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巷掘进爆破含工作面和炮孔布置(严选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13
井巷工作面炮眼布置井巷工作面炮眼布置井巷工作面炮眼布置一、巷道工作面炮眼布置(一)对炮眼布置的要求除合理确定钻眼爆破参数外,为保证安全,提高钻眼爆破效率和质量,还需正确布置工作面上的炮眼。
合理的炮眼布置应能满足下列要求:(1)有较高的炮眼利用率;(2)先爆炸的炮眼不会破坏后爆炸的炮眼,或影响其内装药爆轰的稳定性;(3)爆破块度均匀,大小符合装岩要求,大块率小;(4)爆堆集中,爆破高度和宽度符合要求;飞石距离小,不会损坏支架或其他设备;(5)爆破后断面和轮廊符合设计要求,不会发生欠挖和过量超挖;壁面平整并能保持巷道围岩本身的强度和稳定性;(6)便于打眼,并尽可能减少钻眼机械和设备的移动。
(二)炮眼布置方法与原则(1)周边眼按光面爆破参数布置(特殊情况除外,不包括底眼)。
原则上,周边眼应布置在设计轮廊线上,但为便于打眼,通常向外(或向上)偏斜一定角度。
偏斜角又称外甩角,根据炮眼深度来调整(一般为3。
~5。
)。
眼底落在设计轮廊线外不超过100 rnn~0最小抵抗线应从眼底算起。
采用普通光面爆破时,周边眼深度不应大于崩落眼深度。
全断面炮眼数目较一般爆破约增加15%~20%。
炮眼封泥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执行。
(2)选择适当的掏槽方法和掏槽位置。
掏槽位置会影响岩石的抛掷距离和破碎块度,也会影响炮眼的数目,通常将掏槽眼布置在巷道的中部偏下。
除断面很大以外,在槽洞和底眼之间不再布置崩落眼。
直眼掏槽面积(包括辅助掏槽眼)占巷道总断面的5%~10%,楔形掏槽面积占巷道总断面的10%~20%,掏槽眼比其他眼加深10%~25%,装药系数也应比其他炮眼大。
(3)布置好周边眼、掏槽眼后,布置崩落眼。
崩落眼以槽洞为中心,层层布置。
崩落眼的最小抵抗线可根据有关计算确定,也可根据工程条件类比确定。
(4)底眼的最小抵抗线和炮眼间距通常与崩落眼相同。
为避免爆破后在巷道底板留下根底或使坡度增大,并为铺轨创造有利条件,可增大眼底超出设计轮廊线的距离,同时增大装药系数。
平巷掘进工作面炮孔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1)工作而各类炮孔布置的顺序是:首先选择适当的掏槽方式和掏槽位置,其次是布置好周边孔,最后根据断面大小布置辅助孔
(2)掏槽孔的位置会影响岩石的抛掷距离和破碎块度,通常布置在断面的中央偏下,并考虑辅助孔的布置较均匀.
(3)周边孔一般布置在断面轮廓线上,按光面爆破要求,各炮孔耍互相平行,孔底落在同一平面上,底孔的最小抵抗线和炮孔问距通常与辅助孔相同.为保证爆破后在巷道底板不留“根底”,底孔孔底要超过底板轮廓线.
(4)布置好周边孔和掏槽孔后,再布置辅助孔.辅助孔是以槽腔为自由面层层布置,均匀地分布在被爆岩体上,并根据断面大小和形状调整好最小抵抗线和炮孔密集系数.。
井巷掘进爆破7.1平巷掘进爆破平巷掘进爆破的特点是只有一个自由面,炮眼深度一般只有1.5~3.0 m。
7.1.1工作面和炮眼布置炮眼按其布置位置和作用分为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周边眼又分为:顶眼、底眼、帮眼)。
(1)掏槽眼——用于爆破出新的自由面,为其他炮眼爆破创造有利条件;(2)辅助眼——用来进一步扩大掏槽眼,为后续爆破提供新的自由面;(3)周边眼——又称轮廓眼,控制井巷断面规格、形状,实现设计要求。
由于井巷掘进的断面小,只有一个自由面,四周岩体的夹制性很强,不利于一次崩落较深的炮眼。
因此,掏槽眼的布置极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掏槽形式主要分3类:(1)倾斜掏槽,掏槽眼与工作面斜交:单向掏槽、锥形掏槽、楔形掏槽、扇形掏槽;(2)垂直掏槽(平行空眼直线掏槽),掏槽眼与工作面垂直,且相互平行,其中有不装药的空眼:龟裂(缝形)掏槽、桶形掏槽、螺旋掏槽。
(3)混合掏槽,(1)、(2)在一个断面内同时使用,尤其以桶形掏槽和锥形掏槽的组合居多。
7.1.1.1 倾斜掏槽(1)单向掏槽——各炮眼指向一条直线,且都排列在这条直线的一侧;适用于软岩或具有层理、节理、裂隙或软弱夹层的岩石中,倾斜角50°~70°,炮眼间距0.3~0.6m。
双排更为可靠,近于楔形。
(2)楔形掏槽——炮眼成对相向倾斜指向一条直线,且排列在这条直线的两侧;适用于中等硬度以上均质岩石。
断面尺寸>4m2的巷道掘进爆破中,通常布置2~4对,每对炮眼底部间距0.1~0.2m、每对掏槽眼间距0.2~0.6m,倾斜角α=55°~75°。
楔形掏槽的主要参数选取见表7-2,p198。
又分为垂直掏槽和水平掏槽,前者打眼方便,使用广;后者在岩层具有水平层理、节理或巷道宽时才使用。
还有双楔形(多楔形),双楔形掏槽在炮眼利用率和单位体积炮眼长度两方面明显优于单楔形掏槽,而在其他项目上则劣于单楔形掏槽。
因此难爆岩体采用双楔形(多楔形),而破碎易爆岩体用单楔形掏槽。
井巷掘进爆破含工作面和炮孔布置(严选材料)第9章井巷掘进爆破9.1 平巷掘进爆破平巷掘进爆破的特点是只有一个自由面,同时炮孔深度受到限制,一般只有1.5m-3.0m。
9.1.1 工作面和炮孔布置平巷掘进中的炮孔,按其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分为掏槽孔、辅助孔(崩落孔)和周边孔。
周边孔又可分为顶孔、底孔和帮孔(图9-1)。
平巷掘进爆破时,由于只有一个自由面,四周岩石夹制力很大,爆破条件困难,因此,掏槽孔的布置极为重要。
掏槽孔的作用就是在工作面上首先造成一个槽腔作为第二个自由面,为其他炮孔爆破创造有利条件。
辅助孔的作用是扩大和延伸掏槽的范围。
周边孔的作用是控制平巷断面规格形状。
为了提高其他炮孔的爆破效果,掏槽空应比其他炮孔加深0.15-0.25m。
9.1.1.1 掏槽孔的形式根据巷道断面、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等条件,掏槽孔的排列形式种类繁多,归纳起来有倾斜孔掏槽、平行空孔直线掏槽和混合式掏槽三种。
A 倾斜孔掏槽倾斜孔掏槽的特点是掏槽孔和工作面斜交。
通常分为单向单向掏槽、锥形掏槽和楔形掏槽。
(1)单向掏槽。
掏槽孔排列成一行,并朝一个方向倾斜。
适用于软岩(钾盐、石膏等)或具有层理、节理、裂隙或软夹层的岩石中。
可根据自然弱面存在的情况分别采用顶部掏槽、底部掏槽或侧向掏槽,掏槽孔倾斜角度依据岩石可爆性不同,取50°-70°。
与此相邻的第二排孔也要作适当的倾斜,如图9-2所示。
(2)锥形掏槽。
各掏槽孔以同等角度向工作面中心轴线倾斜,孔底趋于集中,但互相不贯通,爆破后形成锥形槽(见图9-3)。
掏槽孔有关参数视岩石性质而定,施工中可参考表9-1选取。
表中参数使用于孔深在2m以内的浅孔爆破。
表9-1 锥形掏槽主要参数相邻炮孔间隔/m岩石坚固性系数f 炮孔倾角/(°)孔口间隔孔底间隔2-6 75-70 1.00-0.9 0.46-8 70-68 0.9-0.85 0.38-10 68-65 0.85-0.8 0.210-13 65-63 0.8-0.7 0.213-16 63-60 0.7-0.6 0.1516-18 60-58 0.6-0.5 0.118-20 58-55 0.5-0.4 0.1(3)楔形掏槽。
井巷掘进爆破井巷掘进爆破包括平巷掘进、井筒掘进、隧道掘进、硐室开挖爆破。
一、平巷掘进(一)、工作面和炮孔布置按位置和作用分为掏槽孔、辅助孔和周边孔。
周边孔又分为顶孔、底孔和帮孔。
1.掏槽孔形式:倾斜孔掏槽、平行孔直线掏槽、混合掏槽a.倾斜孔掏槽分为:单向、锥形、楔形b.平行孔直线掏槽分为:龟裂、桶形、螺旋形掏槽c.混合掏槽:两种以上的掏槽方式混合使用2.辅助孔和周边孔布置原则布孔均匀;孔间距一般辅助孔0.4-0.8m,周边孔0.5-1.0m,周边孔距巷道轮廓线0.1-0.2m。
(二)、爆破参数确定1.炮孔直径:小直径34-35mm,普通型40-42mm2.炮孔深度:f=1.6-3,L=2-3m,f=4-6,L=1.5-2m,f=7-20,L=1.2-1.8m3.炮孔数目:通常公式估算N=3.3(fs2)1/34.单位炸药消耗量a.修正的普氏公式q=1.1k0(f/s)1/2k0 炸药爆力修正系数,k0=525/pb.定额与经验值Q=qv=qslη(三)、爆破说明书与爆破图表1.爆破说明书:原始资料、爆破器材与钻具、爆破参数计算选择、爆破网路设计和计算、安全技术措施2.爆破图表:炮孔布置、装药结构、炮孔布置参数与装药参数表格、预期爆破效果和经济指标二、竖井掘进爆破(一)、竖井工作面炮孔布置1.掏槽孔布置形式:圆锥形、直孔桶形2.辅助孔和周边孔布置原则:辅助孔:最大圈与周边孔应满足光爆层要求,0.5-0.7m,其余辅助孔的圈距0.6-1.0m,按同心圆布置,孔距0.8-1.2m。
周边孔:光面爆破孔距0.4-0.6m,孔口略向外倾,孔底偏出轮廓线0.05-0.1m。
非光面爆破炮孔布置在距井帮0.15-0.3m的圆周上,孔距0.6-0.8m。
(二)、竖井爆破参数确定1.炮孔直径:一般39-46mmm,孔深2m。
2.炮孔深度:一般2m,采用伞形钻架孔深3.5-4m。
3.钻孔数目:N=qsηm/αG,m每个药包长度,G每个药包质量,α炮孔平均装药系数4.单耗:定额、试算、类比5.辅助孔参数:圈距0.7-0.9m,为圈距0.8-1.2倍圈距,装药系数一般0.45-0.66.周边孔参数:w=0.6-0.7m,E=0.56-0.94m(三)、竖井起爆网路一般采用电雷管起爆网路和导爆管起爆网路。
掘进工作面爆破方案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矿安全管理,全面提高我矿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掘进工作面爆破安全,依据《煤矿安全规程》、《民爆物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爆破前的准备1、炮眼布置:巷道断面2.6m×2.4m,风井巷道断面2.4m×2.2m。
炮眼布置如下图:2、爆破参数及爆破说明书(1)、爆破参数的确定①、单位炸药消耗量q=Q/SLη式中:q——单位岩体炸药消耗量 kg/m3Q——每循环总装药量 kgS——掘进面积 m2L——炮眼深度 mη——炮眼利用率 80%q=38.1/6.8×2.5×0.8=2.8kg/m3②、炮眼深度根据月作业计划120m,日循环进尺120/30=4m,考虑到施工中往往由于地质、机电、空车等其它难以预料的因素影响,故月正规循环率按0.8计算,为此日进度应为4/0.8=5m,每天二个半循环,小班循环进尺5/2.5=2m,炮眼深度为5/2 =2.5m。
③.炮眼数目N=qsηm/ap式中:N——炮眼数目q——单位岩体炸药消耗量 kg/m3S——掘进面积 m2η——炮眼利用率 80%m——药卷长度 0.2ma——炮眼装药系数,一般取 0.5~0.7p——每个药卷重量 kgN=2.8×6.8×0.8×0.2/0.5×0.15=41根据光爆要求,周边眼应加密,辅助眼均匀布置,增加一个水沟眼,通过炮眼布置,炮眼总数为50个,比估算多9个每循环炮眼数目确定为50个。
(2)、爆破说明书爆破条件表爆破经济指标表爆破说明书备注:根据现场岩性变化情况,需要更改炮眼数、炮眼深度和装药量时必须经矿技术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装药联线打眼完毕,用高压风吹眼,以清除眼内的岩粉等杂质。
装药前,先由瓦斯检查员检查工作面的瓦斯浓度。
装药时,应由放炮员自装、自联、自放。
每眼的药量可根据岩性及炮眼深度来确定(参照爆破说明书)。
巷道掘进第一节钻眼爆破工作目前,岩巷掘进的破岩方法仍然以钻眼爆破法为主。
钻眼爆破工作应该满足以下几项要求:炮眼利用率要高,爆破材料的消耗量要低;对巷道围岩的破坏要小;巷道的断面规格、方向、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爆下的岩石块度均匀、适度,岩堆高度适中便于装载。
一、工作面炮眼布置炮眼布置和岩石性质、结构,巷道断面形状、大小,炸药性能和装药量有关。
掘进工作面的炮眼,按其用途和位置不同可分为掏槽眼、辅助眼、和周边眼三种。
爆破顺序是:先掏槽眼、其次辅助眼,最后周边眼。
1、掏槽眼的布置掏槽眼的作用是首先将工作面上某部分岩石破碎下来,使工作面形成第二个自由面,为其余炮眼的爆破创造有利条件。
根据掏槽眼的方向不同,掏槽方式分为斜眼掏槽、直眼掏槽和混合式掏槽三类。
(1、斜眼掏槽法其特点是:掏槽面积较大,适用于较大断面的巷道,可以充分利用自由面,逐渐扩大爆破范围;钻眼技术要求不甚严格,眼位易于掌握;全断面一次爆破需要的雷管段数较少。
炮眼方向不易掌握,钻眼工作不方便,眼深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影响爆破效果。
斜眼掏槽可分为单向和多向两种,多向掏槽包括楔形掏槽和锥形掏槽两种。
如下图:(2、直眼掏槽法直眼掏槽的特点:直眼掏槽垂直于工作面,适用于深孔爆破,炮眼互相平行,角度在87—90,爆破效率高,岩块块度均匀,岩石抛掷不远,不易崩倒棚子和损坏设备,它使用与无瓦斯工作面,岩石中硬以上,整体性较好和炮眼较深的情况。
(3混合式掏槽法为了加强直眼掏槽的抛渣力,以提高炮眼利用率,在巷道断面较大,岩石坚硬的情况下,可采用直、斜眼混合掏槽。
2、辅助眼和周边眼的布置辅助眼是布置在掏槽眼和周边眼之间的炮眼。
它是大量崩落岩石和刷大断面的炮眼。
其布置原则应当充分利用掏槽眼所创造的自由面,最大限度地爆落岩石。
眼距视岩石性质而定,一般为500—800mm辅助眼与掏槽眼的距离,与采用直眼掏槽时,以不大于掏槽腔直径为宜;辅助眼的眼口及眼底应均匀分布在掏槽眼和周边眼的眼口及咽底之间,是崩下的岩块大小和堆集距离都便于装岩工作。
巷道开挖爆破优化设计(爆破警戒示意图+炮孔布置图+网络敷设图+巷道断面图+装药结构图)-课程设计巷道开挖爆破优化设计(爆破警戒示意图+炮孔布置图+网络敷设图+巷道断面图+装药结极图)忙碌了一个多星期终于完成了爆破课程设计,说难也不难,可是自己真的做起来确实觉得到处碰壁,当初拿到题目时,脑子里真的想不出该怎么去做,应该说是无从下手了,于是就想着老师能给我们一些范本,好参照着做,结果也没有拿到,于是自己跑到图书管寻觅着相关资料,好不容易借了3本书,一阵幸喜之后便开始翻阅,从中找到了许多有用的设计资料,就这样不会了从书上慢慢找回需要的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终于做完了我的爆破设计。
做完设计,自己收获很多,收获的不仅是平时没有见过或者很陌生的知识,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作出的成果的那种乐趣,我的设计题目是《道开挖优化爆破设计》,采用全断面一次爆破,运用光面爆破的方法进行设计。
由于光面爆破能减少超挖,爆破后形成规模,以及爆破后隧道轮廓外的围岩不产生或很少产生爆破裂缝,有效保持了围岩的稳定性等特点,在隧、巷道掘进中,光面爆破已全面推广,并成为一种标准的施工方法。
光面爆破技术的关键是更好准确的确定光爆参数,包括周面眼的布置,最小抵抗线,装药系数,以及不偶合系数的确定,根据确定的参数进行布孔和装药,近而为后来的施工开挖做准备。
通过本次设计我基本上了解到了一些爆破施工设计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以前在学习这门课程中的不足。
爆破工程不是一门只注重理论的课程,事实上,一个好的爆破设计并不是单单靠书本知识就可以做出来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指导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产物。
在爆破过程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随时都体现着。
整个爆破环节中只要是出现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爆破的失败及危险的出现,更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爆破器材的运输、保管以及正常使用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
所以在爆破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结合以往经验及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施工。
平巷掘进爆破平巷掘进爆破的特点是只有一个自由面,同时炮孔深度受到限制,一般只有。
工作面和炮孔布置平巷掘进中的炮孔,按其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分为掏槽孔、辅助孔(崩落孔)和周边孔。
周边孔又可分为顶孔、底孔和帮孔(图9-1)。
平巷掘进爆破时,由于只有一个自由面,四周岩石夹制力很大,爆破条件困难,因此,掏槽孔的布置极为重要。
掏槽孔的作用就是在工作面上首先造成一个槽腔作为第二个自由面,为其他炮孔爆破创造有利条件。
辅助孔的作用是扩大和延伸掏槽的范围。
周边孔的作用是控制平巷断面规格形状。
为了提高其他炮孔的爆破效果,掏槽空应比其他炮孔加深。
掏槽孔的形式根据巷道断面、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等条件,掏槽孔的排列形式种类繁多,归纳起来有倾斜孔掏槽、平行空孔直线掏槽和混合式掏槽三种。
A 倾斜孔掏槽倾斜孔掏槽的特点是掏槽孔和工作面斜交。
通常分为单向单向掏槽、锥形掏槽和楔形掏槽。
(1)单向掏槽。
掏槽孔排列成一行,并朝一个方向倾斜。
适用于软岩(钾盐、石膏等)或具有层理、节理、裂隙或软夹层的岩石中。
可根据自然弱面存在的情况分别采用顶部掏槽、底部掏槽或侧向掏槽,掏槽孔倾斜角度依据岩石可爆性不同,取50°-70°。
与此相邻的第二排孔也要作适当的倾斜,如图9-2所示。
(2)锥形掏槽。
各掏槽孔以同等角度向工作面中心轴线倾斜,孔底趋于集中,但互相不贯通,爆破后形成锥形槽(见图9-3)。
掏槽孔有关参数视岩石性质而定,施工中可参考表9-1选取。
表中参数使用于孔深在2m以内的浅孔爆破。
表9-1 锥形掏槽主要参数(3)楔形掏槽。
楔形掏槽通常由两排或两排以上的相对称的倾斜炮孔组成,爆破后形成楔形槽。
前者称为单楔形掏槽(简称楔形掏槽),后者称为双楔形(多楔形)掏槽。
楔形掏槽又有垂直楔形掏槽和水平楔形掏槽之分(见图9-4)。
楔形掏槽中,每对掏槽眼间距为,孔底间距为。
掏槽孔与工作面夹角为55°-75°。
当岩石在中硬以上,断面大于4㎡时,可采用表9-2所列的参数。
第9章井巷掘进爆破
9.1 平巷掘进爆破
平巷掘进爆破的特点是只有一个自由面,同时炮孔深度受到限制,一般只有1.5m-3.0m。
9.1.1 工作面和炮孔布置
平巷掘进中的炮孔,按其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分为掏槽孔、辅助孔(崩落孔)和周边孔。
周边孔又可分为顶孔、底孔和帮孔(图9-1)。
平巷掘进爆破时,由于只有一个自由面,四周岩石夹制力很大,爆破条件困难,因此,掏槽孔的布置极为重要。
掏槽孔的作用就是在工作面上首先造成一个槽腔作为第二个自由面,为其他炮孔爆破创造有利条件。
辅助孔的作用是扩大和延伸掏槽的范围。
周边孔的作用是控制平巷断面规格形状。
为了提高其他炮孔的爆破效果,掏槽空应比其他炮孔加深0.15-0.25m。
9.1.1.1 掏槽孔的形式
根据巷道断面、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等条件,掏槽孔的排列形式种类繁多,归纳起来有倾斜孔掏槽、平行空孔直线掏槽和混合式掏槽三种。
A 倾斜孔掏槽
倾斜孔掏槽的特点是掏槽孔和工作面斜交。
通常分为单向单向掏槽、锥形掏槽和楔形掏槽。
(1)单向掏槽。
掏槽孔排列成一行,并朝一个方向倾斜。
适用
于软岩(钾盐、石膏等)或具有层理、节理、裂隙或软夹层的岩石中。
可根据自然弱面存在的情况分别采用顶部掏槽、底部掏槽或侧向掏槽,掏槽孔倾斜角度依据岩石可爆性不同,取50°-70°。
与此相邻的第二排孔也要作适当的倾斜,如图9-2所示。
(2)锥形掏槽。
各掏槽孔以同等角度向工作面中心轴线倾斜,孔底趋于集中,但互相不贯通,爆破后形成锥形槽(见图9-3)。
掏槽孔有关参数视岩石性质而定,施工中可参考表9-1选取。
表中参数使用于孔深在2m以内的浅孔爆破。
表9-1 锥形掏槽主要参数
相邻炮孔间隔/m
岩石坚固性系数f 炮孔倾角/(°)
孔口间隔孔底间隔2-6 75-70 1.00-0.9 0.4
6-8 70-68 0.9-0.85 0.3
8-10 68-65 0.85-0.8 0.2
10-13 65-63 0.8-0.7 0.2
13-16 63-60 0.7-0.6 0.15
16-18 60-58 0.6-0.5 0.1
18-20 58-55 0.5-0.4 0.1
(3)楔形掏槽。
楔形掏槽通常由两排或两排以上的相对称的倾斜炮孔组成,爆破后形成楔形槽。
前者称为单楔形掏槽(简称楔形掏槽),后者称为双楔形(多楔形)掏槽。
楔形掏槽又有垂直楔形掏槽和水平楔形掏槽之分(见图9-4)。
楔形掏槽中,每对掏槽眼间距为0.2-0.6m,孔底间距为0.1-0.2m。
掏槽孔与工作面夹角为55°-75°。
当岩石在中硬以上,断面大于4㎡时,可采用表9-2所列的参数。
当岩石更为坚硬时,宜采用双楔形
掏槽。
平行空孔直线掏槽与楔形掏槽(倾斜掏槽)的爆破效果比较如表9-4所示。
该表数据是在断面为2.4x2.1m,长度为600m的不同岩层掘进时监测的。
参数直孔掏
槽
楔形掏
槽
直孔与楔形掏槽
比较/%
备注
掘进断面/㎡ 1.91 2.21 -15.7
最大炮孔深度/m 1.5 1.5 0
循环炮孔数/个34 24 33.3 两个直孔
掘进孔数/个22 14 41.6 不含周边孔
循环装药量/kg 14-16 8-10 23.5 总装药量
掘进药量/kg 10 4.2 58 不含周边孔掏槽/掘进面积/% 37.9 44 -16
钻孔方便和准确性高低-
炮孔利用率/% 75 60 20
单位炸药消耗量 kg/m³ 2.12 1.76 16.98
单位体积炮孔长度 m/m³8.99 7.93 11.8
破碎程度均匀不均匀-
由表9-4可以看出,楔形掏槽的优点是:(1)所需炮孔数目少;(2)炸药单耗低;(3)爆破单位体积所需的炮孔长度小。
(4)钻孔方便,准确性高。
而楔形掏槽的缺点正是直孔掏槽的优点。
直孔掏槽在单位炸药消耗量和爆破单位体积岩石所需的炮孔长度方面都比楔形掏槽高,其主要原因是直孔掏槽槽腔的炸药单耗和炮孔数目明显偏高。
因此,直孔掏槽的爆破效率在小断面掘进工作面要比楔形掏槽低,但在中等和大断面的掘进工作面,由于槽腔体积所占掘进面积的比例小,爆破效率明显提高。
C 混合式掏槽
混合式掏槽是指两种以上的掏槽方式混合使用,在遇到岩石特别
坚硬或巷道断面较大时,可以采用桶形与锥形混合掏槽。
9.1.1.2 辅助孔(崩落孔)和周边孔布置原则
辅助孔(崩落孔)和周边孔有如下布置原则:
(1)布孔均匀,既要充分利用炸药能量。
又要保证岩石按设计轮廓线崩落。
其间距根据岩石性质而定,一般辅助孔取0.4-0.8m,周边孔取0.5-1.0m,周边孔距巷道轮廓线取0.1-0.2m。
(2)底孔布置较为困难,有积水时易产生盲炮,因此:1)底孔间距一般为0.4-0.7m。
抛渣爆破时,底孔采用较小间距。
2)底孔孔口应比巷道底板高出0.1-0.2m,但其孔底应低于底板0.1-0.2m。
抛渣爆破时,,应将炮孔深度加深0.2m左右。
3)底孔装药量介于掏槽孔和辅助孔之间,装药高度为孔深的0.5-0.7倍,抛渣爆破时,每孔增加1-2个药卷。
工作面的炮孔布置如图9-9所示,巷道断面为3x3m,图中数字为起爆顺序。
9.1.2 爆破参数确定
9.1.2.1 炮孔直径
炮孔直径的大小直接影响钻孔速度、工作面炮孔数目、单位炸药消耗量、爆落岩石块度以及巷道轮廓的平整性。
炮孔直径增加,意味着药卷直径也增加,有利于爆炸稳定性的提高,爆速增大。
但是,炮孔直径过大,不仅钻速降低,而且因炮孔数目减少而影响药量均匀分布,使岩石破碎质量变差。
目前国内平巷掘进多采用手持式凿岩机和气腿
式凿岩机钻孔,孔径有两种类型:普通型和小直径型(小直径炮孔和小直径药卷),其规格列于表9-5。
类型孔径药径
普通型40-42 32-35
小直径型34-35 27
小直径与普通孔径相比,因凿岩面积减少,钻速显著提高。
例如,直径42mm的钻头,钻凿面积为1385mm2,而直径32mm的钻头钻凿面积只有804mm2,后者较前者减少了42%。
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小钻头钻速比大钻头钻速高。
研究表明,钻头每减少1.0mm,单位钻速可提高3%-4%。
采用重型凿岩机和凿岩台车钻孔时,炮孔直径为45-55mm,可采用40-45mm直径的药卷进行深孔掘进爆破。
9.1.2.2 炮孔深度
炮孔深度简称孔深,是指孔底到工作面的垂直距离。
孔深的大小,不仅影响着掘进工序的工作量和完成各工序的时间,而且影响爆破效果和掘进速度。
它是决定每班掘进循环次数的主要因素。
为了实现快速掘进,在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循环技术和改进工作组织的前提下,应力求加大孔深并增加掘进循环次数。
在目前我国多采用手持式和气腿式凿岩机的条件下,采用普通型孔径(40-42mm)时,其孔深可按表9-6选取,若采用小直径(34-35mm)时,以浅孔为宜。
试验表明,孔深为1.5m时,炮孔利用率达90%以上;孔深为1.8m时,炮孔利用率仅为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