村建设。
砖铺硬化村间主干道2400米,新筑公路两旁长城造型砖墙1000平方米,硬化文化广场1200平方米,新建全民健身广场20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30套,新建广场围墙352平方米,新建彩门2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6盏。
全村有140个农户开展了庭院建设,硬化庭院3200平方米,安装玻璃门窗93架,新建沼气29座,改建旧沼气池30座,新建围墙3600平方米,新建房46间,新建菜园2300平方米,新建洗澡间39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9台,“八位一体”基本普及。
国家记忆滨海县贺君村观后感看了关于滨海县贺君村的国家记忆那节目之后,我可真是感慨颇多啊。
刚一瞅见贺君村的画面,我就被它那种独特的气质给吸引住了。
那村子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翻开就有讲不完的故事。
你看那村里的建筑,可能在外人眼里有些普通,但在我眼里,每一块砖头都透着岁月的痕迹。
就像村里的老人,脸上的皱纹都是生活阅历的刻画。
节目里讲着贺君村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冒险。
从以前的可能比较艰苦的日子,一步一步走到现在,那过程就像爬山,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登顶的时候那风景绝了。
他们的努力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接过发展的棒子,拼命地往前跑。
比如说在发展农业方面,村民们从传统的种植方法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村子的新法子,就像厨师在不断调整菜谱,最后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菜。
还有啊,节目里那些村民的笑容特别感染人。
那笑容里没有一点假把式,满满的都是对自己村子的热爱和对现在生活的满足。
他们的那种团结劲儿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感觉在贺君村,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有啥事儿,全村人都能挽起袖子一起上。
就像盖房子,你添一块砖,我加一片瓦,齐心协力把村子这个“大房子”建得越来越好。
看到贺君村现在的样子,我就在想,这不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例子嘛。
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是把困难当成垫脚石,一步一步地迈向美好的未来。
这也给我们这些看节目的人提了个醒,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我觉得贺君村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虽然它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一颗,但它的光芒足以给周围的地方带来希望和力量。
看完这个节目,我就像打了一针鸡血,对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干劲儿,想跟贺君村人一样,朝着自己的小目标努力奔跑啦。
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民生活变迁近年来,中国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促使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改革不仅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改革与农民生活变迁的关系,为我们理解农村改革的意义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改革经济体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开始放开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得以自主决定土地的使用方式。
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农村的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农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涌现。
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民由原来的单一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这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农村公路的修建使得农产品的流通更加便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同时也方便了农民的出行。
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的改善则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进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增加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未来得以更好地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政府通过建设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措施,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
然而,农村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农业生产的不足。
另一方面,农村收入分配问题突出,一些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作者:李全生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06期[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消灭了长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被打倒,贫雇农翻身得解放。
社会主义改造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贫下中农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力量,地富等专政对象成为公社集体化时期的社会底层,比较稳定的村落社会分层结构建立起来。
“四清”和“文革”这两大政治运动,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造成了极大冲击。
改革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基本形成。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结构;农村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6-0062-03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嬗变尤为突出。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除东北和华北等老解放区外,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解放,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成为农村社会分层的关键性机制。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广大农民,却总共占有20%-30%的土地。
在土地占有方面的有无多寡,构成了农民阶级阶层地位的差别。
土地占有上的严重不均状况,使农村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突出,特别表现为地主富农与广大农民的矛盾。
具体而言,当时农村社会主要有以下阶级和阶层。
1.地主阶级。
这一阶级是大量占有农村土地的阶级,他们以大约5%的人口,占有55%-65%的土地。
他们一般脱离生产劳动,将土地放租给农民,以收取地租的方式实施剥削。
在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的同时,他们还把持村公所、宗族、村学堂等组织,掌握着村落社会中政治和文化等有限的资源。
2.富农阶级。
这一阶级也是占有比较多的农村土地,以5%的农村人口占有15%的土地。
因为富农占有土地不像地主那么多,由此带来与地主阶级不同的两大表现:其一是,富农主要依靠请长工的方式来剥削雇佣劳动,而不是以收租方式剥削;其二是,富农参加生产劳动而地主自己不劳动。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那时,中国还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农村。
农村生活简朴而充实,人们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务农为主。
清晨,农民们就会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
他们会去田里耕种、播种、收割,一天下来,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在农忙的季节里,整个村庄都充满了劳动的忙碌声和欢乐的笑声。
除了务农,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事情。
村里的人们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或者举行一些传统的庆典活动,比如赛龙舟、放孔明灯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们的生活,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乐趣和温馨。
人们在劳动中感受着自然的恩赐,在交流中增进着友谊,这种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
如今,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已经成为了历史,但那段时光留下的美好回忆却永远珍藏在人们的心中。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是一段充满情感和回忆的时光,也是我们对过去的怀念和珍惜。
第四章:农村的生活方式
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截然不同。
在农村,人们过着简朴而自
给自足的生活,更加接近自然和土地。
1. 农田耕作
农村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农田耕作。
农民根据季节的变化,种植
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
他们耕种土地,播种种子,并
定期施肥和除草。
这种耕作方式需要农民的耐心和勤劳。
2. 家庭养殖
除了农田耕作,农村的居民还会进行家庭养殖。
他们饲养牲畜,如鸡、鸭、猪和牛。
这些牲畜不仅提供食物,还提供农民所需的肥
料和劳动力。
家庭养殖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给自足的生活
农村的生活方式注重自给自足。
农民们种植自己所需的粮食和
蔬菜,并通过养殖获得肉食。
他们从自己的土地上获取食物和资源,减少对外界的依赖。
这种生活方式使农村居民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
生活得较为独立。
4. 社区合作
农村社区通常以合作为基础。
邻里间会相互协助,共同参与农
田耕作和家庭养殖。
在农忙的时候,大家会集体劳作,互相帮助完
成工作。
这种社区合作精神使农村社区更加紧密和团结。
5. 传统文化
农村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农村居民世代相传的俗
和传统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农历节日和农民
舞龙舞狮等活动都是农村文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农村的生活方式注重农田耕作、家庭养殖、自给自
足和社区合作。
这种生活方式使农村居民能够与土地和自然更加接近,同时也延续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社科前沿未来中国城镇化的理想水平与乡村治理的 +国方案文/谢立中贺雪峰在《乡村研究的M情意识》等著述中,依据自 己对中国农村现实生存状况及未来若干年发展前景的分析 和预测,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乡村建设和治理的对策性方 案。
这一方案与时F中国学界和政界的主流意识都有所不 同,值得人们加以关注。
贺雪峰的中国乡村治理方案我们可以把贺雪峰提出的关于中国乡村建设和治理的 对策性方案简要表述如下:由于资源、市场、经济增长潜 力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 通过城市化的道路来将人口逐渐大部集中于城市3中,在 未来若干年里我国农村人口仍将占据总人口的较大份额a 因此,我们必须从一个比较长远的角度来对中国农村进行 建设和治理,在城乡并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与西方非常 不同的现代文明。
贺雪峰指出,许多人部以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 长,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逐渐提升,直至将大部分人口都吸纳进城镇地区居住和生活,最终使 整个社会转变成为一个城市社会。
在这样一种预期的引导 下,人们遂将农村视为一个正在逐渐走向消失的区域,将 农村人口视为一个正在逐渐缩小的社会群体,并以此为基 础制定与乡村建设和治理有关的政策与方案。
贺雪峰认 为,假如我们所期待的城镇化是以所有城镇居民都能够在 其中安居乐业作为城镇人口数依据的话,那么,这样一种 预期以及建立在这一预期基础上的乡村建设和治理方案,都是缺乏依据进而值得质疑的。
贺雪峰认为,由于以下原因,自2000年算起,中国 的城镇化道路其实将会十分艰难.城镇发展的最终结果并 不能够达到将大部分农村人口吸纳进城镇的预期目标,未 来50年里中国其实仍将会有近半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农村 里。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 镇化率的提升主要是由于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所致。
但 无论是加工业还是服务业,其发展前景都不乐观。
就加工 业来说,中国的加工业目前已经非常庞大,差不多已经彻底改变了世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已经 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