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个苜蓿品种抗根腐病评价及抗病评价标准品种的筛选_黄宁
- 格式:pdf
- 大小:409.02 KB
- 文档页数:6
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支旭欣;张帆;杨青川;王珍;康俊梅;龙瑞才【期刊名称】《中国草地学报》【年(卷),期】2022(44)4【摘要】紫花苜蓿根腐病是我国苜蓿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其主要致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
采用水培接菌法接种尖孢镰刀菌,测定58份供试苜蓿材料的病情指数、株高、根长、地下生物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紫花苜蓿种质材料苗期根腐病抗性。
结果表明,株高、根长、地下生物量与病情指数均呈负相关。
病情指数变化范围为12.50~70.83,根据病情指数共划分出4个不同抗性等级,分别是抗病材料、耐病材料、感病材料和高感材料。
其中,抗病材料共1份,耐病材料共22份,感病材料共25份,高感材料共10份。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8份紫花苜蓿材料大致分为可分为三类,分别为15份耐病材料、24份感病材料和19份高感材料。
虽然部分材料与病情指数划分结果不是完全一致,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在聚类分析结果中能够被明显区分。
其中,不同分析方法都表明,PAMPA为抗病材料,阳高、甘农3号、新牧2号、龙牧1号、CF030056、狼山、北疆、敖汉、偏关、G 13608都为高感材料,没有对根腐病完全免疫的种质材料。
【总页数】9页(P104-112)【作者】支旭欣;张帆;杨青川;王珍;康俊梅;龙瑞才【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1.1【相关文献】1.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研究进展2.不同紫花苜蓿种质对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3.玉米抗镰刀菌穗腐病接种方法及抗病资源筛选研究4.冬小麦雪腐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5.玉米种质对茎腐病的抗病性和抗病资源筛选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及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使得苜蓿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然而,近年来苜蓿根腐病在该地区的爆发日益频繁,给苜蓿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不仅导致苜蓿生长缓慢,更会影响其品质和产量。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地区苜蓿根腐病的根内生菌群落特征以及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理论支持。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本研究选用了内蒙古地区典型的不同种类的苜蓿样本以及疑似患有根腐病的样本。
2.2 方法(1)对疑似根腐病的苜蓿样本进行根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2)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分析根内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
(3)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并评估不同种类的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
三、结果与分析3.1 根内生菌群落特征通过对疑似根腐病的苜蓿样本进行微生物分析,我们发现根内生菌群落主要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组成。
其中,细菌种类最为丰富,包括多种具有潜在致病性的微生物。
此外,我们还发现某些特定种类的细菌与根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3.2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对根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我们成功分离出多种病原菌,其中某些病原菌与已知的根腐病病原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这些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导致苜蓿根部出现腐烂、坏死等症状。
3.3 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我们对不同种类的苜蓿进行了抗性评价,发现不同种类的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某些种类的苜蓿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地抵抗病原菌的侵害;而另一些种类的苜蓿则相对容易感染根腐病。
这表明,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苜蓿品种对于预防和治疗根腐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区苜蓿根腐病的根内生菌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微生物在苜蓿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某些具有潜在致病性的微生物与根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同苜蓿品种对主要苜蓿病害的田间抗病性调查金娟;梁金;王森山;黄杰;潘发明;刘陇生;贺春贵;何振富【摘要】以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在甘肃榆中县品种比较试验田,对1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抗霜霉病(Peronospora estioalis)、白粉病(Leueillula leguminosarum)、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抗霜霉病的表现为甘农5号、苜蓿王、驯鹿、游客、中兰1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1、8.1、8.0、2.5、1.1,属高抗品种;哥萨克的病情指数为45.0,发病率为75.6%,属高感品种.对抗白粉病的表现,驯鹿的病情指数4.2,为高抗品种;阿尔冈金、甘农5号为抗性品种;而哥萨克、苜蓿王、德宝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5.6,23.9和15.6,均属感病品种.对抗褐斑病的表现,新疆大叶、甘农3号、皇后的发病率分别为90.0%,88.9%和76.7%,为高感品种.【期刊名称】《草原与草坪》【年(卷),期】2013(033)002【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苜蓿;病害;抗病性;病情指数【作者】金娟;梁金;王森山;黄杰;潘发明;刘陇生;贺春贵;何振富【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1.034;S532榆中县是甘肃中部重要的牛奶养殖县之一,增加蛋白质饲料,特别是苜蓿的供给是提高牛奶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苜蓿草的抗病性研究与抗病品种筛选植物疾病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植物的抗病性并筛选出抗病品种对于维护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苜蓿草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资源,其抗病性的研究与抗病品种的筛选对推动畜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苜蓿草的抗病性研究进展,并讨论抗病品种筛选的方法和策略。
苜蓿草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具有良好的草质和营养价值。
然而,在苜蓿草的生长过程中,它也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如苜蓿白粉病、苜蓿斑点病、苜蓿根腐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苜蓿草生长发育异常,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为了解决苜蓿草病害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探索苜蓿草的抗病性机制。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苜蓿草病害抗性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表明,苜蓿草的抗病性是与遗传因子密切相关的。
首先,研究者通过对苜蓿草遗传资源的鉴定和收集,发现了一些具有抗病性的苜蓿草品种。
这些品种不仅能够抵御病原菌的侵袭,而且在病害环境中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这为抗病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其次,利用先进的遗传分析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苜蓿草抗病性密切相关的遗传因子。
这些遗传因子可能是导致苜蓿草抗病性的关键基因。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苜蓿草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从而为进一步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对苜蓿草病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揭示了病害发生的机制。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了解病害的形成过程,还有助于寻找有效的抗病性措施。
例如,通过研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可以研发抗病转基因苜蓿草品种或者寻找抗病性相关的化合物,从而提高苜蓿草的抗病能力。
除了抗病性的研究,抗病品种的筛选也是推动苜蓿草抗病性进展的关键环节。
抗病品种的筛选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对大量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基于遗传标记的选育。
首先,对大量种质资源的评价是筛选抗病品种的重要步骤。
《内蒙古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及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苜蓿的种植和产量一直是当地农业生产的关注焦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及土地连作等环境因素的叠加影响,苜蓿的病害问题逐渐显现,其中尤以根腐病为主。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的苜蓿根腐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根内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苜蓿抗病性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苜蓿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本文所采用的实验材料主要来源于内蒙古地区的苜蓿根茎样本。
首先通过根茎样品的收集和分离培养技术,获得根内生菌的纯培养物。
其次,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高通量测序、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菌群的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
最后,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病原菌接种实验,评估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
三、根内生菌群落结构分析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苜蓿根内生菌的分离和鉴定,发现该地区的根内生菌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类。
其中,细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主要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而真菌和放线菌则相对较少,但在维持土壤生态平衡及对苜蓿的抗病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协同共生以及互作关系对于保持苜蓿根系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在根腐病发病的苜蓿根茎中,我们成功分离出多种病原菌。
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我们发现其中一种半知名病原菌与根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该病原菌具有典型的腐生性特征,能够在根系内部迅速繁殖并破坏根部组织,从而导致根部腐烂,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五、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为了评估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我们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病原菌接种实验。
通过对比接种前后苜蓿的生长状况及病害发生情况,我们发现不同品种的苜蓿对根腐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部分品种的苜蓿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而部分品种则表现出较高的感病性,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耐盐碱苜蓿品种
耐盐碱苜蓿品种指的是能够在盐碱土壤中生长并且表现良好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
以下是关于耐盐碱苜蓿品种的一些详细信息:
1. 耐盐机制:
紫花苜蓿作为一种耐盐植物,拥有一系列适应盐胁迫的生理机制。
这包括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甜菜碱,以及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保护细胞膜系统和维持代谢平衡。
2. 品种选育:
耐盐碱苜蓿品种的选育涉及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中苜3号就是通过盐碱地表型选择、耐盐性一般配合力测定、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等过程得到的耐盐新品种。
3. 栽培策略:
对于耐盐碱苜蓿品种的栽培,除了选择恰当的品种外,还需要采取适宜的灌溉和排水措施来改造盐碱土,降低土壤含盐量。
同时,利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可以改善根际微环境,增强苜蓿的抗逆能力。
4. 基因研究:
整合植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是未来苜蓿耐盐碱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
例如,研究人员已经发现紫花苜蓿中的某些基因,如MsFLS13
基因,对耐盐碱性具有重要影响。
5. 新品种推广:
耐盐碱新品种的研发不仅提升了盐碱地的农业利用价值,而且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中苜1号作为国内首个耐盐苜蓿品种,就具有显著的耐盐、耐寒、抗旱和生长迅速等特性。
总之,耐盐碱苜蓿品种的开发和应用是盐碱地改良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耐盐碱苜蓿品种,从而为盐碱地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不同苜蓿品种秋眠级评定及其对越冬率的影响机理秋眠性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以下简称“苜蓿”)对晚秋生长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实现越冬、返青等过程的关键基础,秋眠性已被作为草地栽培与种植区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研究以国外引进和国内审定登记的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以11个国际标准秋眠级苜蓿品种为对照材料,按照Teuber等方法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秋眠级和抗寒指数的评价,进而阐述秋眠级对建植次年苜蓿生产性能、越冬阶段根系性状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二代测序平台对不同秋眠型苜蓿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不同秋眠级苜蓿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研究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可能参与的代谢通路,旨在为揭示苜蓿秋眠性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审定的苜蓿品种基本上属于秋眠型,秋眠性较强,其中公农2号、公农3号、海拉尔苜蓿及龙牧系列苜蓿品种的秋眠级为1级,甘农1号的秋眠级为2级。
秋眠级对苜蓿建植次年第一茬产量等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尽管夏季生长阶段株高与秋眠级之间没有关系,但不同秋眠级苜蓿的茎秆伸长策略显著不同,节间长和节间数与秋眠级或秋眠类型显著相关,高秋眠级(弱秋眠性)苜蓿的节间长较长,但节间数却随着秋眠级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2.通过对46个苜蓿品种(材料)秋眠级与抗寒指数、越冬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苜蓿秋眠级与抗寒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越冬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秋眠性越强,苜蓿的越冬能力越强。
不同秋眠级苜蓿的根系性状表现出对越冬低温胁迫的差异化响应特征,苜蓿主要通过增加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来提高其抗寒性,并不取决于根系其他表型性状的绝对大小。
3.在低温驯化阶段,随着秋眠级的增加,标准秋眠级苜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越冬期标准品种苜蓿根颈、主根、侧根氨基酸含量随秋眠级表现一致的变化规律,随着苜蓿秋眠性增强,各种氨基酸呈现显著的增加态势。
《内蒙古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及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苜蓿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牧草之一,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苜蓿根腐病在内蒙古地区频繁发生,给苜蓿生长和草地生态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内蒙古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的结构特点,并评价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以期为苜蓿病害的防控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文研究区域位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选择该区域主要是考虑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均与苜蓿根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研究方法(1)样品采集: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不同发病程度的苜蓿地块,采集根样。
(2)根内生菌群落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根内生菌群落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
(3)病原菌分离与鉴定:通过常规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从病根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4)抗性评价:通过接种试验,观察不同抗性苜蓿品种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生长反应和抗病性表现。
三、根内生菌群落结构特点通过对内蒙古地区不同发病程度苜蓿根样的分析,我们发现根内生菌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高:根内生菌群落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种类。
2. 结构差异:不同发病程度的苜蓿根内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健康根样与病态根样的菌群组成有明显区别。
3. 优势菌群:某些特定种类的细菌在病态根样中占优势,可能与苜蓿根腐病的发生有关。
四、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常规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我们从病根中成功分离出多种病原菌。
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主要病原菌的种类。
这些病原菌多数属于真菌类,具有侵染苜蓿根部的能力,是导致苜蓿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五、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通过接种试验,我们发现不同抗性苜蓿品种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生长反应和抗病性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评价如下:1. 抗病性强:某些品种的苜蓿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迅速抵抗并抑制其生长。
紫花苜蓿40个品种对茎叶真菌病害的抗性评价2016年甘肃省紫花苜蓿的留床面积达66.33万公顷,居全国之首。
随着苜蓿种植面积的增加,病害成为其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其中常年普遍发生的病害为危害叶片和茎秆的病害。
播种抗病品种是防治苜蓿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我国抗病苜蓿品种急缺。
为筛选出抗病性强的品种,以便推荐播种,继而以此为优良种质选育抗病品种。
本研究以发病率为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苜蓿病害抗病性评价的分级标准,比较了国内外40个品种对苜蓿茎叶病害的抗病性及包括存活率和草产量在内的品种的综合特性。
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自2014年播种至2015年,在永登县上川镇苜蓿试验田发生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和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5种病害,其中前3种病害发生普遍、危害较大,除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之外,其他病害均主要危害叶片。
2、苜蓿霜霉病自返青不久(4月)即发生,5月和8月为两个发病高峰期,苜蓿褐斑病和匍柄霉叶斑病在6月开始发生,其中苜蓿褐斑病的发病高峰期在9月,匍柄霉叶斑病无明显的发病高峰,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在8月开始发生;白粉病仅在发生于生长后期。
3、在不同品种发生各病害时(发病率大于0),苜蓿霜霉病的植株发病率0.13%~98.66%,褐斑病为0.47%~100.00%,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为3.47%~34.23%,匍柄霉为0.63%~40.00%,白粉病为6.67%~73.33%。
4、供试的品种均高抗(HR)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和匍柄霉;陇东苜蓿、中牧3号和准格尔对霜霉病感病(S),甘农3号和新疆大叶表现抗性(R),其余35个品种均为高抗品种,无低抗(LR)和中抗(MR)品种,92.5%的品种高抗或抗性,3个感病品种均为国内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为:高抗2个品种(中牧3号和准格尔),抗性15个品种(阿尔冈金、德宝、巨能6号、巨能7号等),中抗10个品种(三得利、MF3010、耐盐之星等),低抗9个品种(WL319HQ、甘农3号、MF4010、中牧2号等),感病品种4个(MF4020、MF4030、惊喜和WL354HQ),供试的国内品种占30.00%,其中高抗和抗性的品种中国内品种占41.18%。
《内蒙古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及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苜蓿作为牧草中的佼佼者,其种植面积广泛。
然而,近年来苜蓿根腐病在内蒙古地区频繁发生,给当地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苜蓿根腐病的发病机制及苜蓿的抗病性,本文将针对内蒙古地区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进行研究,并对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进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对内蒙古地区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
首先,采集发病苜蓿的根部样品,然后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接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内生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接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评估苜蓿对病原菌的抗性。
三、根内生菌群落分析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发病苜蓿根部样品的分析,我们发现根内生菌群落主要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组成。
其中,细菌是主要的菌群,包括一些具有固氮作用的菌种。
真菌和放线菌在根内生菌群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在苜蓿的生长和抗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根内生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苜蓿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苜蓿根部样品中,根内生菌群落的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表明,在研究苜蓿根腐病的发病机制和抗病性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因素。
四、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通过接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我们发现不同品种的苜蓿对病原菌的抗性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些品种的苜蓿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在感染病原菌后迅速产生抗性反应,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扩散。
而另一些品种的苜蓿则对病原菌较为敏感,容易感染并导致根部腐烂。
此外,我们还发现,苜蓿的抗病性与其自身的生理状态、营养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生长良好的条件下,苜蓿的抗病性较强;而在生长受阻或营养缺乏的情况下,其抗病性则会降低。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的研究及对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根内生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苜蓿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根内生菌群落存在明显的差异。
《内蒙古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及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以其丰富的土壤资源及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近年来,苜蓿根腐病在该地区广泛传播,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根腐病不仅破坏了植物根部的正常生理结构,还导致土壤内生菌群落的失衡。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地区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的特点,以及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以期为防治苜蓿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手段,对内蒙古地区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进行调查,并从根内分离出病原菌。
通过分析病原菌的生物特性,结合苜蓿的抗性评价,以期全面了解苜蓿对根腐病的抗性机制。
三、内蒙古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分析(一)根内生菌群落结构通过PCR扩增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对内蒙古地区苜蓿根腐病根内生菌群落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地区根内生菌群落主要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组成。
其中,细菌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
细菌群落主要包括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优势类群,而真菌和放线菌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种类分布。
(二)内生菌与苜蓿生长关系在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土壤的化学性质后,我们发现土壤中的内生菌与苜蓿的生长密切相关。
这些内生菌在促进苜蓿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当根腐病发生时,这些内生菌的数量和种类会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生态平衡被破坏。
四、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评价(一)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PCR扩增和形态学观察等方法,我们从根内成功分离出病原菌。
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我们鉴定了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特性。
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于一种半知菌类真菌。
(二)苜蓿对病原菌的抗性评价为了评估苜蓿对根内分离病原菌的抗性,我们进行了室内外抗性试验。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苜蓿对病原菌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某些品种的苜蓿在感染病原菌后仍能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显示出较强的抗病能力。
第 38 卷第 2 期草 业 科 学231-238 Vol.38, No.2PRATACULTURAL SCIENCE2/2021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0-0383马红,孟捷,李宁.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 草业科学, 2021, 38(2): 231-238.MA H, MENG J, LI N. Responses of root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lfalfa genotypes to phosphorus levels.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21, 38(2): 231-238.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马 红,孟 捷,李 宁(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摘要:为明确不同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以营养液水培的试验方法,分析了0 (P0)、50(P1)、100 (P2)、500 (P3) 1 000 (P4)和1 500 μmol·L−1(P5)磷水平下,6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
结果发现,各品种总根长、根表面积均在P1处理时达到最大,新牧一号、耐盐之星、肇东、巨能Ⅱ 4个品种在P2低磷水平时总根长、根表面积高于陇东、龙牧801。
设定磷水平下,各品种根体积仅在P0、P1处理时存在差异性,陇东根体积在P1、P2、P3、P5处理下均小于其他品种。
P1处理时新牧一号、龙牧801根系磷吸收效率高于其他4个品种,P2、P3、P4处理下肇东根系磷吸收效率显著(P < 0.05)高于其他品种。
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在P1时达到最大且同浓度磷水平时各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紫花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 alfalfae)侵染循环研究与抗病种质选育紫花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 alfalfae)侵染循环研究与抗病种质选育摘要:紫花苜蓿黄萎病是世界范围内造成苜蓿产量下降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紫花苜蓿黄萎病的侵染循环,并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的种质,为防治该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1.引言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保护地植被的关键物种,但紫花苜蓿黄萎病的侵染严重影响其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目前,虽然已发现该病害的侵染循环,但对抗病种质的选育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2.紫花苜蓿黄萎病的侵染循环紫花苜蓿黄萎病主要由黄萎链霉菌(Verticillium alfalfae)引起,其侵染循环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菌丝侵入、侵入根皮层、附着根表面、进入根内部组织、侵入维管组织、病菌在根内部蔓延以及繁殖、再感染等。
菌丝侵入是该病害发生的关键步骤,而侵入根维管组织则是引发症状的主要原因。
3.抗病种质的选育与应用3.1 抗病种质的筛选抗病种质的选育是防治紫花苜蓿黄萎病的关键。
可以通过田间病情调查、组织病学观察以及分子标记等方法鉴定抗病材料。
研究发现,不同品种对于黄萎链霉菌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筛选出具有较高抗性的材料,可以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的风险。
3.2 抗病种质的应用选育出的抗病材料可以作为抗病品种的基础。
通过杂交育种、基因转化等手段,将抗病特性引入到优良农艺性状的苜蓿品种中,提高其抗病能力。
此外,抗病种质还可以用于病害的研究和抗病机制的解析,从而为进一步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4.未来的研究方向紫花苜蓿黄萎病的侵染循环和抗病种质选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黄萎链霉菌的侵染机制和病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以揭示该病害的致病机制。
其次,需要进一步筛选出更多的抗病种质,并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解析其抗病机制,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优良材料和信息。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27(2):46-56Journal of Pla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苜蓿属植物苗期耐盐指标筛选及耐盐性综合评价田小霞,毛培春,张琳,郭强,孟林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97)摘要:通过H o a g l a n d营养液培养法,对苜蓿属(M e d i c a g o Linn.)15种植物132份样本幼苗进行N a C l〔0(对照)、3、5、7和9 g.L-1N a C l〕胁迫处理,测定了幼苗存活率(S R)、幼苗生长速率(G R)、叶片叶绿素含量(C W)、苗高(S H)、叶片相对电导率(R E C)、单株干质量(D W)和单株绿叶数(N G L)的变化;以这7个指标的耐盐系数为基础,运用主成 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结合耐盐性综合评价值(^)及聚类分析对各样本的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归类;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耐盐性预测回归方程。
结果表明:经N a C l胁迫处理后,供试样本的S R、G R、C h l、S H、D W和N G L值均低于对照,仅R E C值高于对照。
不同样本7个指标的耐盐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且7个指标的耐盐系数 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S R、G R、C m、S H、R E C、D W和N G L的耐盐系数分别为 0.394~0.926、0.147~0.886、0. 393〜0.913、0.272〜0. 896、1. 136〜4. 120、0.293〜0.961和0.283〜0.975,其中,各指标耐盐系数最高的样本分别为10173、4187、4587、4799、10173、3172和4570,耐盐系数最低的样本分别为 3754、4818、3773、4600、3803、4607和4818。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5. 656%、26. 024%、9. 637%、8. 236%,累计贡献率达89. 553%;其中,第1主成分的主要作用因子为S H、D W和N G L,第2主成分的主要作用因子为S R和G R。
66个紫花苜蓿品种无性系苗期抗旱性评价
陈云鑫;马巧利;麻冬梅;刘晓霞;兰剑;邓建强;胡海英;蔡春江;项凌飞;王静
【期刊名称】《草业科学》
【年(卷),期】2024(41)4
【摘要】为筛选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最精准的评价指标和抗旱性较强的紫花苜蓿品种,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66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无性系进行了温室干旱胁迫试验。
通过测定株高、鲜重、干重、根长及叶片相对含水量,分析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幼苗对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结合抗旱系数、鲜重抗旱指数、综合抗旱系数以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比其抗旱性。
结果表明:株高、鲜重、干重、根长及叶片相对含水量可作为干旱条件下紫花苜蓿抗旱性评价指标。
综合比较筛选出
‘Dryland’‘比佛’‘陇东’‘杂20’及‘巨能7’为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品种,适宜在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总页数】11页(P908-918)
【作者】陈云鑫;马巧利;麻冬梅;刘晓霞;兰剑;邓建强;胡海英;蔡春江;项凌飞;王静【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林业与草业学院;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4
【相关文献】
1.18个紫花苜蓿品种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2.苗期紫花苜蓿品种抗旱性初步研究
3.木麻黄无性系苗期的抗旱性研究
4.白杨派无性系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5.中蔗系列品种(系)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