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 格式:doc
- 大小:102.12 KB
- 文档页数:7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书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概念,试图解决人类认识的根本问题。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对康德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获得。
康德将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这三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
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并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条件。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而康德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是也容易陷入错误。
康德将理性的错误分为两种:幻相和谬误。
幻相是由于理性的先验知识结构导致的,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错误;而谬误则是由于理性的运用不当导致的,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试图超越经验范围,探索宇宙根本原理的学问。
然而,由于人类的理性受到先验知识结构的局限,形而上学往往陷入幻相和谬误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 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试图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揭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理性,而是要揭示理性的局限性,使理性得到正确的运用。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具有严密逻辑和深度
思考的哲学巨著。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人类认识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人
类的认识是由先天的概念和经验的材料相结合而成的。
他提出了“范畴论”,将认识
分为形式和内容,强调了先验概念对认识的作用。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认识的复杂性和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其次,康德在书中对哲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本
质进行了剖析,指出它们是人类思维的先验形式。
他还对因果性和自由意志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合理的自由意志的可能性。
这让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本质有了更
深入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这对我来说是
一种启示。
他认为,先验知识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人类能够进行有效思考和理解的
前提。
这让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积累知识和思考,才能达到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康德的深入分析和严
密推理让我对人类认知和存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对于哲学爱好者来说是一本
必读之作,但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思考。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
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
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
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
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
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
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
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
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
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5、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7、郑昕《康德学述》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9、李泽厚《康德述评》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第一章前言的目录: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第一章前言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viewthre ... &extra=page%3D1(必看)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1.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为:对人类理性本质及其辩证关系进行的一部哲学论述。
这本书包括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功能的阐述,并对人类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哲学。
他认为,人类理性本质上是纯粹的,即不受外界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内在的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康德还认为,人类理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感性是人类理性的基础,理性则是感性的提升和完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对人类理性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理性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类理性本质、关系和功能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一部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首次出版于1781年的这部巨著,作为康德哲学三部曲的开篇,为我们揭示了理性与认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它包含了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旨在使形而上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它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批判的方式为形而上学找到一条通往科学的道路。
在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
他通过对认识的探讨,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而经验又受到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的。
这种对认识局限性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也让我更加谦虚地面对知识和真理。
康德在书中还指出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的重要性。
先验原理论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先验方法论则关注认识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康德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仍然具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自由和选择的全新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启示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同时,康德在书中所展示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5月,沉寂了十年的康德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探究了认识的发生方式。
综观康德的探究,在先验的规则下:第一,心灵首先通过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使人的感官接受到的来自对象的刺激,转变为直观表象,如广延、形状、变化、先后、连续等各种直观的表象,由此获得可以和知性衔接的自发概念。
康德把认识的先天方式,开启于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在于,他认为唯有在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中,感官接受的对象刺激,才能转变可以和知性衔接的直观表象,并生成自发的概念,这是空间-时间何以为认识之首先先天原则的缘由。
第二,心灵进一步通过把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分析综合于判断范畴的先验逻辑,从而进入知性的概念判断思维。
关于先验判断范畴,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
判断范畴表: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先验判断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使在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中呈现的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在范畴的分析综合中走向概念判断思维,即由直观表象转向量的、质的、关系的、模态的概念判断思维。
在判断范畴,认识从感性的直观进入了知性的思维,并迈向理性的衔接。
第三,心灵再进一步是先验的纯粹理性,即由“我思”的统觉判断,以三段论的推论方式,展开纯粹理性推论的必然判断。
在康德看来,无论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表象,先验知性的判断范畴的分析综合,先验理性的统觉推论,都是先验的心灵方式,唯有这样的先验心灵方式,才以一种必然的和严格的普遍性,引导我们从感性进入知性进而进入理性,走向了认识发生的各个环节。
什么是先验知识呢,康德指出“先验知识即完全不依赖任何经验而发生的知识。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经验性知识。
即只有通过后天的经验才能获得的知识”。
至于怎样认定先验知识,康德的标准是: “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区别先验知识的可靠标志,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姓名:黄子钊学号:L01314005专业:13级行政管理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摘要: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
康德的批判哲学通过对理性的限制,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严厉批判又力图发动“哥白尼”革命式的认识来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思想,同时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Abstract: in rational caught in the crisis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reread Kant's work is out of the confusion of a "forest road".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by the rational limi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progr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to overcome the rational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of one-sided and arbitrary, examining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and attempt to launch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type of understanding to save the metaphysics of Kant's thought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Kant's philosophy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the Kant "s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romote the dialect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Kant's philosophy to human thought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 the basic spirit of Kant Is still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ra,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关键词:康德,理性,批判,启蒙Key words: Kant, reason, criticism, enlightenment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为人类的理性划定了界限,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人类理性的能力和局限性。
首先,康德认为理性本身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即时间和空间的形式。
这种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认识方式和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先天的认识形式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到我们自身的局限性的限制。
其次,康德提出了“哥白尼式革命”的观点,即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而不是我们的知识依照对象。
这意味着,我们的知识并不是被动地反映对象的,而是对象必须符合我们自身的认识形式。
这种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来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的观点。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认为范畴是我们先天的认识形式,是我们用来整理和组织感性经验的工具。
这种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范畴的本质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则探讨了理性在追求绝对完整体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幻相和矛盾。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哲学著作,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理性、知识和范畴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概念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但是只要我们耐心地阅读和思考,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收获。
同时,这也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的著作,每一次阅读和思考都会有新的收获和领悟。
因此,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朱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4)摘要: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
康德的批判哲学通过对理性的限制,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
文章通过解读,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严厉批判又力图发动"哥白尼"革命式的认识来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思想,探寻康德哲学启蒙精神,以求更好地理解现当代西方哲学。
关键词:康德,理性,启蒙人类的知识犹如一条河,自文明肇始以来,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穿越漫漫历史时空,流经过去来到现代并奔向未来。
在奔流的过程中,随着"支流"的不断汇入,知识"流域"变得浩瀚广袤,以致难以把握了。
通过望远镜发现的星座和星系多得难以计数,地质学动辄数百万年计量,物理学在原子中发现了宇宙,生物学则在细胞中看到了微观世界,生理学在器官中、心理学在睡梦中都发现了无穷无尽的奥秘,考古学使早已湮灭的城市和国家得以重现。
创造和发明使生活和战争越来越复杂,经济政策使政府走马灯似地频频更换。
而曾经将一切科学召集麾下,为世界树起一个井然有序的形象,并描绘了一幅至善至美的诱人画卷的哲学,却已失去承担协调如此艰苦任务的勇气,像是退出为真理而战的沙场,躲进幽深狭窄的角落,胆战心惊地回避世间的问题和责任,人们对此越来越没有信心:人类知识有确定性根据吗?人类行为有确定性根据吗?200多年前的康德,一位终其老孜孜不倦旨在做这番事业,"事实上它是无休止的错误的结束和正当限度",从"纯粹理性批判"出发,对知识"做一个清算,也就是批判,不是我们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要符合我们的认识形式。
"[1]美国当代哲学家杜兰特评价其为"消除一切悬而未决、未找到答案的形而上学问题;生当立丰碑,死亦垂千古;大自然用这种功名心鞭策我们去不断创造。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主要研究认识论。
它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总问题,并将其分成四个问题、四个层次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数学是关于形式上的计算和演算,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感性具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直观对象的条件,也是数学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就无法感知和理解数学对象。
第二个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它以数学为基础,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认识。
康德认为,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知性具有先天的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必然性等。
这些范畴是我们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学问,它试图超越自然科学的范围,探讨那些超出我们感性经验的对象,如上帝、灵魂、自由等。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有一种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倾向。
然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无法完全把握那些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对象。
第四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我们的理性追求的目标,它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科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以确定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只有通过这样的批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将认识分化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是自发性的,理性是更高级的能力。
感性提供对象,知性形成概念,理性则是对知性形成的概念进行综合和统一。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也探索了知识的范围和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只能处理经验的事物,而对于超越经验的事物,如上帝、灵魂等问题,理性是无法回答的。
这种限制使我们意识到,理性虽然强大,但也有其边界,不能无限扩展。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我订立限制”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依靠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借助于经验。
理性和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告诉我要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康德还就知识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提出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并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层面,而无法触及本体层面。
这种观点使我明白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知来获得表象,而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最后,康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普遍的原则。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私利,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道德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道德的高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理性和知识的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被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观点所深深触动。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人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其中,“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这一部分内容尤其令我着迷。
它探讨了范畴如何先天运用于感性直观之上,以及先验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指出先验演绎包含双重目的。
其一在于追问范畴运用的合法性,其二是探讨纯粹知性本身以及它的可能性和立足于其上的认识能力。
虽然第二版演绎删去了主观演绎,对知性立足其上的认识能力的讨论篇幅也有所缩减,但这一部分内容依然存在,因为对范畴客观有效性的证明不能缺少其可能性环节。
康德将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视为范畴能够先天运用的根源。
一切表象都是一个统一的先验自我——纯粹统觉——的表象,因此,直观与统觉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
主体需要运用自发性功能去沟通感性与知性的界限,而纯粹知性概念作为一切思维对象的先天条件而运用于感性表象之上的合法性也就得到了演绎。
由此,康德说明了范畴的客观有效性。
然而,范畴被康德规定为“一般而言的对象的概念”,这一规定包含了两重含义。
一方面,知性范畴可以被视为思维对象的概念,因为感性不能思维;另一方面,知性范畴也可以被视为形成对象的概念。
同时,康德似乎将“范畴是对象的先天条件”与“范畴是经验的先天条件”视为一回事。
经验唯有在范畴的运用下才是可能的,而存在被表象为“一个”的对象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前提。
然而,直观只能获得感性杂多,其中并不包含一个对象的概念。
因此,需要一种中介性的能力来沟通感性与知性,这就是先验想象力。
尽管两版演绎对先验想象力的功能和地位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它的中介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版演绎中,先验想象力是使得范畴运用得以可能的认识能力的中心。
它的作用是将直观中的感性杂多包含在“一个表象中”,产生直观的统一性,同时将在时间中展开的诸多表象综合为“一个”,并着重于强调先验想象力对过去的表象的“保存能力”。
然而,这种综合为一的表象在认识论上只是构成思维对象的先验要素,它缺乏一种来自意识的“统一性”。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严谨性。
这本书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问题,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一、书籍背景在康德之前,形而上学中的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围绕“认识论”展开了漫长的斗争。
唯理论者认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在于依靠理性,经验论者则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当这两派发展到极致后,便形成了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为唯理论代表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者休谟的怀疑论。
经验的地位在近代非常高,科学占统治地位后对形而上学是“厌倦和彻底的冷淡态度”,形而上学则“孤苦伶仃被流放他乡”。
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康德对认识论的思考,他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必然存在,于是开拓出先验哲学的认识论道路。
二、因果性和对“物”的区分康德将“物”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认为因果性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如果我们不做出物的区别,因果性则适用于整个的“物”。
休谟正是因为事物本身有无因果性我们不能证明,而得出因果性是人的习惯而不是客观规律。
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来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事物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之所以有现象,是因为物自体的存在。
休谟认为因果性的形成是我们在时间上常常看到A出现后,B出现,久而久之得出从A推到B。
康德认为休谟得出的推论完全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个因果性是从我们的经验中抽出来的,所以只有“或然性”。
对于物的区分康德还用灵魂进行了证明:灵魂的一大特征是自由,但是如果我们不区分物,因果性便也适用于灵魂,而因果论规定有因必有果,这是必然性,必然性和自由是相反的概念,自由不承认必然性,便会陷入矛盾。
另外,在康德认为“道德必然预设自由”也就是说明,道德来自自由,只看必然性是没有道德的。
这样一来,纯粹知性的对象便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三、先验感性和时空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要讲述了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知能力。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康德哲学思想初探——《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认识逻辑宇宙知识正文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
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思想的深刻和严谨。
他对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的区分、“物自体”与“现象”的概念、超验学的理念、道德自主性以及普遍意志等问题的阐述,都让我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类: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
先验认识是人类先天具备的知识,它是独立于经验的普遍概念和判断。
而经验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具体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认识并非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通过我们的先天认知结构和经验积累来进行的。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认识世界时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过分依赖经验和感觉,而应该运用理性进行思考和判断。
“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物自体),我们只能通过感官所获得的现象来了解世界。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而不是事物的本质。
我们的认识受到了感官和经验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真实知识。
这一观点对我思考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超验学的理念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认识的对象是由我们的认识能力塑造的,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只能通过我们的认识能力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认识是具有主观性和建构性的。
我们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概念框架来理解和解释世界,因此我们的认识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也提醒我们在认识世界时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道德自主性是康德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他提倡个体应该根据“合理的自律”来自主决定自己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受到外部压力或个人欲望的驱使。
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源于个体内心的自愿和意愿。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道德行为不仅仅是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基于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的自主选择。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姓名:黄子钊学号:L01314005专业:13级行政管理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摘要: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
康德的批判哲学通过对理性的限制,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严厉批判又力图发动“哥白尼”革命式的认识来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思想,同时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Abstract: in rational caught in the crisis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reread Kant's work is out of the confusion of a "forest road".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by the rational limi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progr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to overcome the rational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of one-sided and arbitrary, examining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and attempt to launch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type of understanding to save the metaphysics of Kant's thought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Kant's philosophy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the Kant "s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romote the dialect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Kant's philosophy to human thought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 the basic spirit of Kant Is still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ra,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关键词:康德,理性,批判,启蒙Key words: Kant, reason, criticism, enlightenment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一)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首先,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根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
法国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以自由为目的,向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发起了猛烈的批判。
康德和启蒙思想家一样,也主张用理性去批判一切。
康德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理性、自由、平等及共和思想,特别是卢梭的政治和道德思想的影响。
康德把“自由”看成是每一个人惟一不可放弃的权利,并认为人民有建立他们认为好的国家制度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康德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康德虽然强调对封建专制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但又认为这种改革不能由人民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实现,而只能由君主通过改良的方式来实现。
康德的上述思想虽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反映了在法国启蒙思想影响下的德国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追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应当公正地把康德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其次,对康德批判哲学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尤其是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哲学。
康德早年信奉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后来在休谟哲学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休谟的怀疑论启示了康德,使他认识到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是一种独断论。
康德认为,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都是独断论。
不过,康德也不同意休谟的怀疑论观点,尤其是休谟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观点。
康德认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共同错误就在于,它们在考察知识的来源和客观性时,都对人类理性采取了一种非批判的态度。
因此,康德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在进行认识之前,先要对人类理性能力本身进行批判地研究和考察。
康德由此走上了创建自己的批判哲学的道路。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类必需的。
旧形而上学的弊端,“仅仅在概念之间来回摸索”,兜圈子,即使说得头头是道,论证得天衣无缝,也与现实存在相去甚远;他们顽固地抱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硬说理念的王国就是存在的王国,理念的世界比现实存在的世界更完满、更真实。
康德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导言里自问,“如果形而上学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
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
”康德自答,“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通过探讨人类理智中逻辑性因素和非逻辑性因素、知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纯粹理性批判》论证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即原本是综合性自然科学知识,何以会有普遍性、必然性问题,强调知性之能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经验及其“对象”统一起来,是人类目的使“经验可能的条件也就是经验对象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以求科学知识之真理性有一可靠基础。
(二)康德把“理性批判”看做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康德提出:“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同时他明确指出:“我说的批判并不是对书本和体系的批判,而是从理性可以不靠任何经验独立取得的一切知识着眼,对一般理性能力进行的批判。
”可见,康德所谓的批判,就是要批判地考察人类的“一般理性能力”及其适应的范围和所能达到的限度。
康德把人类理性区分为“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
康德强调,实践理性高于思辨的或理论的理性,因为只有实践理性才能使人超越自然的必然性的限制,即超越感性领域和经验的界限而达到无限的自由境界。
康德哲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近代哲学所提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
为此,康德先后发表了他的著名的“三大批判”。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的认识限制在现象的范围内,论证了现象界即自然是受因果规律支配的;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论证了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它能按照理性自身的法则决定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在《判断力批判》中,他以“判断力”为中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康德的批判哲学由此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纯粹理性批判1、“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
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
1.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康德所提出的认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在他看来,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判断,才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但判断本身有三种类型:(1)先天分析判断;(2)后天综合判断;(3)先天综合判断。
其中,惟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根据。
康德认为,我们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实际上到处都是以这种先天综合判断最为基础的。
那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既然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可能的科学基础,所以这个问题按照上面层次就被分解为四个问题:(1)纯粹数学如何可能?(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第一个问题是由“先验感性轮”来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来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来回答的;第四个问题是由“先验方法论”来回答的。
而这也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总体结构[1]。
2、“理性”问题的辩证康德批判哲学紧紧把握的角度,人的理性在脱离了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状态后,如何正确行使自身的权利。
理性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经验生活中的认识能力,传统角度从知识获得源泉上分感性、理智和理性由低到高三个阶段。
但在康德看来,经验不是认识的必要手段,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却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它只能激起我们殷切希望求得真理的理性,而永远不能使我们满足。
先验感性论。
康德考察了感性认识中包含的人的主观先天因素即感性认识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这样的先天条件叫做“纯粹直观形式”,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
康德关于时空的认识很是出彩。
把时空规定为“感性的、直观的”先天形式,其理由是我们并不可能“觉”到时间和空间本身,只有“存在于”时空中的“事物”才能被我们“感觉”到,“思维无内容是空,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2] 。
我们不可能通过事物“感觉”时空,相反,是通过时空这种方式才“感觉”事物的“存在”和“存在”的事物;同时,“时空”这种“直观形式”和某些“理性概念”一样具有“纯粹性”,它们无需经验支持,“自身”就可以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