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的“学本化”——以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中的《木兰
- 格式:pdf
- 大小:74.66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版木兰诗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学生分析《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环境,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判断进行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区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
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积累一些古汉语常识,包括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句法。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一些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英雄人物花木兰身上的女儿情和英雄气,了解她的胆略和才智。
2.能力目标:⑴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体会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主人公花木兰勤劳勇敢、善良朴实、善解人意的性格,学习她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背诵整首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女英雄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3.了解一些文言句式;理解掌握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涵泳诗歌,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诗意。
2.梳理故事情节,理解诗歌详略得当的构思匠心。
3.感知语言魅力,体会北朝民歌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4.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反复涵泳诗歌,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诗意。
2.梳理故事情节,理解诗歌详略得当的构思匠心。
3.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感知语言魅力,体会北朝民歌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演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今天,我们班收到一封来自出版社的征集令,内容如下: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花木兰的故事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记忆。
出版社准备将家喻户晓的《木兰诗》打造成集故事、文言知识、声音于一体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绘本,重新演绎木兰传奇。
现邀请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完成绘本的设计。
出版社策划部2024年X月绘本设计任务如下:任务一:选插画·明情节任务二:配声音·诵民歌任务三:定封面·悟形象任务四:推荐语·传精神二、预习检测1.查阅资料,积累文学常识(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成的《乐府诗集》,是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
(2)“乐府双璧”: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
(3)乐府: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
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
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字词注音唧唧jī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jiān 辔头pèi鸣溅溅jiān 燕山yān 啾啾jiū 戎机rónɡ 朔气shuò 金柝tuò十二转zhuǎn 扶将jiāng 阿姊zǐ 著我旧时裳zhuó cháng 云鬓bìn3.字词释义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啟思中國語文(目標為本課程)教材編寫理念本書遵照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一九九零年頒佈的「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和一九九五年頒佈的「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的要求而編寫。
課文選材方面,盡量採用和香港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寫成內容活潑生動、體裁變化多樣的文章,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和中國文化。
課文編排採用單元組織方式,從內容、文體或語文知識三方面有計畫地聯繫有關教材,全面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
編者簡介本書編者陳煒良博士早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系,獲授學士、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及教育文憑,多年來積極從事語文教育工作與研究,在語文教學方面有深刻認識及獨特見解,在教材編寫方面有豐富經驗。
《啟思中國語文》主要教材名稱分冊簡介《課本》(另備教師用書)每級4冊• 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以單元方式編排課文。
• 課文多選取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1《工作紙》(另備教師用書)每級4冊 • 配合課業設計,供學生在課堂上完成。
• 以淺易有趣的練習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鞏固所學的知識。
• 練習分為讀寫聽說四個範疇,每篇工作紙的上角均清楚注明。
《習作簿》(另備教師用書)每級4冊 • 供學生回家作課後練習之用。
• 以各種類型的練習來鞏固學生從課文中學到的語文知識。
2輔助教材名稱 分冊 簡介《評估課業》每級1冊• 在讀、寫、聽、說方面提供評估的內容和方法示例。
• 每冊提供8個評估課業,分為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
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評估手冊》小一至小三1冊小四至小六1冊• 協助老師進行評估。
• 介紹評估的目的、程序、方法和內容。
• 附有各種評估紀錄表和成績報告表。
《精編評估課業》每級2冊• 由保良局教育事務部的老師編寫。
• 涵蓋讀寫聽說四個範疇。
• 另備有激光唱片配合聆聽練習。
3《個別差異學習套》(備有學生本及教師本)每級2冊• 每課設計兩組補充練習,供程度較佳及程度稍遜的學生採用,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
3.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对偶、互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不过,她现在不仅于国内人尽皆知,于国外也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
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离真实的花木兰仍然有着距离,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果大家想认识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那么就和我走进今天的课文,感受北朝民歌中给我们留下的花木兰形象。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品,了解人物让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代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目标导学二:诵读诗歌,疏通文意1.诵读诗歌。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赏赐.(cì)云鬓.(bìn)军帖.(tiě)可汗.(hán)辔.头(pèi)燕.山(yān) 金柝.(tuò) 机杼.(zhù) 鞍鞯.(jiān) 溅.溅(jiān)(2)积累文言词语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②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初中教材文化知识编撰的特点及启示徐德湖(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江苏昆山215335)摘要: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初中教材的文化知识形式多样,包括中华文化知识短文、文化主题单元、“中华文化周”活动、“知古通今”卡片、微信公众号、网上漫游等,其彰显性、语境性、反思性、拓展性等特点对内地语文教材的编撰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材编撰;文化知识;启思版《中国语文》编者按:江苏省“昆山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由刘恩樵、徐德湖两位特级教师领衔,成员均为昆山及苏州市级骨干教师。
工作室以“做语文教学的建设者”为行动指向,致力于优化语文教学结构良策的探索。
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愿望,工作室悉心搜阅并梳理了香港语文教学的大量资料,且与香港的语文教学专家以及一线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形成了不少关于香港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
以下刊登三篇有关香港启思版和培生版《中国语文》初中教材研究的论文。
香港《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以下简称《课程指引》,本文主要指初中部分),将“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作为课程宗旨之一,设计了“中华文化”学习范畴,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层面”“学习内容”“学习原则”四部分内容。
香港启思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文》初中教材(以下简称启思版教材),努力贯彻课程宗旨,积极体现课程目标,与内地相比,同样都注重选择文化内涵丰富的课文,组织人文主题单元,着意渗透文化教育,但在文化知识的编撰方面,差异明显,特点鲜明,对内地教材编撰很有启发。
一、香港启思版教材文化知识编撰概况启思版教材充分彰显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知识多姿多彩,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中华文化知识短文应《课程指引》的中华文化范畴课程要求,教材明确相关单元文化学习内容,并随文编撰了“文化知识”和“文化浅谈”短文33则。
这些短文的篇幅如下:短则二三百字,如中二上(相当于初二上册,以下类推)的“因果报应的观念”,介绍中国“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传统文化;长则一千二三百字,如中一下的“北京今夕”,介绍了北京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今为世界注目的地位;大多是六百字左右,如中三上的“中国传统中月亮的形象”,介绍了关于月亮的传说,以及文人笔下的月亮。
香港中学中国语文新课程简介与评议何文胜香港教育学院:(852) 2948 7179:(852) 2948 7207电邮:由独立设科开始,语文是一门备受争议的学科,但是在争议的前后都引发语文教育的改革。
过去的改革零碎地修改的比较多,系统地进行改革的就比较少。
世纪之交,两岸三地别离进行了系统的语文课程改革论证。
踏入世纪之初,改革的工作正式展开。
本文就香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作出反思。
世纪之交,反集权、反知识本位、反精英的时期精神1,和随之而来的全世界一体化、知识为本经济、多元文化等现象,加上多元智能研究的进展,促使教育进行改革。
由于课程、学科不断的分化,使课程的割裂情形愈来愈严峻;课程的进展远追不上社会的转变。
因此,香港的中国语文课程都在进行大幅的改革。
面对社会的改变,香港政府由九十年代初开始,针对课程及教学的问题,前后推出课程剪裁、目标为本课程、校本课程、课程统整、课程调适等方法。
只是,这些只是小系统内的改善工作,而对教育作出全面的检讨,进行整体的改革,仍是近一两年的事。
香港专门行政区教育统筹委员会在1999年9月提出《教育制度检讨:改革方案--廿一世纪教育蓝图》的咨询稿。
文件先对香港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检讨,初步提出教育改革的建议。
建议以为改革首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学生具有「乐于学习、擅长沟1陈伯璋(2000):《九年一贯课程的理念、内涵与评析》,见。
通、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精神,达到「自强不息,终身学习」的教育理想2。
2000年5月委员会依照各界的意见发表咨询文件摘要稿,提出「制造空间、追求卓越」的改革方案。
2000年9年发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
2000年11月课程进展议会发布《学会学习.课程进展路向》(咨询文件);2000年发表《终身学习.全人进展》的教育改革报告书。
2001年6月课程进展议会公布《课程进展路向.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进展》。
21世纪香港教育目标是「让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进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试探、探讨、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合群的精神,情愿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尽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奉献」。
语文教科书的“学本化”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科书必须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教科书“需要有意识地呈现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学习习惯以及言语活动的操作性步骤等,体现出学会学习的理念”。
[1]也就是说,语文教科书的功能价值在首先满足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下,要实现从“教师教学使用的主要教本”转向“学生学习使用的主要学本”。
语文教科书“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重要的区别之一,是教材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还应该明示出学习过程的阶梯”。
[2]这句话揭示了学本教材的两个必要条件,其一就是明确的学习内容,如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谈,就是清晰具体的教学内容。
另一必要条件就是教科书本身的安排设置要为学习的过程化作指导,这不仅是可操作的有机整体,更是整体上流程化的学习指引。
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与训练系统比较发达,两者在整个课文系统中所占比重大,呈现方式丰富,学生可以自主通如前所述,文体是诗性的议论文,加上向青少年说话的口吻,这决定了语言的自然感与亲切感,在自然与亲切中表现了流畅的精练。
另一方面,用语言的修辞格演绎成诗意的表情达意,是语言诗性的突出表现。
如用“沉睡”,暗喻“不开门”;以“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暗喻打开某“一扇门”的学习所获;如以“缩影”“心声”等几个排比词组等定性优秀文学作品的效能,用“积累”的复沓强调“积累”的成效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层面的诗性表达。
余光中先生说过:“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余光中《逍遥游》后记)。
赵丽宏也是如此,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余光中先生所说的字词应有品格的“质料”,他总是选择他认为最有效的文字和语法,去作诗人思维的表达,《一扇门》语言“质料”的诉求,就是一个明确的证明。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57JIAOCAI / 教材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变,语文教科书必须要满教科书“需要有意识地呈略、学习习惯以及言语活科书的功能价值在首先满标下,要实现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习使用的主要语文教科书“从教本的区别之一,是教材不仅如前所述,文体是诗性的周 芹——以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中的《木兰辞》为例过教科书编排的板块来确定自己的阅读活动的开展。
现以中一上册单元三的《木兰辞》为例,来具体剖析语文教科书的学本化。
一、确定的学习内容语文教科书从教本向学本的转变,首先便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从学生方面来说,就是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哪些特定的知识内容。
然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又是在其助读系统和训练系统的引导下,一以贯之,相辅相成。
因此“对教材的编纂来说,主要方法就是使教科书助读、训练系统所‘展现’和所‘生产’的教学内容,具有足够的确定性”。
[3]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中《木兰辞》有学习重点、题解(题解、阅读焦点)、预习(习题、知识七巧板)、课文、注释、思考题(课文旁批式练习题、课后思考题)、课文总结图、文化剪影共八个板块。
经过分类,助读系统包含了学习重点、题解、预习(知识七巧板)、注释,训练系统则关键在于预习(习题)、思考题、课文总结图和文化剪影。
(一)助读系统的指引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教科书是以语文能力组织单元,但是它不以语文能力作为单一的编排标准,而是采用“双线”的方式,即每个单元既有“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也凸显了人文性的内容主题。
因此,《木兰辞》所在的单元三,有两个方面的单元属性——“记叙的要素”和“家庭之爱”。
单元学习重点通过表格的形式更为明晰地罗列了关于“记叙的要素”所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 认识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具体到《木兰辞》这篇课文,“学习重点”和“阅读焦点”两个板块集中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确定。
首先课文呈现的便是“学习重点”,其功能相当于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这也正是教科书最初明示的教学内容。
学习重点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阅读”“文化”“品德情意”。
如果单从三个层级来看,似乎是不在同一方面的归纳,若是按三维目标重新加以整理归纳,则如下:知识与能力:认识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原因、经过、结果)。
过程与方法:综合训练(归纳主旨,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及评价写作手法,提出评价和见解,比较不同作品的内容和做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人重视孝亲的文化,体味家庭之爱。
按重新分类的三维目标来审视,《木兰辞》这篇课文最基础的也是最为关键的目标仍是单元教学重点中极为强调的“记叙的要素”,而且仍旧是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上。
这似乎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背影》中的学习重点中所呈现的“记叙的要素”目标没有根本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是本册其他课文几乎共有的阅读目标,且是较为基础的阅读方式,它更大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引和阅读策略的综合使用。
阅读焦点板块,是以阅读过程中“该怎么做”为主要形式。
实际上也是教学目标的另一方式的展现,从目标层面上来说,它已经更为具体化。
如记叙的要素这一目标,该单元前一篇课文《背影》的阅读焦点是要求学生“细阅本单元重点解说中记叙的要素的定义,在阅读本文时,尝试归纳本文的记叙要素”。
通过《背影》的学习而知道记叙的要素有哪些后,《木兰辞》的目标便上升为“尝试找出”,就已经表现为知识的迁移。
因而,此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已不再停留于“认识”层面,而是有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6.1合训练(归纳主旨,掌握析及评价写作手法,提出同作品的内容和做法)。
观:认识中国人重视孝亲爱。
三维目标来审视,《木兰础的也是最为关键的目标中极为强调的“记叙的要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前一篇课文《背影》中的“记叙的要素”目标没有与方法层面的目标是本册阅读目标,且是较为基础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阅读略的综合使用。
是以阅读过程中“该怎么际上也是教学目标的另一“理解应用”层面的意义了。
(二)训练系统的指引训练系统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就是课前的预习板块。
预习板块虽只有两题,目标却落实得具体充分。
第一题是对《木兰辞》的五个段落,按照时、地、人、事这四个角度来填空。
实际上仍是按照具体的记叙要素整理,学生能对文章整体有大体上清晰的框架。
其后一题是假设自己为木兰,通过写《我的从军日记》来记叙自己的从军经历,依旧是以填空的形式。
但是这一题是在前一题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前一题是对五个段落的一一分解式阅读,这一题是要加以归纳,因而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结构化的认识。
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题更为侧重于记叙要素中的“事件”。
因此,整体而言,预习板块的内容指向于记叙的另一方面是课后的思考题,分为内容理解、做法分析、单元能力训练、进阶思考四个部分。
内容理解层面,首先定位在第三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其一是对段落内容的梳理,按照路程、速度、天气、战况、时间五个项目,分别找出原句,翻译后加以引申。
启思版《中国语文》教科书没有忽略基本的文言字词的掌握是后续学习的奠基阶段,因此训练系统首先便强调呈现。
其二,这一题依旧是对记叙要素的分解,只不过将记叙要素中的“事件”更加细化到路程、速度、天气、战况、时间这几个维度,并且通过引申释意,得出路程遥远、行军速度快、环境艰苦、战况惨烈、时间长等具体的感知,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对木兰征战途中所体现的勇敢、坚强有了文字上直观的把握。
不难看出,此时练习题已经开始转向对木兰形象的把握上了。
第二题是通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三句诗,来看木兰与家人的关系。
其所选用的诗句,其实都鲜明表现了木兰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
但是题目本身设置的要点并不是指向“木兰”这一单个人物,而是需要反映出木兰和家人的关系。
因此这一方面是凸显了木兰形象“孝”的方面,另一方面更是对于“家庭之爱”目标的主体体现。
第三题,是让学生找出家人听闻木兰回家的不同反应,来看其所反映的心情。
毋庸置疑,题目也是针对家庭之爱而来。
因此,第二、三两题在目标指向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第二题的主体角度投射在木兰个体上,第三题的角度则关注于家人,最终通过两方面来共同达成最终的目标—— 体味家庭之爱。
最后的第四题是评价木兰的为人,并且要求从品格和才能两方面,其实是木兰形象的最终梳理。
因此,从练习题的内容理解板块,可以总结以下关注点:木兰的个体形象和家人亲情之爱。
做法分析板块是对诗歌语言形式和写作手法的关注,题目特别指出诗歌运用详略结合写作手法的用意所在。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写作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凸显主题。
《木兰辞》运用详略结合的手法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彰显木兰亲切、朴素的平常女子形象,它是为突出人物个性服务的。
因此,做法的分析又归纳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单元能力训练仍是针对记叙的要素而言,不过不再执着于时间、地点、人物上,而是强调事件过程中的起因、经过、结果。
最后的比较阅读和进阶思考两个板块,安排了杨香扼虎救父的故事和一篇关于代父认罪的报道,与木兰代父从军作比较。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这并不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更应该归属于思想59JIAOCAI / 教材军日记》来记叙自己的从空的形式。
但是这一题是力提升,前一题是对五个读,这一题是要加以归纳内容有结构化的认识。
更一题更为侧重于记叙要素此,整体而言,预习板块要素。
另一方面是课后的思解、做法分析、单元能力部分。
内容理解层面,首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对段落内容的梳理,按照战况、时间五个项目,分加以引申。
启思版《中国略基本的文言字词的掌握品德的教育,实则是给学生以正确合理的孝道观念的教育。
总体上而言,从助读系统到训练系统,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中《木兰辞》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应归纳为—— 认识并应用记叙的要素,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认知合理的孝道文化,品味家庭之爱。
二、有机的训练学习过程(一)清晰的助读系统“对语文教科书来说,布局的充实和助读、练习的分量足够,无疑具有很强的教学功能。
一般是从‘变教本为学本’的角度来看待这种优势的。
”[4]观照启思版《木兰辞》的教科书编排,暂且不论训练系统的充实与完善,助读系统就相当丰富多彩,简单明了,适合学生主动性学习。
助读系统精心选择了学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加以呈现,以方便学生理解,形成对课文连贯性的阅读。
这尤其体现在注释系统中。
“课文的注解是为了辅助教学, 就是说, 要充分考虑教学的要求怎样才能给学生恰当的基础知识,怎样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才能便教利学都要认真考虑, 力求体现出来。
”[5]文言词汇中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应强调,如《木兰辞》中的“闻”“爷”“走”“郭”“火伴”等。
顾之川先生曾表示:“注释要符合词义的内在理据……因为一个词的某一个义项, 不会是突然出现的,必然有它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