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优课评比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7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雪》鲁迅预习课教案一、预习目标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小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
二、预习过程1. 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摘抄本上积累划出的句子。
2.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
① 写作背景:(略)让学生课前抄在黑板上。
② 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下位。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 句子赏析: a.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b.暖国的雨,从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c.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 自由交流,解决疑难,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文本。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5. 小写作: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写和“雪”话题有关的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低于100字。
6. 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课堂实录(展示课)一、明确目标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生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生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生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雪》课堂实录1.导入:先板书“雪”字,问:看到飘飘扬扬的雪花,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说堆雪人、打雪仗,毛拓说他想到了来年大丰收!引来一片笑声。
我话锋一转:1924年底的一场大雪,在文学家鲁迅心里掀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呢?这个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着眼于“联想”,目的在于为引出鲁迅张本。
还可以考虑从鲁迅导入,“你心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直奔主题,省却了从自然景象入手思考的辛苦。
2.感知:写了哪两幅雪景?各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我指定杨静雪、滕晓雪读课文,效果还不错。
之后关于“特点”的讨论有些僵局,江南雪的特点比较统一,但是朔方雪的特点他们回答“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谁知我却加以否定,说这仅是外形特点——其实我也没想好用哪个词更好。
接下来的讨论便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我板书了“孤独升腾”。
3.深入:这是课前备课最举棋不定的问题。
虽然前段时间帮马老师备这一课,已经钻研了教材,但是到现在也始终理不出个头绪,只觉得各种说法搅在一起,有的观点感觉是一厢情愿,朦朦胧胧,甚至是牵强附会,特别是第一部分江南雪的部分更是难以把握。
课前研讨听金艳说,从问学生更喜欢哪一幅画面入手,再到作者更欣赏哪一幅,最后讨论文章主旨。
我都很高兴,感觉这是一个从学生心灵出发的切入点。
课上我抛出这个问题后,不知为何,竟然选择这时候范读课文,我边读边后悔: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默读呀!效果可想而知,虽然最后有点稀稀落落的掌声,那也多半是为了礼貌。
之后我说,你更喜欢哪一幅呢?三分钟以后请你回答。
应当说,思考时间留得还很充足,学生的回答有的喜欢江南雪,理由是温柔、美艳等等,有的喜欢朔方雪,理由是抗争、顽强等,个别同学还引用文句作为根据。
但我明显感到文本的失落,因为学生的回答很飘,特别是第一部分。
于是我说,不妨我们先来说说江南雪吧,你从哪儿感到了“美艳”?有学生说到了颜色词。
我又问,“滋润”体现在哪儿,学生沉默不语。
我心里又开始后悔:范读之后,我又犯了两个连环错误——明明学生的发言刚刚进入角色,我偏横插一棒,非得先赏析江南雪;说说“美艳”就可以了,非得再弄“滋润”不可。
《雪》优秀教案一、教案目标:1. 学习和理解《雪》这首诗的内容、情感和意义;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能力;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4.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意蕴,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2. 通过观察和描绘雪的特征和景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询问学生对《雪》的印象。
2. 教师出示一张雪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提出问题(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冬天的雪景总是令人感到宁静和美丽?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雪》这首诗,并解读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 学生跟读诗歌,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蕴。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 观察和描绘(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观察。
2. 学生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以句子或短语的形式描绘雪的特征和景观。
3. 学生交流并汇总各组的描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和特色。
5. 诗歌创作(35分钟)1. 学生提醒回顾刚才的观察和描绘,思考自己对雪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选择自由诗、对仗诗或其他形式。
3. 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分享创作的过程和心得。
4. 教师进行点评和评分,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新能力。
6. 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回顾学生的表现和创作成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肯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雪》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来进行评价;2. 学生对雪的观察和描绘能力,通过分组交流和作品展示来进行评价;3.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通过评分和点评来进行评价;4.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教师观察来进行评价。
《雪》教学实录教学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点拨、引导、评价为辅,力求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师生交流平等、自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情感,理解诗的含义。
2、比较南北雪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3、语言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炼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和音象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自主学习课文,画出疑难字、词、句,查字典扫清语音障碍。
教学过程:一、反复诵读、对比鉴赏。
师: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雪呢?生齐:(摇头)没有!师:很遗憾。
由于我们生活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之下,所以难以目睹雪,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将在鲁迅先生优美的笔触下,走进雪的天地,感受雪的精神。
(板书课题。
)师:鲁迅的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关于其人,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详。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再次介绍鲁迅先生。
生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还有上个单元的《藤野先生》。
生2:(举手,迫不及待。
)我要补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师: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清层次,读懂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文章描述了哪些雪景?生齐:江南的雪和朔(北)方的雪。
师:那么文章哪些段落是写江南的雪,哪些段落是写朔方的雪呢?生:前三段是写江南的雪,后三段是写朔方的雪。
师:初次朗读我们能够读懂文章的大意并理清层次,文章描绘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两幅图景,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能否在朗读体会呢?师: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后,运用扩展性和发散情思维,畅谈南北雪所引起的你的联想或想象。
鲁迅《雪》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鲁迅《雪》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括雪的特征。
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
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
教学过程:一、朗读涵咏,把握情感教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就告诉大家了,要读,文章要读,课文要读,而且昨天我们也找到了你们最喜欢的段落,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究竟怎样?〔朗读课文,一,三段,读出情〕男女同学分别读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体现江南雪的娇艳和北方雪的蓬勃奋飞〔方式:指名朗读-评价(主要谈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给同学们的感受-女同学读江南的雪――注重北方雪的朗读,读出雄浑,义无反顾,蓬勃奋飞的味道〕二、精读课文,揣特点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课文仅仅读好了还不够,还好仔细体会,慢慢品悟。
1、默读课文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思考: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括?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这些印象是从哪些地方让你发现的?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句子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A、朗读――品句子:你在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滋润美艳之至――青春健壮―――极富有生命力山茶、梅花、腊梅花,杂草――五彩缤纷――滋润美艳之至句子②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地闹着。
A、解决词语:确乎B、读读这个句子,你能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C、花儿盛开,蜜蜂采蜜是什么季节的典型景物?现在是冬天,怎么会好像出现春天的景象呢?鲁迅自己也说确乎没有,记不真切了,这样的冬季哪里来的蜜蜂呢,从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花在生长,蜜蜂在忙碌”――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革命胜利的希望D、教师:如此充满生机活力,它不是春天,可是让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指板书),所以作者说:“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生自然接:那是隐约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课堂实录202X年全国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评优活动获奖课例许静执教一、导入新课师:我们生活在南方,下雪天不多见。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雪吗?生(众):喜欢。
生1:因为雪花很漂亮,再加上在南方不容易见到雪。
生2:雪花是白色的,可以说象征着纯洁。
生3:因为下过雪以后我们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非常开心。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雪,大概是因为生活在南方,物以稀为贵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雪的文章,看看同样生活在南方的鲁迅先生对雪有怎样的感情。
二、文本解读1背景介绍。
师:《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京。
他在1924年12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ì),夜复雪。
”第二天日记又载:“大风吹雪盈空际。
”大雪,触发了鲁迅先生的情感,于是先生便写下了《雪》这篇优美的文章。
2教师范读。
(听读要求:①请给自己不会读的字注音。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画面。
)3听读反馈。
师:老师的朗读把同学们带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中呢描绘你所想象的画面。
生1:下雪了,七八个孩子一起来到雪地中,他们想堆一个雪罗汉。
于是他们先滚了一个大雪球,然后又滚了一个小雪球。
他们想把小的雪球放在大的雪球上面,可是孩子们太矮了,放不上去。
这时,一个孩子的父亲来帮他们。
几个孩子想把雪人装扮得更漂亮一些,于是,他们回家拿了几个核桃来做雪人的眼珠,还拿了一些母亲的胭脂来打扮雪人,让他变得漂漂亮亮的。
他们很兴奋地看着自己的“新朋友”。
师:说得非常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孩子们在雪地中欢快地堆雪人的图画,很有生活情趣。
生2:一阵大风吹来,地上的雪都被吹到了天上,一些雪撒在地上,一些撒在枯草上,一些撒在屋上。
屋子里火的温暖把撒在屋上的雪给融化了,变成了水,水顺着屋檐留下来,落在了地上,只是一瞬间它们又变成了冰。
生3: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
闭上眼睛听,蜜蜂嗡嗡地在采蜜。
这儿的花太美了,有一只蜜蜂就邀请了它的同伴,大家有说有笑地忙碌着。
那明亮新奇的雪后世界 ——《雪》教学实录与点评◎张幼琴1/执教 林志芳2/点评(1.绍兴湖塘中心小学,浙江 绍兴 312000; 2.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一、文字中有老师家乡的雪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
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
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
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
——夏丏尊《白马湖之冬》师:这段文字是张老师的乡贤夏丏尊先生所写,他描述的是绍兴白马湖冬天的雪与风。
尽管大家没有去过,却能通过阅读了解这些。
看,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脚步没能到达的世界。
【老师用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这段文字来导入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阅读的作用、意义,可谓一举多得。
同时,夏丏尊的文字雅致而有古味,与《雪》一文诗性的话语风格恰好形成一种对比。
】二、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场难忘的雪师:老师知道每个孩子心目中一定有一场难忘的雪,聊聊你记忆中的那场雪吧。
生:我印象中的雪是像鹅毛那样飘下来的。
师:大雪。
生:白雪皑皑的。
师:不错,积累的词很多。
那么,你在下雪天会干什么呢?生:我会用雪球打雪仗。
师:女孩子也打雪仗啊。
引导总结:阅读关键信息时,要学会根据需要进行整理。
(3)“玩法”部分指导要点:①抓住关键信息:“裂缝”“一松一紧”;②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可以搏斗。
3.欣赏竹节人制作、玩法的相关视频。
4.师生评价小组完成情况,并总结板书:完成竹节人制作指南,关注的内容有第3、第8、第9、第11~13自然段;采用的阅读方法主要是搜集整理信息。
四、品读“乐趣”,体会情感1.指定小组汇报:竹节人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乐趣?你们是怎么读出来的?师指导要点:(1)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精读品味,适时表扬学生运用到的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前后对比等阅读方法。
(2)汇报结束要进行总结:竹节人带给人们的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做之乐、斗之乐、没收之乐等)2.总结板书:围绕“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一任务进行阅读,关注的内容涉及全文,采用的阅读方法主要是精读品味语言。
《雪》课堂实录评价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表现的即时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教学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动力。
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及时的纠正“模”的读音mú,在学生针对分角色朗读原因的回答时,对关注到南国雪景、北国雪景文章内容的同学给予:“很好,你关注到了课文的内容。
请坐”的评价;对关注到文章语言风格南方柔美、北方刚强分别适合女生、男生读的的给予:“真不错,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语言风格”的评价。
及时的反馈给学生鼓励,使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在按照“提取主句组合要言”的方法提炼段落内容时,学生最终提炼出第一节的主句“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即时给予“很好。
这句话是这一小节要写的主要内荣”的评价。
学生提炼第二节主句太长时,用“太长了,要瘦身”风趣的语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学生提炼出主句“七八个孩子一齐来塑雪罗汉”时给予“不错,你提炼得很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拥有成就感。
提炼第三节主句时针对学生提炼出的“消逝”一词结合文意引导学生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形象的要给他“变胖点”,对做到的同学给予“好”的肯定评价。
在整个教学实录中总体上看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给予了客观、准确地评价,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让学生在肯定中明白自己的不足,很自然的掌握住了学习的方法。
但也有一点瑕疵之处就是在分角色朗读之后没有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评价,就转入了下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即时评价,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即
时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即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又照顾到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差异性,真正发挥出评价的激励作用,步流于形式。
鲁迅《雪》名师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我们来读课文,请女生读1至3小节,男生读4至6小节。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板书错音字:模样mú)师:请大家想想看,老师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角色分配呢?生:因为1-3小节写的是南方的雪景,4-6小节写的是北方的雪景。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课文的内容。
请坐。
生:南方的雪强调的是南方雪的美艳,北方的雪强调的是旋转升腾,男生适合读刚强的,女生适合读柔美的。
师:真不错,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语言风格。
接下来,我请一位男同学来读第一小节,也要读出柔美的味道来。
其他同学做一件事,划出这段话里的主句。
何为主句呢?主句就是可以支撑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或总结句。
请拿起笔。
(一生读第一小节)师:你按照要求划出了这个小节的主句了吗?生: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师:你觉得,这个小节就是为了写暖国的雨吗?(其他学生摇头表示否认)生: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
师:很好。
这句话是这一小节要写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找出第二小节的主句,看看哪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第二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读书,1分钟后交流)生: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子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他找的是一句总起句,对不对?不过呢,这个句子稍微长了些,我们为它瘦瘦身,把这个句子当中最关键的词语提取出来。
变成一句更简洁的话来。
生:七八个孩子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不错,你提炼得很准确。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听老师来读,请同学们用这一节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朗读)生:是独自。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消逝。
师:消逝是什么意思?生:消耗,毁灭。
师:你的解释不是很准确,“消逝”在本文中是一个生词,查字典,是“消融”的意思(师板书),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生:孩子们塑的雪罗汉消融了。
师:可以吗?生齐:可以。
师:好,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提炼三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的。
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雪》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坚持以“读”为课堂的主线,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涵咏,让学生学会身临其境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敏感二、教学目标:1.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把握文章主旨2.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屏幕显示课件——飘雪的画面(教师导语)下雪了窗外是好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那熬了三十冬的老槐树偌地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仿佛能够嗅到五月的槐花香了这是赵老师的雪那飞扬的雪花飘落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散文诗《雪》【听读文章】教师朗读文章:(配乐《初雪》)读前提示:请同学们在听读过程中用笔标注出生僻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学生自读】请同学们坐好,端好书本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的启发,自由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读完思考:(课件显示)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独具特色的画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教师板书: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升腾旋转北方的雪【品读妙笔】教师过渡语:是的,作者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俨然舒展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那份秀美而喜悦,为那份苍劲而震撼请同学们品读文章,任选两幅画面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屏幕显示)设计思路:1.将朗读指导和品味语言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品出味道2.为后面对主旨的挖掘和把握做铺垫——课堂预设:(1)“他们嗡嗡地闹着”对“闹”字的体会——古人曾有云:“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想象出“闹”字所营造出的情景(2)“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①换字,把“撒”改为“飘”好不好?体会两个字在表达上的不同:②读出这句话的气势(注意引导学生重读并体会“但是”“永远”“绝不”“撒”的意味)③齐读全段(3)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①“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呵”手的情景②“紫芽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中所包含的童真童趣参考:芽姜写出了孩子小手的嫩,小,而紫写出了天气的冷,把手冻得红里发紫,而这其中充满了玩雪的乐趣教师点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才能能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同样,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才能象作者一样写出生动的文字(4)作者最喜欢那个地方的雪景呢?结合文章说出你的理由参考:作者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南方的雪是滋润美艳的,是美好的回忆,是童年的乐趣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作者喜欢北方雪的刚强与抗争的品格,就和作者一样,用于纷争,不折不挠地追求【质疑提升】教师过渡:鲁迅的语言,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觉得愈品愈有味道同学们将不能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确实不能解决的老师和大家一起完成(学生不能理解的句子大多是与主旨有关的抒情句,小组反馈问题,先由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引导理解,点到为止)预设:——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设计层次:1.学生默读句子三遍,然后圈出关键词语——“孤独”“死掉”“精魂”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三个词语的内涵:(注意联系前文)孤独——北方的雪,没有花朵的映衬,没有蜜蜂的陪伴北方降雪的时候,是一片肃杀,万籁俱寂,唯有那雪花是唯一的舞者死掉——北方的雨死掉就成了坚硬的冰冷的灿烂的雪花精魂——北方的雨死掉了,但是他的坚硬与刚强升华为雪的精魂3.教师出示时代背景,学生思考问题:作者写这一部分仅仅是为了描绘北方的雪景吗?参考:作者写北方的雪,更是写自己(屏幕显示)材料链接: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教师归纳,引导,提升过渡语:如果哪天我看到了那沐浴在暖阳下的大阿罗汉,看到那随风飞扬的雪花,我们会感到有似曾相识的亲切啊,这就是鲁迅的雪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动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感受那雪的精魂——学生最后齐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回味结束】沉浸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仿佛我的身边也飘落了片片雪花我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天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能够像鲁迅一样,用包含感情的笔记录那难忘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下课)板书设计: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向往美好旋转升腾——北方的雪——奋力抗争【教学实录】赵学东/执教、整理一、情景导入师:又是一年冬来到我最喜欢雪花下雪了,窗外是一片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那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我家的老槐树也应该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儿,仿佛就能嗅到那浓浓的槐花香——这是我的雪当那飞扬的雪花飘到鲁迅先生笔下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诗——《雪》(师板书:雪鲁迅)二、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文章,在听读过程中标注生僻词语,感知文章(师配乐朗读文章,配乐《雪之梦》)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听读的启发,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生自读文章)师:读完的同学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生1:我能描绘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几个穿着棉袄的孩子,很小的样子,大约五六岁,他们围在一起,堆着一个雪人他们围着那个雪人,小手已经冻得发肿通红,但他们还是手拉着手,在那儿高兴地唱着歌师:说得真好,我想是鲁迅的文字引发了你无限的遐想生2:我描绘的第一幅画面也是这样的,有几个孩子,他们欢乐着,唱着歌,跳着舞,围着一个不成形的但他们看来很完美的雪人他们认为这个小小的雪人是无比圣洁的师: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生3:我想描绘的也是雪人的一幅画面冬天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就在这么一片雪地上,有一群孩子们围着一个洁白的雪人北风呼呼地吹着孩子们的脸庞,孩子们的脸已被冻得通红了,但是孩子们的心却是热腾腾的,是雪人带给了他们温暖师:我非常欣喜于同学们仅仅读了一遍文章,就能勾勒出这样美妙的画面生4:我想描绘的是两幅画,第一幅是南国的雪,南国的雪是细腻的在开满花的雪野中,孤立起一个雪人和一群爱热闹的孩子而第二幅画是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是粗犷的,在旋风中奋飞,看起来相当的勇敢、坚强,显示出北方特别的雪景师:这位同学能够着眼于全文,为我们概括出文章中展现给我们的不同的两个画面(师板书:北方的雪南方的雪)师:我们从鲁迅的笔下看到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两幅画面,谁想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色呢?生1:北方的雪就像一个粗犷的大汉,它非常坚强,非常粗犷而南方的雪就像是一个少女一样,它非常柔和,非常细腻师:你那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让我们眼前仿佛就浮现出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卷生2:鲁迅笔下朔方的雪粗犷、豪迈,他们似乎在同冬天抗争,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像火一样,在这个冬天里燃烧,使这个冬天不再寂寞师:是的,你说得非常好我们仿佛感到了冬天里飞雪那种勃勃的生命力,那种一心抗争的坚强好,请坐生3:我想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描述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是纷飞的、蓬勃的、奋飞的、飞扬的、奔放的、粗犷的师:你的词汇量太丰富了,接着说下去生3:江南的雪跟北方的雪就不同,它带有江南特有的秀丽和清爽师:秀丽和清爽这两个词语非常好地表现了江南雪的特点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了鲁迅先生在文中用的一个词,我认为那个词传神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谁能找出来?生1:我认为是“滋润美艳”师:好如果你把后面的“之至”加上再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个六字短语和你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生2:“滋润美艳之至”比我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要好师:好在哪里?生2:“之至”是到了极点的意思,这个短语点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到了极点师:理解十分到位三、品读妙笔师:鲁迅先生真的是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江南雪的那份秀美而心动,为北方雪的那份苍劲而震撼下面同学们再去品读文章,从两幅画面中任选其中的一幅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好,三分钟时间,开始!(生自读文章)师:哪位同学先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生1:我喜欢“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我的感受是朔方的雪花非常富有个性,他们的个性就是绝不粘连,非常坚强,非常倔强师:好,读得好,赏析得也比较到位老师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老师写雪是“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我用了“飘”字,而鲁迅写雪则用了“撒”字同学们,能不能把“撒”字改成“飘”字呢?生1: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因为朔方的雪是苍劲的,而“飘”字却是柔和的,像少女一般,比较柔弱,和朔方的雪的苍劲正好相反,所以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师:好,请坐生2:我认为不可以的,“飘”字是一个比较柔弱的字,无法突出北方雪的奔放、豪迈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撒”字体现了朔方的雪如北方的人那样的粗犷、那样的豪迈,而“飘”字体现的是如南方人一样的轻柔师: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撒”字带着一种自天空垂直落下、不怕跌落的那种刚劲与坚强,而“飘”字则太过于柔美,太过于轻盈,写不出北方雪的特点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她是一位女生,在读前边的写北方雪的文字时读得那么刚劲不过,老师认为她最后一段还没有读出文章应该有的韵味,读得有些快了哪位同学能起来读一下?(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啊,有味道,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生1:因为文中写的“那是孤独的雪”,只有这么读才能体现出雪的孤独,“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能体现出雪的那份豪迈, ; 师:我听得出你在读最后一句时有意识地拖长了声音,听起来是那么深沉,那么意味深长你这样读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想法?请说一下生1:作者是用雨来衬托雪的豪迈和粗犷,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的那种精神,这种情怀是深沉的、厚重的师:好,请坐谁还想来读一读?(生2朗读课文)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最后一句能不能再读得意味深长一些呢?试一试(生2再朗读)师:好多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章的这三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坐好(师领读,生齐读课文)师:最后一句再放慢速度,饱含深情,“是的”,读!(生朗读)师:最后一句“是雨的精魂”(师示范)再读一遍,“是的”,读!(生朗读)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请同学们接着谈自己喜欢的雪景生1:我也喜欢朔方的雪,“但是……是雨的精魂”,我认为这句话是借写朔方的雪来写出当时非常复杂的世态,作者又借雨的精魂表达了对世态的抗争师:好,你读得很投入,说得也很到位生2:我也很喜欢朔方的雪,首先第1段中有两个词:一个是“如粉如沙”,一个是“磅礴”,从这两个词中我看出了北方雪的豪迈与粗犷师:有没有同学喜欢江南的雪?生3:“江南的雪……许多蜜蜂在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江南的雪,尤其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腊梅花”,这一句更体现了江南的雪美艳之至师:好,我觉得你的声音去读这一段文字简直是珠联璧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位依依少女披着薄薄的外衣走在雪地上,很美好,请坐男生也喜欢江南的雪?生4:“山茶……也听它们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两句的原因是因为鲁迅写出了南方的雪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生5:我不但喜欢朔方的雪,我也喜欢江南的雪,我感到江南的雪不但温柔美丽,更透露出春天的消息美丽的雪景中透露着春天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6:我也喜欢江南的雪,因为读了这一段之后让人有一份遐想,想象一下在洁白的冬天,一切都是洁白的,在江南呢,在雪野上有梅花点缀,那种红色跟黄色使冬天不再那么单调师:听听他的句子:洁白的冬天,一切都是洁白的多么有创意的表达!那些腊梅花、山茶花映在白雪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那么鲁迅喜欢江南的雪还是喜欢北方的雪?生1:我认为鲁迅先生应该是喜欢北方的雪,“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当时,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残酷的社会当中,这一段他写了雪的豪迈与粗犷,同时也说出了对当时残酷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生2:我认为鲁迅先生喜欢南方的雪,因为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把北方的雪写得那么孤独、那么悲伤而他把南方的雪写得那么美好,他这样写就是表明他是追求美好的,向往南方温暖、美好的气象,而正对应了朔方的雪的孤独生3:我认为鲁迅先生既喜欢南方的雪又喜欢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具有各自的特点,南方的雪滋润美艳,而北方的雪豪迈、粗犷师:好,这位同学发展提升了刚才两位同学的答案,他说鲁迅先生既喜欢南方的雪又喜欢北方的雪,那么他更喜欢哪里的雪呢?生4:我认为他更喜欢的是北方的雪,虽然他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南方的雪,但是在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更多地是把自己的人生精神投入其中来描写北方的雪的师:是的,江南的雪是美的,那里带着作者难以割舍的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的向往,但在鲁迅心中,他更喜欢北方雪的那种粗犷和豪迈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越读越有味道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词句(生小组讨论)四、研读解疑师:刚才老师参与到小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哪位同学能先谈谈你的理解?生1:我认为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作者说“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就是雨在某一种情况下变成雪,就表现出在当时那种恶劣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个人如果能承受的话,就能够获得新生,变成一种更蓬勃的力量师:能够从雨雪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理解有深度生2:这里包含着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师:好,刚才这位同学所读的段落在文章教材后面的一段附录里面,这位同学善于借鉴手中的资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一样充分利用好你手中的材料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疑难句子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同学们反复去读这句话,你会发现其中有几个特别关键的词语下面大家一起读这句话,在读的过程中希望能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感受到那几个关键词“是的,读——”(生齐读“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师:同学们生动地展示了刚才的自读效果理解了“孤独”、“死掉”、“精魂”这三个词语,就能更好地把握这句话的内涵了生1:“孤独”写出了当时北方雪的单调,突出了当时一种时局的黑暗,作者好像是在孤军奋战生2:雨死掉了,变成孤独坚硬的雪,揭示了这种黑暗的现实就要破灭了,而崭新的生活将在这破灭中得到升华师:很有见地,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文章的写作背景正如刚才同学所说,那冰冷的、坚硬的北方的雨变成了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北方的雪读完这段文字,你想鲁迅仅仅是想写北方的雪吗?生1:我认为他还想去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悲凉、孤独的状况,然后鲁迅先生当时想去打破这种黑暗与沉寂,去勇敢地争取师:鲁迅要做一个时代的歌者,去引领所有的人去抗争、去奋斗生2:从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看,作者想启发人们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去坚强地战胜困难生3:我认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人民没有自由,看不到光明,只有一片黑暗,而鲁迅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如果想成功,就必须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屈不挠师:连续用了三个词语,进行了准确而高度的概括著名作家黄蓓心在读到这篇文章时,她是这样说的: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智、他的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如果哪天我们站在北方的大地上看到了从天洒落的大雪,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啊,这是鲁迅的雪下面让我们再次动情地朗读文章,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哪位同学想读?(生配乐朗读课文)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朗读文章的后三自然段,跟着鲁迅去感受北方雪的那种粗犷端好书,抬起头,读出那份磅礴、那份力量“但是”,读——(生齐声朗读)师:是的,沉浸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仿佛我们身边也洒落了片片雪花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也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用饱含热情的笔记下那激动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