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 格式:pdf
- 大小:17.46 MB
- 文档页数:9
商周时期政治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晚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清末民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
古代西方文明源头
14—17世纪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关系演变17—18世纪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关系演变
18—20世纪初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关系演变两次世界大战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二战后政治和经济格局演变
二战后苏联改革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调整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
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图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4课洋务运动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辛亥革命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3课内战爆发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挂图近年来,挂图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其中历史知识点挂图更是备受欢迎。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点,我整理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挂图,以供大家参考。
一、中世纪欧洲1. 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2. 拜占庭与阿拉伯帝国3. 封建制度的形成4. 欧洲上升期的文化二、中国古代文化1. 秦汉之际的政治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3. 唐宋时期的文化艺术4. 中国的科技文化三、中世纪欧洲经济发展1. 远征与殖民2. 商业繁荣时期的文化3. 意大利文艺复兴4. 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四、中国古代社会制度1. 封建社会的政治2. 社会经济状况3. 中国文化的其他社会状况4. 中国的科技文化五、中世纪欧洲宗教1. 宗教的兴起2. 修士与修女的日常生活3. 汉语全称: 中级概率与统计4. 宗教战争与反宗教运动六、中国的人际关系1. 贵族与政治2. 社会经济状况3. 人际关系中的父母子女4. 周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七、中世纪欧洲旅行家和探险家1. 强扭的瓜不甜2. 商业繁荣时期的文化3. 意大利文艺复兴4. 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八、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1. 秦汉之际的政治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3. 唐宋时期的文化艺术4. 中国的科技文化以上为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挂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照挂图,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当然,挂图并不是唯一的学习工具,还需要课堂讲解和自己的努力,只有在多方面努力下,才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单元思维导图】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阶段特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考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温馨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考点解读】西藏和平解放【易混警示】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并没有实现全国完全的统一,因为台湾还没有统一。
【考点解读】抗美援朝【易混警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次战争,取得了胜利。
【考点解读】土地改革【易混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实现了公有制。
【比一比】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解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1)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
(2)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知识检测】1、《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2、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方法指导】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中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5课《三大改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知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及政策。
3.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思维导图】【自主学习】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
2.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起止时间:1954年~1956年。
2.形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与形式要区分开)4.赎买政策作用: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起止时间:1953-1956)五、三大改造积极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自我检测】1.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这一变化,相对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特点是新中国的()A.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化B.经济基础发生历史性变化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转折D.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突出2.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 )①农业②交通运输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手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B.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C.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D.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过渡的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八下历史第一课知识框架标题:探索八下历史第一课的知识框架在深入研究和理解任何一门学科之前,了解其基本的知识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历史学习者来说,八年级历史第一课的知识框架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基础的指引。
它帮助我们建立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和分析信息的框架。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八年级历史第一课主要探讨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历史。
这部分内容覆盖了从远古时期到封建社会结束的时间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个阶段。
因此,我们可以将整个知识框架分为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
一、原始社会这是中国历史的最早期阶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以及初步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学会使用火,制作工具,这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进入了奴隶社会。
这一阶段以夏商周三个朝代为代表,特点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青铜器的大量使用,以及甲骨文的出现。
三、封建社会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科技文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代表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唐朝的开放包容,宋朝的文化繁荣,元朝的疆域广阔,明朝的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同面貌。
五、封建社会的解体与近代化的起步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标志着封建社会的解体。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社会矛盾激化,但同时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以上就是八下历史第一课的基本知识框架。
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理解历史,需要我们去阅读历史文献,去观察历史遗迹,去思考历史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才能真正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2.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周恩来的外交事迹,并与同学分享。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面临什么样的外交困难?
【学习任务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在何时首次提出的?包括哪些内容?
【学习任务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学习任务四】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学习任务五】列举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会代表。
【学习任务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对万隆会议有什么影响?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认识到:敌人过于强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天津、北京条约》
虎门销烟: (1840)鸦片战争:中国
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市场
戊戌变法:失败
《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加深
辛亥革命: 推翻清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政府
进一步打开
导致
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内忧外患
《辛丑条约》的签订
义和团运动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新文化运动 扩大侵略
袁世凯复辟
五四运动
(1919)
改良道路不行
奠定基础
开始沦为
进一步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南京政府
北伐战争后
根源
,
“
(1919)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失
败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军队、开辟新道路
长征: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中共成立、二大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华北危机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初步促成合作抗日
民族危机加深
奠定基础 七七事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武汉卫战、长沙会战
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
重庆谈判:失败
解放战争(内战)
千里挺进大别山 辽沈、淮海、平津 (1949)解放南京
工人运动:失败
国共第一次合作
基本推翻了旧军阀,又出现蒋介石新军阀—蒋介石
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
蒋介石围剿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确定目标
大为震惊 中国道路
南京政府
遵义会议:“三个挽救”。