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卡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附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用表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指导语:为了促进公众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的人(居委会的居民,村里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下述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或没好,都请您回答我的提问。
我们保证对您提供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帮助。
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姓名: 性别:年龄:家庭住址:1.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
有没有2.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
有没有3.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没有(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
4.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是因为喝醉了酒。
有没有5.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
有没有6.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
有没有7.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
有没有8.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
有没有9.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
有没有10.自杀,或者自残。
有没有11.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有没有注释:1. 本问题清单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或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如护士)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的含义。
3. 每个问题答为“有”或“没有”。
4. 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年月日表1-2 严重精神障碍线索调查登记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 县(市、区) 街道(乡、镇) 社区(村)注:1.本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填写(1)至(8)项后,报县(区)级精防机构。
如果监护人拒绝接受诊断,则在诊断栏填写“拒绝”后,报县(区)精防机构。
附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用表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指导语:为了促进公众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的人(居委会的居民,村里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下述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或没好,都请您回答我的提问。
我们保证对您提供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帮助。
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姓名: 性别:年龄:家庭住址:1.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
有没有2.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
有没有3.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没有(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
4.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是因为喝醉了酒。
有没有5.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
有没有6.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
有没有7.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
有没有实用文档8.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
有没有9.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
有没有10.自杀,或者自残。
有没有11.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有没有注释:1. 本问题清单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或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如护士)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的含义。
3. 每个问题答为“有”或“没有”。
4. 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年月日实用文档表1-2 严重精神障碍线索调查登记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 县(市、区) 街道(乡、镇) 社区(村)实用文档注:1.本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填写(1)至(8)项后,报县(区)级精防机构。
如果监护人拒绝接受诊断,则在诊断栏填写“拒绝”后,报县(区)精防机构。
表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
填表说明:
1。
符合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6种严重精神障碍诊断的确诊患者,在首次确诊或更改诊断时由责任报告单位填写此表。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2。
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根据报告顺序自行填写。
3.初次发病时间: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
4。
既往关锁情况:关锁指出于非医疗目的,使用某种工具(如绳索、铁链、铁笼等)限制患者的行动自由。
5.既往危险行为和危险性评估按照患者起病后最严重的情况评估.
既往危险行为若为“已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存在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应当直接纳入社区随访管理。
危险性评估: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6。
知情同意:根据签署的《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治疗服务知情同意书》情况填写。
附件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卡
填表说明:
1.根据《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该表由责任报告单位填写。
同一患者如有符合《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多次入院,仅第一次入院填写本卡。
2.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根据报告顺序自行填写。
3.患者信息完整性:根据患者入院时提供的信息完整情况区分,信息不完整的患者指实际情况中确实无法获得患者详细信息,例如流浪患者,填写能够获得信息的条目。
信息完整的患者,此报告卡上所有条目均为必填项。
4.初次发病时间: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
附件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信息单
卡片编号:
下一步治疗方案及康复建议:
经治医师(签字):联系电话:医院名称: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1. 根据《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卡》的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报告单位填写此表。
同一患者如有多次出院,仅第一次出院填报并录入信息系统。
2. 卡片编号:与该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卡》的卡片编号一致。
3. 初次发病时间: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
4. 既往治疗情况:根据患者接受的门诊和住院治疗情况填写。
5. 用药情况填写时,如空间不够可加页说明。
6. 其他注意事项:如填写某药物过敏,需要注意的重要躯体情况等。
附件1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用表(表1-14)表1 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指导语:为促进公众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的人(居委会的居民,村里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以下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没好,都请您回答我们的提问。
我们保证对您提供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帮助。
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1.曾在精神科住院治疗。
有没有2.因精神异常而被家人关锁。
有没有3.无故冲动,伤人、毁物,或无故离家出走。
有没有4.行为举止古怪,在公共场合蓬头垢面或赤身露体。
有没有5.经常无故自语自笑,或说一些不合常理的话。
有没有6.变得疑心大,认为周围人都针对他或者迫害他。
有没有7.变得过分兴奋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爱惹事、到处乱跑等。
有没有8.变得冷漠、孤僻、懒散,无法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有没有9.有过自杀行为或企图。
有没有填表说明:1.本清单用于精神障碍患者发现工作,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或用于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的大众健康教育。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的含义。
3.每个问题答“有”或“没有”。
4.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清单中的一种情况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精神行为异常线索调查复核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年月日表2 精神行为异常线索调查复核登记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填表说明:1.本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填写(1)至(8)项后,报县级精防机构。
2.精神科执业医师对确定严重精神障碍诊断的,在第(9)项“诊断”栏中填写疾病名称;对不能确定诊断的,在“诊断”栏中填写“待核查”;对排除诊断的,在“诊断”栏中填写“排除”,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在第(10)项签名。
3.不能确定诊断的,请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检查诊断,在第(11)项“诊断复核”栏中填写疾病名称,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在第(12)项签名。
表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
填表说明:
1.符合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6种严重精神障碍诊断的确诊患者,在首次确诊或更改诊断时由责任报告单位填写此表。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2.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根据报告顺序自行填写。
3.初次发病时间: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
4.既往关锁情况:关锁指出于非医疗目的,使用某种工具(如绳索、铁链、铁笼等)限制患者的行动自由。
5.既往危险行为和危险性评估按照患者起病后最严重的情况评估。
既往危险行为若为“已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存在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应当直接纳入社区随访管理。
危险性评估: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6.知情同意:根据签署的《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治疗服务知情同意书》情况填写。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考试一、判断题1 .基层医疗机构对于住址不明确或有误的患者,5个工作日内联系辖区派出所民警和街道综合管理小组协助查找,仍无法明确住址者将信息转至县级精防机构。
对,错2 .在患者流转信息未被接收前,患者原居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防人员应当继续电话随访,与现居住地精防人员定期沟通。
对,错3 .应急处置包括对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危险的确诊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复发、急性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紧急处置。
对错V4 .在教育患者及家属意外事件的预防中,针对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者,要教育家属防止患者走失、自伤、被拐骗和受到性侵害[判断题]*对错V5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中指出,无监护人或监护人无力有效履行监护责任的,纳入重点管控。
对V错6 .区级部门之间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信息交换,相互通报患者随访、诊断评估、肇事肇祸等情况,跟踪患者住院、服药、监护、病情等信息。
对错V7 .对无监护、弱监护及服药依从性差的特殊患者可以开具勿需服药医嘱,也可以推荐使用长效针剂控制患者病情。
对错V8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中对黄色服务管理对象,每月组织一次联合随访,每季度开展一次诊断评估。
对V错9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文件要求,红色风险等级的认定流程为:由村(社区)患者联合服务管理小组提出,乡镇(街道)综合管理小组复核认定,报区县管理办公室备案。
对错V10 .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二、单选题1 .村(居)民委员会建立由网格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精神疾病防治的工作人员(以下简称精防人员)派出所民警、民政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家属、志愿者等组成的(工[单选题]*A、患者关爱帮扶小组√B、联合服务管理小组C、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D、督导小组2 .根据《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开展()[单选题]*A、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VB、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断C、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查D、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评估3 .对符合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中()症状的,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住址等信息,填写精神行为异常线索调杳复核登记表,将发现的疑似患者报县级精防机构,并建议其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附件1: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用表(表1-14)表1 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指导语:为促进公众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的人(居委会的居民,村里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以下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没好,都请您回答我们的提问。
我们保证对您提供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帮助。
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1、曾在精神科住院治疗。
有没有2、因精神异常而被家人关锁。
有没有3、无故冲动,伤人、毁物,或无故离家出走。
有没有4、行为举止古怪,在公共场合蓬头垢面或赤身露体。
有没有5、经常无故自语自笑,或说一些不合常理的话。
有没有6、变得疑心大,认为周围人都针对他或者迫害他。
有没有7、变得过分兴奋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爱惹事、到处乱跑等。
有没有8、变得冷漠、孤僻、懒散,无法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有没有9、有过自杀行为或企图。
有没有填表说明:1、本清单用于精神障碍患者发现工作,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或用于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的大众健康健康。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的含义。
3、每个问题答“有”或“没有”。
4、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清单中的一种情况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精神行为异常线索调查复核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年月日表2 精神行为异常线索调查复核登记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填表说明:1、本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填写(1)至(8)项后,报县级精防机构。
2、精神科执业医师对确定严重精神障碍诊断的,在第(9)项“诊断”栏中填写疾病名称;对不能确定诊断的,在“诊断”栏中填写“待核查”;对排除诊断的,在“诊断”栏中填写“排除”,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在第(10)项签名。
3、不能确定诊断的,请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检查诊断,在第(11)项“诊断复核”栏中填写疾病名称,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在第(12)项签名。
表3(一)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
填表说明:
1.符合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6种严重精神障碍诊断的确诊患者,在首次确诊或更改诊断时由责任报告单位填写此表。
符合《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2.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根据报告顺序自行填写。
3.初次发病时间: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
4.既往关锁情况:关锁指出于非医疗目的,使用某种工具(如绳索、铁链、铁笼等)限制患者的行动自由。
5.既往危险行为和危险性评估按照患者起病后最严重的情况评估。
既往危险行为若为“已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存在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符合《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应当直接纳入社区随访管理。
危险性评估: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6.知情同意:根据签署的《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治疗服务知情同意书》情况填写。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卡
填表说明:
1.根据《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该表由责任报告单位填写。
同一患者如有符合《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多次入院,仅第一次入院填写本卡。
2.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根据报告顺序自行填写。
3.患者信息完整性:根据患者入院时提供的信息完整情况区分,信息不完整的患者指实际情况中确实无法获得患者详细信息,例如流浪患者,填写能够获得信息的条目。
信息完整的患者,此报告卡上所有条目均为必填项。
4.初次发病时间: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
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
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 以下简称信 息系统 ) ,严重精神障碍发病信息是该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符合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为严重精神障碍的患 者,进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
第四条 具有精神障碍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是严重精神障 碍发病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
责任报告单位应当指定相应科室承当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录入或报送。
精神科执业医师是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的责任报告人。
神科执业医师首次诊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后, 应当将患者相关信 息及时报告前款规定的负责信息报告工作的科室。
作日内将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 告单位应当在 10 个工作日内将患者相关信息书面报送所在地的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接到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第一条 为做好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中担本单位的严重精神障碍确诊病例的信息报告工作,相应科室应第五条 责任报告单位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确诊后10 个工第九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任报告单位报送的患者相关信息, 应当在 5 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 系统。
第六条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已报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系统进行修正。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及时书 面报送当地的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由其在下月 日前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修正。
第七条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的, 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患 者出院后 10 个工作日内将出院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不具备网络 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 10 个工作日内将患者出院信息 书面报送所在地的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
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收到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 任报告单位报送的出院信息,应当在 5 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 统。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卡
卡片编号:
患者信息完整性:1完整 2不完整
患者姓名:(联系人姓名:电话:)
性别:1男 2女
身份证号码:
出生日期:年月日
户籍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详至门牌号)现住址: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详至门牌号)职业: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2专业技术人员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商业、服务业人员 5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7军人 8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初次发病时间:年月日
送诊主体(可多选):1 家属 2 所在机构 3 公安机关 4 患者本人 5 其他
确诊医院:确诊日期:年月日
疾病名称: ICD-10编码:
本次入院原因:1已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 2存在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
填卡医师:填卡日期:年月日
报告单位及科室:
联系电话:
填表说明:
1.根据《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该表由责任报告单位填写。
同一患者如有符合《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多次入院,仅第一次入院填写本卡。
2.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根据报告顺序自行填写。
3.患者信息完整性:根据患者入院时提供的信息完整情况区分,信息不完整的患者指实际情况中确实无法获得患者详细信息,例如流浪患者,填写能够获得信息的条目。
信息完整的患者,此报告卡上所有条目均为必填项。
4.初次发病时间: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