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2
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会8个生字“王、每、今、画、公、玉、兰、回”,会认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爱护春天。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护春天。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春天有什么?你最喜欢春天里什么?2、这个春天,小丽和同学们一起找春天,可空手而归,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3、板书课题:《有趣的作业》。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将字音读准。
2、再读课文,将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来。
3、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学习生字。
1、读课后生字,同座互查,全对的同学画一面红旗。
2、分组读生字,开火车抽读字卡。
3、“我会说”游戏组词。
4、齐读生字。
5、小黑板出示会认的字,小伙伴间读。
6、男、女生赛读。
7、指名读生字,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有个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布置了一项很有趣的作业,是什么呢?2、自由读1自然段。
3、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抽读字卡。
2、“找朋友”游戏。
二、学习课文1、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都是些什么呢?2、自由读3----8自然段。
3、指名读3自然段。
4、齐读3自然段。
5、看到同学们的作业,老师可高兴了,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老师说的话。
分男、女生读。
6、老师为什么说小丽不但找到了春天,还懂得怎样爱护春天呢?7、分角色读3---8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1、你们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些什么呢?(找一找身边的春天)板书设计:3、有趣的作业春天图片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篇2教学要求:1.读课文,理解本课有关词语的意思2.能说出小朋友是怎样爱护春天的3.读课文,理解本课有关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相同的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意思教学重点:懂得春天来到的特征和怎样爱护春天教学时间两教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初中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学会运用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搜集资料等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 案例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落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学生分享自己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感受。
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教师介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及其效果。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调查周围生物的多样性,记录不同物种的特点。
(2)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分享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谈谈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小论文。
2. 制定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践行低碳生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
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的怀念》。
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掌握。
(3)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文学常识等。
2.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3. 实践法: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课文解析: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精髓。
5.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教学计划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2.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 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 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 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3.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 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 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 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4. 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 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 比较大小, 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 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5. 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
(1)1――5的认识…………………………4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4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 1课时课题( 1 课时)课题( 2 课时)课题( 3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4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5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6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7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8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课题( 9 课时)主备教师: 周晓丹。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单元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36~38页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39~40页教学周长的含义;第41~42页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43~47页是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教材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指出一些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引出本单元的研究对象。
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教材中没有出现抽象的周长定义,只要求学生联系实物与图形理解周长的含义,能通过自己的操作表达对图形周长的理解。
三、设计意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对几个图形的操作后发现的,是在交流中呈现的。
学生的发现往往是点滴、无序、不系统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交流时经历“无序——有序”“零散——完整”的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学生会用加法和乘法计算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有效地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好基础。
让学生思考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能说到用线绕、用滚动法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渗透了一种“化曲为直”的思想,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教案在制订的时候,我们肯定要强调逻辑思路清晰,为了让自己上课的时候很顺利,一定要认真写教案,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运用“=”、“>”、“<”来描述数的大小。
2、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开火车数数。
2、说一说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让学生回顾怎样区分“=”、“>”和“<”,借助顺口溜来记忆。
二、巩固提升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幅图,然后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评价展示。
评选出每组画的同学,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师:“数一数,比一比”是什么意思?怎样数才不会数错?引导学生先数出小狗和小猫以及花朵的数量并把数字写上去,再进行比较。
(3)还可以怎样比?4、完成练习三第4题。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师: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除了动物,你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进一步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师:小鸟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吗?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有序看图的学习习惯。
通过数一数活动加深学生对于1~5每个数字的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数感。
五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案(热门10篇)五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一. Teaching Time:Date:Lesson Time: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一)1. Four skills: month,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2. Three skills: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3. Lets make and talk.制作相册。
要求用以下句式进行交流:It’s January. She is skating. In March, the children plant trees.4. Lets read and chant.(二)Teaching Affection1. To promote Ss’ interest and confidence.2. To teach the Ss how to say the first month to fourth month of the year.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1. Words: month,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2. Sentence: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四.Teaching methods: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2. Direct Teaching Method.3. Reading and writing.4. TPR.五.Teaching aids:1.准备教师卡片,图片和录音磁带。
2.教师准备硬纸片;数量相等的1~4月的小纸条,按照学生人数准备每人一套。
3.学生准备几张照片,是有1~4月日期的或是能反映出时间的。
闽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闽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掌握新学词汇和基本句型。
3. 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汇和基本句型的掌握。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 活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景交际。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闽教版第三单元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教具。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五、教学流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第三单元相关的视频来导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关注课堂要点。
2. 新课讲解 (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新词汇和基本句型,并对其进行讲解和示范。
学生可以跟读和模仿教师的句子。
3. 合作活动 (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进行角色扮演,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和交流。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给予评价和建议。
4. 练习与巩固 (20分钟)让学生使用学习册和作业本上的练习题,自主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总结提高 (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练习和互动。
6. 课后作业 (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下节课进行查漏补缺。
六、教学评价1. 在课堂互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查看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3. 考试和测验的成绩评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施,我发现学生对新词汇和基本句型的掌握还不够牢固,需要进一步巩固和练习。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并针对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此外,我还会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324 153 345 2460 986 756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3×4=12 3×5=15 3×6=183×7=21 3×8=24 3×9=273×10=30……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12→21 15→51 18→81 24→42 27→72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210 54 216 129 9231 9876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板书)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
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
(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
)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
(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10、飞檐走壁的虎将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壁虎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介绍的壁虎的有关知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根据挂图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壁虎的常识性课文,请用一句话把你眼中的壁虎向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3好,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有关壁虎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抽生读课文,注意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自读自悟:课文介绍了壁虎的哪些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文,了解特点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感兴趣?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
1复习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法”、“反复朗读,读悟结合法”等。
2自选学法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二、汇报交流,深入理解1.从壁虎的外形,你体会到了什么?2.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1)捕捉蚊子、苍蝇、飞蛾。
抓住描写壁虎动作的词,如“伸长”、“跃起”、“张开”、“吐出”等分析体会。
(2)捕食蝎子。
抓住“面无惧色”、“毫不在乎”、“大发虎威”、“纵身一跃”等词进行体会。
(3)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壁虎胃口很大、能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喜欢清静、机警的特点。
3.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重点理解第六段。
(1)读读画画: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勾出来。
(2)可借助媒体演示体会壁虎是怎样“丢卒保帅”的。
(3)多种形式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可爱。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体会壁虎冬眠的情景,说说哪些动物也像壁虎一样冬眠。
5.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壁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观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吞食虫子捕食蝎子名副其实的虎将胃口大10飞檐走壁的虎将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大自然的神奇静静冬眠11、马蜂与熊瞎子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劫夺”“嗥叫”“急不可耐”“故技重演”“心满意足”“群起而攻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马蜂和棕熊的特点。
3、自主勾画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材简析二、解释字词撩:挑弄,引逗。
节日:这里指熊在夏秋两季可以大饱口福,犹如过节般高兴。
第1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熊的特点是“爱撩蜂”,吃蜂蜜。
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通过换词法理解“撩”,联系下文理解“节日”。
蜂蛹:蜜蜂雄性幼虫封盖后到羽化出房前这一变态时期的营养体,是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理想营养食物。
劫夺:抢劫,掠夺。
在学2段时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语。
到教学4、5、6段时,再抓住对大棕熊撕蜂巢、抢蜂蜜时传神的动作描写,进一步理解“劫夺”。
三、了解课文第2段主要介绍了马蜂的特点:体态大、毒性大、巢房大、蜂蛹大、攻击性大,而且专门偷吃蜂蜜。
教学这一段时,可以结合课后题1,让学生带着“马蜂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读书,重点让学生抓住第2句话,感受被马蜂刺到的严重后果。
抓住“攻击”和“抗击”,体会马蜂与工蜂战斗的激烈。
猖狂:狂妄而放肆。
紧扣第3句中“地上落了一层层的工蜂”,抓住“一层层”,进一步体会马蜂和工蜂之间战斗的激烈,以及马蜂在偷吃蜂蜜过程中的“猖狂”。
在读爷爷的话时埋下悬念:熊能收拾如此猖狂的马蜂吗?这是一个过渡句。
嗥叫:野兽吼叫。
急不可耐:形容非常迫切的样子。
第5段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熊的特点:在山崖下打转,吃不到蜂蜜时的“心急”,主要通过“急得团团转”“嗥叫”等描写来体现;想出妙招,从山崖往下滚时的“聪明”,主要通过“瞧了又瞧”“稳稳地站定”来体现;撕开蜂巢,吃蜂蜜时的“贪婪”,主要通过“得意”“一下”“撕开”“急不可耐”“大嚼”来体现。
教学时引导学生勾画这些让人印象深刻,最能表现大棕熊特点的词句,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大棕熊的特点表现得如此充分?对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6段可以分作两个部分:第一是马蜂大战棕熊,棕熊劫夺成功。
第二是棕熊故技重演,从山崖上滚下来,礼貌告辞。
教学第一部分,学生勾画出对马蜂的描写后,可以紧扣“群起而攻之”这一关键词,从“数以万计”体会“群”的势力的强大,从“叮”“咬”“蜇”体会“攻”的气势的逼人,从“把大棕熊叮成了一团大蜂球”体会“群起而攻之”的疯狂。
学习大棕熊吃蜂蜜的情景,可以和第2段中的“劫夺”结合理解。
一个“任”字,表现出劫夺时的志在必得,无所顾忌,“护住”又表现出熊的聪明,而“大嚼”“足足”“心满意足”等动作、神态充分表现了大棕熊的贪心。
教学时让学生紧抓重点词句品读,既要通过朗读体会到战斗的激烈和棕熊的贪婪,更要在读中悟到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第二个情景时,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故技重演”,联系第5段内容理解,棕熊又用了和刚才一样的方法从山崖上滚了下来。
也要提示学生,虽是“故技重演”,可是也有不同,思考:不同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读书,体会到棕熊的收放自如:刚才是“稳稳地站定”,现在是快要冲到小屋前时,它“突然刹住了身体”;刚才是“大声嗥叫”,‘连续转了两三圈”,现在是“似乎很礼貌地向我们大吼一声”,然后“摇摇摆摆地走了”。
从熊吃饱以后的表现,又可以体会到它可爱、有趣的特点,于是棕熊的形象就变得丰满了。
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把我们的“紧张”和棕熊心满意足后的那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再读课文,把握大意1. 默读课文,想想每段的意思。
2. 交流、点拨。
3. 试着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1. 学习第1、2段,初步感知马蜂和棕熊各自的特点。
(1)自读、勾画能表现马蜂、棕熊特点的句子。
(2)交流、引导:重点抓“劫夺”体会熊的贪,抓“三针刺”体会马蜂的毒性大,攻击性强。
2. 学习第3段,着重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1)默读思考:在马蜂与工蜂的战斗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马蜂的“攻击性强”?(2)交流。
3. 学习第4、5、6段,勾画描写生动的词句,着重体会马蜂“群起而攻之”的强劲和棕熊“劫夺”过程中的聪明、贪婪、可爱。
(1)勾出描写生动的词句,自读体会。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重点围绕“劫夺”,从上山崖时的聪明、吃蜂蜜时的贪婪、下山崖时的可爱三个方面了解熊的特点;围绕“群起而攻之”,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3)师引读5、6段。
三、总结全文,悟得方法1.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马蜂与熊的特点写得生动、传神?2. 交流、总结:抓住极具特点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
四、课外作业,加强练习1. 布置小练笔。
2. 反馈修改。
12、白鲸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感受白鲸的特点。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1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出示课件:鲸的图片)老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2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它吧。
3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4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认读,小组接龙读课文。
重点抽查:吱、嘶。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自读,合作探究1学习第一段,引导自读自悟。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看批注,说体会,学批注。
(3)检查学习第二段。
读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自己的体会。
引导读批注,学批注。
体会拟人化手法的好处,以及省略号表示的意思。
补充想象白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齐读课文,质疑。
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探索白鲸发出叫声的目的,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朗读课文。
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4)检查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这一项表演取个名字。
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讨论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引读、对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性格。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检查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指导朗读。
二、品读全文,体会写法整体感知,品读全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三、拓展延伸,作业练习请你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12白鲸夏季旅行家(洄游)总声音变化多端,“口技”专家嬉耍游戏,优雅聪明擦身蜕皮,极爱干净分(抓特点表喜爱之情)13、动物的“睡眠”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
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
(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