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 格式:pdf
- 大小:199.94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
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
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
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
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
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
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
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
(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
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语用学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情境下语言含义及其效果的学科,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汉语中,语用学的应用与研究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概念、汉语语用学研究的历史、汉语语用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语用学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一、语用学的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情境下语言含义及其效果的学科。
语用学的任务是探究在特定的语言交际背景下,语言对话中语音符号、语义含义和描写所产生的复杂聚合体,同时解析这些复杂事件的交际原则、对话机制、事件知识和语用策略,推理出最后的意向、论述和权力等信息。
简而言之,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发言人与听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汉语语用学研究的历史汉语语用学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主要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
在文革时期,中国语言学研究开始批判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并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全面的语言研究方法——现代语言学。
而语用学的兴起,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实用语言学运动开始的。
这一运动奠定了语用学的学科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语用学的发展。
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汉语语用学发展的历程略有差异。
60年代之前,语用学的很多理论还未形成,而汉语中关于语用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实词如何搭配等词法语用方面的问题。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语言、文化、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外国语言学界对汉语语言的研究更加全面,语用学的研究也不断进步。
三、汉语语用学的应用在汉语中,语用学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教育:语言教育中最主要的是对汉语口语的教学。
汉语口语中涉及到很多语用学的问题,如汉语礼貌用语、感谢用语、道歉用语等等。
语用学的研究对于汉语的口语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贡献,它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2. 汉语翻译:汉语翻译中也是需要关注语用学的应用问题的。
因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理解和运用语用学对于汉语翻译中的表达功力和敏感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作者:董一灵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5期“这”“那”是一对指示代词,“这”用作近指,“那”用作远指。
吕叔湘在《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里明确指出,指示代词有三种作用:指示、区别和替代,并指出,指示是根本,可以兼替代,也可以不兼替代。
本文主要综述前人关于“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具体运用,探讨“这”“那”在运用中的不对称现象,并提出作者的一点思考。
一、指示(一)当前指称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指出,“这”“那”可以用作“当前指”,就是指称在交际现场语境中出现的事物。
如:(1)我汽车里还有好些毯子,好些靠垫,这两条毯子,这一个靠垫,我是用不着的。
王道英在《“这”、“那”的指示功能研究》中,把这种指示称为“直接指示”,即在实际的交际场景中,“这”“那”的指示作用需要借助手势、眼神或动作行为才能体现,并进一步把直接指示分为手势指示和非手势指示。
手势指示又分为指物、指人、指地点和指动作行为四种。
非手势指示又分为时间指示和地点指示两种。
如:以下为手势指示:(2)这是你要的书,这是你要的暖手袋。
(指物)(3)我想在这儿放一盆吊兰。
(指地点)(4)“我输血给它。
小鸟儿,你看,我这样胖。
”她含笑弯起了手臂。
(指动作)以下为非手势指示:(5)这个夏天我胸中积聚了满腔悲愤。
(时间指示)(6)我有一个预感,灵虹还在这个城市里。
(地点指示)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吕叔湘指出,指称当前事物的时候,用“这”比用“那”多。
根据王道英的统计,在情景语境依赖性强的语篇中,“这”类的使用频率也远远超过了“那”类的使用。
(二)回指“这”“那”可以复指前文已经出现过的人或者事物。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复指前文时用“这”和用“那”意思差不多,但用“这”比用“那”的时候多。
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他指出,回指用“这”比用“那”多。
王道英在《“这”、“那”的指示功能研究》中,将回指分为显性回指和隐性回指。
对外汉语中介语语用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汉语语用理解、汉语语用表达和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中介语语用研究的内容,回顾了国内对外汉语中介语语用的研究现状,发现需要进一步拓宽国内对外汉语中介语语用的研究范围,建立更加完善的汉语中介语语用理论体系。
对外汉语语用教学尤其是语用教学中输出训练和测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以便为对外汉语语用教学中学习者汉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加高效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中介语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赵杨(2015)认为,中介语语用是非本族语者对吉?2行为的理解与产出以及与二语相关的语用知识的习得。
掌握汉语语用知识、具备汉语语用能力才会减少或避免汉语学习者的语用失误,顺利进行交际;而掌握学习者习得汉语语用规则的特点及其汉语语用能力的发展规律会使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更加合理、有效;而且,唯有全面掌握并分析、研究汉语的语用需求与运用规律,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更加科学、实用。
(李军、薛秋宁,2005)二、中介语语用研究的内容中介语语用研究大多在言语行为框架内开展,言语行为是语言所共有的,不同语言的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赵杨,2015 )。
对外汉语中介语语用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汉语语用理解、汉语语用表达和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策略。
(一)汉语语用理解汉语语用理解包括对语言形式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对语境中言语行为(话语意图)、间接言语行为(言外之意)的理解。
1. 学习者如何理解语用意图母语、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各不相同的学习者中普遍存在从话语形式去理解言语行为的现象(Carrel, 1981)对话语意图尤其是言外之意的理解在日常交际中很重要(李军、薛秋宁,2005)。
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在从语言形式去理解话语意图的逐步推进中因汉语语用知识的不足而不得不借助于母语。
2. 影响语用意图和言外之意理解的因素影响学习者对汉语语用理解的因素有汉语表达形式和语境、学习环境和在目的语环境中的居住时间以及学习者现有的相关知识系统、思维方式和习惯等。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语法结构是汉语学习者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旨在探索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功能性因素,并分析它们在句子构成和语义表达中的作用。
功能语法是一种语法研究方法,它强调语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而不仅仅关注句子的形式。
在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中,重点探讨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和语义角色,以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关系。
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汉语句子的动态结构。
在汉语中,动态结构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成分组成。
研究者们关注这些成分在不同句子类型中的表达方式和功能。
例如,在汉语中,主语在陈述句中通常位于句首,但在疑问句中通常位于句尾。
这种差异反映了句子类型和信息结构的语法化特征。
此外,汉语功能语法研究还关注汉语句子中的话题和焦点结构。
话题是句子中已知的信息,而焦点是句子中新出现的信息。
研究者们探索话题和焦点在汉语句子中的表达方式和位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句子的语义和信息传递。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汉语句子中的语义角色和论元结构。
语义角色指的是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或状态的参与者,而论元则是与动词相关的成分。
通过分析汉语句子中动词和宾语、谓语和主语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揭示汉语中各种动作和状态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与句子结构、语义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汉语功能语法研究还包括对固定搭配、语序、语言变体和语用规约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如语料库语言学和实验语言学,来获取真实使用情况下的语言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的意义在于加深我们对汉语语法结构的理解,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汉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另外,该研究也为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总之,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探索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功能性因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汉语句子的构成和语义表达。
这对于汉语学习者和语言研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综述其三,有些词语既是普通语文生活中常用的,又是专科概念,二者的所指对象和能指范围不尽相同,而且它们的专科概念义也已进入普通语文生活(或者说是以专科义身份进入普通语文生活的)。
对于这样的词语,释义时就要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可混淆,也不可偏废。
如“夜”,在日常生活中指从天黑到天亮的这段时间,因四季之别,“这段时间”是有变化的;而在气象学中,“夜”则是恒定地指当天的20点到次日的8点。
这就要二者兼顾,均要提及:【夜】yè名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跟“日”“昼”相对);气象学上指当天的20点到次日的8点(示例从略)。
其四,进入普通语文生活的百科性词语,有的产生了语文词语的新义项,有的则没有演化成语文词语,更没有产生语文词语的新义项。
对此,要在大量语用调查的基础上,作出准确判断,进行不同的处理。
如:【概率】,虽确已进入普通语文生活,但没有演化成语文词语,更没有产生语文词语的新义项,所以释文应是对这个百科性词语的特定内涵予以简释;而【几率】,不但已进入社会语文生活,而且产生了语文应用中的泛指义,这就应该予以反映。
因此,二者的处理明显不同:【概率】ɡài lǜ名某一类事情在相同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
例如,把一个硬币抛到空中落地,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二者的概率都是1∕2。
旧称几(jī)率、或然率。
【几率】jī lǜ名概率的旧称;泛指某一类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以上点滴体会未必为是,恳盼指正、商榷。
(钮葆 尤克勤 北京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课题组 100010)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话语标记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引起了国外一些学者的兴趣,进入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在此后的五六十年中,话语标记理论被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虽然在很多问题上人们至今也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就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国外的话语标记语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各研究阵营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①。
语用课题研究报告语用课题研究报告摘要本篇报告对语用学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问题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绪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语言使用背后的意义和交流中的效果。
它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意图、影响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等方面。
而语用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研究不同语境中的语言交际现象,即人们在特定场景下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理解。
在具体的语用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一个有代表性的课题进行探讨:语用词汇的使用。
语用词汇是指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特殊指称功能的词汇,常常用于情感表达、演讲和说服等目的中。
它们可以有效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影响听众的理解和态度。
2. 相关理论综述在研究语用词汇的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回顾和分析了一些相关的语用学理论。
2.1. 会话合作原则会话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由美国语言学家格里斯下庞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根据会话合作原则,交流双方在对话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言外之意原则:说话时有意义地表达隐藏的信息;•表达明确原则:用准确和清晰的方式表达信息;•排除歧义原则:尽量避免产生歧义;•言简意赅原则:用简洁的方式表达想要传达的信息。
这些原则对于理解语用词汇的使用方式和目的非常重要。
2.2. 社会语用学社会语用学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语言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社会语用学认为,语言使用背后的意义和效果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在研究语用词汇的使用时,社会语用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行为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3. 语用词汇的使用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我们分析了语用词汇的使用方式和影响因素。
3.1. 语用词汇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使用场景,语用词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感情的词汇:例如“开心”、“难过”等;•动态调整情感的词汇:例如“鼓励”、“冷静”等;•态度表达的词汇:例如“喜欢”、“反对”等;•演讲和说服中使用的词汇:例如“事实”、“证据”等。
汉语配价语法“价”(valence)指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记作NP)之间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其中,动词是支配成分,NP 是从属成分。
从属成分又叫配价成分[简称"价"(valent)],或配项(dependencyconstituents)。
一般地说,能跟一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monovalentverb),如:(人)走;能跟两个NP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bivalentverb),如:(他)买(菜);能跟三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trivalentverb),如:(爸爸)给(我)(一本书)。
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而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法国语言学家泰尼埃尔(LucienTesniere)首创了配价语法,德国语言学家又大大地发展了配价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称动词配价所支配的成分叫补充成分(Ergan-zugen),不受动词配价支配的成分为自由说明语(FreieAngaben)。
补充成分又分为(obligatorisch)和可有的(fakultativ)两种。
汉语配价语法主要是从这一系统借鉴和发展而来的。
不过,类似配价的观念在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中也有过。
例如:"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
...动词可分为'双系'与'单系'..."朱德熙首先明确地把配价语法的思想引进汉语语法研究。
他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2期)中,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等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比如,文练(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讨论了确定动词向的前提和标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随着20世纪初白话文在文化教育界的普及而迅速兴起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不仅很快成为通行语文形式,也自然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
继早期最有影响的以文言为研究对象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之后,20年代初以《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为代表的一批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论著相继问世。
80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研究方法也呈多元化的趋向。
汉语语法范畴的研究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确立的历史。
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
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不太发达的语言仍然可以分清词类,由此得出一种“词类是分别观念自身在言语中的品类和性质”的认识(黎锦熙)。
20年代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现代汉语语法论著都是完全从意义的角度确定词类的。
但划分词类的目的毕竟是为了说明语法,由于汉语中的许多实词可以在不改变形式和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从而造成了词类虽已确立,而不能服务于句子分析的尴尬局面。
20年代的语法学者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留下了“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这样一句引起众多争议的断语。
30年代末期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可以说就是出于不满足于根据意义标准区分语法范畴的做法而兴起的。
这次讨论初步得出了区分词类应以句法功能为标准的认识,并触及了词类和句法的关系问题。
40年代中期出版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两部著作,虽然都还基本上是从意义角度说明词类,却明确地坚持了“词有定类”的原则,并引进了“词品说”试图解决词类在句法中的不同功能问题。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王道英(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WANG Dao-ying(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k1引言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汉语功能语法研究(Functional Studies of Chinese Grammar)张伯江从功能角度分析语法的思想在我国和西方都是源远流长的,但作为当代语言学主流之一的功能语法学是在最近二十几年内成熟起来的。
功能语法的兴起是反思形式语法的局限的结果,它突破了把语言看成是一个被结构规则控制的封闭系统的语言观,主张从揭示人类认知方式和分析语言交际功能入手,来回答“语法何以如此”的问题。
功能语法的主要门类有:1、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Typology-Universals)研究;2、语义认知语法(Semantics and Cognitive Grammar)研究;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4、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研究;5、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在西方的功能语法方法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学者在追求语法形式化描写的同时,已有明显的重视功能因素的倾向。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44)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分别就表达功能的形式表现和指代词的篇章功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林焘《现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的关系》(《中国语文》1962年第7期)、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等论文,都已突破了句法结构的静态分析,把影响语法规律的韵律因素、语体因素引入句法分析,开拓了观察语法现象的新视角。
国外的功能语法方法,较早被介绍到国内的是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的句子功能观、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美国西部的功能语法方法。
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程琪龙《系统功能语法导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在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的同时尝试进行了汉语现象的分析。
语用研究实施方案语用研究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语用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促进语用学科的发展和推动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语用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建议。
一、研究目标和意义语用研究实施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语用研究旨在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为语言教学、语言翻译、语言工程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因此,制定语用研究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语用研究的内容涉及语言行为、语用规则、语用策略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多种方法来获取研究数据,同时也需要运用实验研究、比较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三、研究团队和资源支持语用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和充足的资源支持。
研究团队应该由具有丰富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组成,同时需要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和实验设备来支持研究工作的进行。
四、研究进度和成果评估在实施语用研究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研究进度和成果评估计划。
明确研究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成果,及时对研究进展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取得。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语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为实际应用提供支持。
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问题,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语用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制定语用研究实施方案是促进语用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才能推动语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实际成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语用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论文部分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 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功能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7T08:52:00.9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月13期作者:高杨[导读] 本文对代词回指功能具体分为组合功能、篇章功能、认知功能这三部分,并对其从静态描写到动态分析的转变过程进行详细的探讨高杨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150000摘要:本文对代词回指功能具体分为组合功能、篇章功能、认知功能这三部分,并对其从静态描写到动态分析的转变过程进行详细的探讨,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功能一、代词回指功能研究演变第一,揭示代词回指的组合功能。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把代词放在句内,考察它的组合功能。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学者们着重代词在句内的组合,对代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回指功能和替代功能进行了详尽的静态描写。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认为代词包括指别词(作用类似形容词)和称代词(作用类似名词)。
第二,揭示代词回指的篇章功能。
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引入,代词回指的研究逐渐超越句子层面的静态描写,开始转向篇章层面的动态特征考察。
这其中以廖秋忠和陈平的研究为早期代表,之后徐赳赳、王志、王灿龙、方经民等在分析广度和理论深度上都所有拓展。
第三,揭示代词回指的认知功能。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代词回指的研究不再满足于篇章的表层描写,开始着手探索语言现象背后深层的认知理据。
从20世纪90年初到90年代末,张伯江、方梅、曹秀玲、沈家煊等人主要从功能角度考察了代词虚化的语法意义、在篇章中的作用以及不对称现象,但在解释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时,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比较合理的说明 [1]。
二、代词回指的篇章功能一)早期的研究廖秋忠和陈平两位先生是国内较早从篇章话语角度来研究代词的学者。
廖秋忠指出:“代词属于篇章现象。
”在文中他首先描述了汉语书面语言中常见的指同表达类型,然后探讨了选用这些不同表达式的一些倾向性和强制性的制约条件,最后还研究这些不同表达所用的词语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语义联系,从而使得它们可以表示指同。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王道英(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WANG Dao-ying(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k1引言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
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
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
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
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
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
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¹º[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为6(Speech Acts)、1975年的5间接言语行为6 (Indirect Speech Acts),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75年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等,为语用学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语用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有三个标志:一是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5语用学杂志6(Journal of Pragmatics);二是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大会;三是1986年正式建立的国际语用学会。
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1983)的5语用学6(Pragmatics)和利奇(G.N.Leech) (1983)的5语用学原则6(Principles of Pragmatics)等著作相继问世,为语用学的理论体系构筑了雏形。
语用学有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具体成果有:1993年梅(J.Mey)的5语用学概要6 (Prag matics:An Introduction),1995年托马斯(J.Thomas)的5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6(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1996年耶尔(G.Yule)的5语用学6 (Prag matics),1999年唯索尔伦(J.Verschueren)的5理解语用学6(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等。
k3汉语语用学研究3.1语用学的引进国内率先向读者全面介绍语用学的是胡壮麟(1980)在5国外语言学6第三期上发表的/语用学0一文,使后来的学习者有了一个大致的门路。
此后,外语界学者的翻译、评价、综述、介绍的文章纷至沓来。
(钱冠连1990)就引进的层面而言,除了对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会话结构、荷恩阶(H orn-Scale)理论的引进之外,对言语活动类型(Activity Types)、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语用模糊等研究问题也都有所涉及。
(易仲良1996)随着国外语用学研究的进展,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也都能及时在国内得到介绍,如关联理论、社会与语用、语用与外语教学、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语言顺应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等,使国内读者较快地掌握了西方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给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视野、新方法。
语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89年起设立了/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0课题组,运用国外语用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和语用法,部分成果见5语用研究论集6(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中华社科规划课题/中国语用学研究0课题组(1996)也发表了他们的/语用学和中国语用学思想0的论文。
该文指出,中国语用学思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语用学思想,包括理论语用学研究和应用语用学研究,如中国古代的易经的语用推理、辩学、名学、表达和释义理论、谬误论等语用学思想和中国当代的形式语用学、描述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思想。
3.2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将语用学的研究与汉语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汉语实际的语用学理论。
在引进的过程中,学者们一方面着眼于语用学或语用规律的理论性探讨,另一方面,特别注意语用学在汉语研究中的实际运用。
因此,在中国的语用学研究中,时时可见一些/碰撞的火花0。
(钱冠连1990)何自然(1988)5语用学概论6、(1997)5语用学与英语学习6,何兆熊(1989)5语用学概要6、(2000)5新编语用学概要6,熊学亮(1999)5认知语用学6、5英汉前指对比研究6,左思明(2000) 5汉语语用学6,索振羽(2000)5语用学教程6等虽然大的框架取自格赖斯、列文森、利奇等人的语用学理论,但在借用的同时,也重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汉语运用的实际加入了自己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如何自然在英汉语言对比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人使用外语的语用现象很有特色。
索振羽增加了/语境0专章,阐述了得体准则。
何兆熊的/语用学研究中的语料收集方法0、左思明的篇章结构、熊学亮的前指现象等都很有创新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是对现存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述、修正和补充(沈家煊1996)。
徐盛桓(1993,1994)通过对Levinson语用推导机制的修正和补充,构建出自己的会话含义理论框架。
钱冠连从1986年起,针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连续发表了四篇不同的文章:针对量准则,指出语言对冗余信息有一个容忍度,可以接受多余的话;利奇的礼貌原则不能拯救合作原则,提出了假信息论;在不合作现象中,存在着既不遵守四个准则,又不产生会话含义的合作系统;因而他指出/合作并不是原则0,并建议增加一条准则:身势面相必须与话语和谐一致(转引自钱冠连1997:63)。
通过对中国禅宗对话的分析研究,钱冠连(1997:323)得出了/言语交际三相论0的语用模式:言语交际=混成符号束+语境干涉+智力干涉混成符号束=语词+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意外的符号语境干涉=社会背景+交际背景智力干涉=合适感觉的选择他认为,语用学实质上就是人文网络语言学。
顾曰国(1990)结合汉语,对Brow n&Levinson (1987)提出的礼貌原则和/面子0概念做出重要修正,并在1993、1994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把言语行为置于社会活动的大范围里加以考察,指出/言语行为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与听话人有关的双方共同的行为0,很有新意(沈家煊1996)。
程雨民(1997)在他的5语言系统及其运作6中对语言中的推理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研究。
3.3汉语语用学研究3.3.1三个平面语法中的语用研究国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汉语的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研究。
范开泰(1985)首先在5中国语文6上发表了5语用分析说略6一文,指出语用分析包括话语结构分析,如话题;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如焦点;信息结构的分析;语气情态分析等。
他举例说明了语用分析对语法研究的意义。
语用作为跟句法和语义相关联的一部分开始纳入汉语语法的研究范围。
(沈家煊1996)关于语法研究中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思想是在胡裕树主编的5现代汉语6 (1981年增补本)中提出的。
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结合的思想是1984年发表的文炼、胡附两位先生合写的5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6一文中提出来的。
此后的十几年里,汉语语法学界关于三个平面学说的讨论很热烈(可参看袁晖、戴耀晶1998年主编的5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6一书)。
三个平面学说的面貌由朦胧而渐趋清晰。
范晓(1996)5三个平面的语法观6、(1998)5现代汉语句子的类型6,邵敬敏(1996)5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6等专著是明确运用三个平面学说开展研究的可喜成果。
邢福义(1991)提出两个/三角0的语法研究方法论,也主张对语法事实进行多角度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