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轻重不分”的成语误用
- 格式:docx
- 大小:14.41 KB
- 文档页数:1
成语误用常见的有八种类型1、张冠李戴2、望文生义3、重复赘余4、自相矛盾5、不分轻重6、不辨色彩7、不合逻辑8、不当修饰一、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
①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对象错)②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常修饰高大的建筑物,对象错)③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
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范围错)④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筚生辉。
(“篷荜生辉”作为谦词,用于说话者,对象错)⑤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倚马可待”特指人的文思敏捷,范围错)⑥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对象错)⑦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对象错)⑧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对象错)⑨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楚楚动人”是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
对象错)⑩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二、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确定其意义,导致误用。
① 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及解决方法一、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1、望文生义成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系的简单叠加组合,其含义是在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抽象概括出来的,且不可望文生义。
如:在写作在中,文不加点,只能使意思变得模糊,并可能使正确的意思变得不正确。
“文不加点”出自汉代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点”是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的意思。
“文不加点”形容才思敏捷,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作者显然望文生义,将“文不加点”的“点”理解成了“标点”。
2、褒贬不分成语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褒义、中性和贬义之分,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如果对一些成语褒贬不辨,就会出现成语使用错误。
如:一个人打了草稿,大家来评价和修正,即使后来剩不下多少文字,始作俑者仍然功不可没。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佣”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始作俑者”指开始制作佣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成语。
例句是称赞打草稿的人为后来的评价和修改做了积极贡献,不能称其为“始作俑者”。
3、弄错对象成语词语有所侧重,适用对象范围也就不同。
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指女的,有的指男的等等。
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出自唐代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成书,处则称栋字,出则称牛马。
”“汗牛”是指牛拉装书的车累的出汗,“充栋”是指书堆满了屋子。
“汗牛充栋”专门用来形容书籍很多,只能指物,不能指人。
句中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代刻苦学习的楷模,使用不当。
4、前后矛盾在成语的使用中,如果对成语的词义、色彩、轻重等把握不准,尤其是两个成语连用时,很容易造成前后自相矛盾。
八种常见成语误用的类型1、张冠李戴2、望文生义3、重复赘余4、自相矛盾5、不分轻重6、不辨色彩7、不合逻辑8、不当修饰一、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
①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对象错)②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常修饰高大的建筑物,对象错)③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
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范围错)④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筚生辉。
(“篷荜生辉”作为谦词,用于说话者,对象错)⑤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倚马可待”特指人的文思敏捷,范围错)⑥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对象错)⑦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对象错)⑧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对象错)⑨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楚楚动人”是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
对象错)⑩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二、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确定其意义,导致误用。
①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中考试题中常见的几种成语误用类型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识别“误用”成语。
“成语误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褒贬不分:褒贬不分,感情色彩混淆。
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或贬义,或褒义,或中性,在平时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意义的需要,选择色彩鲜明的成语,不能混淆其色彩界限,否则,就会犯感情色彩不当的错误。
例1: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同学身上不合适。
二、表意重复 例2: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雷同,纯属多余。
三、轻重失当 例3: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这里指代考场上考生答题遇到的困难,显然过重。
四. 张冠李戴,适用对象不明。
有一些成语,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张冠李戴,弄错它们适用的对象。
五 望文生义,内涵意义不清。
对成语的内涵不清楚,对成语的意义不理解,以至于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如,“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一句,“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令人满意,而命题者将其设计为“强人所难”之义,属于望文生义,不合语境,故错误。
六. 逆情背理,语法逻辑不符。
有一些成语,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会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等不符合语法或逻辑的现象。
例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使,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了大坝。
”一句,“安步当车”表示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与抗洪抢险的紧急状况很不协调。
常见熟语误用的十二种类型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式的教学方法。
”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误用分析:“耳提面命”意为不但面对面教导,还提着他的耳朵叮嘱他。
后来形容恳切地教导。
命,教导。
而例句中只片面地认为是“提着耳朵当面命令”,成了一种惩罚的方式。
2.对象误用,张冠李戴成语均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还有的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它用。
例如: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身处春秋鼎盛....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误用分析:“春秋鼎盛”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它用于人,而例句却将它误用于“时代”。
3.褒贬颠倒,感情失当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
例如:再完美的机制都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误用分析:“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它是一个褒义词,例句将它用于“破坏制度与规则者”,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但有两种情况应注意: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效果,有时可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
比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真理。
”此处不能看做是误用。
二是有些词可褒可贬,如“标新立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左右逢源”“如虎添翼”……对这些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辨。
4.敬谦错位,主客混淆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
成语误用之四——轻重失当成语形成过程中,在语体、感情、程度上附带了或轻或重的意思,如果不准确把握,也容易出现失误。
例一: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日理万机。
《现代汉语词典》中“日理万机”这一成语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
一个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的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劳累,但用“日理万机”来描述,未免轻重失当。
例二:辽沈战役中,我军打得敌人头破血流,狼狈溃逃。
“头破血流”一般指在斗殴中被打的惨状。
用以描述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中敌人失败的情形,明显力度不够。
可改为“丢盔卸甲”。
例三:几名因抢劫杀人而被捕的罪犯今天伏法,人们认为他们真是自作自受。
《现代汉语词典》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用以表述人们对罪犯判处死刑一事的看法,很明显感情程度过轻。
可改为“死有余辜”或“罪有应得”。
例四:他最看重诚信,总教育孩子要做个一言九鼎的人。
“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分量极重,用在句中孩子身上词义过重。
成语形成过程中,在语体、感情、程度上附带了或轻或重的意思,如果不准确把握,也容易出现失误。
例一: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日理万机。
《现代汉语词典》中“日理万机”这一成语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
一个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的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劳累,但用“日理万机”来描述,未免轻重失当。
例二:辽沈战役中,我军打得敌人头破血流,狼狈溃逃。
“头破血流”一般指在斗殴中被打的惨状。
用以描述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中敌人失败的情形,明显力度不够。
可改为“丢盔卸甲”。
例三:几名因抢劫杀人而被捕的罪犯今天伏法,人们认为他们真是自作自受。
《现代汉语词典》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用以表述人们对罪犯判处死刑一事的看法,很明显感情程度过轻。
可改为“死有余辜”或“罪有应得”。
例四:他最看重诚信,总教育孩子要做个一言九鼎的人。
“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分量极重,用在句中孩子身上词义过重。
成语误用的几种情况成语误用的几种情况一、感情色彩不明:例: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的进入中国。
趋之若鹜:(贬义词)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跑过去。
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
凤毛麟角:(褒义词)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
也比喻罕见的人才。
二、望文生义:例: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三、适用对象不当:例: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遇人不淑:女子嫁了一个品行不好的丈夫。
四、不合语境:例1: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都陶醉在春意阑珊....的氛围中。
春意阑珊:春意将尽、衰落。
例2:深圳某大医院“一天25小时”的乱收费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本来就沸沸扬扬的医疗收费话题又一次成了热点话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平静的局面。
五、语意重复:例: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被内行人笑话)战争造成人民的生灵涂炭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六、谦敬错位:例1: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使会场气氛活跃起来。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例2:这件事我已经鼎力相助....,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主语不能是我。
七、轻重失当:例1:刚一起跑,他就滑倒了,他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
.....后起之秀:之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例2:他敲头的时候,我们拭目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拭目以待: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实现。
(此处应换作“屏息以待”)八、习惯用法1、适用否定句:一蹴而就望其项背2、不能作状语:肝胆相照浅尝辄止例:作家肝胆相照地和人民打成一片×;作家要和人民肝胆相照√;不能浅尝辄止√3、不能带宾语:漠不关心夸夸其谈侃侃而谈妄自菲薄司空见惯出奇制胜发扬光大求全责备津津乐道例;漠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高考成语误用的八个类型误点设置常表现为: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1.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1)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2)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分析】事情在将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这是成语“功败垂成”的意思,它常含惋惜意味。
“垂”是接近之意,这是准确理解该成语时不可遗漏的一个关键字。
但大多数考生恰恰忽视了这个关节点,只注意了其他三个词,这样,该成语在他们的眼里就成了“成功”“失败”的意思。
此处的陷阱,极具迷惑性。
(3)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分析】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
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
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2.错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成语题常见错误解析一、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
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对象错。
)2.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常修饰高大的建筑物,对象错)二、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确定其意义,导致误用。
首先,要准确把握成语的“词性”。
由于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一个实词,是此时按性质分类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成语也是如此,也有“词性”问题。
相当于名词的成语,与名词用法相同,比如“风云人物”指在社会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在使用时就只能起名词的作用;“风卷残云”比喻一股强大的势力(力量)将东西一扫而光或消灭干净,它相当于一个动词,在使用时就作为动词,而不做名词用。
再比如“风调雨顺”,它用来指适宜农事的气候条件,或比喻有利的客观条件,它相当于形容词,在使用时就用作形容词。
其次,以本论本,不要以“今”论本。
许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自有它的本来含义,不要用今天的某些词义来推断它,如果理解错了,必然造成使用错误。
比如有的同学一看到“求全责备”中的“责备”,就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批评指责”的意思;有的同学一看到“侧目而视”,只想到斜着眼睛看,而忘了是因为敬畏、憎恨等而斜着眼睛看。
第三,注意追本溯源,而不要望文生义。
一见到某个成语,就望文生义,而不去深究它的本来意思,因而对有些成语造成误解误用。
比如:有的同学一看到“万人空巷”就认为人们都在家里,不出家门,甚至一看到“差强人意”的“差”字,就认为是不合心意。
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意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一、望文生义①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②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分析:①中的“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写成。
无须修改。
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①句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
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
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
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
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二、近义混用①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②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分析:例①中“不胫而走”应为“不翼而飞”。
“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而能行走,“不翼而飞”是指没有翅膀却能飞走。
“不胫而走”侧重指事情、消息等用不着刻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而“不翼而飞”则着重指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
例②中的“等量齐观”应改为“一视同仁”。
这两个成语虽说都有“同样看待”的意思,但“等量齐观”一般用于生命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如:”因为他是把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
而“一视同仁”着重强调的是对人或动物的态度是平等的,不分厚薄亲疏,如:“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三、褒贬失当①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倍增心喜、蠢蠢欲动。
(跃跃欲试)②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分析:①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
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②中的“卓尔不群”是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
例句中将“卓尔不群”和“性格孤僻”并列,显然作者以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当将“卓尔不群”改为“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成语使用不当的原因病句用成语选择来体现,也是近年来考试的一种形式.高考也要求我们热爱祖国的特殊语言现象――成语,不但成语字词改错有,病句的考查也会出现,所以积累成语必要,理解成语更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成语误用的情况:一、色彩不当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不能侃侃而谈,废话连篇.(“侃侃而谈”是褒义词,应改为“夸夸其谈”)她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真是巧言令色.(“巧言令色”是贬义词,应改为“绘声绘色”)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半斤八两”是贬义词,应为“旗鼓相当”)二、谦敬乱用李校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教学改革的好建议.(“抛砖引玉”是谦词,应改为“提纲契领”)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鼎力相助”是敬词,用于感谢的话中,可改为“全力相助”)三、前后矛盾站在李老师左边的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是复数,与一位矛盾,可改为“青年学生”)老李回到家,妻子又是泡茶,又是端饭,他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回到家”与“如归”矛盾,况且“宾至如归”是形容外人的,可改为“无限温馨”)桂林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自然界本来就是“生”的,不能用“栩栩如生”,可改为“生意盎然”)四、前后重复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与“苦衷”重复,去一个)看了这则笑话,他忍俊不禁地笑了.(“忍俊不禁”与“笑”重复,去掉一个)五、轻重不分全校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令人感动,这里是大词小用,可改为“值得学习”)一科室的小王整日忙个不停,连吃饭的时间也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真是日理万机啊!(“日理万机”是指处理国家大事忙不过来,大词小用了)六、对象不分起伏的青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鳞次栉比”是形容建筑物的词,可改为“绵延起伏”)导游人员带着大家饱览了莫高窟美伦美奂的彩塑和壁画.(“美伦美奂”专指建筑物,应改为“美丽无比”)著名画家齐白石画的虾所以入木三分,是由于他仔细观察虾的生活的缘故.(“入木三分”指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但不用于绘画,可改为“惟妙惟肖”)千佛山地面上的奇石处处皆是,“三头马面石”,“母子石”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只能用于观看文学作品后的体会,可改为“不住叫好”)七、语境不合他花了几个小时,总算把这道难题解决了,真是叫人拍手称快.(“拍手称快”多是指坏事、仇恨得到消除,可改为“高兴”)庆祝六一的晚会会场,张灯结彩,五光十色,好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姹紫嫣红”仅仅是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可改为“绚丽缤纷”)小李得了冠军,就对同伴侧目而视,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味儿.(“侧目而视”指不敢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十分畏惧而仇恨,可改为“另眼相看”)八、望文生义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作文成绩提高很快.(“文不加点”是指行文流畅,不是不用标点符号.可改为“不加标点”)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应改为“强人所难”)他待人谦和,不论遇到谁,总是付之一笑.(“付之一笑”用于面对困难表现出来的态度:无所谓.应改为“莞尔一笑”)工作这么忙,他只请了两天假,却久假不归,实在可气.(“久假不归”中假”是借的意思,不是请假,可改为“过期不归”)他是一个容易发笑的人,对笑话从来都是闻过则喜.(“闻过则喜”是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高兴,可改为“一听就笑”)他一会儿看数学,一会儿看语文,真是学而不厌.(“学而不厌”是指学习而不感到满足,形容好学,应改为“走马观花”)九、形近混淆小王屡教不改,上午老师刚找他谈过话,下午又和同学打架,实在不足为训.(“不足为训”不是不值得当作教训,应改为“不以为训”)他的性格热情大方,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是指意境或境界的开阔,应改为“活泼开朗”)他是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的这件痛心疾首的事,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痛心疾首”是指痛恨到了极点,这里与“悲痛混淆”)今天我们看来,铸钟娘娘铸大钟,实属无知妄说.(“无知妄说”是无知狂妄的说法的意思,应为“无稽之谈”)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他想一想,你就会同情他的处境.(“身临其境”应改为“设身处地”)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一: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共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
常见误解误用成语(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榜样。
18.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19.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20.胸无宿物指为人坦诚,没有成见。
21.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22.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3.俾昼作夜指晨昏颠倒。
形容无限制地享乐。
(二)易误用对象的成语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3.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5.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7.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8.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10.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成语误用之四——轻重失当
成语误用之四——轻重失当
成语误用之四――轻重失当
成语形成过程中,在语体、感情、程度上附带了或轻或重的意思,如果不准确把握,也容易出现失误。
例一:
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日理万机。
《现代汉语词典》中“日理万机”这一成语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
一个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的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劳累,但用“日理万机”来描述,未免轻重失当。
例二:
辽沈战役中,我军打得敌人头破血流,狼狈溃逃。
“头破血流”一般指在斗殴中被打的惨状。
用以描述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中敌人失败的情形,明显力度不够。
可改为“丢盔卸甲”。
例三:
几名因抢劫杀人而被捕的罪犯今天伏法,人们认为他们真是自作自受。
《现代汉语词典》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用以表述人们对罪犯判处死刑一事的看法,很明显感情程度过轻。
可改为“死有余辜”或“罪有应得”。
例四:
他最看重诚信,总教育孩子要做个一言九鼎的人。
“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分量极重,用在句中孩子身上词义过重。
解析:“轻重不分”的成语误用
解析:“轻重不分”的成语误用(齐东风)(高考版)名师导入首先请大家猜个谜语:“论个儿卖东西——打一成语。
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不分轻重。
”回答正确,很好。
成语使用的错误类型中就有一种叫做“轻重不分”。
高考成语试题的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利用考生分不清某些成语表意的轻重差别,故意诱使考生上当,造成错误判断。
大家在做题时应该力求排除命题者设置的干扰,要根据特定的语境以及它的意义进行选择,做到成语使用轻重适当,不能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成语运用轻重不当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并举例分析。
甲生发言对语境意义与程度把握不准,就会造成成语使用轻重不当。
例1:这位团长无论在怎么危险的情况下打仗总是不怕牺牲,以身作则,这对战士们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解析】该句中“以身作则”的使用轻重不当,属于小词大用。
“以身作则”指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此词表意程度轻。
联系上下句看,“不怕牺牲”“极大的鼓舞作用”,这些内容构成的语境宜用表意程度重的词语,可用“身先士卒”,它指作战时将帅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多泛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乙生发言对成语中某些关键词及整体的意义把握不到位,也会造成成语使用轻重不当。
例2:飓风“桑迪”袭击美国,已导致92人死亡,真是哀鸿遍野。
【解析】此句中“哀鸿遍野”的使用轻重不当,属于大词小用。
“哀鸿遍野”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此词表意程度很重,体现在关键词“遍野”上;而该句只叙述了“92人死亡”,并非所有人都受灾,更没有成为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因此使用该词轻重不适当。
丙生发言两位同学回答得都非常好。
我想再补充一下,如果同一个试题中出现了几个程度不同的成语供选择,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它们,尤其要准确理解不同语素的意义及表意程度,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仔细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例3: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俄国的两位大作家,都情不自禁地对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屠格涅夫借批评哈姆雷特,对莎剧,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
托尔斯泰就比较厉害,他对莎士比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几乎把伟大的莎士比亚说得。
A.不屑一顾一无是处B.颇有微词一无是处C.心怀不敬体无完肤 D.嗤之以鼻一塌糊涂【解析】答案为B项。
“不屑一顾”“心怀不敬”“嗤之以鼻”这三个词的语义都要比“颇有微词”重。
根据“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可知,第一空应填入一个表示批评程度较轻的成语,所以应选“颇有微词”。
根据“他对莎士比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可知,第二空应填入一个表示批评程度很重的成语。
“一无是处”“体无完肤”都比“一塌糊涂”表意重,但是“体无完肤”不符合具体语境,因此第二空应选“一无是处”。
综上所述,应选B项。
名师盘点避免成语使用轻重不当,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一是准确把握语境描述的程度;二是准确把握成语语意的轻重程度;三是对常见易错的、轻重有别的成语作归类整理,经常温习。
【友情提示】常见的表意程度存在轻重差别的成语(前轻后重)有: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含沙射影—暗箭伤人匪夷所思—惊世骇俗无可厚非—无可非议称斤掂两—斤斤计较自惭形秽—无地自容自以为是—自命不凡闪烁其词—振振有词有所耳闻—如雷贯耳声名鹊起—大名鼎鼎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名列前茅—独占鳌头初见端倪—尘埃落定叹为观止—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