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物理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物理电学知识点一、静电场1. 电荷与库仑定律- 电荷的性质- 元电荷的概念- 库仑定律及其公式:\( F = k \frac{|q_1 q_2|}{r^2} \)2. 电场与电场线- 电场的定义- 电场线的绘制规则- 电场强度的计算:\( E = \frac{F}{q} \)3. 电势能与电势- 电势能的概念- 电势的定义与计算- 电势差与电场的关系4. 电容与电容器- 电容的定义- 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并联与串联电容器的总电容计算二、直流电路1.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公式:\( V = IR \)- 电阻的概念与计算2. 串联与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 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规律3. 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4. 电功与电功率- 电功的计算:\( W = VIt \)- 电功率的计算:\( P = VI \)三、磁场1. 磁场的概念- 磁场的来源- 磁力线的特性2. 安培力与洛伦兹力- 安培力公式:\( F = BIL \)- 洛伦兹力公式:\( F = q(\mathbf{v} \times \mathbf{B}) \)3. 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电磁感应中的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四、交流电路1.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区别- 正弦交流电的表达式2. 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容与电感 - 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特性- 电容的阻抗- 电感的阻抗3. RLC串联与并联电路- RLC串联电路的共振现象- RLC并联电路的共振现象4. 交流电的功率- 瞬时功率- 平均功率- 视在功率与功率因数五、电磁波1. 电磁波的产生- 振荡电路与电磁波的产生- 电磁波的基本特性2. 电磁波的性质-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电磁波的能量3. 电磁波的应用- 无线电通信- 微波技术- 光波(电磁波的一种)以上是高二物理电学的主要知识点概览。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关键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这些内容是理解和应用电学知识的基础。
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学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特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是指多个力的合力效果,分力是指一个力的分力效果。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5.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 万有引力定律: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7. 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惯性量度,冲量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时间累积量。
8.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9.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和能量转化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10. 简谐振动:物体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振动。
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量度,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2.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的碰撞传递的过程。
3. 热膨胀: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5. 定容和定压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恒定体积或恒定压力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6.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7.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8. 热机效率:热机输出功率与输入热量之比。
9. 卡诺循环:理想的热机循环过程,包括等温膨胀、绝热膨胀、等温压缩和绝热压缩。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光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为光速。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满足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通过两个相干波源或通过障碍物时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4. 光的偏振:光振动方向的有序性,可以通过偏振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5. 光的色散:光通过透明介质时发生折射,不同波长的光折射角不同,形成彩虹。
新高考物理高二知识点归纳新高考制度下,物理学科的知识点覆盖面广,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
以下是高二物理的知识点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复习。
一、力学基础1.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和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2. 运动学:涉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运动规律。
3. 动力学: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动量守恒定律等。
二、能量与功1. 功: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功的正负。
2. 能量:包括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3. 能量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和守恒原理。
三、电磁学基础1. 电场: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场线等概念。
2. 电流:电流强度、欧姆定律、电阻、电源等。
3. 磁场: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安培环路定理等。
四、波动与光学1. 机械波:波的传播、波速、波长、频率、波的干涉与衍射。
2.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3. 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等。
五、热学基础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概念和熵增加原理。
3.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六、现代物理初步1. 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等现象。
2. 量子力学:波函数、量子态、不确定性原理等基本概念。
结束语高二物理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公式,更要求能够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统地归纳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为未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物理必背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力学1.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量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 静止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与计算方法。
3. 物体的质量、重量、体积、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 牛顿运动定律与摩擦、弹力、重力等力的综合应用。
5. 空气阻力的影响及计算方法。
6.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及计算公式。
7. 受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8.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公式,解释地球和行星运动的规律。
9. 工作、能量、功、动能、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10. 阿基米德定律及其应用,计算物体的密度。
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内能、焓、熵三个基本热力学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4. 热力学过程的分类及其特点。
5. 热机效率及其计算公式,卡诺循环的原理及特点。
6.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及物理意义。
三、光学1. 光的介质和光线的传播规律。
2. 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规律,计算折射率。
3. 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的行为和规律,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原理。
4. 光的色散和原理,彩色分离及其应用,光谱。
5. 光的波粒二象性。
四、电磁学1. Coulomb定律及其规律,电场强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电势能、电势差、电势的概念及计算。
3. 电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电容器的构造及其电容量、电介质极化的概念和效应。
4. 安培定律和磁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电流的概念、方向,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及其应用。
5.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洛伦兹力及其规律,应用磁场强度、磁通量、磁通量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6. 法拉第定律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及其效应,互感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阿尔文定律及其应用,电动势的概念和分类。
五、现代物理1. 光电效应、半导体、核物理的基本概念。
2.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时空的概念和变换。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文章一:力学基础知识总结归纳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物理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以下是力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
1.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认为,物体会保持不动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牛顿第二定律则是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反比于它的质量;牛顿第三定律则指出,任何相互作用都存在双方作用的力,且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它们的合力,也可通过力的分解得到它们的分力方向和大小。
3.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并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但未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特性和压力大小,而静摩擦力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平衡和力的大小。
例子:一个小孩子用力推一辆停在原地的自行车,自行车才开始动;一个重物静止在桌面上,需要一个施加力等于或大于它的重力的力才能将其移动。
文章二:能量和功的知识总结归纳能量和功是描述物体运动时的重要物理量,以下是知识的总结归纳: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等于1/2mv²,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势能是与物体相互作用状态有关的能量,它可以是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认为,在自然界中,能量不会被创建或毁灭,只会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换和传递。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于解决如火车与弹簧的碰撞、电能-热能转换等问题。
3. 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它等于力乘以移动的距离。
当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时,做正功;当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反功。
例子:一个滑雪者在山坡上往下滑,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其速度不断增加;当一个我们使用的风扇打开并运行时,电能被转换为了机械能(转动风扇的叶片)。
文章三:电学基础知识总结归纳电学是研究电子和它们的行为的一门学科,以下是知识总结和归纳:1. 电荷和电场:电荷是物体内部的基本粒子所具有的电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电场来描述。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十篇)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第一节认识静电一、静电现象1、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
2、静电的产生(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3、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二、物质的电性及电荷守恒定律1、物质的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
2、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总的电荷时不改变的。
3、用物质的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1)分析摩擦起电(2)分析接触起电(3)分析感应起电4、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发生转移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第二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一、电荷量和点电荷1、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
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2、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量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带电体简化为一个点,并称之为点电荷。
二、电荷量的检验1、检测仪器:验电器2、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三、库仑定律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大小:方向:在两个电电荷的连线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3、公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4、成立条件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②点电荷第三节电场及其描述一、电场1、电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周围的电场发生的。
2、电场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3、电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叫电场力电荷间的静电力就是一个电荷受到另一个电荷激发电场的作用力。
物理高二会考必背知识点1. 运动学1.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
其中,匀速运动的速度保持恒定,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变速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用位移-时间曲线表示。
1.2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曲线轨迹上做运动。
其中,圆周运动是一种重要的曲线运动,它有着特殊的运动规律,如轨迹半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力学2.1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包括三个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保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2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其合力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法则来求解。
合力的方向由其组成力的方向决定,强度由力的矢量代数和来计算。
2.3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在不同方向上被分解成几个力的合力,这些力称为分力。
分解力的过程可以通过三角法或平行四边形法进行。
3. 能量与功3.1 功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作用,用来量化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与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之积。
3.2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可以表示为K=1/2 mv²,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3.3 势能势能是物体在某一位置上由于位置、形状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势能等。
4. 电学4.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电物体周围存在电场,电场由电荷产生。
4.2 电流与电阻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它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电阻是电流通过导体时所受到的阻碍,用欧姆定律表示为U=IR,其中U为电压,I为电流,R为电阻。
高二物理主要学那些知识点高二物理是中学阶段学习物理的第二个年级,学习内容相对于高一物理来说更加深入和广泛。
高二物理主要学习以下几个知识点:一、力学1. 运动学: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以及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的相关知识。
2. 力学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等。
3. 动力学:包括质量、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力的分析等。
4. 力的工作和能量: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功的计算,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二、热学1. 理论热力学:温度、热量和热量传递的概念,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内能和焓的概念,理想气体的等温、绝热过程等知识。
2. 热量传递:包括传导、传热和传热的方法、传热的计算等。
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内能的变化和热量的关系等。
三、光学1. 几何光学: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镜面成像和薄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公式推导,成像的性质和分析等。
2. 光的波动性:包括光的波动模型和波动方程,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的解释和计算,以及对应的实验现象和应用。
3. 光的特性和光的信息传递:介绍光的偏振和干涉的原理,光的信息传递原理,光的光路设计和光学仪器等知识点。
四、电学1. 电荷、电场和电势:电荷和电场的概念,库仑定律的应用,电势差和电势能的计算,电场强度的计算等。
2. 电路基本原理:欧姆定律和基本电路的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计算,功率和能量的计算等。
3. 磁学:包括磁场的概念和性质,安培定律的应用,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原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
五、相对论和量子物理1. 狭义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光速不变原理,相对论速度和质能关系等。
2. 量子物理:包括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相关现象,波粒二象性的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薛定谔方程等。
总结起来,高二物理主要学习力学、热学、光学、电学以及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等知识点。
高二下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下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下学期的物理学习包含了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电磁学1. 电荷和静电场:了解电荷的基本特性,电场的产生和性质,静电场中的力和电势能。
2. 电场中的运动:学习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规律,包括受力分析,受力方向,速度和加速度等相关知识。
3. 电流和电阻:了解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学习欧姆定律,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
4. 电路和电路分析: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和计算方法,理解电能的转化和电路中元件的用途。
5. 磁场和电磁感应:了解磁场的产生和性质,学习电流在磁场中的相互作用,电磁感应的规律和应用。
6. 电磁波和光的本质:学习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了解电磁波和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二、光学1. 光的反射: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学习镜像的特性和成像规律。
2. 光的折射:学习光的折射定律,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和相关现象。
3. 光的波动特性:学习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了解光的波动性质和光的波长、频率等关系。
4.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成像的条件,学习薄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公式。
5. 光的偏振和光的衍射:了解光的偏振现象和光的衍射规律,学习杨氏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的原理。
三、现代物理1. 光电效应: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学习光电效应的公式和应用。
2. 波粒二象性:学习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和实验现象,了解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3. 原子物理和核物理: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核反应的基本原理,学习放射性衰变和核能的转化。
4. 量子力学基本概念: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学习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和本征态等相关知识。
5. 粒子物理学:学习基本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了解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总结:高二下学期物理的总结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从电磁学到光学再到现代物理都是高三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高二物理重要的知识点总结【精彩6篇】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电阻关系(串反并同)R串=R1+R2+R3+1/R并=1/R1+1/R2+1/R3+电流关系I总=I1=I2=I3I并=I1+I2+I3+电压关系U总=U1+U2+U3+U总=U1=U2=U3功率分配P总=P1+P2+P3+P总=P1+P2+P3+10、欧姆表测电阻(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Ig=E/(r+Rg+Ro)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高二下物理知识点整理
一、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产生
2、感应电流的条件: 1.闭合回路,2磁通量发生变化。
3、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也有感应电流产生。
感应电流的方向可以用右手定则来判断。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会有电磁感应现象。
4、几个定则的区别:
(1)、右手螺旋定则:判定电流和磁场关系;
(2)、左手定则:判断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
(3)、右手定则:判定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4)、楞次定律:“来者拒,去者留”具体表现为:若产生感应电流的回路或其某些部分可以自由运动,则它会以它的运动来阻碍穿过路的磁通的变化;若引起原磁通变化为磁体与产生感应电流的可动回路发生相对运动,而回路的面积又不可变,则回路得以它的运动来阻碍磁体与回路的相对运动,而回路将发生与磁体同方向的运动;
另外,判定用左手定则,还是右手定则的关键是看导体中的电流是由电源提供的,还是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
5、电磁波(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光速,电磁
波中波长λ,波速v,频率f的关系:f
v/
=
λ(计算用的到)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V= 3.00×10*8m/s
6、掌握电磁波的组成:电磁波谱(按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或从频率从高导低的顺序,可见光中按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或从频率从高导低的顺序)及不同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ν射线
组成频率波增大减小
产生机理在振荡电
路中,自由电子作周期性运动产生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产生的
原子的内
层电子受
到激发后
产生的
原子核受
到激发后
产生的
二、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1)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中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蛋糕模型”,发现原子有复杂结构。
2)卢瑟福为了证明“葡萄干蛋糕模型”,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发现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4)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第一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人工转变。
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产生超过90度的大角度偏折,个别粒子被弹回。
结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1、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2、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3、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问里绕核高速旋转。
4、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约l0-15~10-14m ,原子的半径约1
5)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
1、这三种射线都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的。
(1)、发生α衰变时,能发射出的α粒子就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氦原
子核,
He n H 42101122→+。
每经过一次α衰变,质子数和中子数各减小2个。
(2)、β射线中的电子并不是原子的核外电子,而是由原子核中的中子衰变成质子时释放出来的(e H n 01111
0-+→)。
每经过一次β衰变,中子数减小一个,质子数
增加一个。
三种射线的性质比较:
2、贯穿本领由速度决定,电离本领由电量决定。
3.辐射和探测射线的实验:
(1)、用云室能够观察到射线径迹,是利用射线在云室中的电离作用。
(2)、放射性的应用可分为两大类:1.利用它的射线。
2.作为示踪原子。
4、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统称为核子。
5、原子核常用符号X A
Z 来表示,X 是元素符号,Z 为核电荷数,A 为原子核的质量数。
6、(1)、铀核产生链式反应的条件:1)铀块体积大于临界体积 2)中子的“再生率”大于1、原子弹就是利用链式反应的原理制成的。
(2)、核反应堆的构成:主要由核燃料棒(铀棒)、减速剂、控制棒、防护层和冷却系统等构成。
控制棒一般为镉棒,有吸收中子控制反应速度的作用。
水可以做
为冷却剂,也可作为减速剂。
(3)核电站由核岛、常规岛及配套设施组成。
核岛的主要部分反应堆。
三、宇宙的结构和恒星的演化天体运动
(1)万有引力定律:
1.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具有相互吸引力。
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①公式是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 (或写成G=6.67×
10-11N·m2/kg2)
②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现象并推出万有引力定律。
引力常量首先由英国的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准确测出,扭秤的关键就是在T形架的竖直部分装一个平面镜,将引力作用于扭秤产生的微小扭转效果,通过光点的移动加以放大。
③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严格讲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自身直径时,也可以使用,r即两个物体中心距离。
2、卡文迪什利用扭秤实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衡量。
(2)宇宙
1、月球的存在对地球的影响:潮汐主要由于月球对地球的的万有引力影响而产生的。
地球上离月球最近和最远的两个点形成了潮汐现象的高潮点。
2、太阳系共有八颗行星。
从距离太阳最近行星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
木星和土星的卫星最多。
3、恒星的分类:1)根据恒星的物理特征来分类:体积、温度和亮度。
2)按照体积大小分,依次为超巨星、巨星、中型星、白矮星和中子星。
4、视差测距法测恒星距离:以日、地距离为基线,利用周年视差,通过几何方法来测量恒星的距离的方法,叫做视差测距法。
要会计算
5、恒星演化的几个阶段:1)恒星演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
2)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质量大的恒星寿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