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的发展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373.00 KB
- 文档页数:27
颜色词“红”的发展综述作者:杨奉庆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7期摘要:对颜色词的研究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修养,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可为语文教学增色。
汉语颜色词众多,本文从繁多的颜色词中选取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红”作为研究对象,溯本求源,比较辨析随时代而变的词义。
关键词:红颜色词综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颜色词的使用非常广泛。
这些词的使用,不仅为文章增色,也被作者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和内涵。
一、“红”的本义1.《说文》的“红”字释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户工切”。
段注曰:“《春秋释例》曰‘金畏于火,以白入于赤,故南方色红也。
’《论语》曰:‘红紫不以为亵服。
’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朱熹《论语集注》:“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
”由此解释可以看出,“红”的造字之初的本义即为一种颜色词,只是它所表示的颜色和现代汉语中的“红”有所不同。
“红”最初表示的是“粉红”,不属于正色,“间色不正”。
而现代汉语中的“红”指称的却不是“粉红”,而是比“粉红”颜色更深的正红色。
现代汉语中的“红”为基本颜色词,而上古汉语的“红”如今日所讲的“粉红”。
根据段注可以推知,在上古汉语中,存在着“赤”和“红”两种颜色。
“赤”和“红”指称的是两种不同且又有关联的颜色。
从人们的日常使用及认知来看,“赤”在使用和认知上,应该比“红”要更加普遍。
2.“赤”与“红”的区别《说文解字》对“赤”字的释义为:“南方色也,从大从火。
凡赤之属皆从赤,昌石切。
”“赤”本为会意字,“从大从火”,即为大火的颜色,也就是大火燃烧时红通通的颜色。
我们现在所讲的“火红”一词,大约就是“赤”字表示的颜色。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赤”字的创造应该是早于“红”字的。
二者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别,“赤”比“红”的颜色更深,而上古汉语中的“红”指的是在“赤”中加入了白的帛色,颜色应该是比较浅的。
“赤”特指大火的颜色,而“红”从字形上来看,从系工声,所指为丝织品“帛”的颜色。
论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的发展摘要:文章以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历时的坐标中通过与先秦的上古汉语的颜色词进行比较,从而窥见中古汉语颜色词发展的一般面貌。
关键词:颜色词;汉魏六朝;单音节;发展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71-02颜色词是语言中反映人类对事物颜色的认知且形成颜色语义的词语。
汉魏六朝这是一个历史学的时间概念,即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始至隋朝末(公元618年)约八百年时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东汉至隋朝是中古汉语时期,西汉属于上古汉语时期。
“中古汉语暂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西汉可以看作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期,初唐、中唐可以看作是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期。
”因此这篇文章的主体是中古汉语的颜色词研究,但把西汉时期的颜色词也包括其中,便于考察上古汉语颜色词向中古汉语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其演变规律。
一单音节颜色词就是用一个音节表示的颜色词,在古代汉语中就表现为用一个字来表示的颜色词。
单音节颜色词是汉语颜色词最早的表现形式。
上古汉语单音节词的构词法主要靠滋生,徐朝华总结出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词义引申分化出新词;一是构造出与旧词音同或音近、意义有联系而书写形式不同的新词。
”并且“这种滋生词与旧词有原词与滋生词或同源词之间的关系。
”单音节颜色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中出现的颜色词有黄、黑、白、赤、幽。
据徐朝华,甲骨卜辞中有“赤、黄、■、白、幽、黑、物”等,这些颜色词一般都用于牲畜的毛色。
卜辞金文中,表示颜色的词比较有限,表示红色的词有赤、朱、丹、彤、骍、熏(绛)等,表示黑色的词有玄、幽、旅等,还有帛(白)、黄、青、紺等。
早期的颜色词都是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的,只有用来指称某种事物时,才能显示出相关颜色的意义来。
这些词大都是以具体事物为依托,如:“朱”是赤心木,“帛”是丝织品,“骆”是青色的马。
金文中,据管燮初先生《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统计,颜色词共有7个,分别为“白”、“青”、“玄”、“赤”、“幽”、“熏”、“潢”。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201105121068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词的色彩义演变的七种方式词的色彩义是指词汇在语言中所呈现出的情感和意义的特定涂色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色彩义可能会发生演变和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词的色彩义产生了新的解释和理解。
以下是关于词的色彩义演变的七种方式。
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词的色彩义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演变。
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词的理解和解释,导致词的色彩义产生变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一些原本带有贬义或赞美意味的词汇可能会被重新定义和解释,导致词的色彩义发生演变。
二、语言环境的变化三、新的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出现新的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出现也会对词的色彩义产生影响。
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事件可能会造成新的词汇的产生和使用,同时也会对原有的词汇的解释和理解产生影响,导致词的色彩义发生演变。
四、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心理因素也会对词的色彩义发生影响。
不同的个体对词汇的理解和解释可能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个体的经历、情感、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对词的色彩义的理解和解释产生影响,导致词的色彩义发生演变。
五、语言使用的新趋势六、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七、语言交流的广泛性语言交流的广泛性也会对词的色彩义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语言的交流范围不断扩大,这种广泛的语言交流可能会对词的使用和解释产生影响,导致词的色彩义发生演变。
词的色彩义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词的色彩义也会不断发生演变和变化。
在理解和运用词的色彩义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颜色是生物与环境之间重要的信息交换途径,它不仅仅是物质客观上的色彩,而且以不同文化下审美价值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人类以视觉感知颜色,并以此来表达语言,把颜色的信息涵盖在某一语言的内涵里,形成一种文化文字,称之为基本颜色。
汉语基本颜色词最初由来自自然界的颜色语义,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变化,在古汉语、现代汉语等历史阶段,汉语基本颜色词形态与语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从色彩调理理论入手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批判性论述以及演变史研究,以期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基本颜色调理理论色彩调理理论是一种色彩学概念,它试图用色彩的特征标记人们的视觉知觉,以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
它是一种社会认知视野,因其具有审美价值,对于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据此,可以把基本颜色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类别,“红”象征力量、活力及被认知为激情和行动力;“橙”象征运动和活力;“黄”象征无限可能、希望和明朗;“绿”象征自然、健康和节制;“蓝”象征宁静、沉思、空间和信任;“靛”象征智慧、历史、情感和精神;“紫”象征奇幻、洞察和高贵。
三、汉语基本颜色词从古到今的变化(一)古汉语历史时期在古汉语历史时期,汉语基本颜色词仅有“赤”、“绿”、“黑”、“白”、“黄”五个,从比较语料来看,赤、黑、白是被使用频率最多的基本颜色之一,而绿、黄则出现的比较少,并不具有常见性。
此外,古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有可能指的是物体的客观颜色,也可能是抽象的概念,如“赤”可指“红色”或“美好”,“黑”可指“黑色”或“悲哀”。
(二)现代汉语历史时期现代汉语历史时期,汉语基本颜色词有所增加,变成“红”、“橙”、“黄”、“绿”、“青”、“蓝”、“靛”、“紫”八种颜色,并且从频率上来看,新增的颜色词也都较为普遍,几乎每一种颜色都有使用者。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中,“赤”、“绿”、“黑”、“白”、“黄”五种仍然含有古汉语中的颜色语义,同时主要增加了“橙”、“青”、“蓝”、“靛”、“紫”五种新的审美和文化语义,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心理调节功能。
收稿日期:2019-11-16作者简介:李慧(1996—),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李慧(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颜色词“青”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全方位繁荣并发展,到《类篇》时增长速度减缓,但仍稳定增长,到《康熙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时逐渐弱化。
“黄”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也是全方位繁荣并发展的,到《类篇》《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时期新生速率逐渐减慢,许多异体字已不复存在,呈现整体弱化趋势。
“青、黄”颜色词呈现如此变化的趋势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来解析,此外“青”和“蓝、黑”的特殊关系也会影响颜色词“青”的发展。
关键词:“青”;“黄”;颜色词;演化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2-0039-05颜色词是人们用语言符号对事物颜色这一具有具象特征的客观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总结而得出的一类词。
颜色词是有关人类视觉对万物颜色进行定义识别的词汇。
颜色词在我国古代甲骨文时期就已产生,一直使用至今,还将持续运用于未来。
在近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颜色词产生,有的颜色词消失,有的颜色词从甲骨文时期一直稳定沿用至今日。
这些变化可以说明每个颜色词在古今发展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找出颜色词的古今发展变化规律将对词汇学,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青、黄”的特殊性(一)“青”的特殊性从《甲骨文字典》《说文解字》《类篇》《康熙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看颜色词“青”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颜色词“青”从甲骨文时期的不存在,到《说文解字》时期对纯色名称“青”的释义以及与纯色“青”区分的各种程度色、特指色的繁多出现,再到《类篇》时期有关“青”程度色、混合色、特指色的新生数量减少,再到《康熙字典》对纯色“青”释义的消失,再到《现代汉语词典》对“青”深绿色或浅蓝色的现代释义,它的词义变化是最多的,最频繁的。
词的色彩义演变的七种方式词的色彩义演变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词语在人们心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受到文化、历史、语境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词的色彩义演变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词的色彩义演变的七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文化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词语的色彩义演变产生影响。
“红”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热情、喜庆,而在西方文化中代表激情、危险。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词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义不同。
第二种方式:历史演变。
词语的色彩义演变受到历史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词语的含义会发生变化。
“青春”在古代中国代表青年,而现代青春则更多指代年轻、活力。
第三种方式: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也会对词语的色彩义演变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语的含义会随之改变。
“家庭”在传统社会中代表父母子女的小家庭,而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扩展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第四种方式:语境影响。
词语的色彩义还受到语境的影响。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色彩义。
“激情”在浪漫的语境中代表浓烈的爱情之情,而在工作的语境中则代表积极的工作态度。
第五种方式:个人情感。
词语的色彩义演变还与个人的情感有关。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家”对于孤儿可能代表失落和孤独,而对于有家人的人来说则代表温馨和幸福。
第六种方式:心理认知。
词语的色彩义演变与人们的心理认知密切相关。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会影响他们对词语的色彩义理解。
“黑暗”在宗教中代表邪恶和不祥,而在文学中可能代表未知和神秘。
第七种方式:媒体影响。
随着媒体的发展,词语的色彩义也会受到媒体的影响。
一些词语在媒体中的使用会影响人们对其色彩义的认知。
“成功”在商业广告中通常代表事业的辉煌,而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代表精神的追求。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在色彩理解和实践中,基础颜色都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色彩调节中,色彩和色彩调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角度,探讨汉语基本色彩词的演变史,并对基础色彩调节理论进行论述评价。
中国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据考证,《诗经》中有许多色彩词,并且有一定的类型分类。
其中,最基本、最原始的色彩词有朱红、黑色、白色、青色,以及淡黄色。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色彩调节理论中的基本色彩。
随着时代的进步,汉语基本色彩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比如,在唐朝时期,就用蓝灰色、棕色和绿黄色来代表某些色彩,例如用蓝灰色来描述空气,棕色来描述根源,绿黄色来描述木头,在宋朝时期,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变化更加明显,出现了新的色彩词,比如:绿色、紫色、褐色、橙色等。
在国家一统南朝以前,我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以《黄帝内经素问五行》、《彩色图谱》为两个主要理论核心,它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颜色的性质是由行气所决定的,并以五行颜色为色彩调节理论的基础,认为五行颜色可以完美地表达五行元素的性质。
结合传统的色彩调节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基本色彩词有助于人们在表示颜色的性质时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框架。
另一方面,汉语中基本色彩词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比如,欧洲文化在18世纪传入我国,随着西方文化的普及,日渐有了对不同颜色的丰富认知,越来越多的外来色彩词开始融入汉语中,这也使得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变得更加丰富。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中国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从传统的色彩调节理论中可以看出,丰富的概念框架为人们准确表达色彩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壮大,丰富了汉语中的色彩词汇。
总之,汉语基本色彩词是中国色彩调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准确表达色彩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历史发展来看,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仍在持续发展中,因此,应详细讨论和评估这类色彩的发展史,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进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当中。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词义演变分析黄丽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摘 要:基本颜色词是具有专门性、代表性和确定性的词的聚合。
基本颜色词自产生以来,词义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基本颜色词词义可以分为隐喻义和象征义。
语义不断扩展并表现出不平衡性,由表示颜色义扩展到表示性状到象征义的产生,语义不断抽象化。
基本颜色词词义的这种演变是隐喻思维的结果,而象征义是隐喻义进一步抽象的结果,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颜色词;隐喻;象征do:i 10.3969/j .issn .1000-5757.2009.05.054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9)0520054204一、引 言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人们往往是通过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通过隐喻思维进而达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
认知不同的事物是这样,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知也同样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
颜色词词义的演变就是人们对颜色认知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化的结果。
陈家旭[1]认为,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和符号化)))隐喻化。
这是人们对颜色词认知的普遍规律。
但是,我们认为,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并不止于隐喻化。
隐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因素。
随着认知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也开始由隐喻走向了象征化。
二、基本颜色词的界定关于基本颜色词的界定,依据的标准不一样,所选出的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具体的词也就不一样。
判定基本颜色词比较有影响的是柏林和凯#保罗提出的判定基本颜色词的标准,[2]他们认为,基本颜色词应符合下列标准:1.单语素,即语义无法从词的组成部分推知;2.有独立的颜色意义,即所指颜色不属于其他色域同时也不依附于某一(类)事物;3.心理上的显著性和稳定性,受试者不因预警的改变而改变对颜色的看法,不因个人的用法而有不同的判断;4.有同样的分布潜力,即具有相同的派生构词能力。
古汉语文学颜色词之管窥摘要:词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往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烙印,它可以像“活化石”一样承载一个民族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内容。
研究颜色词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颜色词中正色与间色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特别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颜色词;演变;正色;间色对一种语言词汇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分析,都不可以忽视其文化特征。
词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往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烙印,它可以像“活化石”一样承载一个民族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内容。
一古汉语中,颜色一词的本义是指人的脸色、肤色。
《楚辞渔父》中:“颜色憔悴”。
颜与额同义,《说文解字》:“颜,眉之间也。
”“色,颜气也。
”后来“颜色”不但指面色表情,也扩大了其范围,引申为各种事物的色彩。
如果注意观察汉字中表示颜色的字,我们会发现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在早期汉字(甲骨文、金文)中,很少有表示颜色的字,但在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却一下子冒出了几十个颜色字,而这些字大都以“糸”为表义偏旁。
到了现代,这些“糸”旁颜色字又大多成为死字而退出社会交际舞台。
透过汉语颜色词的发展轨迹,我们窥见的却是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历程以及汉民族审美情趣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
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
“糸”为何物?《说文》释:“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
由此不难发现,在先民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
人类学家曾对人类颜色概念的产生做过相当深入的调查。
结果他们发现:“色调的数量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多……越复杂的社会所需要的颜色词可能越多,这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可以由颜色区别开来的装饰品,或是因为他们拥有更为复杂的制备各种染料和涂料的技术。
词的色彩义演变的七种方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词的色彩义演变是指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和色彩,甚至可以产生出相对应的反义词义。
词语的色彩义演变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体现。
下面将介绍七种词语色彩义演变的方式。
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随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加深,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词语色彩义也会产生变化。
比如“腐败”一词在中国古代指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但在现代社会却指的是腐朽和腐败的现象,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导致词义产生变化的一个例子。
二、政治和历史的影响政治和历史是词语色彩义演变的重要因素。
比如“民主”一词在古希腊时期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在现代社会中却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政治自由、人权保障等方面。
这种词语色彩义演变受到政治和历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三、宗教和信仰的影响宗教和信仰也是词语色彩义演变的重要因素。
比如“信仰”一词在宗教语境中指的是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但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指对某种理念或价值观的坚定信仰。
宗教和信仰的影响导致了词语色彩义的演变和扩展。
四、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会导致词语色彩义的演变。
比如“网络”一词在现代社会中指的是互联网的网络,但在古代却指的是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结构。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词语色彩义的演变和更新。
五、社会习俗和风俗习惯六、大众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大众媒体和传播方式对词语色彩义的演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热点”一词在新闻报道中指的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但在物理学上却指的是高温区域。
大众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导致了词语色彩义的扩展和丰富。
七、语言文字的演变和更新词语色彩义演变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因素都会对词义产生影响。
通过了解词语色彩义演变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使用,并且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词语色彩义演变的方式和含义。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中承载的“颜”外之意。
一、“红”之颜色及其语意在古代,指称“红”这一颜色的词还有“赤”“朱”“丹”“绯”“绛”“缇”“缙”“殷”“赭”等等,而其中作为“红”这一颜色泛称的却只有“赤”与“红”。
“赤”在《说文》中谓之“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
”在古代,“青”“赤”“黄”“白”“黑”构成了所谓的“五色”,而“五色”和“五行”相合,代表了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同时“青”“赤”“白”“黑”四色也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赤”为南方之色,也即夏天的颜色,因而它一开始便承载了万物生长、生命力旺盛的内涵。
“朱”在《说文》中被解释为“赤心木”,使之作为颜色词大行其道的是因为一种呈红色(也有棕红色)的矿物“朱砂”。
“朱砂”又称“丹砂”,被用做颜料,在中医上又用来入药。
指称颜色的“朱”和“丹”其实是一样的,都指一种颜色鲜艳的红色,相当于我们说的“大红色”。
因其鲜明的特征,被广泛地使用,王侯权贵们染“朱门”,乘“朱轩”,着“朱衣”,年轻人的好颜色被称为“朱颜”,而女子们则还会有诱人的“丹唇”(或“朱唇”)。
此外,“朱砂”(“丹砂”)也被用来磨“朱墨”,画“丹青”等等。
“绯”指的是一种近似桃花的颜色,常用来描摹脸颊因害羞等原因而造成的一种很生动的浅红色,“绛”指的是一种比血液颜色还要深的深红色,而“缇”“缙”等词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用来指称丝织品的颜色,前者指橘红色的丝织品,后者专指“赤色的帛”。
另外一些颜色词如“殷”(像血一样略带黑的颜色)“胭”(女子用的胭脂的红色)“赭”(红褐色)等也因为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所以在颜色词的大家族中不是很活跃。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201105121068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1,“绛、朱、赤、丹、红”的区别
“绛、朱、赤、丹、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说文》:“绛,大赤也。
”本义是:“深红色”。
“朱”的程度其次,《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丹”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
“红”的程度最浅,《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2,“青、苍、碧、绿、蓝”的区别
“青、苍、碧、绿、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
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
“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
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
“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
“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后来才具有“蓝色”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词的色彩义演变的七种方式词的色彩义演变是指词语在语言使用中由原本的本义逐渐发展演变为带有特定色彩的引申义。
色彩义演变是词语在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的结果,往往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色彩义演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反映了人类对于事物特质的感知,同时也揭示了语言的富有生命力和变化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关于词的色彩义演变的七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个词语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色彩义。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这个词代表着勇敢和羽毛细软的意思,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鸡则代表懦弱和胆小。
第二种方式是社会的变迁。
社会的变迁对词语的色彩义演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词语的理解和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在古代,诸如“青梅竹马”、“花好月圆”等词语在古诗中体现着浪漫和美好的寓意,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这些词语的色彩义逐渐演变为传统、保守的意思。
第三种方式是历史的积淀。
历史给词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历史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词语的色彩义演变。
比如在中国,诸如“大唐盛世”、“明清盛世”等词语中的“盛世”在历史中代表了国家繁荣昌盛的时期,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词语的色彩义逐渐演变为过去的辉煌和壮丽。
第四种方式是语言的拓展。
语言的拓展是指词语的意义逐渐向更广泛的范围延伸。
比如在古代,“明月”一词的色彩义是美好、圆满的寓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月”一词的色彩义逐渐演变为明亮、清晰的意思。
第五种方式是人们的主观感受。
人们的主观感受会对词语的色彩义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悲伤”一词在人们心目中的色彩义是忧伤和沮丧,但是在不同的人群中,对“悲伤”一词的认知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第六种方式是文学艺术的影响。
文学艺术是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艺术再现,文学艺术中的词语往往呈现出特定的色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