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摆一摆
- 格式:pdf
- 大小:383.99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数学教案-摆一摆,巩固数学心得的文章近年来,不少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
而对于老师来说,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则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老师们开始采用摆一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既有数学的知识讲解,也能加深同学们对课程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用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教师先给出一个数学问题,并指引学生在桌上摆出几个物品。
2、学生可以自由地摆放这些物品,并讨论两两之间的大小、数量和颜色等特征。
3、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当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并在交流中听取不同的想法和建议。
4、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摆放的物品,引导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去数数、分类、组合、比较大小等。
5、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次摆放物品,反复锻炼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如此引导,学生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自然地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且,老师就可以有趣地教授和学生一起学习,通常可以建立非常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使每位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有趣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第一次摆放物品的时候,我会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数量放置,再按照不同的规律和思路进行组合。
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比较和运算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习题上多做联系数学,帮助他们更加熟悉和理解数学的规律和运用。
例如,我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摆放的问题,并在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上进行探讨和总结。
摆一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交流。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课题:认识几分之一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村长今天带了一些饼干要分给羊村的小羊们。
请同学们帮村长算一算。
(1)村长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每人得几块?(1块)(2)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们每人得到几块?(1块) 4(3)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几个?(1/2)小结:1块饼干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讲述:一天,羊村来了小猴一家——猴妈妈和一对可爱的小猴,村长特意买了桃子招待它们。
出示一盘6个桃子图,提问: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呢?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指名汇报,说出想法。
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2。
(2)提问:如果是4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1/2吗?让学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1/2。
(3)追问:如果是8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1/2吗?得出:把8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2。
(4)思考:对比上面三道题,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1/2。
2.教学例2。
数学摆一摆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摆一摆游戏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趣味性中掌握应用数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观察能力。
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数学摆一摆的基本规则和原理。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数学摆一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化数学思维方式的运用。
2.情感态度:(1)在互动、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2)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过程1.前置知识:(1)了解什么是杆长、摆角以及周期等基本概念。
(2)学习杆长对于摆的周期的影响。
2.游戏介绍:掏出手机,打开数学摆一摆,喊出目标分数,开始游戏。
3.样例分析:(1)样例展示:呈现一个较优解。
(2)样例分析:① 计算杆长和飞出的角度。
② 通过计算两根棍杆的杆长和出发角度的大小,控制小球准确瞄准目标,并使小球在目标区域的摆动次数达到最大值。
③ 将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简述。
4.教师实操演示:按照前面所讲的计算方法,在现场进行游戏操作演示。
5.学生操作:大家开始尝试摆一摆游戏,让同学们体验游戏过程,互相交流、学习,寻找出游戏中的技巧和方法。
6.总结:(1)总结游戏规则和摆动计算方法。
(2)分享游戏经验和心得体会。
(3)对比高低分,总结游戏优化策略。
7.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亮点1. 游戏化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学科知识的掌握目标。
3. 活动所融合的知识领域广泛,能够很好的发挥跨学科的效果。
4. 能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展示出来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从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
游戏“数学摆一摆”的教学过程,可以在趣味性中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掘潜能,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由此获得成功的喜悦。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公开课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及教学反思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
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
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
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计算相应的周长、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同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分析: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只要今天能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老师奖励的礼物了。
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信封。
请你打开,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学具?你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这些学具来研究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是多少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一)围一围。
(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1、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围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呢!(钥匙、松树、五角星、三角形)2、师:你能用一根丝线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吗?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线围一围。
要求(1)要把老师给你的线都用完。
(2)把你围好的图形形状填在作业纸第一张表格里。
班级三年级科目数学班级人数43 场所教室教学反思课型《摆一摆》(第一课时)(●新授课○复习课○拓展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趣味。
教学内容陈述性知识: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程序性知识: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元认知知识:1、经历猜想、类比、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求证精神和迁移类推能力。
2、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评价方法(○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鉴定法)教学资源印刷材料:图片多媒体资源:投影仪、课件。
模型/实物:小方块纸,一张透明的方格纸。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使用。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使用。
教学关键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导入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你能够比划一下吗?(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3.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1.估计图形的面积师: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到底这张卡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你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可以利用老师给你带来的工具。
三年级下《摆一摆》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年级下册《摆一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
4、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算理。
2、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摆一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45—46页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
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在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有一个为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若干1cm2的小正方形、直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铺垫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你能够比划一下吗?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教师出示一张小卡片。
《倍的认识》重难点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1.充分利用动手操作活动加深理解。
本节课通过组织“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倍、充分积累感性经验、用语言表达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理解倍的意义”整个过程,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本质。
2.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
本节课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充分理解“求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看红萝卜里包含几份胡萝卜,包含3份,就是胡萝卜的3倍。
”通过这样结合除法比较关系的角度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倍的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知识,知道“份”的含义,并能够进行准确区分一份数及几份数。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通过画一画、动一动、比一比等活动,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倍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中,能够解决简单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比较中自主生成“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建立“倍”的概念,能够正确表达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2、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份数、几份数或倍数,学生能够在变化中准确找到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加深对标准量的理解,深化“倍”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善于交流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2、能够正确表达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圈一圈”“摆一摆”积累感性经验。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案-摆一摆,促进家庭亲子互动的文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了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孩子的数学能力在学习中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这里我们来谈一谈小学数学教案-摆一摆,如何促进家庭亲子互动。
一、摆一摆的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摆一摆的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
2.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各类图形的构成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教学难点使学生具备合理的观察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热情。
4.教学前期准备①准备需要用到的教具:小木棍、彩色橡皮筋、扭曲棒和其他形状图。
②在教室内布置好运动区,使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摆一摆的活动。
二、积极发挥亲子互动的作用1.亲子陪伴是成长的必需品亲子陪伴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促进家庭亲子关系的提升。
2.摆一摆也可以成为亲子陪伴的方式摆一摆这项活动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它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自由探索、自由发挥,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激发孩子兴趣,帮助家庭建立沟通和互动的桥梁。
3.开展摆一摆活动,把教育移到家庭中不仅需要在学校中开展这个教育实践活动,也可以把这个活动进行到家庭中,让孩子的学习形成连续性和系统性,加深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4.建立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做学习和生活的伴侣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家庭中以身作则,改变教育方式,赋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意识和生活观念,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天赋和才能。
三、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1.数学课堂单调乏味讲解、理论、习题、考试,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
这种形式让学生很难建立兴趣和连接实际生活,也加剧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让孩子们失去了对数学的热爱。
《倍的概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知、感知倍。
(重难点)
2、培养我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
一、说说与“倍”有关的词语或成语。
说说他们的意思。
探究交流。
例1
白萝卜有()根,红萝卜有()根,胡萝卜有()根,这时我们就说白萝卜是红萝卜的()倍,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倍。
二、我学会了我会做。
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第一行画3个△
第二行画6个○,再画3个○,再画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是()的()倍
2、找出倍数关系,在横线上画○并填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数量是○的()倍。
完成数学书50页做一做1、2题
你准备好了吗?
☆☆☆☆☆☆☆☆☆☆☆
○○○○
(1)☆去掉()个,☆的个数就是○的2倍了。
(2)☆增加()个,☆的个数就是○的3倍了。
四、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好,在方面表现不够好,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