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渔舟唱晚》的作品分析和演奏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7
《渔舟唱晚》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聆听和学唱《渔舟唱晚》,感受乐曲的优美旋律,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2. 尝试通过身体动作和乐器演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音乐素养。
二、作业内容1. 聆听《渔舟唱晚》至少三遍,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乐曲中的主要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等。
3. 选择一件合适的乐器(如小提琴、钢琴等),演奏一段与《渔舟唱晚》相匹配的音乐片段。
4. 撰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启示,字数不少于200字。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或参考他人成果。
2. 演奏乐器时,请按照正确的演奏技巧和方式进行,确保安全。
3. 作业完成后,请提交录音、视频、图片或文档等形式的学习成果,以便教师进行作业评价。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并指出优点和不足。
2. 评价标准包括:对乐曲的感受是否准确,音乐元素的描绘是否合理,演奏技巧是否熟练,文章表达是否清晰等。
3. 根据作业成绩,将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指导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下次上课时,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和交流。
2. 学生将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及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1.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
2. 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请各位同学认真完成本次作业,并在下次上课时带来自己的成果。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教师沟通。
期待大家的优秀表现!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复习并掌握《渔舟唱晚》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熟练演奏;2. 理解乐曲中的情感表达,能够有感情地演奏乐曲;3. 通过对乐曲的深入分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渔舟唱晚乐曲简介《渔舟唱晚》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首著名乐曲,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乐曲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广受欢迎,被视为中国音乐的瑰宝之一。
《渔舟唱晚》的创作时间和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它流传至今的版本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成为明代山东地区的民间音乐。
后来,这首乐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奏,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乐曲的乐曲形式为小调。
它的音乐旋律悠扬,节奏流畅,充满了深情和浪漫的意境。
乐曲的开头是一段柔和的琵琶独奏,音色幽雅,犹如一条小舟在宁静的湖面上行驶。
接着,其他乐器逐渐加入,如古筝、笛子、二胡等,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层次。
《渔舟唱晚》的乐曲情感表达了渔民在湖上垂钓的宁静与平和。
它描绘了一个渔舟在夕阳下悠然漂浮的景象,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
整首乐曲旋律流畅,节奏宽松,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远离尘嚣。
这首乐曲的演奏需要乐手具备较高的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乐曲中各种乐器的协奏和对话,要求乐手在演奏中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同时,乐手还需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和表现力,以展现出乐曲的韵味和魅力。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都会将它作为学习和演奏的经典乐曲之一。
通过学习和演奏这首乐曲,学生们可以锻炼乐感、音乐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总的来说,《渔舟唱晚》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听众,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欣赏还是演奏,这首乐曲都能给人带来宁静、放松的感受,让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它的经典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花朵,永远闪耀着光芒。
- 50 -2023年 第4期一、创作背景有关《渔舟唱晚》乐曲的由来,众说纷纭。
一说《渔舟唱晚》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古筝演奏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一说是山东古琴演奏家金灼南根据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再经娄树华进一步改编后,广为流传。
该曲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佳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指挥家、音乐家黎国荃将古筝曲《渔舟唱晚》改编为小提琴曲。
本文所用的谱例为许述惠于1956年改编的曲谱。
二、曲式结构该曲由引子、三个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对比的乐段以及尾声组成,结构严谨,旋律流动,传达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意境。
引子是由两个乐句组合而成。
第一乐句中三个无限延长记号,给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第二乐句无限延长音的“音乐留白”和模进音阶形成了鲜明对比,旋律动静分明,似在安静的湖面上微微晃动的渔船,又似被船桨划开层层涟漪的湖面,营造了渔船泛舟湖面的意境感。
第一乐段为慢板。
该乐段乐句间基本为上下对答的结构,旋律规整。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曲调由第一乐段发展而来。
第三乐段快板的曲调来自引子,运用了丰富的变奏手法将乐曲推至高潮。
尾声的曲调来自第二乐段,该段落需要演奏者将弓速加快,让音符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旋律流动性更强。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右手发音的质感,力度应该弱而不虚,结尾音减少揉音处理。
三、演奏技巧该乐曲是由古筝乐曲改编而成的,而西方乐器演奏中国乐曲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加入一些特殊的音乐处理。
本文将从左手和右手这两个方面,探究在演奏《渔舟唱晚》这首小提琴乐曲时,需要注意的演奏技巧。
(一)左手1.舵式动作在引子部分,出现了两次一拍八个音。
如谱例1所示,该小节中的第二拍均在第三把位演奏,音符所在琴弦依次为D弦-A弦-E弦。
如果按照谱例1中一拍的时值演奏,则属于快速换弦演奏。
这时,除了注重音准,还要求换弦干净、利落。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歌曲《渔舟唱晚》是由著名曲作家王志信老师根据同名器乐曲《渔 舟唱晚》改编而成的民族声乐作品。
刘麟老师根据音乐创作歌词。
歌 曲旋律优美、曲风清新,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是近年来 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
歌曲描绘了“渔舟唱晚,响穷彭蠡 之滨”的场景。
依曲填词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丰满,音乐情感表达更加 直观具体。
古筝曲《渔舟唱晚》可以说是近年来是我国民族器乐作品中非常 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娄树华 老师根据古曲改编而成,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 出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的画面。
而且器乐曲《渔舟唱晚》被评为十三 亿人最熟悉的音乐之一,作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二十 年没有改变过,给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族声乐作品《渔舟唱晚》 在保留原曲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词曲的二度创作,将音乐形象语言化、具体化、立体化,使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要传递的景象以 及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二、《渔舟唱晚》的简介词作者刘麟为山东济南人,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著名词作家、 国家一级编剧。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担任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等职务。
多年来,刘麟曾参与许多中国国家级大型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创作, 在•文华奖”、。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多次担任评委和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
曲作者王志信为河北乐亭人。
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享受国 务院政府津贴。
2958年入中央歌舞团工作、曾担任中央民族乐团研究副主任,合唱队常任指挥;曾在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担任评委,并经常为海外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以及讲座。
《渔舟唱晚》原曲是一首古筝曲,作曲家王志信在古筝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对音乐进行了新的诠释,成为了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 的声乐作品。
三、器乐曲与声乐曲《渔舟唱晚》对比分析(一) 器乐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分析著名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老师于20世纪 30年代根据琴歌《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一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欣赏课中,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净胜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这对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是有益的。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具备依附音乐的耳朵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1、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感受民族乐器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2、介绍民族乐器----古筝。
3、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育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古典音乐,培养学生的中国美、传统美、内涵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乐曲《渔舟唱晚》每一部分在速度上、力度上以及表现情景上的不同之处。
2、让学生简要了解中国的民族五声音阶调式,以及第二部分中“Fa”的作用。
四、教具:古筝、多媒体五、教学模式:启发、互动、体验式教学六、教材分析: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在《腾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船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七、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一)1、听全曲问:作品的情绪、情景、风格?2、再听全曲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3、分段欣赏问:第一部分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是什么?师:这一部分描绘了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歌唱,真是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
《渔舟唱晚》的演奏要领一、了解曲谱:首先,演奏者应该对《渔舟唱晚》的曲谱和乐理有一定的了解。
曲谱是演奏《渔舟唱晚》的基础,熟悉曲谱可以更好地理解曲曲的结构和内容,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感。
二、掌握节奏感:《渔舟唱晚》的节奏感比较鲜明,快慢结合,灵动自如。
演奏者需要通过练习掌握好节奏感,保证曲目的整体稳定流畅,同时注意节奏在不同乐段的变化,显现音乐的动感和表现力。
三、弹奏技巧:在演奏《渔舟唱晚》时,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弹奏技巧,例如琴身的滚拨、各种琴指轻重等,以表达曲曲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还需要注意和弦的掌握和演奏,使得旋律和谐且丰富。
四、感受曲意:《渔舟唱晚》富有诗意,演奏者需要将自身完全融入到曲曲的意境中,理解和感受曲曲所表达的意义,力求用音乐的语言去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演奏时要注重对音乐的细腻感悟,通过把握适当的音乐细节和音响效果,使得演奏更加生动和感人。
五、运用个人韵味:在演奏《渔舟唱晚》时,应该充分展示个人的韵味和技巧,不拘泥于纯技术,更注重表达曲曲的情感和内涵。
可以通过一些微妙的装饰音符、音效处理等方式来展现个人的独特演奏风格,以使演奏更加富有个性和魅力。
六、注重和谐协作:如果是多人演奏,团队的协作非常重要,需要注重与其他乐器的和谐结合,相互呼应,形成完美的音乐画面。
在合奏中,要注意音量的控制,音色的平衡以及演奏的整体协调一致。
总之,《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美妙的乐曲,演奏时需要细腻把握曲曲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发挥个人的技巧和韵味,同时注重和谐协作,以使演奏更加出彩且动人。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悟,相信演奏者可以更好地表达和诠释这首经典的中国古代乐曲。
《渔舟唱晚》乐曲解析
1.乐曲音乐情境引导
(1)音乐情境感知
《渔舟唱晚》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筝经典名曲,也是古筝学习者必学的一首乐曲。
这首乐曲的曲名是取自于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
教师完整示范乐曲,边示范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夕阳西下,在美景如画的湖面上,渔民欢娱歌唱、满载而归的情境。
(2)音乐情境音色引导
这首乐曲旋律优美、抒情,古朴典雅。
因此在弹奏时右手的音色要饱满、醇厚,左手的按滑音以及颤音的弹奏要注意按松琴弦速度的控制,体现乐曲古朴的韵味。
2.乐段划分
这首乐曲分为慢板(第1—39小节)、快板(第40—106小节)、尾声(第107—112小节)三个部分。
3.教学顺序
快板(第40—106小节)→尾声(第107—112小节)→慢板(第1—39小节)
注:由于快板部分对演奏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初学的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从快板部分进行教学,学生基本能够慢速连贯弹奏快板部分的弹奏速度逐步提出要求,循序渐进地进
行练习,这样在慢板基本掌握的同时,快板也达到了一定的速度要求。
4.课时建议
10——12节课,如学生年龄偏小,可延长至13——14课时。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欣赏乐曲《渔舟唱晚》,了解古筝,能听辨出古筝的音色,体会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湖面歌声四起,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动人画面。
感受中国古典音乐的美。
2. 在哼唱指挥、动作表现、竖笛演奏等活动中,感受各段主题音乐要素的变化。
3.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能够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描绘乐曲三部分的情绪变化。
【教学重点】分辨出乐曲的段落,熟记各段主题,增强学生用语言描绘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音乐要素变化入手,感受各段音乐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有一首乐曲,是十三亿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是三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我们来听一听。
它就是CCTV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这首曲子是由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根据古筝曲《渔舟唱晚》改编的,也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
2.认识古筝a.“说说你对古筝有什么了解?”b.介绍古筝。
(设计意图:以熟悉的旋律导入新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欣赏乐曲做铺垫。
)二、寓教于乐1.完整地无标题欣赏乐曲。
“今天,老师为大家大家欣演奏一首非常美妙的乐曲,请你用心去感受,说说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介绍《渔舟唱晚》名字的由来。
3、分段欣赏乐曲:(1).聆听A段:a.“请欣赏A段,乐曲在速度、力度等方面是怎样表现的?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表现了怎样的情绪?”b.哼唱A段旋律,(注意气息的连贯和声音的柔和)。
(2).聆听B段a.“与A段相比,乐曲在旋律等方面有什么变化?”(旋律的大跳和紧凑的节奏)b. 在本段开始出现了(fa)音,出现了暂时的离调感觉。
c. 接着,随着音乐的发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面?来表现一下你的感受吧。
(描绘了远处的船越来越近,表现了渔民荡桨欢歌、破浪行舟的欢乐情绪。
)生模仿划船动作。
(3).聆听C段a.“听听C段,什么音乐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速度和力度)从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c.用拍手来表现C段,注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渔舟唱晚》分析
《渔舟唱晚》是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说是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
标题取自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现在广为流传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的曲子。
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渔人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刻,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
[2]
乐曲共有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乐曲的“起”、“承”两个段落,开始是4/4拍子的慢板,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转”段,2 /4拍子。
通过清角音转入下属调性,并逐层向下移位,表现渔人荡桨归舟、一路“唱完”的欢快情绪。
第三部分,是乐曲的“合”段,旋律先递升后递降,速度不断加快,继而结合成一个循环圈,加以多次反复,并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渔人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欢乐场面。
由于《渔舟唱晚》旋律优美动听,情调乐观向上。
因此,被许多乐坛名家改编成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独奏、重奏、合奏,收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
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渔舟晚唱》大加赞赏,称这首乐曲是“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并把它改编成竖琴曲。
《渔舟唱晚》一曲的古筝版旋律优美动听,而改编的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的版本,由于旋律的线条更连贯、明晰,听后会有另种韵味和美感。
]《渔舟唱晚》具体演奏方法《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作曲的一首著名古筝独奏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音乐的百花园中也占居一席之地,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目之一。
有人曾说,会弹古筝的人,没有不会弹《渔舟唱晚》的。
实际确实如此。
此曲不仅深受筝家们的喜爱和重视,也颇受其他门类音乐家的青睐。
它先后被改编成民乐合奏曲,古筝二胡重奏曲以及小提琴独奏曲1等。
此曲在群众中影响极大,如同钢琴独奏曲《悲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等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此曲根据《渔翁乐》曲调发展变化改编而成,引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2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渔舟唱晚”为标题。
全曲始终贯穿着“工尺上”、“工尺上四合”3这一核心旋律,但在句式段落的结构安排上有很多新的变化,使此曲曲式简练严谨。
此曲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古筝考级教程》,作为优秀古筝教学曲目,被选入《古筝教学法》。
《渔舟唱晚》曲调优美,如蓝天上的行云,似山涧中的流水;节奏感强,快慢强弱对比强烈,音乐效果明显,表现力突出,音乐形象鲜明。
乐曲具有鲜明的中国山水画风格,一曲过后,宛如一张美丽的泼墨山水图从音乐声中绘出。
此曲慢板舒缓缠绵,如歌似唱,优美抒情,活画出一幅夕阳西下,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水上美景;快板急骤而有序,如波浪起伏,似破水飞舟,刻画出一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捕鱼的动感十足的图画。
乐曲的高潮过后,更是别有洞天,含蓄轻柔的结尾,把人们带到深远的意境中。
晚霞映照着万顷碧波,天水相连,波光粼粼,老渔翁满载而归,晚霞把他那饱经风霜的脸,照得通红通红……我们好像可以从美妙的音乐声中看到这些,甚至更多的细节。
《渔舟唱晚》版本很多,几乎每个流派在处理这首乐曲时都会产生具有一定特色的版本,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一些细部的弹奏方法亦各式各样,因人而异。
本讲所讲的姹竞偷喾椒扔屑坛校钟蟹⒄勾葱拢谘葑嗍导惺艿交队?《渔舟唱晚》这首乐曲虽然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标题,但是却没有非常具体的内容或者情节。
渔舟唱晚写作手法《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其写作手法独特,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以下是对其写作手法的分析:1. 情景交融:这首乐曲通过音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时,渔船满载而归的美景。
在曲调的起伏变化中,听众仿佛可以看到渔船在湖面上摇曳,落日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得乐曲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运用比喻:在乐曲中,通过音调的变化和节奏的转换,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
比如,用小船的摇曳来比喻人生中的起伏和波折,用夕阳的余晖来比喻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这些比喻手法使得乐曲更加生动形象,让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 节奏感强:这首乐曲的节奏感非常强,通过运用大量的切分音和附点音符,使得乐曲的节奏充满了活力和动力。
这种节奏感使得乐曲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旋律优美:这首乐曲的旋律非常优美,通过运用大量的升降2度旋律音程,使得乐曲的旋律充满了流动性和变化性。
这种优美的旋律使得乐曲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5. 结构严谨:这首乐曲的结构非常严谨,通过运用大量的重复乐句和乐段,使得乐曲的整体结构非常紧凑和完整。
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乐曲更加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让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通过情景交融、比喻、节奏感强、旋律优美和结构严谨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得乐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小学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课例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課赏析的音乐作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演奏的器乐曲,采用五声调式,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改编而成的。
乐曲题目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乐曲以柔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美丽江山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全曲为并列单三部曲式,具体为A+B+C+尾声的布局。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听辨、讨论,介绍民族乐器——古筝,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感,有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的愿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与演唱《渔舟唱晚》的主题旋律,体验《渔舟唱晚》表现的音乐情景,并能在集体表演中表达出渔民满怀丰收喜悦的心情。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清楚准确的演唱《渔舟唱晚》的主题旋律,并能一边律动一边演唱歌曲,在浓郁的音乐情境中学到音乐的相关知识。
三、重点与难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认识过程离不开具体事物,所以我认为感受《渔舟唱晚》的音乐画面,与乐曲的情感表达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四、根据六年级的学生特征设计了以下教法(一)讲授法:运用讲授法中的讲解,说明古筝演奏的技巧,及符点音符的作用。
(二)谈话法:运用问答式谈话,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
(三)创作教学法: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
(四)直观教学法: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旋律发展的走向。
五、学法(一)用听、想、说、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
(二)用律动及合作的方式表现《渔舟唱晚》情绪的变化。
板书设计: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黑板作为副板书使用,主要对重要乐谱进行标记。
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导入、展开、结束1、导入:(3分钟)在多媒体上写出王勃《滕王阁序》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从而引出本课。
此处采用的是跨科导入法,体现了音乐课程内容标准的音乐与相关文化中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
《渔舟唱晚》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渔舟唱晚》这首古曲的美妙之处。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通过学习《渔舟唱晚》,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乐曲背景介绍:《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后来演变成为一首著名的古琴曲,乐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美丽景象。
2. 乐曲结构分析: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第二部分节奏缓慢,旋律深情;第三部分节奏欢快,旋律活泼。
3. 乐曲演奏技巧:讲解并示范如何正确演奏《渔舟唱晚》,包括指法、弦法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夕阳下渔舟唱晚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这首乐曲的兴趣。
2. 乐曲欣赏:播放《渔舟唱晚》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3. 乐曲解析: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和演奏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
4. 演奏练习: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进行《渔舟唱晚》的演奏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渔舟唱晚》的理解程度,包括乐曲背景、结构和演奏技巧的掌握。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课堂讨论、演奏练习等。
3. 学生对乐曲的欣赏能力,通过课堂问答、作文等方式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掌握得较好,但在乐曲理解和欣赏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乐曲背景和结构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美妙的古曲。
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让他们在掌握乐曲的也能演奏得更加优美动听。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渔舟唱晚》的背景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乐曲的结构和演奏技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渔舟唱晚》赏析《渔舟唱晚》赏析1、同学们好。
在今天这堂课的开始,老师要把一首优美的乐曲送给大家。
2、老师弹的这个乐器是?那他是西洋乐器还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呢?是我国民族乐器里面的?(弹拨乐器),看来同学们对民族乐器的分类掌握的不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筝,了解古筝。
3、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来,首先是托指,也就是我们的大拇指,从里向外弹琴弦,然后是勾指,也就是中指,从外向里弹琴弦,接下来是抹指,抹指的弹法和勾指相同,也就是食指从外向里弹奏琴弦,接下来就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刮奏,它分为上行刮奏和下行刮奏,上行刮奏是用向上的箭头表示,下行刮奏是用向下的箭头表示,上行刮奏是用我们的食指,也就是抹指连续的拨动琴弦,下行刮奏是用我们的托指连续的拖动琴弦?哪位同学上来尝试一下呢?同学们也可以在下面尝试一下。
(指导学生上下刮奏琴弦)。
我们为这位聪慧的同学鼓鼓掌。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筝的代表作品(渔舟唱晚),有这样一句话,学习古筝的人如果不弹奏渔舟唱晚就不算是真正的习筝人,这首乐曲还是咱们国家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
(写板书“渔舟唱晚”)5、若我们听到这首乐曲眼前会浮现怎样的景色呢?(教师弹奏)6、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景色?(乐曲描绘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闲自得,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7、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乐曲的第一乐段,请同学们用心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从黑板中这三幅画中选出与这段音乐意境最为相同的一幅谈谈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8、我么一起来说一下,这段乐曲的情绪什么样的?(情绪舒缓,速度稍慢,力度稍弱),哪位同学上黑板在这三幅画中选出和这段乐曲意境相同的画?(你认为是哪一副可以调整它的顺序)9、接下来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咱们来学唱第一乐段的音乐主题,同学们跟着琴小声哼唱,以听为主。
老师有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认识乐谱中的这两个符号?(上下滑音),上滑音的弹法是右手弹琴弦,左手按琴弦,使音符产生徐徐上升的效果,请同学们再听一遍。
《渔舟唱晚》尾声详解
1.乐段音乐情境导入
(1)音乐情境感知
这一乐段描绘了一副宁静的画面:渔船左右摇wei摆着,向江心慢慢划去,在人们的视线中越来越小,慢慢地远去….曲虽终,意犹在,含蓄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感受尾声部分令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2)分析谱例
先用刮奏接快板的尾巴,然后右手采用了勾托的指法,左手是上滑和颤音的交替弹奏。
(3)音乐情境音色引导
乐曲在高潮过后突然停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音调徐缓,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地结束在中音“1”上。
2.视唱练习
通过教师的视唱引导学生弹奏,建立学生对弹性节奏的乐感。
3.分乐节练习
(1)右手练习
这一部分节奏比较自由,在弹奏这一段时应从慢开始,有一个小小的渐快,然后再渐慢,速度由慢渐快再渐慢。
(2)加入左手练习
左手是上滑音和颤音的交替弹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落实上滑音准和韵律的把握。
其次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左手慢
慢按弦,慢速松开,感受滑音的韵味。
最后两小节的颤音需要重点练习,左手按弦要揉缓、均匀,不要太快。
(3)音乐情感融入
这一部分弹奏力度由弱渐强再渐弱。
4.慢速双手连贯弹奏
尾声是一个由慢到快再到慢、由弱及强再弱的递进,表现出渔船晚归、渐行渐远的情景,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速度快的时候,手要稳定,不能上下跳动,尽量靠弦近些,贴着弦走;手腕要松弛,一定要用手腕带动手指,利用惯性才能达到应有的速度。
小提琴曲《渔舟唱晚》的作品分析和演奏技巧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小提琴曲《渔舟唱晚》的背景知识,并深入乐曲各个细节与大家分享了关于该曲的演奏技巧,且针对泛音和拨弦做了技巧介绍,对初学者有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 小提琴曲《渔舟唱晚》演奏技巧节奏乐曲处理
目录
引言 0
二、小提琴曲《渔舟唱晚》乐曲分析 0
(一)曲式结构 0
(二)旋律分析 0
(三)调性分析 (1)
(四)音色分析 (2)
结论 (3)
致语 (3)
参考文献: (3)
引言
《渔舟唱晚》原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后被黎国荃改编为小提琴曲。
乐曲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一、小提琴曲《渔舟唱晚》简介及创作背景
古曲《渔舟唱晚》,是根据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蠡之滨”中“渔舟唱晚”四个字而得名,乐曲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忙碌了一天的渔舟归航时,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场景。
《渔舟唱晚》最早为古筝曲,是我国近现代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子猷先生传谱的一首古筝作品[1]。
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并运用了西洋音乐曲式中音型模进和乐段,具有高度的演奏价值和艺术水平,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在经其高足娄树华先生领悟、演奏并传播,成为是我国十大传统名曲之一,更是一首闻名世界的中国古筝曲。
二、小提琴曲《渔舟唱晚》乐曲分析
(一)曲式结构
小提琴曲《渔舟唱晚》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版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第二段在调式有所变化的基础上,从第一段上下八度关系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描绘渔舟满载而归的喜悦场景[2]。
虽然篇幅较小,但整首乐曲简练而精致,一气呵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底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旋律分析
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3]。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
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
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
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
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
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4]。
第三段,快板。
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
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5],展现出了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
(三)调性分析
《渔舟唱晚》是优秀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乐曲要表现古典的风格意境,必然要遵循古典主义审美的法则:“稳重的节奏,典雅的情趣”。
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比现代人要缓慢得多,这自然应该从音乐的节奏上反映出来,即使是演奏快速乐段,速度也应当有所控制,同时,古代人待人接物时其礼仪规章比现代人要繁琐和严格得多[6],因此,演奏古典风格的乐曲时不但节奏上要稳重,而且乐曲处理要规整,发音的强弱要适当。
小提琴曲《渔舟唱晚》是一首带引子与尾声的三部曲式。
引子是由两个宽带流畅的乐句组成,是对开朗明快的胸怀的抒写和对日落波平、水天一色的自然风景的描绘,要求运弓平稳流畅,触弦踏实而富有弹性,力度含而不漏,长音要求在丰满柔润的音质中保持一定的“骨力”,结尾在渐慢的同时要求减弱,最后可停止揉弦,整个引子要表现出一种舒展自如的情趣。
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
该乐句中平稳匀称的节奏型结合着第一拍上富于流动感的音调和第二拍上短暂的停滞进行其后两小节的连续变形重复出现,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荡桨归舟的音乐形象,而且表现了一种微波荡漾的感觉,演奏第一乐句时要运弓流畅,力度变化控制得有一定的起伏而不十分外露,要表现一种含蓄的动中有静的韵味。
第二乐句的旋律具有广阔的线条起伏和节奏上的多样性变化,形象地描写了渔民开阔的心胸,前两小节若但不可虚,后三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变化重复,情绪与力度都要加
强。
(四)音色分析
乐器按照其发音特点,可以分为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两类。
小提琴的发音是通过右手流动性运弓,由弓毛与琴弦的摩擦引起振动,通过琴马传达到音箱,而发出美妙的流动质感的音色,其音响特点属于“线性乐器”。
在演奏中,小提琴的的音色由于是人为控制性的全程发音,所以能够较好地控制音乐情绪的表现,但是缺点是织体比较单薄,不适合演奏波澜壮阔、宏伟豪迈的音乐气质。
在小提琴《渔舟唱晚》中,作者充分地运用了两种不同类型乐器的特点,将线性与点性的音响有机的融为一体。
1.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在非同音型状态下,音响延续性的互补
从上一段谱例中,可以小提琴声部是颤音、长音和连弓旋律的交替进行。
在小提琴声部是颤音长音和单音长音时,由于音型比较单一,所以运用于了古筝的波形拨奏和分解和弦音型,由于演奏波形拨奏和连贯分解和弦时,演奏者的拨奏频率和动作保持在同一律动上,基本控制了音响的自动减弱,而在乐句结束音的音响的减弱时,由于小提琴声部线性特征---人为地控制音量,并运用左手揉弦和右手流动性运弓进行了音量弥补,既表现了水上泛舟、桨激浪花的声音,又加宽加厚了音乐的织体,是一个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音响延续性优缺点互补的典型例。
2.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在同音型状态下,音响延续性的互补
从上一段谱例中,旋律的音型为模仿泛舟时摇橹的场景,带有符点的16分音符是模仿船桨在水下的滑动的动作,8分音符模仿船桨滑动后在水面上回位的动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而该节奏性的两个声部旋律交替出现,呈回声型呼应关系。
虽然两种乐器演奏的旋律节奏型一致,但是由于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不同的的音响特性,在两个声部旋律“点连接合、一浪高过一浪交替进行”的同时,构成了一副千帆相竞、百舸争流的美丽画卷。
此外,小提琴声部的改编者薛伟老师将第二个8分音符,扩展成为连贯性较强5连音音型,弥补了古筝点性音响音与音之间贯通性较差的“缺点”,增加
了旋律的流动性。
结论
古曲《渔舟唱晚》,是我国人民最熟悉的音乐之一,许多音乐家和演奏家将该曲改编成为古筝、长笛、小提琴、电子琴和声乐演唱等各种版本并演奏,成为各专业院校学生学习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中为例的这首小提琴《渔舟唱晚》,是中国作曲家和演奏家正确对待音乐的创作及演奏技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大胆尝试合作并成功的例之一。
随着中国音乐不断的健康发展,中国作品的创新发展和研究已渐入佳境,此类型的作品不断涌
现,国音乐创作向着多元化发展,拓展新的音乐风格,展现新颖的演奏听觉和视觉,其社会影响也会越来越突出。
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诠释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和西洋演奏中的技法技巧的融合,并探索发展和总结这种新的音乐语言模式,进一步追求更广义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使我国的新音乐作品更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从而真正地将中西音乐的结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致语
衷心感指导教师对本人的精心指导。
她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
感
X老师在我遇到挫折是为我加油鼓气,总是为我排忧解难,感我的学长在
同一个屋檐下对我的照顾有佳,感我的同学,我们的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更好
的赞美,感音乐学院老师和同窗们的关心和支持!感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
参考文献:
[1]黄美华.用“文化”把音乐课堂撑起来———《渔舟唱晚》教学设计[D].教育. [2]翁歆.浅谈筝曲《渔舟唱晚》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0,(1).
[3]卿竹.王子公主创意馆[J].少年科普世界,2010,(9).
[4]巍.《渔舟唱晚》教案[J].音乐天地,2009,(9).
[5]虻,闫璇璇.《渔舟唱晚》赏析[J].琴童,2009,(9).
[6]《论小提琴演奏中民族器乐手法的运用》松《民族音乐》2011年第6期
[7]《三种渔舟唱晚版本之比较研究》艳《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8]《渔舟唱晚的传承与版本》宝海《艺术职业学院院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