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悲剧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看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作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古希腊悲剧一般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
早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命运就是支配神和人的无上力量。
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 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
这种命运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
所谓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发展的迹象,不断的体现人本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命运观也在发生变化。
三位悲剧诗人在命运观上的差异就表明了这一点。
埃斯库罗斯这位被后人尊称为“悲剧之父”的诗人,作为古希腊悲剧形成时期的代表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命运观更多地继承了古希腊人的较为传统的命运观,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
但他又强调人的意志。
因此他的悲剧更多地显示人生的黑暗面,但作为一个虔诚的神论者,他没有把人间描写成地狱,他告诫他的热衷内讧的同胞们:对神意的信念,最终会把人们引向公正与和谐。
《俄瑞斯特斯》三部曲中的人物都被复仇神所控制,一环扣一环地将自己投放在血腥的家庭谋杀之中。
这里的命运似乎是神的力量,因为复仇的最初原由是阿伽门农为了出征而杀女的事件,于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悲剧。
他通过对阿特柔斯家族的世仇描述,深化了古希腊文学所一再强调的命运主题。
但在《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对普罗米修斯来说,命运就是宙斯,由于他盗火给人类,又拒绝说出宙斯的秘密,因此受到宙斯的严酷惩罚,最终牺牲了自己。
对宙斯来说,命运却是一个他不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是冥冥中注定他被推翻的下场。
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早期的命运观念,它带有宗教性和神性的,然而在客观上启迪了人性,是人性理想的化身。
浅谈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了那个有名的斯芬克斯之谜,只是,不知道和它有着密切关系的俄狄浦斯。
听老师讲了《俄狄浦斯王》之后,似乎对俄狄浦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最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对于它的悲剧性,除了强烈的震撼之外,也就只剩下同情了,只因他杀父娶母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悲剧.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俄狄浦斯是一个贤明仁慈的君主,他热爱城邦,关心人民疾苦,和王后相亲相爱,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美好。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因此国王向神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
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其实悲剧发生的源头,在于俄狄浦斯的命运,虽然,他自身的性格—-傲慢、怀疑、完美主义,也正推动了他命运的发展,但也只可以说,这是一部性格导致的命运悲剧。
如果不是俄狄浦斯不听周围的人的劝告非要查出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故事的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悲凉?虽然我们不能这样假设,但在剧中,俄狄浦斯一直是一个主动者,他的追查行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他的每一步积极行动都使他愈加陷于被动,从而更迅速的走向毁灭。
不可否认,在出生时就有先知预言了他将要杀父娶母,正是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他的脚踝,并命令要将他杀死。
只是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没有把他杀死,把他丢弃在野外,不过这也是等死。
然而,幸运的来临,他被邻近的科任托斯国王收养,当上了快乐的王子,被人们羡慕、尊敬。
直到他听说了那个关于自己的预言-—杀父娶母.面对神谕,选择了积极地去抗争,他离开了科任托斯,流浪四方,想远离杀父娶母的悲剧,可,在冥冥中,不知道内情的他却在命运的摆弄下应验了神示。
然而,其戏剧性就体现在这里,科任托斯国王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逃离其实也就是在靠近。
事情的发展还是在按照那个可怕的预言继续,按部就班的发生着,只不过表面上就那么的风平浪静。
他一心要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真相就离他越来越近。
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悲剧是一种文艺形式,它描绘了一个人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冲突和困境,通常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
性格悲剧性格悲剧通常指由于一个人的缺陷或弱点导致的悲剧。
这些缺陷可以是行为、经历、设置或意志力的问题。
这类悲剧中最著名的就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故事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因为过分的思考和犹豫不决而导致了他自己的悲剧结局。
另一个例子是电影《黑天鹅》,故事中的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因为她的完美主义倾向和过度纠结而导致了她的自我毁灭。
她在寻求完美之路上的不断疯狂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性格悲剧的故事中,主人公的缺陷通常与他们的优点紧密相关,这让故事更有说服力,更具深度。
如果他们能够克服自己的缺陷,他们的故事可能会有一个不同的结局。
命运悲剧命运悲剧通常指那些主人公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导致的悲剧。
这可能涉及到他们出生的条件、环境、文化等外界因素。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两个主人公因为他们所处的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而遭受了悲惨的结局。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他们的命运都似乎注定是灾难性的。
另一个例子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因为他无法适应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被迫逃离他的家庭和学校。
他对这个世界的憎恶和恐惧最终导致了他的崩溃和“流浪”。
在命运悲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往往超出了他们所能掌控的范围,他们的故事似乎已被注定。
但是,他们的故事通常也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一些文化和历史现实。
社会悲剧社会悲剧通常指由于整个社会的问题或局势而导致的悲剧。
社会悲剧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方面。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故事中,主人公李尔王因为他的固执和骄傲而导致了王国的分裂和灾难。
另一个例子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因为他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重要性而努力追求他的真爱黛西。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描绘了众多女性角色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呈现出了一幅悲剧般的画卷。
一、女性地位的被动在封建社会中,男权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大多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无法自主决策。
比如黛玉,原本是一个有才情、独立思考的女子,却在家族和父亲的安排下,被迫成为荣府的住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她的自由被剥夺,终使她陷入悲剧的命运。
二、婚姻的惨状封建社会的女性婚姻观念着重于门当户对、妇德妇言,强调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个人感情和幸福。
女性被迫嫁入豪门,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如贾迎春,她被迫嫁给和她没有感情的贾家,最终导致了她的生活悲剧。
婚姻的不幸福使得许多女性在红楼梦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三、命运的无情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舛、无情。
她们的悲剧纷纷展开,如迎春、探春、黛玉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
她们备受煎熬,最终无法逃脱遭遇的悲剧。
其中,黛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从小就被命运注定为悲情的存在,她的爱情和友情都以悲剧收场,最终权谋之争将她命丧黄泉。
四、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红楼梦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悲剧,使人不禁思考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失去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是对于女性的残酷剥夺。
究其原因,是封建制度下的观念所致,需要真正的改革与进步。
总结:红楼梦是一部以描绘女性命运的悲剧为主线的古典文学巨著。
通过对女性地位的被动、婚姻的惨状、命运的无情的描述,使人对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无奈深感触动。
这部作品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文学的悲剧分析悲剧作品中的命运和人性的悲壮悲剧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常涉及命运和人性的悲壮描写。
悲剧作品通过展示人类的努力和命运的无情,引发了人们深思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从命运和人性的角度分析悲剧作品中的悲壮情节和意义。
一、命运的悲壮在悲剧作品中,命运常常是人物悲剧的根源。
命运的无情性和人力的无能成为悲剧的主题之一。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陷入命运的漩涡中。
他面临着复仇父亲被谋杀的任务,但由于他内外环境的困扰,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身边众人的悲剧结局。
这个悲剧展示了命运对一个人的摧残和无情的控制力,使读者不禁沉思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另一个例子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哀》。
主人公苔丝无法抵挡自己的命运,她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却在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下遭遇各种困难和不公。
最终,她的爱情和生活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使人们感到命运的残酷和无情。
二、人性的悲壮在悲剧作品中,人性常常是悲壮的源泉。
人性的弱点和矛盾使得人物在面对命运时更加悲壮。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主人公李尔王因为自负和盲目,被自己最亲密的人背叛,并陷入了痛苦和孤独之中。
这个悲剧揭示了权力欲望和盲目自大对人性的侵蚀,同时也提醒人们面对命运时应保持谦卑和清醒。
另一个例子是苏格拉底的悲剧。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但他因为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批评当时的政治体制,最终被迫自杀。
他的悲剧体现了人性的悲壮,因为他无法逃避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即使面临死亡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使人们产生敬仰和对自由思想的思考。
通过命运和人性的描绘,悲剧作品向人们展示了生活中的苦难和人类自身的局限。
它们不仅是文学中的艺术形式,更是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总结起来,悲剧作品中命运和人性的悲壮情节和意义在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揭示命运的无情和人性的弱点,悲剧作品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并引发对生活和人性的深思。
这些故事既让人感到无奈和悲伤,又让人感到人类的勇气和坚持。
儒林外史中的悲剧命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以讽刺和揭示当时中国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为主题。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悲剧命运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悲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悲剧命运。
一、人物命运的悲剧1. 袁世凯的儒林悲剧袁世凯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富有野心的官员,他追求权力、财富和地位。
然而,他的野心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袁世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与当时的清朝朝廷勾结,背叛了自己的文人身份。
最终,他被清廷利用并最终被打倒,他的一生毁于自己的野心和欲望。
2. 王守仁的道德悲剧王守仁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悲剧命运的代表人物。
他身为一位儒家学者,致力于思想的研究和道德的实践。
然而,王守仁在当时的官场中遇到了各种困境和挫折,他的高尚理想与现实社会的黑暗格格不入。
最终,他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重获尊严的情况下离世,他的一生也由此变成了一场道德悲剧。
二、社会环境与悲剧命运1. 官场黑暗与命运悲剧儒林外史展示了清代官场的黑暗和腐败,这是造成人物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黑暗的官场中,清廷任用贪污腐化的官员,而正直善良的人往往被边缘化或排斥。
这种社会环境使得善良和正直的人最终走向悲剧命运,而那些不择手段的人则能够得到权力和利益。
2. 社会等级与命运悲剧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命运悲剧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密切相关。
清代社会的分等级制度使得贫穷的人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地位尊贵的人则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因此,贫穷的人往往走向了悲剧命运,而地位高贵的人则能够相对成功。
三、人性的悲哀与悲剧命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命运悲剧还揭示了人性的悲哀。
在面对各种困境和挫折时,人们往往会暴露出自私、虚伪、贪婪等负面人性特征。
这些不良人性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揭示和批判。
结论儒林外史中的悲剧命运是作者吴敬梓对当时社会弊端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官场黑暗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揭示。
命运悲剧名词解释命运悲剧是指当一个人遭受着悲剧结果时,由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或局限而无能为力的悲剧性境遇。
它源于希腊神话,在希腊悲剧剧作中经常出现,但也被广泛用于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悲剧性事件。
悲剧是一种贯穿历史的现象,一种悲剧经常在一个人自身能力结束时出现,即也称之为“命运悲剧”。
在现代文学中,命运悲剧经常指的是一个人受到他无法改变的外在力量的压迫而不得不陷入悲剧性结局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面对艰难的环境、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烦扰,仍然坚持前行,最终就会处于一种无法改变的命运悲剧境地。
以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主人公罗密欧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命运如何安排,因为他无法逃避开自己的出身,也无法抗拒家族的要求,他只能天真无邪地希望一切都能顺利,最后却变成了悲剧的结局。
在另一种悲剧中,有些人碰到了让他无能为力的突发事件,比如遇到大自然力量之类的事件,比如台风袭击、地震等,这种悲剧也可以称之为“命运悲剧”,虽然这种悲剧是来自外在力量,但仍然无法改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的结果。
另一种悲剧便是“自我悲剧”,这种悲剧可能是因为某些人会做出失误的决定而导致的,比如一些人在遭受严重的压力的时候,会作出一些不恰当的决定,比如贪图小利而做出一些草率的决定,这些决定有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也称之为“自我悲剧”。
最后,还有一种被称为“精神悲剧”、“心理悲剧”的悲剧,这种悲剧来自于某些人心理上的缺陷或内心的弱点,这种缺陷可能来自一种强大的痛苦或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比如一个人内心的痛苦造成他不能处理外来的压力而导致的精神悲剧,或因为一种内在的矛盾让他无法正确处理外界的困境而导致的心理悲剧。
总之,命运悲剧是一种悲剧现象,它来自于一个人面对不可改变的情况而无能为力,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
由于一个人无法拥有永恒的力量,只能面对着无法逃避的命运,有时候只有忍受和接受悲剧的结局,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命运悲剧:致用与致知命运悲剧表现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
《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个苦命的人 ,她三岁丧母 ,七岁离父作童养媳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染病身亡。
对此 ,她一直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 “[天下乐]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今也波生招祸尤 ,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 ,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
”这短短的一句话透露出她对命运的理解:其一 ,苦难是自己前世积下的;其二 ,要解除苦难 ,必须尽孝道;其三 ,来世是美好的。
这种执着的信念支撑着她勇敢地承担一切苦难 ,直到张驴儿陷害、昏官错判等一系列不幸事件逼得她实在忍无可忍 ,她才痛苦地质问命运(天地)对她的戕害: “天啦 ,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呀 ,你错勘贤愚枉为地”。
然而 ,就在她对自己的命运观产生怀疑时 , “老天”终于开眼 ,感其诚 ,恸其悲 ,为她应验了三桩誓愿 ,并通过还魂的形式为她平反昭雪。
《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因其生父忒拜王从神喻中得知他长大后将杀父娶母 ,于是被抛于荒山野外 ,然而俄狄浦斯不但没有死掉 ,反而成为科任托斯国王的养子。
他成人后 ,为逃避神喻 ,离开“父母” ,走向忒拜。
在一个路口 ,误将一老人杀死 ,此人即他的生父。
而后他因铲除了女妖斯芬克斯 ,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 ,并娶了前王的王后 ,即他的生母。
此时俄狄浦斯已成为杀父娶母的罪人 ,自己却毫无所知。
他又得到神示:必须揪出杀害前王的凶手 ,否则全城将死于瘟疫。
他不顾一切的追缉凶手 ,一步步地暴露了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 ,一步步陷入不可抗拒的命运罗网。
这两部悲剧集中地体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命运观:中国人重命运的伦理功能论 ,常著“乐天之色彩” ;而西方人重命运的认识论 ,常著原罪的“审美性”。
李泽厚曾指出 ,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性。
“实用理性”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 ,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思维水平 ,主张对人生采取一种既乐观又冷静的生活态度。
祥子命运悲剧的原因:一,社会因素。
这个因素是导致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
北平城里,祥子处于社会下层阶级,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血汗为生来赚取糊口的钱。
虽然地位低下,同时因为自己的不“合群”而被其他车夫排挤,祥子始终怀着自己的梦想——拉上一辆属于自己的体面地车。
一个有着美好梦想的车夫,在加上其自身的辛勤能干,在我看来,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似乎一个踏实苦干的人力车夫始终斗不过命运。
祥子靠自己的努力买上了自己的车,但没过多久却被人给抢去了。
但祥子并没有气馁,又重新积攒钱来买上第二次车,但幸运之神没有垂青他,第二次的继续又被侦探骗走。
似乎全社会都在从祥子这样子的劳苦人名大众身上压榨血汗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祥子的正直善良和能干,在当时那个社会显得那样得格格不入。
二,婚姻因素。
祥子的生命里,出现过一个精明的女人,那就是虎妞。
虎妞的陷阱与欲擒故纵,让祥子无处可逃,同时她也成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促成人物。
在虎妞怀孕后,祥子因为一种做父亲的情感而对生活产生希望,但却随着虎妞难产死去而灰飞烟灭。
就是因为这一切,让祥子爱上了她。
在虎妞死后,小福子一度成为了祥子生活的希望。
可是,随着这唯一的支柱的死亡,祥子彻底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
三,爱情因素。
祥子的生命里,还有另外一个女人,她虽然也和虎妞一样,不是一个干净的女人,但却是祥子真正爱上的人,她就是小福子。
小福子虽然是一个妓女,但她的灵魂却是高尚的,她是为了自己的两个弟弟才走上这么条路。
同时她也那么要强,那么不向黑暗的社会屈服,祥子自身也不认为自己是干净的, 就是因为这一切,让祥子爱上了她。
在虎妞死后,小福子一度成为了祥子生活的希望。
可是,随着这唯一的支柱的死亡,祥子彻底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
四,个人因素。
在所有的因素中,本人认为,祥子的个人性格是促成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祥子的不善言语,祥子的不懂人情以及祥子的不懂变通与那个社会不相符。
在那个社会里,有一点小口才才能混得好一点,而祥子却将自己的思想埋在最底层,从来没有想到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去改变自己不善言语这个缺点。
命运悲剧:《雷雨》悲剧主题的还原阐释摘要:《雷雨》被接受的命运是颇为曲折的。
受种种因素的干扰,学界一直把雷雨定位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层面。
但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理应从原版本进行考察,而且尽量要抛开政治语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来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
若本着这种原则来解读《雷雨》,就会发现《雷雨》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
这种认识,便是对《雷雨》悲剧主题的一种还原性阐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作家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人物的命运遭际——“郁热”状态下的挣扎困境;观众的审美感受——先悲后愤之情。
关键词:曹禺;《雷雨》;命运悲剧;挣扎困境;审美感受作为一部话剧经典,《雷雨》被接受的命运是颇为曲折的。
[1] 人们对《雷雨》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思维定势。
既有普通民众认为是“一家人乱搞男女关系的事情”[2],又有学界的固定理解模式,即认为是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3]。
甚至“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也有类似评价:《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写出了封建家庭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4]。
之所以有这些误区及固定理解模式,离不开三种因素的影响,即《雷雨》剧本的“不完整”的舞台演出、被“修正”了的《雷雨》版本(指删除了“序幕”和“尾声”的版本),以及传统的社会历史学视角。
但是要注意,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理应从原版本进行考察,而且尽量要抛开政治语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来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
若本着这种原则来解读《雷雨》,就会发现,《雷雨》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其次才称得上是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
这种认识,便是对《雷雨》悲剧主题的一种还原性阐释。
因此更为合理和有效。
本文将从作家的创作动机、人物的命运遭际、观众的审美感受三个方面来阐释《雷雨》在主题上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
一、作家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考察作家的创作动机即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作品,因而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
那么,曹禺创作《雷雨》时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什么写的?这儿有一篇十分重要的参考文献,就是《雷雨-序》,是在1936年1月,当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雷雨》单行本时,曹禺为了回答人们在演出和评论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就专门为这个单行本写了一篇近万字的序言,这是作者最早谈《雷雨》的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
也是考察《雷雨》主题内涵很有价值的一篇参考文献。
在这个文献里,作者再三地谈到他的创作动机,其中有两段话应当引起注意。
第一段是:“累次有问我《雷雨》是怎样写成的,或者《雷两》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问题。
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有人已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比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不应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逗起我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5] 接着又认为:“情感上的‘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这种宇宙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这主宰, 希伯来人的先知们称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他为‘命运’, 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恍惚迷离的观念, 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
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
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我的情感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5] 由此可见,曹禺是由于“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以及“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才创作《雷雨》的。
而以往论者跟据社会学观点得出的“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之说,也是作者“追认”的。
言下之意,他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朝着这方面想。
这是1936年时候的两段表述。
那么事过境迁,十七年后,作者在反思《雷雨》时说得则更为明确: “在写作时,我把一些离奇的亲子关系纠结在一起,串上我从书本上得来的命运观念,这里没有阶级观点”。
[6] 很明显,作者的出发点就是要写一部命运的悲剧。
实际上,曹禺对悲剧的这种思考是一种观念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人类对宇宙变幻莫测所作的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他明显地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因而《雷雨》中融合宗教、命运、哲学于一体。
其实,纵观《雷雨》故事的全过程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悲剧,因为它太过于巧合和离奇了。
然而,作者却选择这个“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悲剧”[7] 作为抒发情怀的载体,这本身就体现出是作者在对一种观念性的形而上的追求。
即作家所要思考的正是: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样一种人的矛盾命运状态的深层次命题。
可见,作家也并不像有人说的是在表现什么宿命论思想,而是他在命运观支配下通过一种艺术实践来形象地表达自己对宇宙人间的理性思索。
但是一般而言,创作动机也并不能完全决定于一个作品的形象内涵,因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形象总是远远大于作家创作思想的。
因此,要阐释《雷雨》是否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还要取决于作品的基本精神,即剧中人物的命运遭际。
二、人物的命运遭际——“郁热”状态下的挣扎困境人们无论是阅读《雷雨》剧本,还是观看《雷雨》的演出,似乎总有一种闷热、烦躁、阴郁、压抑的气势或气流冲击着感官。
这气流首先就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闷热”状态。
因为故事发生的季节是夏天最闷热的时候,于是能听到蝉鸣、蛙叫、雷鸣、风吼等自然界音响。
所以一出场的人物都喊“真闷啊”、“真热啊”。
第一幕四凤出场时是在给蘩漪煎药,就不停地喊“闷热”,汗流满面,同时把窗子打开。
蘩漪出场时也是喊太闷了,并悠悠地扇着她的小蒲扇。
等等。
那么,这些人物的言行是否就仅仅是因为自然环境所致?显然不是。
通常有一句话叫做“言为心声”,“心静自然凉”,甚至于在文学理论中还有个说法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看来,这些人物的言行也是他们内心状态的流露,他们的心思是不安静的,始终处于一种闷热、郁热的状态中,我把它称之为生命的“情热”状态。
这种情热关乎情绪、心理、性格,具体指的就是一种超常态的欲望追求和追求受阻的状态,从而形成了人物的“生命郁结”,这种郁结又困扰着剧中的每一个人,他们为了自我拯救便开始挣扎,但越挣扎便越陷入更深的泥潭难以自拔,如曹禺所说,“在《雷雨》里, 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 落在里面, 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他们“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在拯救自己。
” [5] 因此,这是一群挣扎的泥鳅,如这幅图示所呈现的:剧中八个人物之间胶合粘连,盘结纠缠,错综复杂,从而“反向合作”织就了一张无法挣脱的命运之网,互相扭打纠结在一起,寻找出口但又没有出路,最后一个个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中,在雷雨交加之夜悲剧总爆发,震人心魄。
这一切正显示了如作家所说的“宇宙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5]其中,在“郁热”下挣扎的最激烈的莫过于女主人公蘩漪。
她一出场,就拿着一把小团扇悠悠地扇来扇去,这也许是少奶奶高贵的习惯,不见的能扇出多少风,但观众依然能窥探到她内心的不平静,能强烈地感受到她情热能量的冲击力。
蘩漪天生是有情热的,她年轻时活泼美丽有个性追求,但当嫁给周朴园后她的健康的情热逐渐被窒息了,成了周家大院的活死人,本来是要等死的。
但命运的安排,让她偏偏遇上了从乡下来的充满着朝气的比她小六七岁的周萍。
青年周萍的情热忽然间复苏了蘩漪即将枯死的心灵。
他们便开始了疯狂的相爱,在欲望的漩涡里打着昏迷的滚,即使犯了灭伦的罪也不怕。
然而,疯狂过后的理性抑制了周萍叛逆的脚步。
这个懦弱的孩子便退缩了。
但蘩漪一旦苏醒,就像着了魔一般,陷入了人的非理性的对“情欲”的超常态渴望,她的挣扎是为了自救,但环境催生了她雷雨般的性格,阴鸷乖戾,这个女性变得相当可怕。
在剧中,她总是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楼梯口或者客厅,一身黑衣打扮,脸上没有表情,眼睛幽幽闪着寒光,说话的声音低沉而富有杀伤力。
她在夜晚跟踪周萍到四凤家,一切都那样神秘和悄无声息,不仅让周萍甚至观众都有点恐惧。
可以说,蘩漪身上充满了原始的野性、魔性、非理性和破坏性。
她的挣扎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同时又是苍白无力的,其命运的魔圈到最后也没有解开,更没有冲出生命的困境,最终发疯了,以此平息了这种极端的情热状态。
而大少爷周萍呢,他为了摆脱蘩漪的纠缠和家庭的阴冷,把余留的一点“情热”散发在四凤的身上,想用一个新的灵魂来洗涤自己,拯救自己,但这样的“挣扎”并没有获得救赎,而是犯了更可怕的罪恶,不但引发一场乱伦,而且还导致蘩漪极端的的报复,由跟踪到公开真相,极度恐惧和绝望的周萍开枪自杀了,同样也没有走出生命的困境。
读过《雷雨》,人们恐怕不会忘记一个喜欢运动喜欢打球的阳光少年。
他就是单纯善良又可爱的周冲。
这个孩子健康的“情热”完全郁积在自己的精神梦幻中。
周冲也死死抓住四凤不放,甚至可以随四凤、周萍三人一同去生活,实在是过于单纯了,可见这个少年并不能了解自己,不能了解人生,更无法了解别人的生活,仅仅因为性格的单纯和青春的激情而陷入了自我构筑的梦幻堡垒,而四凤碰巧就是这个堡垒中的一个精神理想而异。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冲抓住的并不是四凤这个人,他爱的也不是四凤这个少女,他爱的是爱,是梦,是理想。
当然最终这个孩子也就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梦幻所掩埋,随着四凤这个精神上的精灵一同而亡。
这是善者的挣扎和努力,但到头来仍没有冲出命运的围城,这大概就是曹禺苦苦思索的宇宙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吧。
此外,鲁侍萍的情热是一种屈辱之苦,她也不是什么宿命论者,因为这个底层妇女也并没有完全顺应天命,她死而得救,嫁过两夫,但仍然清白要强,五十多岁了还到800里以外的学校打工,并没有自暴自弃,她的人生希望可谓是寄托在儿子鲁大海和女儿四凤的身上,尤其希望四凤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这是侍萍努力向上的一种“挣扎”的表现。
但宇宙是残忍的,命运是无情的,四凤偏偏又重复自己当年走过的路,可见侍萍的努力向上的挣扎也并没有突围出生命的困境,最后也成了疯子,彻底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里。
周朴园的情热是一种忏悔之累,十几年来一直在儿子面前保守着过去的秘密,家长的尊严,但蘩漪却捏着他的把柄,最后宣告了这个秘密,于是悲剧总爆发,死的死,伤的伤,唯独让他这个清醒的活人承受着最残酷的打击和最深重的苦难,这是周朴园挣扎后的回报。
还有鲁贵的情热是一种贪婪之苦,这个卑劣的人也抓住四凤不放,他的挣扎在于满足自己的物欲,最终因贪酒而死。
鲁大海的情热是一股抗拒之气,受伤而离家出走,但他的人生可能又是一番新的挣扎。
这八个人物之中,四凤是最没有依靠的一个,她只能从侍萍和周萍那里获得生活的力量,可是这两个人都需要靠她来解救自己,结果最后谁也没有被解救出来,一起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