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10
审计学原理期末总结一、审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审计学是指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进行独立的、专业的评价和确认,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意见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审计的定义、审计的目标、审计的内容、审计的过程、审计的原则及方法等。
二、审计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审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于许多企业发生资产负债失衡和财务舞弊等问题,导致了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这也促使了审计学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现代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三、审计学原理的核心要点1. 审计的目标: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进行评价和确认,确保其可靠性。
2. 审计的内容:审计的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是否合理、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等方面。
3. 审计的原则和方法:审计的原则包括独立性、技术要求、实质审计和审计工作环境等方面;审计的方法包括事务性测试、分析性程序、内部控制评价、风险评估等。
4. 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控制包括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环节。
审计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
5. 审计的程序和过程:审计的程序和过程包括确定审计目标、编制审计方案、开展审计工作、编制审计报告等环节。
四、审计学原理的应用与发展过去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学也迅速发展,并朝着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审计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审计,也涉及到了其他领域的审计,如环境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审计工具和方法也不断更新,审计的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五、审计学原理的局限与不足审计学原理虽然在理论上较为完备,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审计的独立性问题。
由于审计费用由受审计对象支付,有时会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影响。
二是审计的风险控制问题。
现代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审计师需要有能力识别和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审计学是一门研究审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教学目标了解审计的定义、作用和意义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审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二、第一章:审计概述1. 教学内容审计的定义和分类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2.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了解审计的程序和方法3. 教学资源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的定义和分类分析案例,了解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小组讨论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三、第二章:审计计划与准备1. 教学内容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审计风险的评估和管理2. 教学目标掌握审计计划的制定方法学会审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审计风险的评估和管理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计划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计划的制定方法分析案例,学习审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小组讨论审计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四、第三章:审计实施与控制1. 教学内容审计程序的实施和监控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问题的发现和处理2. 教学目标掌握审计程序的实施和监控方法学会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了解审计问题的发现和处理流程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实施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程序的实施和监控方法分析案例,学习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小组讨论审计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五、第四章:审计报告与评价1. 教学内容审计结果的评价和反馈审计后续整改措施的跟踪和评价2. 教学目标学会审计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方法了解审计后续整改措施的跟踪和评价流程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报告案例4. 教学活动分析案例,学习审计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方法小组讨论审计后续整改措施的跟踪和评价流程六、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1. 教学内容审计证据的种类和获取方式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关联性分析2.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学会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掌握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的有效整合方法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年度审计证据收集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证据的种类和获取方式分析案例,学习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小组讨论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关联性七、第六章: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1. 教学内容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在审计中的应用2. 教学目标掌握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学会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在审计中的重要性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分析案例,学习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小组讨论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在审计中的应用八、第七章:财务报表审计1. 教学内容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程序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方法审计中的特殊事项处理2. 教学目标理解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要求学会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方法掌握审计中的特殊事项处理技巧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程序分析案例,学习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方法小组讨论审计中的特殊事项处理九、第八章:信息技术审计1.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审计的概述和重要性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信息技术审计在现代审计中的应用2. 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审计的基本概念学会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审计在现代审计中的应用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信息技术审计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信息技术审计的概述和重要性分析案例,学习信息技术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小组讨论信息技术审计在现代审计中的应用十、第九章:审计质量控制1. 教学内容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和目标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2.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学会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掌握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审计质量控制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和目标分析案例,学习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程序小组讨论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十一、第十章:审计伦理与法律责任1. 教学内容审计伦理的概念和原则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审计伦理和法律责任在实践中的应用2. 教学目标理解审计伦理的基本原则学会评估审计伦理问题了解审计师的法律责任3. 教学资源教材:审计学原理案例:某公司审计伦理和法律责任案例4. 教学活动讲授审计伦理的概念和原则分析案例,学习评估审计伦理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审计伦理和法律责任在实践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重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评价、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
审计学原理
审计学是一门研究审计活动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学原理是指审计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审计工作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从审计学原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审计学原理包括客观性原理。
审计活动应当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审计工作,不受任何利益关系的影响,客观地收集、分析和评价审计证据,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其次,审计学原理还包括全面性原理。
审计活动应当全面地覆盖审计对象的各个方面,全面地收集审计证据,全面地评价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经营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全面性。
另外,审计学原理还包括独立性原理。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的审计立场和独立的审计态度,不受审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独立地开展审计工作,独立地做出审计意见,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此外,审计学原理还包括谨慎性原理。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谨慎的审计态度,审慎地收集、分析和评价审计证据,审慎地做出审计意见,确保审计工作的谨慎性和可靠性。
最后,审计学原理还包括法定性原理。
审计活动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综上所述,审计学原理是审计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独立性、谨慎性和法定性等基本特征。
审计人员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原理,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保障国家和社会的财务安全和经济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审计学原理的贯彻落实,将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审计学原理
审计学原理是一门扎根于会计学和审计实践的学科,旨
在研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并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和检验。
它是维护经济秩序、保护利益相关方权益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和透明度的关键环节。
审计学原理的核心主要包括审计的定义、审计工作的性
质和目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的职责与权力等方面的内容。
审计的定义是指对财务报表等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审查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与通用会计原则一致,并向利益相关方提供独立的意见。
审计的工作性质和目的是为了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评价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以维护企业信誉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审计程序与方法是指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所采用的
步骤和方法。
审计程序包括了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等,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审计方法包括了审计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调查技术和分析方法等,以获取和收集审计证据,进而评价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审计的职责与权力是指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守
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其所具备的法律和监管机构赋予的特权和权限。
审计师应独立、中立地进行审计工作,不受任何利益影响,确保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同时,审计师也承担着保密、尊重商业机密和保护客户隐私等职责。
总之,审计学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企业财务管
理和公共利益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为企业提供了财
务报告的质量保证,帮助利益相关方了解和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
同时,审计学原理也为审计师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法,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审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1.审计的定义:审计是审计机构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条)2.审计的本质:(1)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2)审计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
(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3.审计的特征:(1)独立性特征: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机构独立独立性经济独立精神独立(2)权威性特征:审计的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的必要条件。
(3)公正性特征:审计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密切相关。
(审计人员理应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作出不带任何偏见的、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进行公正的处理,以正确的确定或解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
)第二节1.审计的产生:审计是因授权管理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才是审计产生的真正基础。
2.审计的发展:(1)我国审计的发展:国家审计(古代审计、近代审计、现代审计)古代审计(前11世纪~1840年):产生于西周(宰夫)走向独立秦代(御使制度)发展隋唐(比部)发展宋代(审计司(院))【审计成为财务监督专用名词】衰落元(撤比部建立科道制度)明清近代审计(1840~1949)北洋军阀1912 中央审计处、相关法规1914 中央审计院、相关法规中华民国(空前完备)1928 中央审计院、相关法规1931 中央审计部现代审计(1949年至今)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9月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相继成立审计局,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1984年12月中国审计学会成立1985年8月公布《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94年8月31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2010年9月1日审计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施行社会审计产生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条例》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5 财政部批准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
一.名词解释1.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型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假设:一般是指对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设说明,它是建立审计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审计推理的依据。
3.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
4.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和关系人。
5.审计授权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
6.会计师事务所:是国家批准,依法设立并独立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机构,实行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依法纳税。
7.国家审计人员:是指审计机关中接受国家委托,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从事审计事务的人员。
8.内部控制:9.国家审计:是指国家组织和实施的审计,确切的讲,是国家专设的审计机关所进行的审计。
10.社会审计:是指由社会注册会计师所进行的独立审计。
11.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是,合法,效益的活动。
12.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对审计对象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资料是否真是,正确,合法和有效所进行的审计。
13.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
14.企业审计:是指在企业单位或具有企业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开展的对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核算资料进行的审计。
15.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
16.管理审计: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审计。
17.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18.审计证据:是证明应征事实是否客观存在的材料,是证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真相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