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示 方 式 公共艺术品:适应公共空间的需要,公开开放
纯艺术作品:个人的、情绪化的 呈 现 内 容
公共艺术作品:内容上公开、平等;接近公民
思想和 适应地域文化 纯艺术品:有明确针对性、可放置于展厅展 览 针对性、创作动机
公共艺术与雕塑的 区别
公共艺术有着众多的表现形 式和方式:如现代壁画、装置 艺术、纤维艺术、雕塑、玻 璃艺术等形式。因此,雕塑 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但不 是所有的雕塑都是公共艺术 品。 正统社会制度下的雕塑其艺 术价值遵从的是神而并非是 人,因此它不具备我们所理 解的现代公共艺术的精神和 含义。 没有公共性的社会,传统艺 术在内涵上都只能说是神权 的艺术、王权的艺术,在空 间形态上只能算是‚户外艺 术‛,他们不具备公共艺术 的基本特征。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1 、设立于公共场所,提供并任由社会 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观赏的艺术。 2、艺术作品具有普遍的公共精神— 关怀和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情感,标 示和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理想。
3、艺术作品的遴选、展示方式及其运作机制体现其公共性 ( 即由社会公众授权及公议所体现的合法性)。 4、艺术品在此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供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以 上是构成公共艺术概念及定义的几点基本要素和特征,它们 之 间 是 整 合 的 统 一 关 系 。
公共艺术在中国得以出场的三个条件:
1 、 首先,有赖于国家 政治和文化渐趋开放的 大环境,以及国际间文 化艺术的引进和民间的 文化往来。 2 、 其次,有赖于国内 城市建设及市场经济的 长足发展。 3、再则,得益于艺术 设计相关学术界、知识 界的推动。
中国公共艺术自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推行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模式 加之社会成分的多元化、 国际化,相对独立意识, 社会公共意识的市民社会 得以逐渐繁衍成长,这也 是公共艺术得以安身立命 的大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 国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快 速发展,奠定了大众文化 生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