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2维新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42
中国近代史的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民主与科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领导阶级:地主阶级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二、戊戌变法早期的维新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基本形成。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时间:1898年6月—9月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辛亥革命革命党的创建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成立地点:日本东京创建者:孙中山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篇一: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危机,面临着殖民侵略、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等巨大挑战。
为了拯救国家,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以下是中国近代四种主要的救国方案。
1. 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救国方案。
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力更生,加强国家实力来拯救中国。
自强运动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发扬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洪秀全、林则徐等。
他们积极推动农田水利、纺织业、矿产资源等现代工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工业化来提升国家实力。
2.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另一种重要的救国方案。
这一方案提倡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以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推动近代化的法制建设,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3. 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另一种重要的救国方案。
这一方案主张通过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平等。
民主革命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等。
他们积极倡导革命,组织起义,推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进程。
4. 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另一种重要的救国方案。
这一方案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的代表人物有毛泽东、刘少奇等。
他们领导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最终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之,近代中国出现了许多救国方案,包括自强运动、维新变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
每一种方案都代表着一种思想和实践的路径,都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拯救国家。
这些方案的出现和实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途径,对于塑造近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二:中国近代四种救国方案近代中国曾经面临着列强侵略、国家衰落的困境,为了挽救国家危机,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救国方案。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也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
维新变法时期有四位代表者:保皇派的张之洞、维新变法运动的康有为和戊戌变法领袖谭嗣同。
一、张之洞张之洞(1831年-1898年),字子文,湖北武昌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878年中法战争爆发,在武汉任按察使时,主张联俄抗美,支持张之洞变法。
此后任湖广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1898年6月7日病逝于汉口。
这位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闻名世界的“外交家”。
1、张之洞一生共经历了八个重要历史阶段,这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局势动荡的二十年。
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全面被动挨打状态;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经历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纷纷开始瓜分中国;他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也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要求进一步加强、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更加坚定;他经历了1905年发生在天津的中日甲午战争及1906年发生在上海长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
然而最重要时刻出现在辛亥革命前:他参与组织武汉光复军。
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起草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第一次向西方列强宣战后出国参加西方列强发起的一系列战争;参与起草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参与办理中法战争;同徐世昌等人组建中国近代海军;与袁世凯共同参与袁死后国民党政府改国名运动,以及领导建立大清王朝等等。
2、在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张之洞对列强的态度是一贯强硬的。
1905年10月,八国联军侵华,他奉命率联军北撤。
八国联军是一支由俄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组成的武装集团,有1万多人规模。
八国联军由俄国和日本调集20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北京。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
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
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
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
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
答:第一次论战是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论战是指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的论战。
第一次论战。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维新派形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维新变法,开展了维新运动。
2、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作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第二次论战。
1、背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了改良道路的破产;《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成立同盟会,领导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等沦为保皇派。
2、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重要事件,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两个事件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在国家危机时期进行的。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面临着外来侵略以及社会分裂的问题。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入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
其次,两个事件都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们采用了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使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通过政治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试图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的接受和研究。
第三,两个事件都涉及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摒弃了传统的武士道,取消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同时,传统的宗教、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者试图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先进思想。
不同之处首先,两个事件的社会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是在幕府时期进行的,幕府时期的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刚性化,千年不变。
戊戌变法则是在晚清时期进行的。
尽管晚清时期中国存在封建社会的残余,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两个事件的改革领域以及力度也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试图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其力度及广度都非常大,而在戊戌变法中,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同时改革力度有所不足。
第三,两个事件的改革策略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借鉴了西方的制度、科技等,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
在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倾向于直接引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
大一近代史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也称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运动。
这一运动发生在清朝末年,旨在推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以振兴中国,并在各个领域实现与西方列强的平衡。
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之一,它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至今仍为人们所关注。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清朝的内外问题叠加。
在内政方面,由于清朝政府长期秉持封建专制政治,导致国家治理不善、官员贪污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恶化。
在外交方面,列强入侵横行,不断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削弱了清朝政权的统治能力。
这样的背景下,国人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寻求中国自强的路径。
二、改革内容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1. 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旨在实现君主立宪制度。
这些方案包括设立君主立宪议会、取消科举制度、设立各级官员选举机构等。
这一系列改革试图打破清朝的封建专制,为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奠定基础。
2. 经济改革: 戊戌变法还提出了一些经济改革方案,旨在促进国家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设立工商银行、推动国内外贸易、改善税收制度等。
这些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商业发展,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打下基础。
3. 军事改革: 戊戌变法还提出了一些军事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其中包括增加军费预算、引进外国军事技术和训练制度等。
通过这些改革,中国希望提升自身国防实力,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4. 文化改革: 戊戌变法还提出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方案,旨在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
这些方案包括推广普及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开设新闻报纸等。
这些改革试图打破封建社会的文化束缚,推动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推行和落实,但它对中国社会和近代史的影响深远。
首先,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虽然改革未能完全成功,但它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朝的封建统治,在中国大地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体。
但是,历史的褒贬不一,为什么有人会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是却还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呢?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辛亥革命仅仅是赶走了一个皇帝。
虽然实现了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但是,革命之后,中国大地的政治面貌依旧混乱不堪,官僚大地主依旧掌握着中国的政治命运,既革命党没有做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随后我们可见袁世凯窃国称帝,张勋复辟等一系列的闹剧。
中国的政治环境依旧混乱。
其二,辛亥革命没有根本上解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主义仍旧是社会的主流。
另外,帝国主义势力在中越发嚣张,中国依旧是列强手中的鱼肉,任人宰割。
革命派又无法通过外交等手段收回各国特权,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等等依旧是压在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大山。
其三,革命派没有完成民生主义的目标。
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发起的一场革命,他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但是由于革命派的软弱,不但革命果实被他人窃取,因而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归根结底,之所以说革命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广大人民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先驱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尝试,依旧在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一笔。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异同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兴起的救亡运动。
二者的异同之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首先,相同点。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都发生在清末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严峻的时刻。
然而两次运动又都遭到了反对势力的打击压迫,最终都走向了失败的道路,但是两次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不同点。
洋务运动是一场有封建士大夫统治阶级发起的,为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自救运动。
而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梁启超,光绪帝和康有为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
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 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软件二班刘继雄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封建帝制的统治下,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才华出众的人来领导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变法革命。
根据我对历史文献的查询,我想讨论一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贡献以及它的局限性。
按照时间顺序,先来谈谈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1:背景:十九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好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世界的科技水平始终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进入了机器生产的轨道,生产水平与革命之前翻了好多倍,但是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限,大量的商品被生产,但是却卖不出去,这使得机器生产反而成了弊端。
于是英国就盯上了海外,于是开始在海外傾销商品,中国成了英国的目标。
但让英国没想到的是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对于商品的需要及其的少,反而英国需要从中国购入大量物资,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结果。
后来英国人发现向中国出口鸦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于是开始大量的向中国傾销鸦片,大量的白银流向英国。
鸦片使得中国的军队作战能力大幅下降,清政府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命令林则徐到虎门禁烟,激起了英国的不满,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
2:内容: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战败的清政府在很多思想先进的大臣建议下决定进行一次改革,但是统治者提出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
洋务那么这一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当然我们不能从一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吧。
①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在当时发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世界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让世界开始向着机器化发展,不管是手工业,农业,工业,还是运输和武器,向着快速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时的中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所有的用品几乎都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
中国近代史——维新变法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基础知识】1.1895年春,康有为、_________等人联合发起“________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称“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_________________改良运动,主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_____________政体;4.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程,是近代探索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开始。
5.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_,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束缚,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
【测试达标】1. 有学者在评论近代中国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下列言论代表了这场战争后中国救亡思潮主流的是()A.“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B.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C.“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D.“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这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2.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3.康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有“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 组织北伐,推翻军阀D. 宣传科学,批判礼教4.《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
八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的异同点分析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以西方的政治文明为蓝本的改革运动;百日维新发生在1898年底到1899年初,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基于保障满族利益的前提下针对社会上的改良派和维新派的一次尝试性改革。
两次改革虽然都面临着强烈的反对和抵制,但是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的异同点,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两次改革运动。
一、变法的动机和目的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在康有为等人在上书乞谏和刊发政论的影响下,光绪帝意识到了国家危机,并决定进行变法试图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中国在清朝的封建体制下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通过变法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革新,以期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
2、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在国内外环境的压力下,慈禧太后认识到了皇帝软弱和清朝的面临的危机,决定进行尝试性改革。
慈禧太后认为,更新治理思路是中国政治体系的基础,应该学习西方经验,并对官僚制度、教育、军队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此外,慈禧太后还希望借助改革来打压明朝遗老和维新派人士,以预防改革产生的社会动荡。
二、变法的实际操作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主要针对的是清政府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变法的核心在于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建立宪政民主国家;取消科举制度,实行教育制度的改革;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废止羁縻制度,加强地方自治;加强圈地运动,改造土地制度。
2、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对具体改革内容的改变范围较广,试图着手改革政治、文化和军事体制等多方面。
其中涉及改革的政治方面,除了推行君主立宪,还计划在地方上试行官员考试状元制等制度;教育形式、内容和机构体制方面,慈禧太后还在计划中试图推行全面的新知识教育;在军事方面,百日维新规划了多个方面的改革。
三、改革结果和影响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原则和基础,打破了清政府严格的九品中正制度,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和职位晋升机会;实行教育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新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增强了中国同西方接轨的动力;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独立性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废止羁縻制度,加强地方自治,增强了政治的公正性和稳定性;加强圈地运动,改造土地制度,有利于农民的权益和农村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