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虚与实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27
例析古诗词的虚与实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
〔境生于象外〕见《董氏式陵·集记》”,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如何区分虚与实呢?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
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男主人公对她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疼爱;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牵挂之情。
没有这种虚的想象,就不能体会出抒情主人公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九死不悔的执着。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
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
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
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蝴蝶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的概念。
在古诗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概念。
所谓“实”呢,就是诗人描写的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像眼前看到的景色、人物的行为动作之类的。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实写。
而“虚”就比较有趣啦,它可以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像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梦幻中的情景。
就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梦”就是虚的,是一种幻想中的情景。
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情感、概念等,把它们当作一种“虚”的存在来描写。
二、虚实结合的作用。
1. 丰富内容。
虚实结合就像给古诗加了个“扩充包”。
只写实的话,内容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单调。
比如说写送别,要是光写眼前的长亭、古道、友人的背影这些实景,虽然也能表达送别之情,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要是加上虚写,像想象友人此去的路途艰辛,或者回忆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那诗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就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面可能是实写喝酒送别,这后面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就把那种离别后的孤独、凄凉的感觉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让整首词的内容更饱满。
2. 营造意境。
3. 深化主题。
三、虚实结合的例子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里,“旅馆寒灯独不眠”是实写,诗人在旅馆里,对着寒灯睡不着觉,这是眼前真实的场景。
而“故乡今夜思千里”就是虚写啦,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从对方角度来写思念的虚写手法很巧妙。
通过这种虚实结合,把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
如果没有这虚写的一笔,诗就只是一个孤独旅客的自怨自艾,有了这虚写,就好像把故乡和自己的思念连接起来了,让思乡之情弥漫在两地之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一、诗歌中虚与实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
“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清】笪重光《画筌》:“无画处皆成妙境。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1、已逝之境。
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未来之境。
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3、想象与联想之境。
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虚写与实写常考的四种手法: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2、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4、对写法三、“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古诗鉴赏中的“虚”与“实”作者:唐惠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8年第11期“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
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一、何谓“虚”与“实”?在古诗中,“虚”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四种类型:1.虚幻世界。
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作者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又如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中写道: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这是一首吟咏牛郎织女的作品。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嫉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配角心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接下来三句承“群仙相妒”,筆墨从牛郎、织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练字当头熟中生巧——诗词艺术手法之虚实结合【要点点拨】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
何谓“实”?何谓“虚”?所谓“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事、实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捕捉到的。
例如《石壕吏》《卖炭翁》中用直白的笔触所描写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等。
而“虚”则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的作者的主观意识世界。
具体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包括四种类型。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古典诗歌中,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常插入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当前景象为实,已逝景象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往事。
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二句,《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写词人对故国和往昔的追思,都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过去的景况,它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一、古人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古代也有“朦胧诗”,典型的一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诗里连用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虚写虚,把传说、典故和作者自己过去的经历、梦祥以及遭受的挫折,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而把真切的感情深藏不露,让读者产生诸多的揣度和联想。
古诗词欣赏李煜的词作《虞美人》也是一篇虚实结合的佳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是以实写虚,“愁”本是抽象的,但化作具体可观可感的滔滔江水,如同一幅画呈现在读者眼前。
李煜词《虞美人》这种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一种切实的存在,在诗词里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到的部分。
李商隐《锦瑟》“虚”是人的思想意识在诗词里的体现,较为抽象。
虚实二者结合,如写借景抒情,则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现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具体方法包括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二、古人诗词写作技巧借鉴:“疏”与“密”“疏”与“密”是古人诗词写作的手法之一,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大者为米“密”,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
杜甫《登高》意境在诗词创作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杜甫诗《登高》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古诗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既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
一、虚写与实写的类型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主要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就是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议论、景中之情等。
从描写内容上看,“虚”就是指亲历的场景、历史场景、梦中场景和设想的未来场景。
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主要指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片中“春花秋月”、春风(东风)拂槛、明月照楼等都是词人眼前所见之美好景色。
下片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宫中的红粉佳人也已迟暮。
这些都是虚写之景。
诗人竭力将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在虚实对比中突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悲愁悔恨。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具体景物描写是实写。
下片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了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形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都是对赤壁之战中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想象还原,是对历史事件的虚写。
词人怀古伤己,借对英雄人物周瑜的仰慕,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实景是指诗人所看到的真实景象,而虚景则是诗人通过想象、回忆等手法创造出来的景象。
在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常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两句实写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再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实写秋风萧瑟、猿声哀鸣、沙洲白鸟飞回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落叶萧萧、长江滚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之,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对眼前现实⽣活的实写与回忆、想象等虚写结合起来。
虚实结合诗词中虚实结合常见的形式⼀、神仙⿁怪的虚幻世界和梦境。
诗⼈往往借助这类虚⽆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个虚象。
诗云:“⽇⽉照耀⾦银台”、“霓为⾐兮风为马”、“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李⽩描绘了⼀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暗。
在⼀些抒情诗中,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的⾔⾏摄⼊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也叫“对写”。
⼆、从对⽅起笔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松⼦落,幽⼈应未眠。
【注】邱⼆⼗⼆员外在平⼭学道。
虚实相⽣,使读者在⼀⾸诗中看到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两幅画⾯,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思念的深情。
九⽉九⽇忆⼭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不说⾃⼰如何思念⼭东兄弟、家乡亲⼈,⽽是想像着家乡的亲⼈如何思念⾃⼰。
邯郸冬⾄夜思家⽩居易邯郸驿⾥逢冬⾄,抱膝灯前影伴⾝。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
作者想象深夜的时候,家⼈⼤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 ,⽤虚写的⼿法表达对亲⼈和故乡的⽆尽思念之情这⾸诗虚写想象妻⼦在鄜州独⾃对⽉怀⼈的情景。
由此表达作者对家⼈的思念⽉夜杜甫今夜鄜州⽉,闺中只独看。
遥怜⼩⼉⼥,未解忆长安。
⾹雾云鬟湿,清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杜甫在长安。
除夜作⾼适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 霜鬓明朝⼜⼀年。
第三句主要运⽤了什么⼿法?请具体分析。
答:①运⽤想象,从对⽅⼊⼿的虚写⼿法。
诗⼈写故乡的亲⼈在这个除⼣之夜思念着千⾥之外的我。
③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深挚的思乡之情这种⽴⾜对⽅来想象的写法,更能委婉含蓄、曲折有致地表达诗⼈对故乡亲⼈的思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一、虚与实何谓虚实?虚与实是相对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
写景为实,抒情为虚……1.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指图画中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指的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白的境界。
具体来讲古诗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表达自己的渴望、憧憬,这叫以虚象来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美好图景,以此来反衬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境这类虚象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在都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已不在眼前,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改”对照着写,一在一不在,一改一不改,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世事流变的况味。
又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历史事实,这种景象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亦是虚象。
词人是以周瑜的飒爽英姿、功业有成来反衬自己华年不在、壮怀未酬的悲伤。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绝断,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别后的场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斜挂柳梢;残月缺憾,晓风生寒,今夜我将栖身何处?词人想象情人离开后自己的情形,属未来发生的事情,是虚写。
说明离愁别恨并非因离人而去而消失,而是长久绵延,萦绕心头。
2.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