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晋初期儒学对文学的影响(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01 KB
- 文档页数:3
儒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还对艺术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儒学在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儒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因此,儒家学说帮助文学家关注人类生活和心灵层面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学的思想影响尤为明显,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理念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待人物的仁爱态度,以及《西游记》中唐僧对孙悟空的宽容和理解都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
此外,儒学对人物塑造也有重要影响。
儒学重视中庸之道和智慧的修养,通过塑造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展示了儒家伦理观念在不同背景下的具体体现。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宝钗、林黛玉等人物性格各异,但都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密切相关。
儒家的性善论也影响了文学中人物的塑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如《孟子》中的孟子、书中的文天祥等,他们内心的善良和正直都体现了儒家的理念。
其次,儒学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儒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影响较为明显。
儒学的仁、义、诚、智等思想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使作品更加具有智慧和道德品质。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儒学的影响尤为明显。
儒家注重礼仪和人伦关系,这种注重礼仪的精神在绘画中体现为一种精致和庄重的表达方式。
传统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社会上层人物的画像,画家通过严谨的画风和细致的刻画方式表达了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和敬畏之情。
此外,儒学思想对诗歌和戏剧创作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儒学强调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种注重情感体验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中得到充分发挥。
唐诗中很多作品都展示了儒家强调的仁爱、中庸和人伦关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情追求,杜甫的《登高》表达了对命运和社会的不平等的思考。
晋代的儒学与学术思潮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儒学思想的繁荣发展时期。
在晋代,儒学思潮兴盛,儒学家们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晋代的儒学思潮,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儒学思潮的兴起晋代的儒学思潮兴起主要得益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革。
在世袭制逐渐替代选举制的过程中,社会地位的巨大不平等使得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的关注日益增加。
同时,晋代形势动荡,政权更迭频繁,这也促使人们寻找一种具有稳定性和合理性的思想体系。
这种背景下,儒学思潮逐渐兴起。
二、儒学思潮的特点晋代的儒学思潮在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方面,晋代儒学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们将儒家经典中的价值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强调“仁”、“义”、“礼”、“智”等核心概念的实践。
另一方面,晋代儒学家也关注政治哲学和国家治理问题,提出了君主立德、民主警民的思想,试图通过制度的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儒学思潮的影响晋代的儒学思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晋代儒学家的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方法为后世儒学奠定了基础。
他们注重逐字逐句地解读经典,注重经典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形成了讲究实践的儒学传统。
其次,晋代儒学家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为后世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他们的政治理论为后世儒家君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晋代的儒学思潮还推动了晋代社会的文化繁荣,儒学家们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为晋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晋代的儒学思潮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在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方面独具特色。
晋代的儒学家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建立起自己的学派,为后世的儒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晋代的儒学思潮对后世的儒家政治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002无标题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从总体上规定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全貌和品格特色,还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儒学在中国社会文化中,起支配的作用。
其一,儒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两方面。
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深刻的受到了儒学的影响。
很多作品甚至直接表达出来的就是儒学的思想观念。
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本质上,他其实是一个儒家思想的信仰者。
他曾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故业。
杜甫在诗中常自称为儒生、老儒,而且他的的抱负是“致君尧舜仁,再使风俗淳”。
这正是儒学那种关心民间疾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
唐代大家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实质上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古文运动与韩愈同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儒学对文学的影响,在文学理论建构上表现为文以载道,其主要的内容依然是儒家所谈的仁者、王道概念。
两宋以后,文道关系成为理学家与文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尽管观点不尽一致,但文以载道这种观点却流传了下来。
其二,儒学对史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可以从史书编纂及史学理论两个方面来看。
《史记》就深受儒学的影响,如通篇强调的大一统思想及尊王攘夷的思想,正是源出儒家。
司马迁对《春秋》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春秋》是礼仪之大宗。
他还对孔子十分尊重,以《世家》这样的高规格阐述孔子生平,还不时用孔子的言语来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处处体现着儒家观念。
他说: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友以信。
是么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系其义。
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
在这里,司马光把礼、仁、义、德等儒家的核心内容作为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石。
并且在实质上讲,后世史书基本都是在通过历史更替变迁来阐释孺学理想。
儒学成为史官们指导思想。
比如东晋史学大家袁宏,在其《后汉纪》书中能很明显的看出他的思想承接于玄学。
儒学对文学的影响儒学和文学,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学,会受到其时期经济基础的影响。
文学风貌与时代政治、社会经济和创作主体的关系较为明显,而与思想和学术的关系则相对隐晦。
虽然如此,思想和学术依然是影响文学发生的重要外部因素。
袁行霈先生云:“文学适合儒家思想,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家,如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
文学部分离开儒家思想,也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家,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
”②精确地揭示了儒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文学部分离开儒家思想的时候,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也不可能是真空的世界,它必然又有另外类型的思想来填充,如陶渊明、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超然物外、通达人生的道家色彩,曹雪芹《红楼梦》则表现出佛教“万事皆空”的思想理念。
文学无论是“文以载道”,还是“独抒性灵”,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之上,一种时代思想主潮必然对文学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
儒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透过这种现象,能够看到一代思想主潮的发展演变与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联系,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社会动因。
而儒学对文学的影响结果,很难以好或坏来评判。
东汉文学逐渐脱离了儒学的影响,至汉末呈现出全新的文学风貌,似乎是儒学制约了文学的发展。
儒学的要义是伦理中心,政治至上,是“内圣外王”和仁义、礼治等等。
儒学的这些要义渗透于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最初儒学与文学发生关系,是通过儒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阐释发生的。
有些儒家经典,阐发儒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又是文学作品。
其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刻化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文辞简练含蓄、丰富而有文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时代之文学,其思想内容、形式、风格及发展变化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清人程庭柞指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两端。
”汉末建安直至正始以来,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下降,儒家诗教传统也不再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法则,但仍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对中国文学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修养是最为重要的,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强调道德修养的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古代文学中的“文人”形象,他们不仅追求文学艺术的卓越,更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对社会起到了正面的引领作用。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中国文学中的许多作品也以批判社会不公、呼吁社会正义为主题,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这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被视为人际关系的核心。
中国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家族传承和家庭责任等。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以及《家》中的叶家,都展现了家庭伦理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中通过家庭关系的描写,展示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此外,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也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中国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以人伦关系为题材,展现了家庭、友情、师生关系等。
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与酒店老板的关系、《茶馆》中的茶馆老板与客人的关系等,都是通过人伦关系的描写,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教育和文化传承,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视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以教育为主题,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例如《围城》中的教育主题、《岳阳楼记》中的教育观念等,都是通过对教育的描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儒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文学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先秦至清代,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发展和完善,儒学是中国
文学艺术发展历史上的核心精神力量。
首先,儒学对中国文学中的伦理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
儒家注重
道德教育,注重行为准则的学习和社会公德的实践,强调以“仁”为
准则,以“礼”为基础,以“义”为核心。
由此形成的伦理思想,渗
透到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设定以及文体表现之中,成为中国文学的核
心思想内容。
其次,儒学对中国文学中所使用的形式有着重要影响。
从诗文到
小说,从文言到白话,中国文学几乎涉及任何一种文学形式,而儒学
则是这种多样文学形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儒家的“文”学,重视风义
和格物,鼓励人们以谦恭、温柔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使得文艺在中国
文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中国文学中的寓言故事有着深远影响。
在传统的
中国文学艺术中,对儒家伦理学说的反映是不可或缺的,儒家的教义
和价值观被写入了许多寓言故事中。
它们不仅能够彰显儒家伦理学说
的美好,也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儒家的理论,使阅读者受益匪浅。
总之,儒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文学发展历
史上,它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中国文学中的伦理思想、文
体形式和寓言故事。
儒家的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核心思想内容,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以来,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在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不仅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影响作家和作品,同时也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得以体现。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分析其内涵与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在探讨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道德修养,重视社会秩序与和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义则是指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正义;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智即智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则是言行一致,讲诚信。
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仁爱之情仁爱之情是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展现了仁爱的精神。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体现了宝玉对黛玉的关爱与体贴,以及宝钗对宝玉的深情厚意。
这些情感表现出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之心,成为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道德品质的塑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如《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
又如《儒林外史》通过对范进、周进等儒生形象的刻画,暴露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社会秩序与和谐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与和谐,许多文学作品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这一思想。
如《水浒传》中描绘的梁山好汉们,他们原本是社会上的一员,却因社会秩序的混乱而被迫走上反抗之路。
作品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动荡,以及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古代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这种思想体系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社会秩序和个体修养。
儒家思想不仅在政治、教育和伦理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究。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并讨论其对文学主题的塑造及其对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具体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包括伦理观念、礼义道德和教育意蕴等方面。
而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考察现代文学创作中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并研究现代作家对儒家思想的借鉴与解读,以及儒家思想与当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关联性。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古代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展望其对未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分析古代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揭示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探究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文学时期和不同文学形式中的体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启发和塑造力量。
此外,本文还希望通过研究现代作家对古代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下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引导和启迪作用。
最终,我们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相互关系的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古代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1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
这些基本原则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理解。
在文学创作中,仁被赋予了重要地位。
作家经常通过塑造具有人性魅力和善良品质的角色来传递仁爱的理念,借此呼吁读者培养同情心、宽容心和关怀他人的态度。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观念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和谐、道德修养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贯穿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题材选择的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道德观念的体现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题材选择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往往以家族世系、社会关系、礼制仪规等作为主要创作素材。
这与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的观念密切相关。
儒家思想认为,人际关系应建立在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基础上,家族的延续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古代文学作品通常通过叙述家族世系的变迁,以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现出儒家思想中对家庭和谐、关系和睦的追求。
例如,在明代凌濛初的《牡丹亭》中,他以唐代王之涣与白居易的友情为故事主线,描述了唐代文人的情感纠葛与变迁。
通过描写主人公之间的友情、忠诚和追求,表达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友情的观念。
二、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儒家思想注重塑造具有高尚品德和自律精神的人物形象,通过展示这些人物在困境中的自强不息和坚持原则的精神,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塑造方式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明代杨慎的《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
阮籍虽然生活在战乱之际,但他凭借其独特的风采和高尚的情操,在文风草偃的时代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价值观。
这个形象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个体的道德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
三、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中道德观念的体现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表达。
文学作品通过展示人物的品德、行为和对人性的思考,传递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
例如,唐代韩愈的《师说》中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师道观念。
文中通过描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对师道的思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师生关系的尊重。
一.儒道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1.对文学内容的影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大都积极入世,具有仁民爱物和舍生
取义的道德节操。
他们在作品中往往抒发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表达对
社会现实及民生疾苦的密切关心;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作家在作品中往往表现愤世嫉
俗、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合作、追求个性的自由、崇尚自然山水等思想情怀。
2.对文学风格的影响:[论语]首创语录体,言简意赅,韵味隽永,富有哲理,对后
世文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孟子]一书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语言浅近自然而又明快
畅达。
庄子创造出很多奇丽瑰伟的境界和奇诀精妙的寓言故事,想象大胆而丰富,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古代的戏曲,小说创作。
3.对文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强调表现自我,提倡率真自然、物我合一,倾向浪漫主义。
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童心说”、“性灵说”,即深受道家文艺思想的影响。
儒道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了古代知识分
子人生观的基本成分,深远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及文学思想
等诸多方面。
浅谈西晋初期儒学对文学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晋初;儒学;文人心态;文学创作
论文摘要:西晋初期,儒学重新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儒学的积极影响和晋初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士人“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心态。
这种心态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恢复了儒家传统的诗教精神,继承了“美刺”的文学观念;在作品中,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以“兼济天下”作为创作主题。
西晋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关于西晋文学的成就,刘册《文心雕龙》云:“晋室群才,稍人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衙;才褥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此其大略也。
”钟嵘《诗品序》在描述了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后,接着指出:“尔后凌迟衰微,迄于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刘、钟二人都热情洋溢地描绘出了西晋文学的繁荣景象。
一个时代之文学,其思想内容、形式、风格及发展变化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西晋文学的发展,同西晋的思想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玄学的兴盛,是西晋文化学术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西晋玄学崇尚清谈,标榜任达,西晋士人的心态与士风的形成均与其密不可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由于玄学的兴盛,其被视为此时期的主流思想,就连很多以儒学立身的士人都沾染了玄风的余绪,似乎儒学在西晋走向衰微。
事实上,儒学在西晋衰微,只是从严格经学意义的角度而言,尤其是相对于儒学在两汉的地位而言。
西晋实质上常被以后的士人誉为儒礼之学的盛世。
晋武帝登基后多次下诏倡导儒学,“……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泰始四年诏》)。
他还采取扩建太学、封崇孔子后裔等措施,复兴儒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皇居太常之官,以重儒学”。
处于低潮的儒学在西晋之初逐渐显露出撅而复振的局面。
在西晋初期,士人尤其是那些出身寒素的士人又重新回归“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轨迹,掌握儒家的礼仪知识和具备儒家伦理道德成为士人人仕的重要工具。
儒学思想在普初重新上升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作为一种为皇权所推崇的思想,儒学的政治思想和处世原则不可能不对百姓产生影响,也不可能不对晋初士人的心态产生影响,并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一
儒家思想有很强烈的政治追求,儒学本就是积极入世的学说。
孔子有治世之心,“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出疆必载质”《(孟子·膝文公下》)。
孟子与孔子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求政治上的突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在孔孟的影响下,儒家后学都有一种自觉的政治要求,都有学而为民生政治的信念。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官方的形式强化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儒学及儒学引发的自觉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性的精神存在。
西晋去汉不远,儒家士族在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再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儒学在西晋的影响力依然极大,在儒家建功立业、追求不朽的思想指导下,晋初士人亦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意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
”从此,追求“不朽”成为士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一种人生观。
据《晋书》记载,“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现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杜预好为后世之名,追求不朽的心态可见一斑。
而“立德”既为“太上”,唯圣人所能,一般士人莫能当之,况且西晋的政治环境亦无道德可言,所以西晋士人往往把自己的追求目标放在“立功”“立言”上,犹以“立功”为要。
西晋初期,南有东吴,北有戎狄,与晋相攻伐,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士人面临的依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他们渴望能以自己的才华抓住机遇,建功立业,留名青史。
建安时期的英雄主义精神尚未消失殆尽,对西晋士人的思想仍然有着或隐或现的影响,晋初士人渴望能在
政治中一显身手,这与儒家积极进取的意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士人强烈的功名意识。
左思在《咏史》(其一)中高唱:
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摘,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胃士,畴昔览《攘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晒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征讨东吴。
已近而立之年的左思热血沸腾,他决心投笔从戎,在统一东吴的大业中建功立业。
为此,他主动请缨。
在诗歌中,左思用自叙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文武兼备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他发奋攻读,才华横溢,当国家利益面临威胁时,毅然投笔从戎。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可说是诗人此时心声的真实写照,显示出诗人强烈的自信心和急切的用世精神。
潘岳在《闲居赋》中亦写道:“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比立功立事,效当年之用。
太康元年(公元2g}年),随着东吴的灭亡,西晋社会初步实现统一与稳定,出现了短暂的太康繁荣。
晋初的繁荣和统一之势,刺激了士人的盛世梦想,士阶层普遍表现出一种进取的姿态。
这种态度代表了晋初士人对建立功业的希冀,他们希望能在政治上一展身手,有所作为,得到社会的承认。
晋初士人不仅追求“立功”,亦追求“立言”。
杜预就自称:“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
”而且他身体力行,“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
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
又撰《女记赞》。
杜预是“立功”之后再“立言”,晋初不少士人是把“立言”作为追求“立功”的一种手段。
太康时期,是魏晋之际少有的“中兴之世”。
短暂的统一局面,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短暂的经济繁荣。
干宝《晋纪·总论》记载:当时社会上“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间不闭……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也给某些文人带来幻想,认为富强的大一统的大汉帝国时代即将重现,这使他们有兴趣从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升平社会的歌颂,对理想的追求,尤其一些出身寒素之士更把文学作为表现自己才华、以求仕进的晋身之阶。
史载张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磋称咏,为之延誉”。
如成公绥出身寒门,无仕进之机,张华“每见其文,叹服以为绝伦。
荐之太常,征为博士”。
这是典型的以文采得仕进的例子。
其他如束哲、陈筹等,也是因才华知名而步入仕途,所以“立言”是晋初士人重要的人生追求,并且往往与“立功”结合在一起。
二
儒家思想在造就晋初士人“立功洲立言”的创作心态的同时,对文学创作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美刺”诗教传统的继承
《毛诗序》中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并提出“美刺”原则,这是典型的儒家诗教理论。
所以清人程庭柞指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两端。
”汉末建安直至正始以来,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下降,儒家诗教传统也不再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法则,但仍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晋初文人继承了儒家“美刺”诗教传统。
武帝初,提倡节俭,励精图治,采取了一些进步的政治措施,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西晋的统一也改变了分裂时期的凋敝景象,出现了短暂的太康中兴局面。
社会的安定与统一激发了文人的盛世梦想,从而为之摇旗呐喊。
挚虞作《太康颂》,张载作《平吴颂》《檬祀赋》《剑阁铭》为晋室张皇声势。
《檬祀赋》作于咸宁年间,着力铺写檬祀池水的壮观,写出了它激通渠、承长川,仰承河汉、吐纳云雾的气势,这不仅是作家才华的展示,更表现了作家的社会理想。
在这幅图画中出现的玉辈天子,是“一种有意味的代表与象征,因为时遨游、镜清流、可逍遥、以忘忧,乃人人憧憬向往的美好境界。
这不同于平庸的歌功颂德,乃能于恰到好处的歌功颂德之外,融人主体的理想情怀,很巧妙地表现出了西晋武帝之初,社会稳定繁荣,熙然而乐的社会景象”
叫。
作于太康年间的《剑阁铭》,极力描述剑阁形势的险要,总结历史教训,歌颂国家统一,为晋室张扬声威:“世浊则逆,道清斯顿。
闭由往汉,开自有晋”,“兴实由德,险亦难恃。
自古及今,天命不易。
凭阻作昏,鲜不败绩。
公孙既没,刘氏衔璧。
覆车之轨,无或重迹。
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正因为这篇铭文的主旨在于歌颂西晋王朝,所以博得武帝的青睐,遣使镌刻于剑阁山崖。
晋初还出现了大量应制而作的、歌功颂德的作品。
傅玄曾作《晋荤舞歌五首》,其中《明君篇》一首描绘出一幅“忠臣遇明君,干干惟日新”的朝政清明繁荣的画面,反映了西晋王朝建立之初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西晋社会的理想,这也代表了大部分晋初士人的心声。
潘岳也作《藉田赋》热情歌颂晋武帝藉田“能本而孝”的功德,赞美一个历经百年浩劫而建立起来的新兴王朝,通篇洋溢着对这个新兴王朝的信心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