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六味地黄汤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六味地黄汤新用3则六味地黄汤出自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功能滋补肝肾,用治小儿“五迟、五软”等疾病。
后世医家推而广之,用于肝肾亏虚所致多种病证。
笔者在长期中医临证中本着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运用六味地黄汤并灵活随证加减,亦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举三例简介之。
心悸患者张某,男,69岁。
2007年5月3日初诊。
自诉反复心悸多年,遇劳累、激动后加重。
在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曾多次入院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近3天来,自觉心前区悸动不止,胸闷不适,易怒,面红,头目眩晕,多梦耳鸣,下午时有潮热,口干舌燥。
查见:心悸,胸闷,神疲腰酸,两颧潮红,舌质淡红有少许瘀点,苔微黄少津,脉细数间有结代。
体温、血压均正常。
心电图检查:S-T改变、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
证属:心悸(阴虚血瘀)。
治宜滋阴潜阳,通脉安神。
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
处方:熟地黄20 g,淮山药15 g,山茱萸12 g,茯苓15 g,泽泻10 g,丹皮12 g,红花10 g,丹参10 g,煅牡蛎20 g,五味子15 g,全瓜蒌15 g。
1剂/d,水煎,淡盐开水送服。
服7剂。
于5月10日复诊,服药后自觉心悸明显减轻,余症好转。
再服7剂,随访症状消失,脉搏正常。
心电图报告:S-T改变、窦性心律。
按:《医方论》言“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
”本例因肝肾阴虚,心肾失交,虚火上炎,水火不济,心脉失于濡养,血瘀内阻,心神不安而成心悸。
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瘀、火,故以六味地黄汤以三阴齐补以固本,加红花、丹参活血通经、养心安神;煅牡蛎滋阴潜阳制火、安神定志;瓜蒌宽胸理气行血;五味子养心安神、益肾补精。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通脉,潜阳安神之功,故药到诸症悉除。
癃闭患者李某,男,47岁。
2008年3月26日初诊。
糖尿病病史6年,有吸烟嗜好。
经常服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
血糖波动在7.4-8.6 mmol/L之间。
自诉近两月来渐感小便排出不畅,少腹胀急不适。
曾导尿处理两次。
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应用体会(全文)宋代儿科医生钱仲阳,根据小儿生机蓬勃,表现阳多阴少的特点,取张仲景肾气丸(八味地丸)减云附子、桂枝,以熟地黄易干地黄,成为六味地黄丸,用治小儿多种疾病。
后世亦常用于成人,每作煎剂,成为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的组成:熟地25g,山萸肉12g,准山12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水煎服,后人用于阴虚火炎,以生地换熟地,名为生六味。
方解: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少阴、厥阴、太阴)并治之列,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如方中以熟地养血补肾,益阴填精,配泽泻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温补肝肾,固涩精气,配丹皮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准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和之。
此方药性平和,统治六经,而功专于肝肾。
功用:滋阴补肾(能益五脏之阴)。
适应症:善治肝肾阴亏,精血不足,虚火上炎者。
如腰痛足酸,骨热跟痛(足跟痛),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遗精,咽干喉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牙齿动摇,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或虚大;小儿行迟,齿迟,肢软,囟开,阴虚发热等症。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体正气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二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反映。
六味地黄汤是补真阴的良方,若人体因阴虚而致的阴阳相对平衡失调,或阴虚兼有邪气而发生疾病,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每每取得疗效。
因此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已散见于医科各书,恕不备述,现笔者仅就个人的体会举例如下:(1)血崩证:因肝肾阴虚,血热妄行,从阴道大量出血不止,其色鲜红,有血块,自觉心悸,头晕,面唇淡白,但舌质红,有黄白苔,脉沉取有力。
以生六味去泽泻加旱连草30g,侧柏叶15g,益母草30g,莲蓬炭6g,凉血止血;肉苁蓉25g,龙骨30g,牡蛎30g大补肝肾,益阴止血。
(2)高血压眩晕:因阴虚阳亢,而症见头痛,头晕,眼花,面赤唇红,舌红而光,或有黄白苔,脉弦滑数而有力。
以生六味加生石块30g,龟板24g育阴潜阳;知母12g,黄柏10g清肝降火;地龙10g,双钩藤12g镇肝熄风止晕。
六味地黄丸(汤)六大新用法古方新用|掌上医讯来源:基层医师公社特约撰稿人:贾林梦庞国明〖处方来源〗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功能〗滋阴补肾,兼益肝阴。
〖常规用途〗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又治失血失音,舌躁喉痛,虚火牙疼,小便淋漓,以及肝阴不足诸证。
〖药理研究〗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低温、降血压、降血脂、强心利尿、抑菌、镇静的作用。
临床新用1、高血压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地黄15克、枣皮、山药、丹皮、茯苓、牛膝各10克、泽泻9克、肉桂3~5克,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效果显著[1]。
2、肾炎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12~3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丹皮6克、枣皮6克、益母草30克、半边莲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慢性肾炎10例,并以同样方法治疗急性肾炎4例,隐匿性肾炎2例,均获痊愈。
用熟地、山药、丹皮、山萸肉、茯苓、泽泻、白术、生黄芪、丹参各10克、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30例,结果: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3% [2]。
3、手术后顽固性呃逆用熟地10克、泽泻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麦冬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热重者加银花、连翘,同时并用抗生素。
治疗术后顽固性呃逆6例,服药3~9剂,呃逆全部消失[4]。
4、前列腺增生临床辨证属肾虚湿热下注型淋证,方以六味地黄汤加银花30克、黄柏10克、萸仁30克。
水煎服,日1剂。
连服10余剂,症状好转,小便余沥不尽时有,B超提示:前列腺增生,以好转出院[5]。
5、复发性口疮用六味地黄丸每次6~8克,1日2~3次。
治疗复发性口疮几十例,均收到良好效果。
患者在服药后1~2天内疼痛消失,3~5天口疮渐消退[6]。
6、室性早搏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20克、淮山药18克、蒸萸肉15克、泽泻6克、云茯苓12克、粉丹皮10克、苦参2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六味地黄汤临床上的加减应用六味地黄汤被誉为滋阴补肾之祖方,为肾气丸化裁而来,二者之精髓均系“三补三泻”,《医方论》曾赞其“药止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六味地黄汤流传甚广,亦被后世医家化裁成各种名方,或温阳、或滋阴、或益气、或利水,功效不一。
因该方主入肝脾肾三阴经,且以足少阴肾经为主,故被诸多医家用治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
一、六味地黄汤出处六味地黄汤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是一应用极为广泛的传统滋阴补肾方,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疾病,但主要应用于辨证为肾阴不足、肝肾亏虚,或兼有虚火上炎的疾病,为“异病同治”代表方剂之一。
二、六味地黄汤组成与比例熟地12 g,山萸肉6 g,山药6 g,丹皮4.5 g,泽泻4.5 g,茯苓4.5 g,比例关系是8∶4∶4∶3∶3∶3。
三、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
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
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
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四、传统加味中成药(一)桂附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1)组成:上方加肉桂、附子。
(2)功效:引火归原,温肾助阳。
(3)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脚软、小腹冷痛、小便不利或尿频、甚则阳痿不育等。
(二)济生肾气丸(1)组成:上方加车前子、牛膝。
(2)功效:强化利水消肿功能。
(3)主治:腰部痛重、脚肿、腹胀便溏等。
(三)麦味地黄汤(1)组成:上方加麦冬、五味子。
(2)功效:突出生津液,以治肺气,取金水相生之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六味地黄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有人不爱吃方剂,因为觉得有股苦涩味,其实大多数的方剂的味道确实不怎么好入口。
但中药方剂却能很好的治愈疾病。
六味地黄汤就是一种非常好
有人不爱吃方剂,因为觉得有股苦涩味,其实大多数的方剂的味道确实不怎么好入口。
但中药方剂却能很好的治愈疾病。
六味地黄汤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剂。
【处方】熟地5钱,淮药8钱(炒),僵蚕1钱5分(姜汁炒),云苓3钱,丹皮(去骨),泽泻(盐水炒)1钱,麦冬(去心)1钱,炙草1钱,桂圆3粒。
【功能主治】白喉愈后,阴虚有热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白喉全生集》
上面所讲的就是关于六味地黄汤的一些小常识,这些方剂都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对于大多数朋友们来说,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活常识分享。
運用六味地黃湯治癒諸多頑疾六味地黃湯是錢仲陽借仲景腎氣丸去桂、附而成,為治腎陰不足,虛上炎的主要方劑。
由熟地、山萸肉、山藥、澲澤、茯苓、丹皮組成。
呂氏在臨証時運用此方加減,治療諸多頑疾,屢起沉●。
1.頸椎病朱某,男,50歲。
1991年6月8日就診。
頭暈1年,1990年3月10日斷項椎病,用西藥,牽引治療均無顯效。
仍感頭暈,以頭頂部為甚,有壓抑感,眼睛發脹難睜,運動、乘華時更明顯,伴有心慌,緊張時更甚,失眠多夢。
舌質紅,邊瘀暗,苔薄黃膩,脈細滑。
屬肝腎不足,痰瘀阻滯,經輸不利。
宜滋養肝腎,化痰袪瘀。
杞菊地黃湯加減:生地、枸杞、朱茯苓各12克,丹參30克,山萸肉、菊花、天麻、葛根、苦丁茶、紅花、川芎、澲澤各10克,白芍15克,全蝎6克。
守方治療月余,臨床症狀消失。
頸椎病常見於40歲以上患者。
由於椎間盤退化導致上、下椎體體質增生,壓迫神經根、脊髓或影響椎動脈供血,以而引起一系列症狀。
此病多屬中醫眩暈病範疇。
呂氏以《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和髓海不足“為依據,認為是病為腎水虧虛,水不涵木,導致肝風夾痰濕上擾清空所致。
用杷菊地黃湯補髓海不足,天麻、茯苓、全蝎、川芎、丹參、紅花等藥,以化痰袪瘀,使症狀改善。
2.高血壓病田某,女,38歲。
1991年6月1日應診。
自訴今年春節後感冒,出現前額頭痛頭暈,血壓26/17.3kP a,服複方降壓片等藥治療一週,血壓24/17.3kP a,自覺症狀未明顯好轉。
診時,兩太陽穴及頭頂痛且暈,眼花、失眠、多夢、口苦咽干,腰酸腿軟,面赤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腎圖檢查提示:雙腎功能輕度受損。
尿常規:蛋白(++),紅細胞1~3個。
白/球蛋白為 2.9/3.4。
酚紅試驗(靜注法)15分鍾排泄<15%,2小時排泄<4%。
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宜滋養肝,腎清瀉虛火。
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山藥、茯神各15克,丹皮、澲澤、懷牛膝、山萸肉各10克,桑寄生24克,白茅根、生牡蠣(研細先煎)各30克,肉桂 1.5克,琥珀末10克(沖服)。
六味地黄汤之临床运用发表时间:2013-03-04T13:14:03.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8期供稿作者:马士柱[导读]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医学家钱乙所创,其将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地黄丸去附桂而成。
马士柱(河南省桐柏县朱庄乡朱庄村特色诊所河南桐柏 474735)【摘要】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医学家钱乙所创,其将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地黄丸去附桂而成。
原治小儿肝肾阴虚之“五迟”证,组方科学严谨,六药合用,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以滋补肾阴为主。
笔者改为汤剂,临证加减治疗肾亏腰痛、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炎、视网膜脱落、更年期综合症之属肝肾阴虚者,疗效显著。
【关键词】钱乙六味地黄丸中医疗法六味地黄汤源自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其原为丸剂,共有六味药物组成:熟地八钱、山药、山茱萸各四钱,泽泻、茯苓、丹皮各三钱。
本方为滋补肾阴之名方。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常以此方加减,改为汤剂,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述于后。
一、眩晕眩晕一症,常由多种原因所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如脑动脉硬化、脑梗塞、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均可致眩晕。
例:杨×荣,女,66岁,2012年6月8日初诊,患者头晕目眩,伴恶心,耳鸣,口苦、舌根痛、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56/92mmhg,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拟滋补肝肾、镇肝潜阳、熟地20g,山芋肉12g,山药15,云苓15g,泽泻15g,丹皮12g,生龙牡各15g,勾丁15g,草决明12g,磁石15g,甘草6g,服五剂诸症减轻,头晕大减,大便正常,续服5剂,诸症消失,嘱其常服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
二、消渴消渴,祖国医学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均为阴虚内热,消耗津液所致,曰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即现代医学之糖尿病之范畴。
例王某,男,61岁,2008年7月8日初诊,患者精神萎糜,饭量大,喝水多,常觉劳累乏力,腰疼腿软,舌质红、苔白、脉细数,查血糖7.91,血脂2.45,证属脾肾两虚,中土不健,饮食之精华不能吸收,即消渴症。
六味地黄汤标准配方六味地黄汤(Liuwei Dihuang Tang)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起源于《金匮要略》。
它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六味中药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益精清热的功效。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热烦渴、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
六味地黄汤的标准配方如下:1. 熟地黄30克。
2. 山药12克。
3. 山茱萸9克。
4. 牡丹皮9克。
5. 茯苓9克。
6. 泽泻9克。
以上六味中药按比例配制,煎服后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其中,熟地黄为主药,具有滋阴清热、益肾填精的作用;山药、山茱萸、牡丹皮具有益气健脾、固精止带的作用;茯苓、泽泻则有利水渗湿、清热利湿的功效。
六味地黄汤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以酌情加减或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
在使用六味地黄汤时,需要根据医师的处方进行煎煮,一般情况下,将六味中药加水煎煮,直至药液煮至一半时,去渣取液,分两次服用。
在服用期间,需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同时,应根据医嘱进行用药,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材。
六味地黄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六味地黄汤时应慎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总之,六味地黄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滋阴补肾、益精清热的功效,适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热烦渴等症状的治疗。
在使用时,应根据医生的处方进行煎煮和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能够正确使用六味地黄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葛琳仪六味地黄汤治验4则岳艳【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6(048)006【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六味地黄汤;验案;失眠;便秘;湿疹;名医经验【作者】岳艳【作者单位】新昌县中医院,浙江新昌31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葛琳仪教授是国家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葛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年,善用六味地黄汤治疗各科疾病,现将验案4则介绍如下:冯某,女,58岁。
2015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睡眠障碍5年。
5年前月经混乱,出现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多梦,心烦,伴腰背闷胀不舒,口干,自觉烘热,但测量体温正常,夜间尤甚;经常胃脘部不适感,牵及后背,空腹时明显,伴烧灼感,但饭后腹胀不明显,无腹痛、嗳气、泛酸。
现经停3年,诸症同前。
舌红苔薄腻,脉细。
处方:生地15g,山萸肉9g,山药15g,丹皮12g,泽泻9g,茯苓15g,白术9g,青蒿9g,地骨皮12g,炒枣仁15g,夜交藤15g,柏子仁9g,珍珠母(先煎)30g,龙齿(先煎)30g,黄芩9g,陈皮9g,川朴15g,石斛12g,天花粉12g。
1周后复诊,患者诉药后入睡明显好转,心烦减轻,仍多梦,腰背痛好转,口干同前,大便可。
苔薄腻,脉细。
效不更方,口干缓解不明显,去天花粉12g,加佩兰9g、煅牡蛎30g。
半月后复诊,睡眠基本恢复正常,时而做梦,梦境平和,烘热消失,饮食二便调畅,告愈。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患者月事混乱起病,任脉虚,太冲脉气血衰少,天癸枯竭,阴不潜阳,虚阳上扰,见睡眠障碍、多梦及口干、心烦、烘热感。
腰为肾之府,肾气不足,腰背酸痛。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属水,脾胃属土,肾阴不足,“水反悔土”,胃阴匮乏,故胃脘不适,空腹时尤甚,伴烧灼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柴胡六味地黄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
量
导语:由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吃的是越来越好,再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得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中医中的方剂治疗是一种十分温
由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吃的是越来越好,再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得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中医中的方剂治疗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方法,可以在对抗疾病的同时调理身体机能,滋润修复,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种:柴胡六味地黄汤。
【处方】熟地5钱,淮山2钱,柴胡1钱5分,萸肉1钱5分,茯苓1钱5分,丹皮1钱5分,泽泻(盐水炒)1钱。
【功能主治】久疟热未退,口干唇焦。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一
通过以上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柴胡六味地黄汤有了很多的了解吧,柴胡六味地黄汤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方剂,最重要的是柴胡六味地黄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生活常识分享。
六味地黄汤的配方是什么文章目录一、六味地黄汤的配方是什么二、六味地黄汤的功效三、六味地黄汤的食用注意事项六味地黄汤的配方是什么1、组成: 熟地5钱,淮药8钱(炒),僵蚕1钱5分(姜汁炒),云苓3钱,丹皮(去骨),泽泻(盐水炒)1钱,麦冬(去心)1钱,炙草1钱,桂圆3粒。
2、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3、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六味地黄汤的功效1、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作用与人参相似。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能激活细胞免疫及抗体生成反应,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扁桃体细胞诱生干扰素,提高血清干扰素水平。
3、扩张血管,对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和改善肾功能作用。
4、减少心肌胶原的沉着,防治高血压心血管损害。
5、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抑制梗死心脏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缩小梗死面积,防治冠心病、心肌梗塞。
6、对血脂的影响,可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提高hdl-c/tc的比值,促进脂质代谢,长期服用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7、改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8、改善性腺功能障碍,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进精子生成,提高精子活动率,增强性功能。
9、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保护肾排泄功能。
10、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正常的alt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及强的松龙所致的alt活性升高有显着的降低作用。
11、增加小鼠体重,增强体力,延长游泳时间,使接受化学致癌物的动物脾脏淋巴小结发生中心活跃。
12、增强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存活时间,提高腹水型宫颈癌u14细胞内的camp,提高癌细胞增殖抑制率。
13、能抑制氨基甲酸乙酯、亚硝胺的肿瘤诱发率。
14、对于食道上皮细胞增生证,有阻断癌变作用,可预防食道癌发生,减低发病率。
15、六味地黄汤中泽泻含锌量高,山茱萸含铬量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有预防作用,故六味地黄丸对预防老化和早衰有一定作用。
妙用六味地黄汤
【关键词】六味地黄汤;妙用
1滋补肝肾治眩晕
六味地黄汤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决》,其组方特点是寓补与泻,以补肾阴为主,进而滋补五脏之阴。
《医方论》“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既有泽泻之宣泻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阴,既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络,又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
药只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
”龙骨,牡蛎味甘涩性凉归肝经,有平肝潜阳安神功能,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具有镇静,降低血管通适性作用。
菊花入肺肝经,具有平肝,清利头目之功;钩藤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之效。
眩晕者多虚,尤其中老年患者,肝肾之阴精渐亏,无以滋养肝木而致肝风内动,上昌清空而致眩晕。
六味地黄汤补阴而不生火,滋而不助痰。
可酌加龙骨、牡蛎、钩藤、菊花等药,即治肝肾之不足,又抑肝阳而熄风,标本兼治,正合眩晕之病情。
2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各型肾炎
肾炎是临床多发病,属中医水肿病症,主症为浮肿乏力,尿检有大量蛋白尿,管型,临床用六味加减,水肿之病虽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但脾尤为关键,注重后天之本,开生命之源,扶正祛邪,对蛋白尿及管型的消除十分有利,随证加减可用于各型肾炎之疾,六味地黄汤加味芪防,芪防健脾胜湿,从中州立足。
肾炎尿血一证,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
尿血虽多因于火,但有虚、实之分,实
者多暴起,尿色鲜红,尿时常感热涩,虚者多缠绵,尿色淡红,腰酸,脉细沉,乃虚炎所致,故虚者用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而清虚火,参入止血药,尿血得愈,治病必求其本也。
若见尿血一味止血,恐徒劳者多。
3益肾通淋治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可分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数种。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淋症”范畴,在祖国医学中,对本病的临床症象记载甚祥。
如《金匮要略》中“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之发生是由于平素多食肥甘酒热之品,或情志抑郁气滞不宣,或肾虚而膀胱气化不行,导致湿热蕴结于下焦所致。
如华佗《中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中有“虚伤真气,邪热渐强,结聚而成砂,又如以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类”。
还如《丹溪心法·淋》中云:“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故而石淋的病理变化,是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益肾通淋,清利湿热,适用于湿热蕴于州都之府,肾虚气化不利,气血交阻,通降失常之淋证。
4化痰通窍开癃闭
癃闭症是指小便点滴难出,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系现代医学中前列腺增生症。
在生理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肃降而下达于肾,再经过肾的气化功能,使清者上归于肺而布散周身,浊者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运化,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关门开阖不利,就可发生癃闭。
因病发于
年老者,根据内经女子“七七”男子“八八”阳衰于上,阴亏于下之理论,肝肾不足是疾病之本,脾虚痰湿内生为标,临床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肾气充足,开阖正常,癃闭症愈。
5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妇女在绝经前后体内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出现的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侯群,中医认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与阴阳失调关系密切,女性由于绝经前后素体阴虚,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藏精,主骨生髓,肾气的盛衰对人体生、长、壮、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肾阴亏损,阳失潜藏,机体失去阴阳平衡,导致有关脏腑心、肝、脾、肾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症侯。
六味地黄汤具有滋补肾阴之功效。
因此在该方基顾上,进行加味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味地黄汤经现代药理研究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药能力,使机体阴阳平衡,邪不可入。
6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中老年牙周病
中老年牙周病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牙齿,可发生增龄性变化,如牙齿磨耗、牙龈萎缩,牙周病,根面龋齿等,而牙周病临床最常见,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牙齿早期脱落,而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病因主要是口腔细菌增多和身体抵抗力下降两大因素,但人体是一个整体,致病因素又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构成,人体抵抗力决定着人体受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
中医治疗本病注重调理内在因素,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以治其本,效果甚佳。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手阳明之脉
入下齿,足阳明之脉入上齿,齿为骨余,寄龈以为养,所以齿病与阳明之脉和肾关系极为密切。
六味地黄汤全方三补三泻,开合兼顾皆在补肾健齿。
《本草纳目》“……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
”《开宝本草》……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正如《本草纲目》“……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痛”。
7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耗液伤阴,且多损及肾阴肾阳,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
肾虚是病之本,故采用加味六味地黄汤,重在治本,着重滋阴补肾。
现代药理研究,以六味地黄汤为代表的补肾剂,可明显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再根据兼夹寒、湿热邪的不同,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具有很好抗组织胺抗过敏的中草药重在治其标,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消疹止痒,故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