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基础钢筋构造85823
- 格式:ppt
- 大小:796.00 KB
- 文档页数:6
独立基础钢筋指标
独立基础钢筋的指标主要包括纵向受力钢筋、横向受力钢筋、箍筋的规格、数量和布置要求等。
这些指标的选择主要基于基础的承载力要求、建筑物的结构要求以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抗震等级等因素。
纵向受力钢筋是承受基础底板垂直荷载的主要构件,其直径通常在12mm以上,间距在100mm以内,长度为基础底板厚度再加一定长度。
横向受力钢筋则是承受基础底板水平荷载的主要构件,其直径通常在10mm以上,间距在150mm以内,长度也为基础底板厚度再加一定长度。
箍筋的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位置,防止其移位,其间距也应根据基础底板的承载力要求进行设计,通常应在100mm以内。
此外,独立基础钢筋的密度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钢筋的密度应根据钢筋的规格和设计荷载来确定。
在布置独立基础钢筋时,受力钢筋的直径应在8mm以上,长向配筋设置在下,短向配筋设置在上,钢筋间距通常在120~200mm之间。
钢筋的构建和布置方式会根据建筑物不同位置的强度要求进行差异设计,使用的钢筋数量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独立基础钢筋保护技术交底
背景
独立基础是一种常用于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
然而,由于长期承受建筑物的荷载,独立基础混凝土中的钢筋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和损坏,进而引发建筑物安全事故。
因此,独立基础钢筋保护技术显得格外重要。
技术
预处理
在进行独立基础钢筋保护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工作。
具体操作包括清洗工作面,清除混凝土表层和氯盐离子等可能对钢筋产生腐蚀作用的物质。
防腐措施
防腐是独立基础钢筋保护的核心。
多种防腐措施可供选择,如基础槽中浇注混凝土、基础槽中铺设沥青防水、涂层防护等。
后期维护
针对独立基础钢筋保护,后期维护非常重要。
维护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会对钢筋造成危害的问题,如水渍、脱漆等。
总结
独立基础钢筋保护技术旨在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预处理、防腐措施和后期维护是保障技术实施成功的基础。
在独立基础钢筋保护工程中,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防腐措施,并加强后期维护,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独立基础底板配筋构造,一个是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让我们通过实际例子,明确图中的平法标注、钢筋和基本信息,学会钢筋长度和根数的计算。
▍图1 独立基础底部配筋首先看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
集中标注的内容有什么呢?包括:编号、截面竖向尺寸、高度、X和Y方向的底部钢筋等。
原位标注的内容有什么呢?包括:底部的平面尺寸等。
通过原位标注和集中标注的信息,我们知道图1所示独立基础底部配筋的基本情况。
需要知道的是,钢筋的重量=长度*理论重量。
而理论重量可以通过钢筋的直径确定。
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平法图集的构造规定,确定每根钢筋的直径、长度、根数,从而进行钢筋的计算。
通过原位标注和集中标注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了钢筋的直径、每一个方向的间距,那么如何确定每根钢筋的长度,如何根据间距确定根数呢?▍图2 某独立基础施工图我们知道,16G图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制图规则,第二部分是构造详图(包括一般构造和各个构件的标准构件详图)。
一般构造的内容是在使用构造详图时,为我们提供基础性的数据,这里暂且不谈。
那么,对于每一个构件的标准构件详图,就是用来确定不同的钢筋之间,它的长度、间距、如何排布等问题,通过查阅每一个构件的标准构造详图,结合它的制图规则来整个确定钢筋的布置和构成。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将平面的标注的图纸,还原成立体的构件。
也就是我们图集的使用方法。
▍图3 图集16G101-3第67页图3所示是两种独立基础的底板配筋构造(一个是阶形,一个是坡形)。
我们看这个图的时候,觉得钢筋一个疏一个密,有的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阶形的钢筋布置就密一些,坡形的就疏一些呢?不是的。
图3所示只是一个例子,具体的钢筋布置的疏密是由设计人员决定的,不是预算人员决定的。
我们学习这张图,就是为了学会钢筋的排布规则,用以确定钢筋计算的信息而已。
如图3所示,独立基础底部的X和Y方向都是受力钢筋。
那双向受力钢筋的长度如何确定?我们可以依据保护层的定义进行确定:用构件的外截面尺寸,减去两个保护层的厚度,就得到了受力钢筋的长度。
独立基础构造与特点
独立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基础。
一般是指结构柱基,高烟囱,水塔基础等的形式。
独立基础一常用断面形式有踏步形、锥形、杯形。
材料通常采用钢
筋混凝土、素混凝土等。
当柱为现浇时,独立基础与柱子是整浇在一起的;当柱子为预制时,通常将基础做成杯口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用细石混凝土嵌固,此时称为杯口基础。
独立基础的特点一:一般只坐落在一个十字轴线交点上,有时也跟其它条形基础相连,但是截面尺寸和配筋不尽相同。
独立基础如果坐落在几个轴线交点上承载几个独立柱,叫做联合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的特点二:基础之内的纵横两方向配筋都是受力钢筋,且长方向的一般布置在下面。
长宽比在3倍以内且底面积在20 m2以内的为独立基础(独立桩承台)。
构造
独立基础一般设在柱下,常用断面形式有踏步形、锥形、杯形。
材料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等。
当柱为现浇时,独立基础与柱子是整浇在一起的;当柱子为预制时,通常将基础做成杯口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用细石混凝土嵌固,此时称为杯口基础。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独立基础构造要求轴心受压基础一般采用正方形。
偏心受压基础应采用矩形,长边与弯矩作用方向平行,长、短边边唱之比一般在1.5—2.0之间,最大不应超过3.0。
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mm,也不宜大于500mm;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基础高度500---900mm时,用两阶,大于900mm时用三阶,基础长、短边相差过大时,短边方向可减少一阶;柱基础下通常要做混凝土垫层,垫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10,厚度不宜小于70mm一般70---100mm,每边伸出基础50---100mm。
底板钢筋的面积按计算确定。
底板钢筋一般采用HPB235、HRB335级钢筋,钢筋保护层厚度,有垫层时不小于35mm,无垫层时不小于7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当位于潮湿环境时不应低于C25。
底板配筋宜延长边和短边方向均匀布置,且长边钢筋放置在下排。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
当基础边长B大于3m时可采用0.9l(l=B-50)。
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础基础的插筋的钢种、直径、根数及间距应与上部柱内的纵向钢筋相同;插筋的锚固及与柱纵向钢筋相同;插筋的锚固及与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长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箍筋直径与上部柱内的箍筋直径相同,在基础内应不少于两个箍筋;在柱内纵筋与基础纵筋搭接范围内,箍筋的间距应加密且不大于100mm;基础的插筋应伸至基础底面,用光圆钢筋(末端有弯钩)时放在钢筋网上。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转)问题终于有了一个说法。
由规范主编单位组织编写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说到了这个问题,现将该段文字转录如下(P166页):2,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类构件的受拉钢筋配筋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
89规范虽没有明确扩展基础底板的最小配筋率,但规定了“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小于200mm“,如果按计算截面有效高度为260mm进行推算,其最小配筋率仅为0.1%。
独立基础受力钢筋布置
独立基础是建筑物的基础之一,它承受着建筑物的重量和外部荷载。
在独立基础的设计中,钢筋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钢筋布置可以保证独立基础的受力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独立基础的设计中,钢筋的布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力要求:独立基础需要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和外部荷载,因此钢筋的布置需要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一般来说,钢筋的布置应该均匀,以保证独立基础的承载能力。
2. 抗震要求: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独立基础需要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因此,在钢筋的布置中需要考虑抗震要求,以保证独立基础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承受住外部荷载。
3. 施工要求:钢筋的布置需要考虑施工的方便性和效率。
一般来说,钢筋的布置应该尽量简单,以便于施工人员的操作。
在独立基础的设计中,钢筋的布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钢筋的布置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 钢筋的布置应该均匀,以保证独立基础的承载能力。
2. 钢筋的布置应该考虑抗震要求,以保证独立基础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承受住外部荷载。
3. 钢筋的布置应该尽量简单,以便于施工人员的操作。
4. 钢筋的布置应该考虑独立基础的形状和大小,以保证钢筋的布置能够满足独立基础的受力要求。
总之,钢筋的布置是独立基础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钢筋布置可以保证独立基础的受力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独立基础的设计中,钢筋的布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独立基础的受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