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I法律经纬0L e gal Sys t em A n d Soc i e t yi盖笨I J占轧会2008.02(中)酷剩的定义付晓雅摘要本文结合酷刑的文义解释、国际公约中的规定以及现有学理上的理解对酷刑的定义进行了解读,提出应按照《联合国反酷刑公约》中的酷刑定义理解酷刑,并分析了这种理解的根据,将历史和现实中的酷刑类型作了系统的归纳。
关键词酷刑定义公约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2-072-02从人类司法产生的那一天起,酷刑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顽固的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犹如一条肮脏的、可怖的、反人道的浊流攀附住人类文明的巨肩,与之寸步不离的走到了今天。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发明折磨同类的手段和工具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古今中外,有什么样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就有什么样的酷刑品种。
另一方面,酷刑发展的“繁荣”景象下始终涌动着反酷刑的声音。
无论是在酷刑合法化的历史时期,还是在遏制酷刑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今天。
酷刑这种古老的源远流长的“恶俗”与文明的理念和法治的精神格格不入,不断遭到抨击和诟病,反酷刑已然成为全世界发出的共同的声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理解酷刑的依据非常丰富,人们对酷刑认识不一.这难免导致实践中反酷刑标准的差异。
因此,很有必要对酷刑的定义作以阐释,统一对酷刑的认识。
一、酷刑的文义解释酷刑的定义有很多版本。
《辞海》对酷刑的解释是:“残忍、暴虐、残暴狠毒的刑罚”。
《法学辞源》中“酷刑”被释为:“各种残酷刑罚的总称”。
《牛津法律大词典》将“酷刑”解释为:“16世纪到法国大革命期间闻名于法国的刑罚。
它包括残害肢体刑,其中有割舌或穿舌,割唇或鼻,剁手或将手用火烧掉:非残害肢体的肉刑有烙印、鞭打、枷颈手和戴铁圈(即用一个铁圈套在人的脖子上并用铁圈上的链子将犯人铐在墙上):以及非肉刑的酷刑,包括服役数年,关押数年,放逐,奴隶苦役和当众认罪等。
”4这些鼹然是刑法层面的释义,将酷刑界定为一种刑罚。
国际人权法中的禁止酷刑原则人权法是保障人类尊严和自由的重要法律制度,其中禁止酷刑原则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本文将探讨国际人权法中的禁止酷刑原则,包括其定义、价值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并对该原则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禁止酷刑原则的定义禁止酷刑原则是指任何情况下均禁止以任何形式对待或处罚个人或团体的方式,以免其受到身体或心理上的残忍、不人道对待。
这一原则旨在保护人类的尊严和个人权利,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正对待和尊重。
禁止酷刑原则的定义是广泛的,涵盖了身体、心理、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残酷、不人道待遇。
具体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体罚、虐待、饥饿、拷打、电击、强奸、性骚扰、精神虐待等。
这些行为对人类尊严的侵犯是无法容忍的,因此禁止酷刑原则在国际人权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二、禁止酷刑原则的价值禁止酷刑原则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原则之一,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它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禁止酷刑原则保护了每个人的基本人权。
人权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权利,而禁止酷刑原则确保了这些权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任何形式的酷刑行为都会对人类尊严造成严重的侵犯,因此,禁止酷刑原则是保障人权的不可或缺的原则。
其次,禁止酷刑原则维护了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禁止酷刑原则的确立和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法制秩序和公正。
通过禁止酷刑原则,可以对滥用职权、侵害民众权益的行为进行制约和打击,增强了法治的力量和公信力。
最后,禁止酷刑原则促进了全球人权的普遍性。
国际人权法的核心宗旨之一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人权。
禁止酷刑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内法实施,也适用于国际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通过禁止酷刑原则的普及和推广,可以有效地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禁止酷刑原则的实施禁止酷刑原则的实施涉及到多个层面和主体,需要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是禁止酷刑原则的主体之一,负有对公众进行保护和惩治虐待行为的责任。
酷刑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酷刑”。
酷刑,作为一种严刑峻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所谓酷刑,是指法官或官方机构通过采用残忍、严厉的方式对待犯人,以达到惩罚、取证或审讯的目的。
然而,我对酷刑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在我看来,酷刑所引发的心理和生理痛苦,与人权和尊严相违背,且其取证作用存在争议,很难被称之为一种正当且有效的执行手段。
首先,酷刑侵犯了犯人的人权和尊严。
作为人类的基本权利,人权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之一。
而采用酷刑的手段无疑违背了对于人类尊严的尊重。
在酷刑的过程中,犯人遭受到长时间的肉体和心理折磨,导致其尊严受到质疑和伤害。
这不仅与国际人权准则相违背,也无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
其次,酷刑的取证作用存在争议。
一方面,采用酷刑或高压审讯手段往往会导致犯人在身体上出于迫于压力而同意一些并非真实的陈述。
这将带来法律的不可靠性和不公正性。
另一方面,酷刑陷于道德和伦理的困境。
由于酷刑所引发的痛苦和伤害,它不仅侵犯了犯人的权利,也让执行者及相关人员蒙受心理上的压力和负罪感。
因此,酷刑不仅在法律上存在问题,更是与道德和人伦相悖。
再次,酷刑的效果不容忽视。
实际上,酷刑并不能保证获得真实而可靠的信息。
由于受到严刑的迫害,被审讯者可能会为了停止痛苦而说出不真实的陈述以达到审讯官的预期。
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正义难以实现。
相反,平等、公正的审判程序和调查手段更能确保真相的浮出水面,并对涉事人员进行合理的惩罚。
最后,面对酷刑的存在,国际社会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和约束。
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酷、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公约》是国际上普遍接受并推行的法律文件,旨在保护所有人免受酷刑和虐待。
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于酷刑的态度以及其在人权保护领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坚决反对酷刑。
酷刑无论是从人权尊严还是取证有效性的角度看,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和尊严,以及查实真相的正当途径。
联合国CAT /C/CHN-MAC/Q/5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 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Distr.: General15 June 2015ChineseOriginal: EnglishChinese, English, French andSpanish onlyGE.15-09764 (C) 030815 070815 *1509764*禁止酷刑委员会关于中国澳门第五次定期报告的问题清单*第1条和第4条1. 请根据委员会上次结论性意见(CAT/C/MAC/CO/4, 第4段和第5段),向委员会提供最新资料,说明已采取或设想采取哪些措施,以完全按照《公约》第1条和第4条规定,在其《刑法典》中定义酷刑并将酷刑规定为刑事犯罪,特别是:(a) 针对“公务人员”一词,采用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定义,以便将任何公务人员或其他以官方身份行事的人员实施、唆使、同意或默许采取的行为都包括在内;1 (b) 确保在定义中涵盖第1条所载全部要素,包括任何种类的歧视;2(c) 确保酷刑构成单一罪行,但同时规定适用于酷刑罪的相关加重情节。
3第2条42. 请告知委员会如何确保廉政公署行使申诉专员职能的独立性,以及廉政公署是否完全符合《有关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的地位的原则》(《巴黎原则》)。
在这个背景下,请指出廉政公署是否有权受理来自个人的投诉。
如果有权,请说明在报告期内受理了多少起关于酷刑和虐待的投诉和所采取的行动。
廉政公署或任何其他机构是否可以突袭检查拘留中心?如果可以,有没有在报告期内实施过突袭检查?* 委员会第五十四届会议(2015年4月20日至5月15日)通过。
1 CAT/C/MAC/CO/4, 第4段;CAT/C/CHN-MAC/5, 第5段至第11段。
2 CAT/C/MAC/CO/4, 第4段;CAT/C/CHN-MAC/5, 第12段至第13段。
3 CAT/C/MAC/CO/4, 第5段;CAT/C/CHN-MAC/5, 第34段至第41段。
公约签署范本1.我国签署了哪些国际公约1.《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7年10月签署,对第八条第一款(甲)项等提出了3项声明。
2001年3月27日批准,同年6月27日对中国生效。
)2.《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81年12月29日加入,对第二十二条作了保留。
1982年2月28日对中国生效。
)3.《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83年4月18日批准,对第九条作了保留。
同年7月17日对中国生效。
)4.《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1983年4月18日加入,同年5月18日对中国生效。
)5.《反对体育领域种族隔离国际公约》(1987年10月21日签署,1988年4月3日对中国生效。
)6.《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1990年9月7日批准,同年11月20日生效。
)7.《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0年11月4日加入,对第二十九条第一款作了保留。
同年12月4日对中国生效。
)8.《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1月31日批准,对第六条作了保留。
同年4月2日对中国生效。
)9.《〈儿童权利公约〉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2002年12月3日交存批准书,2003年1月3日对中国生效。
)10.《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公约》(2002年8月8日交存批准书,2003年8月8日对中国生效。
)11.《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1986年12月12日批准,对第二十条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作了保留。
1988年11月3日对中国生效。
)12.《就业政策公约》(1997年12月17日交存批准书,1998年12月17日对中国生效。
)13.《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82年9月24日交存加入书,1982年12月23日对中国生效。
)14.《关于难民地位议定书》(1982年9月24日加入,对第四条作了保留。
同年12月23日对中国生效。
)中国还批准了国际人道法领域的4个日内瓦公约及两个附加议定书:1.《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1956年12月28日交存批准书,对第四条作了保留。
人权国际公约清单人权是一项重要的国际议题,为了保护人类的尊严和权益,各国联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
这些公约涵盖了众多领域,旨在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人权和自由。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人权国际公约清单,它们对于全球人权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是最重要的人权文件之一。
于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宣言中确立了一系列基本人权,包括生命权、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平等权利等。
该宣言被广泛认可,成为各国立法和实践的重要参考。
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于1966年通过,确保了人们享有教育、工作、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该公约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并鼓励各国采取措施促进这些权利的实现。
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同样于1966年通过,旨在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该公约确保了人们的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权利,并规定了政府对这些权利的保护责任。
四、《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公约》该公约于1984年通过,旨在保护人们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
公约禁止任何形式的虐待和不人道的对待,确保每个人的尊严和人权得到尊重和保护。
五、《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于1989年通过,旨在保护儿童的权利和福祉。
该公约规定了儿童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等,并要求各国采取措施确保儿童得到适当的照顾和保护。
六、《妇女权利公约》该公约于1979年通过,旨在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平等地位。
公约要求各国采取措施消除对妇女的歧视,确保她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保护她们免受暴力和剥削。
以上只是人权国际公约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公约涉及到种族歧视、难民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
这些公约的制定和实施,为全球范围内的人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们能够在自由、平等和尊严的环境中生活。
GE.10-42032 (C) 260510260510禁止酷刑委员会第四十三届会议2009年11月2日至20日,日内瓦审议缔约国根据《公约》第19条提交的报告禁止酷刑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哥伦比亚1.禁止酷刑委员会在2009年11月10日和11日举行的第908和911次会议(CAT/C/SR.908和911)上审议了哥伦比亚的第四次定期报告(CAT/C/COL/4),并在第925次会议(CAT/C/SR.925)上通过了以下结论性意见。
A. 导言2.委员会欢迎哥伦比亚提交第四次定期报告,赞赏与缔约国代表团展开的真诚而开诚布公的对话,并表示赞赏对问题单(CAT/C/COL/Q/4/Add.1)所作的书面答复,这些都为代表团和委员会成员之间的讨论提供了便利。
委员会还感谢缔约国于2006年(CAT/C/COL/CO/3/Add.1)和2007年(CAT/C/COL/CO/3/Add.2)向委员会提供资料,说明以前建议的执行情况。
B. 积极方面3.委员会赞赏地注意到,自委员会审议缔约国第三次定期报告以来,缔约国批准了以下文书: (a)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任择议定书》(于2007年1月23日批准);(b) 《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卷入武装冲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于2005年5月25日批准);联 合 国CAT /C/COL/CO/4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 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Distr.: General 4 May 2010 ChineseOriginal: SpanishCAT/C/COL/CO/42 GE.10-42032(c) 《美洲被迫失踪人士公约》(于2005年4月12日批准);(d) 《劳工组织关于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第182号公约)(于2005年1月28日批准);(e)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及《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补充议定书》(于2004年8月4日批准);(f) 《儿童权利公约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于2003年11月11日批准)。
人权基本文献要览人权基本文献是指一系列国际文件和公约,旨在保护和促进人权。
以下是人权基本文献的详细概述:1.《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这是最重要的人权文件之一,于1948年由联合国大会通过。
宣言中确立了一系列普遍适用的人权原则,包括生命、自由、不受酷刑和奴役、言论和信仰自由等。
2.《国际人权公约》(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和《国际人权公约》(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这两个公约于1966年通过,并于1976年生效。
前者强调了民事和政治权利,如言论自由、选举权等;后者则关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如教育、健康、工作等。
3.《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公约》(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and Other Cruel,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该公约于1984年通过,禁止酷刑和其他虐待行为,并要求签约国采取措施防止这些行为的发生。
4.《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该公约于1989年通过,旨在保护儿童的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保护权和参与权。
5.《妇女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该公约于1979年通过,旨在消除对妇女的一切形式的歧视,并促进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
6.《残疾人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该公约于2006年通过,旨在确保残疾人享有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包括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
论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摘要】引渡制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许多国家基于特殊约定引渡一些政治和军事罪犯。
现代意义上的引渡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缘故,强烈冲击了封建专制的诸国,普通的刑事犯罪也渐渐被纳入了引渡的对象。
随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引渡也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正值此时美国前中央情报局(CIA)雇员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的愈演愈烈,又涉及到国际法上的引渡问题,因此,本文追根溯源地从引渡制度的产生开始,具体分析和阐述了引渡制度以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缺陷和问题。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引渡制度的历史和发展;第二部分则重点阐述引渡制度的原则,同时分析“斯诺登事件”的诸多法律依据和法律障碍;第三部分则是对本文进行总结并简要提及中国引渡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引渡;斯诺登;原则;法律依据一、引渡的概述引渡(Extradition),是指一国将处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他国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
①近代国际法学之父奥本海则将引渡概述为“是一个被控诉或被判罪的人由他当时所在国的国家交给对他控告了犯了罪或判了罪的国家”。
简言之,引渡是两个主权国家(即请求国和被请求国)之间刑事管辖权的移交。
引渡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因为逃犯的引渡在过去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规的救济手段,有学者认为引渡一词是从“extra-tradition”一词简化而来的,也有学者认为引渡一词更有可能是从拉丁文“extradere”演变而来,意思是向主权国的强制遣返。
(The term “extradition” is also ancient.Because the surrender of a fugitive was thought of as an unusual remedy,some have said it is shortened from extra-tradition.Others suggest it is more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Latin extradere,which means forceful return of a person to his sovereign)②引渡作为一项古老的司法制度,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埃及。
刑诉课后思考题-祝进杰绪论课后思考题1、什么是刑事诉讼?(1)刑事诉讼是为了解决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由国家机关主导的专门活动。
国家追诉犯罪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行为,通过刑罚惩罚顺应民众的报复心理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但这种追诉活动要受到裁判机构即法院的审查,于是就把追诉犯罪的活动纳入诉讼的轨道(2)刑事诉讼是国家主导以解决被指控者与国家之间产生的刑事纠纷的专门活动。
犯罪人侵犯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人身财产利益,而且被视为威胁社会安全和国家统治秩序,国家专门机关代替国家追究犯罪人的行为责任(3)刑事诉讼应理解未国家裁判机构在追诉机构(以及自诉人)的追诉活动与被指控者的防御活动之间实施审查,并使双方展开理性争辩与说服,最终判决刑事案件的活动与过程2、什么是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事诉讼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狭义的刑事诉讼法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诉讼法典,在我国是指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并经1996年、2012年、2018年全国人大三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广义的刑事诉讼法指一切与刑事诉讼有关的法律规范3、刑事诉讼法的渊源有哪些?刑事诉讼法的渊源是指刑事诉讼法的表现形式,是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存在形式或载体。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有以下几种:(1)宪法。
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是一国的母法,刑诉法的制定和修改,必须以宪法为根据(2)刑事诉讼法典。
规定了我国主要的刑事诉讼程序、制度与原则,是我国主要的刑事诉讼渊源(3)有关法律。
主要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有关刑事诉讼的规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刑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监狱法》、《律师法》等(4)有关法律解释。
较为重要的主要有《高法解释》、《高检规则》、《公安部规定》等(5)有关行政法规、部门规定。
指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及其相关部门制定规定中有关刑事诉讼的规定,如国务院制定的《看守所条例》(6)有关国家条约。
GE.12-48717 (C) 240113 060213禁止酷刑委员会第3号一般性意见(2012年) 缔约国对第14条的执行1. 本一般性意见向缔约国解释和澄清《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14条规定的义务的内容和范围。
每一缔约国须“在其法律体制内确保酷刑受害者得到补偿,并享有获得公平和充分赔偿的强制执行权利,其中包括尽量使其完全复原”。
委员会认为,第14条适用于酷刑和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以下简称“虐待”)行为的所有受害人,与委员会第2号一般性意见相一致,不加任何形式的歧视。
2. 委员会认为,第14条中的“救济”一词包含“有效补救办法”和“赔偿”概念。
因此,全面的赔偿概念意味着恢复、补偿、复原、清偿和保证不再发生,它指涉为纠正违反《公约》行为所必需的全范围措施。
3. 受害者系指由于构成违反《公约》的行为或不作为而遭受单独或集体伤害的人,这种伤害包括身体或精神伤害、感情痛苦、经济损失或对其基本权利的重大损害。
一个人应被视为受害者,无论侵权犯罪人是否被确定身份、逮捕、起诉或定罪,也无论犯罪人和受害者之间是否存在任何家庭或其他关系。
“受害者”还包括受害者的直系亲属或受扶养人以及出面干预以援助受害者或防止受害情况而蒙受损害的人。
在某些情况下,受到伤害的人可能更愿意使用“幸存者”一词。
委员会对“受害者”这一法律术语的使用并不损害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更宜使用的其他词语。
4. 委员会强调,受害者参与补偿过程十分重要,而且,恢复受害者的尊严是提供救济的最终目标。
5. 第14条规定的缔约国提供救济的义务有两个方面:程序性救济和实质性救济。
为履行程序性义务,缔约国应颁布法律并设立申诉机制、调查机关和机构,包括独立司法机构,这些机构能够裁定酷刑和虐待受害者是否有权获得救济并向其判付救济;缔约国还应确保这种机制和机构行之有效而且所有受害者都可加以联 合 国CAT /C/GC/3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Distr.: General 13 December 2012 Chinese Original: EnglishCAT/C/GC/3利用。
是否应该禁止酷刑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酷刑辩论。
首先,酷刑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
根据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各国应该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酷刑。
因此,就道德和法律层面来说,我们应该坚决反对酷刑,更不应该允许对其进行辩论。
其次,酷刑并不是有效的调查手段。
许多研究表明,被施以酷刑的人往往会因为极端的痛苦而说出不真实的信息,这对于司法调查并没有任何帮助。
相反,正当的审讯手段和调查方法更能够获取真实的证据和信息。
因此,酷刑并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问题,更是实际上的无效手段。
最后,禁止酷刑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伟大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酷刑是一种野蛮的行为,只有文明社会才有能力拒绝使用它。
”禁止酷刑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应该坚守这一底线,不容置疑。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酷刑辩论。
首先,酷刑辩论是言论自由的一种体现。
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里,人们应该有权利就各种议题进行辩论,包括酷刑这样的敏感话题。
禁止酷刑辩论将会对言论自由构成限制,这是不可取的。
其次,酷刑辩论有助于深入探讨道德和伦理问题。
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酷刑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这有助于社会对酷刑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最后,酷刑辩论有助于监督和制约权力。
通过对酷刑的辩论和讨论,可以引起社会对权力滥用的关注,从而促使政府和执法机构更加谨慎地对待酷刑问题。
这有助于维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
总的来说,酷刑辩论应该是允许的,因为它符合言论自由的原则,有助于深入探讨道德和伦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监督和制约权力的滥用。
因此,我们不应该禁止酷刑辩论。
序言公约缔约国,(一)回顾《联合国宪章》宣告的各项原则确认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和价值以及平等和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二)确认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中宣告并认定人人有权享有这些文书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得有任何区别,(三)重申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都是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必须保障残疾人不受歧视地充分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四)回顾《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和《保护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权利国际公约》,(五)确认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六)确认《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和《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所载原则和政策导则在影响国家、区域和国际各级推行、制定和评价进一步增加残疾人均等机会的政策、计划、方案和行动方面的重要性,(七)强调必须使残疾问题成为相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又确认因残疾而歧视任何人是对人的固有尊严和价值的侵犯,(九)还确认残疾人的多样性,(十)确认必须促进和保护所有残疾人的人权,包括需要加强支助的残疾人的人权,(十一)关注尽管有上述各项文书和承诺,残疾人作为平等社会成员参与方面继续面临各种障碍,残疾人的人权在世界各地继续受到侵犯,(十二)确认国际合作对改善各国残疾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残疾人的生活条件至关重要,(十三)确认残疾人对其社区的全面福祉和多样性作出的和可能作出的宝贵贡献,并确认促进残疾人充分享有其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将增强其归属感,大大推进整个社会的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除贫工作,(十四)确认个人的自主和自立,包括自由作出自己的选择,对残疾人至关重要,(十五)认为残疾人应有机会积极参与政策和方案的决策过程,包括与残疾人直接有关的政策和方案的决策过程,(十六)关注因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民族本源、族裔、土著身份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年龄或其他身份而受到多重或加重形式歧视的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处境,(十七)确认残疾妇女和残疾女孩在家庭内外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更易遭受暴力、伤害或凌虐、忽视或疏忽、虐待或剥削,(十八)确认残疾儿童应在与其他儿童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回顾《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为此目的承担的义务,(十九)强调必须将两性平等观点纳入促进残疾人充分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一切努力之中,(二十)着重指出大多数残疾人生活贫困,确认在这方面亟需消除贫穷对残疾人的不利影响,(二十一)铭记在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遵守适用的人权文书的基础上实现和平与安全,是充分保护残疾人,特别是在武装冲突和外国占领期间充分保护残疾人的必要条件,(二十二)确认无障碍的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医疗卫生和教育以及信息和交流,对残疾人能够充分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至关重要,(二十三)认识到个人对他人和对本人所属社区负有义务,有责任努力促进和遵守《国际人权宪章》确认的权利,(二十四)深信家庭是自然和基本的社会组合单元,有权获得社会和国家的保护,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援助,使家庭能够为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其权利作出贡献,(二十五)深信一项促进和保护残疾人权利和尊严的全面综合国际公约将大有助于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改变残疾人在社会上的严重不利处境,促使残疾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议定如下:第一条宗旨本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的决定(1988年9月5日通过)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李鹿野于1986年12月12日签署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同时声明对该《公约》第20条和第30条第1款予以保留。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本公约缔约各国,考虑到根据联合国宪章宣布的原则,承认人类大家庭一切成员具有平等与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世界自由、公正与和平的基础,认识到上述权利源于人的固有尊严,考虑到宪章尤其是第五十五条中规定:各国有义务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守,注意到世界人权宣言第5条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7条都规定不允许对任何人施行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并注意到大会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九日通过的保护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宣言,希望在全世界更有效地开展反对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斗争,兹协议如下:第一部分第1条⒈就本公约而言,“酷刑”系指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报或供状,为了他或第三者所作或被怀疑所作的行为对他加以处罚,或为了恐吓或威胁他或第三者,或为了基于任何一种歧视的任何理由,蓄意使某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为,而这种疼痛或痛苦又是在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所造成或在其唆使、同意或默许下造成的。
纯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随附的疼痛或痛苦则不包括在内。
⒉本条规定并不妨碍会有或可能会有适用范围更广的规定的任何国际文书或国家法律。
第2条⒈每一缔约国应采取有效的立法、行政、司法或其他措施,防止在其管辖的任何领土内出现施行酷刑的行为。
⒉任何意外情况,如战争状态、战争威胁、国内政局不稳定或任何其它社会紧急状态,均不得作为施行酷刑之理由。
⒊上级官员或政府当局之命令不得作为施行酷刑之理由。
第3条⒈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国家将有遭受酷刑的危险时,任何缔约国不得将该人驱逐、推回或引渡至该国。
⒉为了确定是否有这样的根据,有关当局应该考虑到所有有关的因素,包括在适当情况下,考虑在有关国家内是否存在一贯严重、公然、大规模地侵犯人权的情况。
第4条⒈每一缔约国应保证,凡一切酷刑行为均应定为触犯刑法罪。
该项规定也应适用于有施行酷刑之意图以及任何人合谋或参与酷刑之行为。
⒉每一缔约国应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对上述罪行加以适当惩处。
第5条⒈每一缔约国对下列情况中的罪行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确立第4条中所述的管辖权:(a)这种罪行发生在其管辖的任何领土内,或在该国注册的飞机或船只上;(b)被指控的罪犯是该国国民;(c)受害人是该国国民,而该国认为确系如此。
⒉每一缔约国同样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立其对在下列情况中发生的罪行的管辖权:被指控的罪犯在该国管辖的任何领土内,该国不按第8条规定将他引渡至本条第1款所述的任何国家。
⒊本公约不排除依照国内法行使的任何刑事管辖权。
第6条⒈任何缔约国如在其管辖的领土内有被指控犯有第4条所述罪行的人,在对向其提供的情况进行审查并确认根据情况有理由进行拘留时,应将此人加以拘留,或采取其他法律措施以确保他到场。
拘留和其他法律措施应合乎该国法律的规定,但延续时间只限于完成任何刑事诉讼或引渡手续所必须的时间。
⒉该缔约国应立即对事实进行初步调查。
⒊按照本条第1款受拘留的任何人,应得到协助,以期立即与地理位置最近的其本国适当代表联系,如该人无国籍,则应得到协助,与其通常居住国家的代表联系。
⒋任何国家按照本条将某人拘留时,当立即将此人已受拘留及构成扣押理由的情况通知第5条第1款所指国家。
进行本条第2款提到的初步调查的国家,应迅速将调查结果告知上述国家,并说明是否打算行使管辖权。
第7条⒈缔约国如在其管辖的领土内发现有被指控犯有第4条所述任何罪行的人,属于第5条提到的情况,倘不进行引渡,则应把该案件交由主管当局进行起诉。
⒉主管当局应根据该国法律,以审理情节严重的普通犯罪案件同样方式作出决定。
对第5条第2款所指案件,起诉和定罪的证据标准决不应宽于第5条第1款所指案件的标准。
⒊任何人因第4条所述的任何罪行被起诉时,应保证他在诉讼的所有阶段都得到公平的待遇。
第8条⒈第4条所述各种罪行应视为属于各缔约国间现有的任何引渡条约所列的可引渡罪行。
各缔约国有义务将此种罪行作为可引渡罪行列入将来互相之间缔结的所有引渡条约。
⒉以订有条约为引渡条件的缔约国,如收到未与其签订引渡条约的另一缔约国的引渡请求,可将本公约视为对此种罪行要求引渡的法律根据。
引渡应遵守被请求国法律规定的其它条件。
⒊不以订有条约为引渡条件的缔约国,应在互相之间承认此种罪行为可引渡罪行,但须遵守被请求国法律规定的各种条件。
⒋为在缔约国之间进行引渡起见,对此种罪行的处理应将其当作不仅发生在犯罪地点,而且发生在按照第5条第1款要求确立其管辖权的国家的领土内。
第9条⒈缔约各国在对第4条所述的任何罪行提出刑事诉讼方面,应互相提供最大程度的援助,包括提供它们所掌握的为诉讼所必需的一切证据。
⒉缔约各国应依照它们之间可能订有的关于相互提供司法协助的条约来履行本条第1款规定的义务。
第10条⒈每一缔约国应保证,在对可能参与拘留、审讯或处理遭到任何形式的逮捕、扣押或监禁的人的民事或军事执法人员、医务人员、公职人员及其他人员的训练中,要充分进行关于禁止酷刑的教育和宣传。
⒉每一缔约国应将禁止酷刑列入就此类人员职责发出的规则或指示之中。
第11条每一缔约国应经常审查对在其管辖的领土内遭到任何形式的逮捕、扣押或监禁的人的拘留和处理的审讯规则、指示、方法、作法和安排,以避免发生任何酷刑事件。
第12条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有理由认为在其管辖的领土内有施用酷刑的行为时,其主管当局应立即对此进行公正的调查。
第13条每一缔约国应确保任何声称在其管辖的领土内遭到酷刑的个人有权向该国主管当局申诉,其案件应得到该主管当局迅速而公正的审查。
应采取步骤确保申诉人和证人不因提出申诉或提供证据而遭受苛待或恐吓。
第14条⒈每一缔约国应在其法律体制内确保酷刑受害者得到补偿,并享有获得公平和足够赔偿(包括尽可能使其完全复原的费用)的可强行权利。
如果受害者因受酷刑死亡,其受抚养人应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
⒉本条任何规定均不得影响受害者或其他人按国家法律规定可能获得赔偿的任何权利。
第15条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确属酷刑逼供作出的陈述为证据,但这类陈述可引作对被控施用酷刑逼供者起诉的证据。
第16条⒈每一缔约国应保证防止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在该国管辖的领土内施加、唆使、同意或默许未达到第1条所述酷刑程度的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行为。
特别是,第10、11、12和13条所规定义务均应适用,唯酷刑一词应代之以其他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等字。
⒉本公约各项规定不妨碍任何其他国际文书或国家法律中关于禁止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或有关引渡或驱逐的规定。
第二部分第17条⒈应设立反对酷刑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履行下文所规定之职责。
委员会应由十位具有高尚道德品格和被公认为具有处理人权事务能力的专家组成,应以个人身份任职。
专家应由缔约国选举产生,应考虑到公平的地域分配和某些具有法律经验人员参加的益处。
⒉委员会成员应从缔约国提名的名单中以秘密投票方式选举产生。
每一缔约国可从本国国民中提名一人。
缔约国应铭记:从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建立的人权事务委员会委员中提名那些愿在反对酷刑委员会工作的人是有益的。
⒊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在由联合国秘书长召开的两年一期的缔约国会议上进行。
这些会议以三分之二缔约国的出席为法定人数,获得票数最多且占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国代表所投的票数之绝大多数者,当选为委员会成员。
⒋委员会的第一次选举应在本公约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进行。
联合国秘书长应在委员会每次选举日之前的至少四个月,以书面邀请本公约缔约国在三个月内提出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名单。
秘书长应将经提名的所有人员按字母顺序列出名单,注明提名的缔约国,并将名单送交本公约缔约国。
⒌委员会成员任期四年。
连续提名得连选连任。
但首次当选中的五位成员的任期应至第二年年底届满;首次选举一结束,即由本条第3款所指会议主席以抽签确定这五位成员的姓名。
⒍如委员会成员死亡,或辞职,或因任何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其职责,提名的缔约国应在多数缔约国赞同下从其国民中指定另一位专家补足其任期。
在联合国秘书长通知所提出的任命的六个星期内,如无半数或半数以上缔约国的反对,这一任命应被视为已获批准。
⒎缔约各国应负担委员会成员履行委员会职责时的费用。
第18条⒈委员会选举主席团成员,任期两年。
连选得连任。
⒉委员会应制定自己的议事规则,但这些规则除其他事项外应规定:(a)六位成员为法定人数;(b)委员会的决定以出席成员的过半数票作出。
⒊联合国秘书长应为委员会按照本公约有效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人员和设施。
⒋联合国秘书长应召开委员会的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以后,委员会应按议事规则规定的时间开会。
⒌缔约各国应负责支付缔约国以及委员会举行会议的费用,包括偿付联合国依据本条第3款所垫付的任何费用,诸如提供工作人员和设施的费用。
第19条⒈缔约各国应在本公约对其生效后一年内,通过联合国秘书长向委员会送交关于其履行公约规定之任务所采取措施的报告。
随后,缔约各国应每四年送交关于其所采取的新措施的补充报告以及委员会可能要求的其它此类报告。
⒉联合国秘书长应将此类报告送交所有缔约国。
⒊每份报告应由委员会审议,委员会可以对报告提出它认为适当的一般性评论意见,并将其转交有关缔约国。
该缔约国可以就它所选择的任何说明答复委员会。
⒋委员会可以酌情决定将它依照本条第3款所作的任何评论意见,连同从有关缔约国收到的这方面的说明,一起载入它依照第24条所编写的年度报告中。
应有关缔约国的请求,委员会还可把根据本条第1款提交的报告列入其中。
第20条⒈如果委员会收到在它看来是可靠的情报,有确凿证据证明在一个缔约国境内正经常施行酷刑,委员会应请该缔约国合作研究该情报并为此目的提出它对这一情报的说明。
⒉考虑到有关缔约国可能提出的任何说明以及可能得到的其他有关情报,如果委员会认为有正当理由,它可以指派一名或一名以上成员进行秘密调查并立即向委员会报告。
⒊如果该调查是根据本条第2款进行的,委员会应谋求该有关缔约国的合作。
在该缔约国的同意下,这种调查可以包括对其领土的访问。
⒋委员会在对其成员或成员们根据本条第2款所提交的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后,应将这些结果连同任何适合于当时形势的意见或建议一起转交该有关缔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